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指示语语音相似性的跨方言研究(Ⅰ)_方言论文

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方言论文,词语论文,指示论文,音象似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指示词的语音象似性与本文的工作假设

1.1 象似性、语音象似性和指示词的语音象似性

语言中的象似性即能指与所指的特征相关联,也就是能指以跟所指的某种特征相近、相关的形式来指称所指。这里的“形式”,包括语音形式、语言单位的异同、排列次序、松紧关系、重度(长度和结构复杂度)等。用语音手段表达的象似性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象似性,本文称为语音象似性。不同的语言范畴象似性的程度不同,例如拟声词作为词类有极高的语音象似性,比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和动词(尤其是非动作动词)整体上要高得多。但具体名词和动作动词也有象似性高的成员,如汉语名词“猫、鸭、鹅、(乌)鸦”等模拟所指的叫声(参照声符所反映的造字之初的上古读音),汉语动词“喷、呼、哈(气)、啐”和“拍、撕”等分别用发音动作模拟所指的口腔动作和用语音模拟手部动作发出的声音,都有很强的语音象似性。

本文所说的语音象似性(Phonetic iconicity),在国际通行的文献中,通常称为语音象征性(sound Phonetic symbolism)或者音义联觉(phonaestheme),指某些语言形式与某些意义相关联,如元音[i:]往往象征小,如teeny(极小的),weeny(极小的)等。Bergen(2004)指出了英语中一些特殊语音形式与意义的关联现象,如首辅音sl—往往与视觉、光线意义相关联,sn-与嘴巴、鼻子意义有关。在此都称为语音象似性,这样可以把语言中有关联的形式与意义统一于“象似性”这个名词之下,语音象似性与句法上表现出来的时间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一样,都表示能指(形式)和所指的特征(意义)之间存在非任意的关联。

研究不同语言的学者已经初步发现指示词是词类中较普遍的具有语音象似性的词类,并初步总结了一些形—义对应的象似规则(Sapir 1949; Ultan 1984; Woodworth 1991; Hasse2001等)。距离远近对立是指示词的核心语义,指示词的语音象似性集中体现在指示词的远近对立与语音形式之间的关联上。本文拟用现代汉语的跨方言材料来验证指示词的语音象似性,重点关注几个问题:(1)汉语指示词是否存在或在多大程度上存在语音象似性?(2)这种象似性主要表现为什么语音要素与什么意义之间的恒常的关联性?(3)汉语指示词的象似性与国际上既有研究的成果有哪些异同?

1.2 文献回顾与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三条假设原则

以往的研究,较多注意到元音对指示词的距离象似作用。

Sapir(1949)较早地注意到,相对于中指和远指形式而言,近指指示词的元音倾向于闭和前(注:对元音的描写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用开(open)和闭(close)代替传统的低(low)和高(high),本文从之。参看国际音标网站:http://web.uvic.ca/ling/resources/ipa/charts/IPAlab/IPAlab.htm(点击日:2008年8月28日))。Ultan(1984)发现,近远指示语素之间存在着语音、语义的对应。其中元音特性相区别占了最大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Sapir的观察。

Woodworth(1991)经统计发现,语言的指示词确实存在语音象似性(她称为象征主义symbolism),指示词的元音特性和指示距离之间存在着非任意性的联系。一般认为,元音的语音特征存在开闭和前后之别,但是Woodworth试图将开闭和前后统一为单一参项——兼顾元音舌位前后和高低的F2(第二共振峰)的值,认为近指指示词所使用的元音F2的值要高于远指指示词的元音。八个正则元音F2的值排列如下(原文之序误为,现改正):

Woodworth的预测是,近指指示词所使用的元音总是列于远指指示词之左。i和u处于这个序列的两极,如果以i作为近指指示词的区别性元音或以u作为远指指示词的区别性元音,则肯定是符合语音象似性的(试想广州话近指词“呢”[ni]和关中方言远指词“兀”[u]),闽语沙县方言中近指[ia],远指,完美反映了这种元音象似性预测。不过需注意,F2反映前后是一致的,前元音F2值肯定高于后元音。而反映开闭则是前后相反的,前元音中舌位越高F2值越高,后元音中舌位越高F2值越低。统一为F2值则使元音开闭不成为参项。

Hasse(2001)也认为,元音特性与直指距离直接相关。不过,与以上几位仅关注远近区别对立不同,Hasse还强调了远近指示词语音之同所体现的象似性:指示词的象似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语音上密切联系的形式,即一个语言/方言中的指示词总是在语音上存在密切联系的,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构成最小对比对。

