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经济结构论文,市场机制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经济结构性矛盾随之突出出来。所以,我们要及时下大力气解决这个新问题,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一、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严重扭曲。大致说来,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诸方面。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表现出来,尤其明显地反映在产品结构上。当前“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这样必然造成企业规模不经济,专业化程度低,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规律的要求。据国家计委测算,目前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7.9%。1981年区域经济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90%以上的省(市、区)有18个,到1989年区域经济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90%以上的省(市、区)有22个。而在许多省内部的地、市间的工业结构也趋于相似。更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各地围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在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时,仍不顾市场饱和状况,有22个省(市、区)把汽车列为支柱产业,有24个省(市、区)把电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有14个省把冶金列为支柱产业,有16个省把机械化工列为支柱产业。不少地区不顾本地实际,不顾国家三令五申,一哄而上,争相发展化工原料,石油加工、钢铁、汽车、摩托车等项目。据1995年统计资料,纺纱、塑料、化肥、钢铁、卷烟等,全国有29个省市区生产;化纤有28个省市区生产;汽车有26个省市区生产;自行车、洗衣机有23个省市区生产;电冰箱有19个省市区生产。1995年,我国炼钢、化学原料、汽车、摩托车、棉纱锭、啤酒、白酒、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等行业,生产规模已相对超过市场的需求,出现了生产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达不到应有的专业化程度和分工协作效果,形不成集约化与规模经济,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甚至给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创造了条件。
2.以往调整经济结构的局限。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重复建设问题曾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50—60年代工业化初始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规模相当,技术层次相近的工业企业;第二次是80年代开始,各地纷纷上马了一大批彩电、冰箱、洗衣机以及纺织化纤等项目。第三次始于近两年经济高速增长期。由此可见,这个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就促使我们对以往所进行的结构调整作深刻的反思。
首先,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严重妨碍着经济结构调整行为的展开,使调整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以往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行政性的“关、停、并、转”,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是浅尝辄止。
其次,对这种失衡的经济结构、我国过去主要依靠增量调整方式来缓和矛盾,即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来调整经济结构。这种办法不仅不能缓和已经失衡的经济结构,反而还会更进一步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为造成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资产存量刚性,即已投入的各种的资源难以在部门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一味追求增量调整,那么新投入的资源就可能被既有的资源存量所吸收,并进一步被固化,而且可能会使经济结构在更大的规模上进一步恶化。
再次,过去调整经济结构,大都侧重于产业结构转换的进程及所处阶段的分析;侧重于产业结构怎样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侧重于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如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侧重于怎样缓解瓶颈产业的制约,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这固然重要,但这种调整的基本着眼点是维持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是一种适应产业现状的调整,而不是对扭曲的经济结构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或者是战略性的调整,从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其效果也不显著。
3.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根源。第一,体制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这种体制导致各种经济资源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优化配置,导致供求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产品使用价值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传统产品过剩,新兴产品缺乏;并且部门和行业之间配置不成比例,加工工业过热,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滞后,造成长线和短线并存。特别是部门之间,部门和地区之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人为地限制全国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使产业结构调整及资产优化组合缺乏媒介,难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局部利益的驱动。由于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各地各部门往往不是从全局利益考虑,而是一味追求自身局部的近期利益,急功近利。为此,一方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甚至搞市场垄断,人为地割裂市场;另一方面对投资少、见效快,价高利大的项目争着上,盲目布点,盲目投资,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引进。这已成为近年来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经济主体的非经济理性。由于企业或其法人代表都不是资产所有者,因此生产经营者在投资时往往是缺乏经济理性的。这就极容易造成投资失控、重复建设。当然,这种情形的出现相当程度上还是由于政府行为。长期以来投资的大锅饭体制,对地方和部门来说,争投资办企业上项目可以不承担任何风险,所以各地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大干快上”的冲动。由于争来的资金基本上是无偿的或低偿的,所以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惜请客送礼,甚至以集体行贿的方式,争取资金。不管什么项目,不管有无条件,只要项目能被批准,能争到资金,就是为本地区本部门做出了贡献,就有了所谓“政绩”。这种表现在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体系设置上的非市场性(非经济理性),而注重所谓政治和政绩取向,导致一轮又一轮的趋同有增无减,导致一些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
二、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调整,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即“存量调整”;二是对新增投资进行结构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经济结构,即“增量调整”。就前者而言,由于存量结构不合理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按市场规则进行调整必然受到地区、行业、所有制问题的掣肘;就后者而言,要避免新增投资重蹈过去之覆辙,关键在于摒弃旧的投资体制,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投资新机制。因此,要真正完成结构调整的任务,就要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尤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存量调整”应是重点所在。但不论是“存量调整”,还是“增量调整”,其实质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亦即要解决存量资产向何处去,增量资产向何处投的问题,使生产要素能够合理地流动和重组,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2.市场机制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力杠杆。以往调整经济结构过多运用行政手段,收效甚微,应该认识到,经济结构调整最终要借助于市场的力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和作用淘汰一部分落后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一方面,有效的统一市场和流通体系将保证所有产业供求的畅通;另一方面,强大的市场力量也将会制约着一些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从而决定着这些产业的兴衰。因此,关键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起既有资源的社会流动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只有保证资源的自由流动,才能盘活所谓“存量”;只有盘活存量,才能使资产保值增值和一步步发展壮大。除此之外,在调整结构的思路上,不能简单地立足于增加供给,而必须面向“两个市场”(国内、国际),根据市场需求及其结构变化,相应调整供给与结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增长的压力和动力无不来自于市场。所以,如果让市场机制尽快发挥在资源配置和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那么投资分散,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产业结构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等等状况将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加新的投入也将不再是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老路,而是加大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投入;资金流向将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重点项目和有市场、有效益、有后劲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由以前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推进,逐步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打破保护主义的封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市场。地方保护、部门保护所产生的互相封锁、割裂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割断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严重排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造成人、财、物的全面浪费。这就要求各地政府领导要尽快更新观念,冲破狭隘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真正确立市场经济观念,树立全局观念。同时,中央政府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产业结构趋同。
第二,要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使资源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必须打破地区、行业以及所有制的局限,让企业跨越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壁垒,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自由合作、平等竞争,真正按市场规律和市场要求去实现资源的重新组合。国家要允许和鼓励、引导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部门和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换,通过产权清晰化来突破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障碍,为建立统一、规范、竞争的市场和扩大企业规模创造条件。产权交易对结构调整尤为重要,它是实现资源重组的常规形式。它旨在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使既有的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重组,盘活效益低下的闲置的存量资产,提高资产运行的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这种存量资产的动态调整,是一种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市场经济中常用的手段。
第三,选准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生产结构的变动,已经开始进入以高加工产业为主的阶段。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增长方式从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加强对消费需求和市场结构变化的预测,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形成不同地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极好机遇,它将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必须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相一致,产品的需求量较大,能够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最终需求;第二,必须抓住对结构升级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品和技术设备好的产品集中扶持,并围绕这些产品拓展产业链,形成有很大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避免齐头并进和资源分散配置。应该认识到,在现有的产业中培育优势产品是成本较低的结构调整方式,实施名牌战略,用名牌产品打开并扩大市场占有率,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第三,必须与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相一致,对支柱产业具有较高关联度。第四,必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相适应,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第五,必须有利于投资回收,形成资本的良性循环。
我国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既要防止重复分散建设,又要在调动地方积极性上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在经济转轨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把政府自觉的、合理的宏观产业政策指导与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结构优化和升级,达到经济平稳增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