参考Hasse的想法,我们可以认为,指示词远近之别的语音对立建立在语音之同的背景之上。例如英语this和that主要是由i~a的元音开闭来模拟远近的,这是在很多语言方言中体现出的模式,而相同的词首辅音出th则成为凸显i~a对立的背景。语音对立建立在共同的背景之上是一种象似性——同属一个小语义场采用同样的语音要素,我们认为,这是语音体现出的“功能相似则形式相似”的象似性原则。由于相同部分主要充当凸显对立的背景,这一原则可称为“背景原则”。

对于指示符号语音象似性的动因,Suter(1991:225,转引自Hasse 2001:765)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他认为指示符号模拟人们的移动感知中的声学成分,当昆虫靠近我们的时候,音高是上升的,当离开时,音高是下降的。这种解释,与朱晓农(2004,及其所引的Ohala等的著述)关于亲密与高调的跨物种联系的解释较为接近,尽管Hasse认为Suter的解释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解释。

与Woodworth主要强调12值不同,Hasse认为,指示词元音的开闭与前后都与象似性有关,因为开闭和前后两个参项并非互补,因此可以进行并列统计。本文的研究也将证实,开闭确与距离密切相关,较近的指示词总是体现出较小的开口度。Hasse也指出,指示系统的语音象似性不仅体现在元音上,还体现在辅音与有声调语言的声调上,降调指示较近的距离,升调指示更远的距离。这也是一种语音对现实的模拟:距离近的就使用较自然、较低沉、不费力气、更无标记的降调,这样只有距离近的人才能听到;距离远的就使用有区别意义的升调,让远处的人也能听到。我们相信,这一解释同样适用于元音的开闭:闭元音响度小,适合指近,开元音响度大,适合指远。在开口度相同的情况下,前元音的响度要小于后元音(比较[i]和[u]),但其间的差别远不如开闭元音(比较[i]和[a])那么明显。Hasse(2001:763)还强调即使发现了反例,象似性原则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概括。这种功能上的有效性还有历史证据的支持,也就是说,指示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常会淘汰掉不具备象似性或不构成最小对比对的成分,而保留构成最小对比对并且具备象似性的成分。上海话远指词由中开元音的“埃”取代早期的闭元音“伊”就符合这一趋势。

刘丹青、刘海燕(2005)详细描写分析了吴语崇明话的指示词系统,并结合其他若干方言、语言的实例,提出了一些指示词距离象似性的表现形式,例如崇明方言远近对立主要靠前闭元音i介音的有无来体现。

参考以上研究,本文对用音段和声调表达的距离象似性提出如下工作假设来进行更广泛的材料验证。我们设定:

近指和远指所采用的语音形式应能排成如下序列(左对右代表近对远):

辅音:塞音<塞擦<擦<鼻音<边音

元音:闭<开

前<后

调:降<平<升

这就是我们所预测的与距离指示相关的语音象似性序列。

元音开闭的象似性,上面已有分析,主要是以响度为载体,开元音的响度大于闭元音的响度。至于辅音,可以发现上述序列正好代表了响度的序列。前三类是非响音(即阻塞音),后两类是响音。在两类内部都是越靠右响度越大。响度大的音给人“传得远”的印象(克里斯特尔2002:328)。因此,我们假设,决定这类象似性的最重要因素是响度:响度越大,所指距离越远,这个原则可被称为“响度原则”。

赣语安义方言(陈敏燕等2003)中,远指,更远指[he](全升调),远和更远的区别是靠全升调来体现的。

刘丹青、刘海燕(2005)还提到崇明方言的更远指是靠远指词之一“埃”的重读来表示的。重读和音长延长等手段是比响度更为直观的语音象似性,但由于这些手段常常突破常规的音系(例如在没有长短音对立的语言方言中用长音表示远或更远),并且缺少可以精确描写的系统性(如长到什么程度算一级、总共有多少个长度等级等),因此属于语法化和词汇化程度较低的象似性手段。重读用力大,而无论是声音还是实体,达到远处总是需要用力更大,这是用力量来模拟。重读通常伴随音长增加,这是用时间之长来模拟空间距离之长。

靠声调、重读和长音等超音段手段表示距离远的象似性是指示词体现出的第三类象似性,这一原则关涉到语音形式的重度,可以称为“重度原则”。

响度与重度原则密切相关,或者说存在功能交叉,都是语音的强度与力度方面的体现,但是载体不同,响度原则主要体现于元音、辅音等音段音素之上,而重度原则是以重读、声调、音节重叠等超音段音素为载体的。这里将本节提到的指示词的象似性原则综合如下:

象似性原则Ⅰ:背景原则,指示系统倾向于构成音素中同中显异的最小对比对。

象似性原则Ⅱ:响度原则,下分为两个由近指到远指的序列:

1.辅音象似性序列:塞音<塞擦<擦<鼻音<边音

2.元音象似性序列:(1)闭<开(闭近开远律)(2)前<后(前近后远律)

象似性原则Ⅲ:重度原则,包括:

1.声调象似性序列:降<平<升

2.重读、长音、重叠等形式指示的距离比相应的非重读、非长音、非重叠形式指示的距离远。

原则之间的三边关系不是对等的。Ⅰ和Ⅱ是平行的,不竞争,不互补,可以(但非必须)共存,还有一定的共谋关系——最小对比对的音同部分作为背景有助于突显体现象似性的对立部分,两条原则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指示词系统的语音象似性。原则Ⅲ相对独立,可以独立体现距离象似性,也可以作为补充性的原则与原则Ⅰ和Ⅱ并存于同一系统。

三条原则的重要性是不相等的。学界最关注的向来是原则Ⅱ,这是合理的。原则Ⅰ处在原则Ⅱ的背景(ground)地位,假如没有原则Ⅱ所体现的对立,指示词就只剩下了一个,就无所谓同和异了。反过来,原则Ⅱ是凸体(figure),是体现象似性的主体,而且原则Ⅱ虽然可以借助原则Ⅰ的最小对比对而获得凸显,但其本身也可以在并非最小对比的情况下存在,如“这—那”之别同时由声母和元音体现原则Ⅱ,却远非最小对比对。可见原则Ⅰ和Ⅱ只有单向依附关系(Ⅰ依附Ⅱ)。至于原则Ⅲ,它是更加直观的象似性,但由于其语法化和词汇化程度低,常不是稳定的语言要素,因此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远不如原则Ⅱ。本文在综合考虑三条原则的同时重点关注原则Ⅱ的表现。

2.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若干例证

对于指示词的象似性,陆丙甫(2001),陆丙甫、谢天蔚(2002)曾做过简要介绍,并列举了一些汉语例证。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学界也有不少报告,只是没有提升到象似性理论来概括。

人们早就发现一个方言内部各指示词之间表现出很大的相似度,往往仅靠一个音位来区别,构成了最小对比对。詹伯慧(1981:56)指出,汉语方言有内部屈折现象,例如闽方言的指示词,一般都通过声母的变化来表示近远指的不同,闽南方言(如厦门、潮州)用ts(近指)—h(远指)区别,闽东方言(福州)用ts(近指)—x(远指)来区别。所谓内部屈折,前提就是有相同的词根词干,这就是成对成组指示词中的音同部分。上举闽语例子,都是韵母、声调均同,仅靠声母对立。

董育宁(2002)指出,山西晋语的许多方言点也是以声母的不同来区别近远指而保持韵母、声调不变。中区方言点多以ts(近指)、v(远指)来区别,如太原;西、北区用(近)、n(远)来区别,如汾阳;东南区用(近)和n(远)来区别,如长治、晋城。这些例子中,不但韵调相同符合背景原则,而且声母的近远对立也都符合响度原则中的声母序列,表现为塞音、塞擦音指近,擦音或鼻音指远。

石城(龙岗)客家话(曾毅平2001)近指为,远指为,没有出现最小对比对,声母同属塞音,既不相同也没有序列之别,但元音是i与a的近远对立,符合元音的闭近开远律。

赣语中更近、近、远三分的系统中,指示紧挨说话人的对象的更近指,13个方言点中有10个是以i作为主要元音的,显示了更近这种有特殊意义的近指往往采用开口度最小和最前的元音(陈敏燕等2003)。

用重读和读音延长来表达距离之远的现象也很多,下面是汉语方言和国内民族语言中已经描写的体现了重度原则的部分现象。

赣语吉安方言(陈昌仪、蔡宝瑞2000)是一个近、远、更远三分的指示系统,各指示词之间构成了典型的最小对比对,主要是靠声调与强调重音来区别的:

近指与远指的区别在于调值,更远指是远指的重读和拉长,是更直观的象似性。

据汪化云(2002)所引,下列方言都是用中指或远指的拖长来表示远指或更远指,并且都是拖得越长,表示越远的距离:

土家语中(田德生等1986)处所指示词相当复杂:(这里,离说话人最近);(这里,比稍远);(那里,离听话人最近);(那里,比远);(最远指,将远指词重叠加语法重音。也就是说,将原词重叠为ABAB式,语法重音在原词的末一音节,重读音节的韵母主要元音读相应的长音,声调读成相应的长调)。土家语的更远指同时采用了拉长元音,拉长声调,音节重叠三种方式。

这类手段在诸多语系的民族语言中不乏例证,如戴庆厦、徐悉艰(1992:29)提到景颇语表示远指的3个指示代词在口语中“第一个音节可用语音的长短表示远近,音拉得越长所指事物就越远”。维吾尔语远指代词也靠第一音节的元音长短区别远近,越长所指越远(赵相如、朱志宁1985:68)。

当然,仅举例还不足以说明指示词的语音象似性,因为不了解相反情况的比例。所以下文将进行较大规模的材料统计,以统计数据从整体上评估汉语指示系统的语音象似性情况。

3.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统计分析

3.1 统计说明

3.1.1 材料来源

我们的统计材料全部来自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主要有陈昌仪(1991),陈敏燕等(2003),伍云姬(2000),卢小群(2004),平田昌司(1995),孙立新(2002),甄尚灵(1983),陈章太、李如龙(1991),李如龙、张双庆(1999),侯精一、温端政(1993),还有一些材料来自李荣(2002),黄伯荣(1996)。

3.1.2基本指示语素

指方言中加上各类名词性成分构成各种语义的指示词的指示性成分,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这/那”。储泽祥、邓云华(2003)指出不同语义范畴内部指示系统的距离层级不同,我们统计时一般选取个体指示词中的基本指示语素作为统计对象。当然,特定方言中可能并不拥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指示语素,比如山西汾阳方言中(宋秀令1994),不同句法语义功能的指示词拥有不同的指示性成分,近指词就有四个形式。这时,我们选取能直接限定名词的指示词,因为这是指示词的最基本的功能,假如没有这种指示词,则选取带量词限定名词的指示词。因此,在汾阳方言中本文选取的是

3.1.3 对比音素的选取

汉语音节中,主元音是韵母中发音最突出的音,因此我们选取主元音进行比较,并且分开闭和前后两个参项来比较。如果主元音相同,元音的对立体现在介音或韵尾上,我们就选用介音或韵尾元音来比较。我们一般以在前的[i、u、y]为介音,在后的等为韵尾来判定主要元音。有些方言元音构成是渐强渐闭式,如温州“飞”[fei],或渐弱渐开式,如庆元“珠”,或在前的闭元音念长音,如祁门“泥巴”,这些音节类型中通常被看作韵尾和韵头的闭元音i、u、y实际上在发音上是最突出的(潘悟云2006;平田昌司1995:20,173),此时我们将视那个虽闭但强的元音为主元音。假如作者没有对这种现象作出准确描写,我们只能按传统方式选取非闭元音为主元音。这样可能会对统计结果有些小影响。

对辅音的统计主要是统计声母发音方法的对立所体现出的象似性。

元音和辅音都根据《方言》2005年第1期(18-9)国际音标表进行统计分析。

3.1.4 统计方式

(1)采用随机抽样方式,不管方言点是否处于同一个层次,即只要是语音形式不同,方言区的代表方言与这个方言区下有不同指示形式的方言点可以同时选取。

(2)不同层级的指示系统分别进行统计,二分、三分、四分分别进行统计。三分系统在方言描写者的描写中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有近—中—远、近—远—更远、更近—近—远等几类形式。由于我们预测的指示词的语音象似性就是指示词的语音形式与它所表示的距离之间的关联度,因此内涵不同的三分系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统计,包括参与者定位中的近中远三分系统,虽然把说话人作为指示的参照点考虑进去,但相对于说话人这个指示中心来说,三个指示词所指示的距离是越来越远的。有些方言区内部各方言点的指示系统有详细的描写,这样我们可以对该方言区进行分区统计,比如对西南官话的统计,对赣语二分情况的统计等等。因此我们的统计结果将包括:1)二分随机抽样;2)二分分区统计;3)三分分区统计;4)三分综合统计,包括更近—近—远、近—中—远、近—远—更远,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5)四分统计。

(3)分值说明:1)符合我们预测的响度原则或声调的重度原则的语音对立,分值记为“1”;2)违背这些原则的则记为“-1”;3)语音相同、即符合背景原则的,记为“0”;4)有些语音,不在我们所预测的语音序列之内,暂时记做“NA”(not applicable,即无关、不适用),如声调中曲拱调值和短调值的对立,如53和3的对立,零声母和一般声母的对立,零韵母(即无韵母)和一般韵母的对立。

(4)有些参项,符合重度原则,如靠元音的拉长,音节的重叠、音节重读等来表远,这类现象通常是非音系性的,暂时难以精确计算,因此本文对此情况,在元音、辅音、声调参项上暂时都记做“0”,但是会在分析时讨论。

(5)湘语绥宁方言(曾常红2000)中,靠声调上的高平、低平采区分中指和远指,即低平表示中指,高平表示远指,这也是一种很直观的象似性,越高区别度越大,越用力,表示的距离越远,但是体现这种象似性的例子很少,未列入我们的象似性原则,都按平调计“0”。

(6)关于舌尖元音。我们所预测的元音象似性序列,主要关注舌面元音,因此可以计入无关参项,不与其他舌面元音进行比较。但是这两个舌尖元音的语音特征本质上是闭和前的,与舌面前、闭元音[i]是很相似的,在普通话语音中,[i]与常被处理为同一个音位,因此本文对与[i]按具有同样特征的舌面元音计算。

3.2 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统计结果

3.2.1 二分统计

二分随机抽样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二分随机抽样统计结果(注:“元1”指元音开闭,“元2”指元音前后,方框中数字表示分值最高,下同,不再一一注明。)

表2 统计结果显示:1)随机抽样的二分系统中,声调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互相沾染,即绝大多数情况下,远近指示词的声调是相同的,强烈体现出背景原则。具体地说,声调在最小对比中强烈倾向于充当音同部分,作为凸显音异部分的背景。2)辅音的表现最符合我们的响度预测,符合响度原则的实例多于其他三种情况的实例总和,而作为反例的情况只有5例,与正例之比是1:14。可见辅音在最小对比中主要充当凸显对比的部分,是体现区别性的语音特征,并且这种对比是极其符合象似性序列的。3)元音开闭基本符合响度序列,闭近开远的分值远高于相反的分值(49:20),同时还部分体现出了符合背景原则的倾向性,得0分的实例较接近得1分的实例(38:49)。换句话说,元音开闭主要充当体现响度原则的对比要素,其次是充当最小对比的相同背景,而很少成为违背象似性的对比要素。4)元音前后体现出比较明显的相似,较符合背景原则。其对比的部分,不符合响度原则的略高于符合的,但两者实例之和也大大少于其作为相同背景的实例(41:66),可见元音前后主要充当相同背景,与后面两条原则关系不大。

晋语二分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晋语二分统计结果

表3统计结果显示:晋语二分系统声调、元音的开闭和前后都表现出高度的相似,符合背景原则,主要充当框架要素,靠辅音对立来区别远近。但闭近开远律仍有效,正反例之比为5:1。辅音的表现高度符合响度序列,正例与反例之比为14:0。

赣语二分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赣语二分统计结果

表4统计结果显示:赣语二分的指示系统,声调和元音的开闭明显体现出背景原则,充当凸显区别性的背景。近远指的区别靠辅音和元音的前后体现,辅音是高度符合响度原则的(16:0),闭近开远律略有体现(8:5),而元音前后主要是用作区别的部分,而且其对立方式强烈倾向于违背响度原则的预测(2:18),反而是前远后近。

西南官话二分情况统计见表5:

表5 西南官话二分统计结果

表5统计结果显示:元音前后和声调都表现出高度相似,充当凸显区别意义的相似背景,符合背景原则。远近区别靠辅音和元音开闭来显示,都非常符合响度原则(18:0和16:1)。

闽语二分(注:闽语中的声调资料搜集的不够全面,因此我们未做声调统计。)见表6:

表6 闽语二分统计结果

表6统计结果显示:近远指元音的开闭和前后都表现出高度一致,符合背景原则。靠高度符合响度原则的辅音(14:1)来区别远近。

湘语二分见表7:

表7 湘语二分统计结果

表7统计结果显示:声调和元音前后主要都是体现指示系统内部之“同”的部分,符合背景原则。有少量体现区别的,都不符合预测序列。元音开闭得0分的实例最多,说明它主要充当最小对比中的相同背景要素。对比部分符合与违背响度预测之比为10:0,说明闭近开远律非常有效。近远指的区别主要靠辅音体现,辅音明显符合响度原则(16:1)。

通过二分随机抽样和湘语二分中的元音表现可看出,元音的开闭可以作为凸显差异的相同背景存在,但也可以是指示系统中区别性的语音特征,并且符合响度原则的占明显优势。

本文上篇统计了最常见的远近二分的指示词系统的语音象似性的表现,下篇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统计更复杂的指示词系统的情况,然后进行讨论和总结。(未完待续)

标签:;  ;  ;  

汉语指示语语音相似性的跨方言研究(Ⅰ)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