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选择--大学排名中的质量评价_大学排行榜论文

难度选择--大学排名中的质量评价_大学排行榜论文

艰难的选择——大学排名中的质量评价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难论文,评价论文,质量论文,大学排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所大学是数量与质量的综合,评价一所大学,既有数量的指标,也有质量的指标,前者如学校的学生数、教师数、科研成果数,后者如学生的质量(包括入学的新生质量与毕业生质量)、教师的质量(表现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上)、科研的质量(表现在成果的等级上,如发表刊物的级别,获得奖项的层次)等等。

数量与质量是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二者不可分离。对大学评价而言,要正确地对大学进行排名,数量与质量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要正确评价一个事物,必然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那么,当前我国的大学排名制度在数量与质量问题上,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本文试图讨论的话题。

一、事实描述:我国大学排名中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

我国的大学排名,从过去到现在,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普遍存在重视数量指标,轻视甚至忽视质量指标的现象。

我国迄今为止出现过十多个大学排名,绝大部分只有科研指标,无人才培养指标,只对院校的科研水平进行排名评价,并未涉及教学评价问题。从1987年我国最早的排名《我国科学计量指标的排序》及随后的《用科学指标评估高校科研水平》、《科学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从科学计量排序结果看我国高校科研的某种封闭性》、《我国重点高等院校科学计量多项指标排序及其分析》、《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全国86所重点高校1985~1989年科技活动评价》等,一直是进行科研评价排名,这一点从这些排名的名称中就表现得极其分明。直到大学排名体系的第五个排名——2000年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1998》,才正式在排名中把人才培养设置为一个独立的指标,大学排名才真正涉及对教学进行评价。众所周知,对大学的整体功能而言,只有科研指标没有教学指标显然是不完整的,那么,我国的大学排名为何仍然重科研、轻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的管理一般是进行数量化管理,科研成果主要以数量形式表现,对其进行评价在技术上有容易操作的优点;而人才培养的情况比较复杂,很多质量上的因素难以量化,难以直接进行比较,在当时技术水平条件下,只有舍弃教学指标。所以,大学排名重科研轻教学,本质上就是重数量轻质量的表现。

后来的大学排名认识到了人才培养指标对大学排名评价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指标体系中设置了单独的人才培养指标。人才培养指标的明确设立,使大学排名体系更加全面、完整,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理论上的进步并未带来技术上的同步提高,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许多质量上的指标依然无法量化,难以进行定量比较,人才培养评价的重点只好仍然集中于数量上。如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学生质量上的差异往往被设定为“很小”,这样,学生数量上的差异就成为教学成果进而成为院校成果比较的重点,学生数量和院校规模就成为院校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排名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从我国许多大学排名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大学基本上都是规模宏大的大学;而另外一些大学,尽管其优秀性众所周知,但是由于规模小,培养的人才数量少,排名很靠后。之所以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由于这种不正确的评价方式影响所致。可见,我国的大学排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确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并且对排名结果的信度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在对科研的评价中,也存在忽视质量、只重数量的现象。如在对院校科研进行评价时,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计算被SCI、EI引用的文章数。固然,SCI和EI等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院校的学术质量,被引用的数量多也的确表明了院校学术环境好、教师质量高,但是,这种“好”、“高”都是从这些指标的总体功能出发而言的,具体到单篇的文章,显然不会是所有进入SCI的文章质量都等同,而是存在着难度上、质量上的差异,如有的文章由于其鲜明的独创性,只要一篇,就足以奠定作者在学术上的地位;而有的文章只是阐释别人的观点,即使数量众多,也难以说明其质量就相应地高。所以如果只看这些指标的数量,而不细致地分析这些指标中所蕴涵的质量差别,那么,根据这些指标计算,一些一般院校的科研力量已经超过了一些世界一流大学,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重数量轻质量的排名指标,有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这样的指标能否正确地反映大学的实际,能否对大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否对大学未来的发展起良好的导向作用?或许要打个问号。

二、原因分析:大学排名中质量问题的复杂性

从理论上说,数量与质量是对事物进行评价时两个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质量是一个远比单纯的数量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的问题,质量是“本”,数量是“末”,本末不可倒置。同时,质量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从操作的角度看,数量具有一定的简单性和直观性,是一个相对容易进行比较的指标;而质量却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什么叫做质量,怎样评价质量,怎样对质量进行量化等等问题,对排名者而言,至今仍是一些没有定论的论题。

人才培养的过程本身是极为复杂的,对其质量的评估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如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首先就要涉及对学生质量(包括入学前和入学后的质量)的评价,如果说入学前的质量可以从高考的分数中获得,那么入学后的质量评价却很困难。在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体制下,依然盛行“严进宽出”,致使大学的考试在信度和效度方面都颇令人怀疑。因为“严出”造成的留级和重修对大学本身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影响到下一年的招生指标,也深深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宽出”几乎是必然的选择。既然大学的考试对学生的质量测量缺乏应有的信度和效度,无怪乎有的排名体系就直接借鉴西方的经验,选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指标。事实上,这个指标几乎不能反映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因为我国当前绝大部分的本科毕业生都能够按时就业,更不用说研究生,各校之间根本就少有就业率上的差异。差异只是存在于就业的具体工作上,而这是一个更加难以比较的问题:企业与事业单位如何比较?政府部门与经济部门如何比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的条件下,要像西方国家那样作出有效的比较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况且,对大学毕业生择业而言,实际上更起作用的往往还不是毕业生本身的质量,学校的声誉、专业的差异、市场的供需状况以及广泛存在于我国社会的拉关系、走后门和其他一些不可操纵的偶然性因素等等,无一不对大学教育质量真实水平的展现起着很大的掩饰作用。

就科研成果的评价而言,对质量的评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科研的管理一般要进行数量化管理,这是由科研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本无可厚非。事实上,成果数量也一直是衡量一所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前对科研的评价似乎过于简单。在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时,一般而言,研究的科学成果数量很多,其得分就越高;质量越高,得分也越高。同样质量的成果,数量越大,得分当然越高;同样数量的文章,质量不同,得分自然也不同。如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文章,其水平就远远高于一般的刊物;被SCI、EI引用过的文章,其得分也应该高于一般的文章。这些情况,排名者都注意到了,表现在排名指标体系设计中,科研成果的得分是数量与质量的综合;这种既考虑到数量、也考虑到质量的指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排名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大学本身的复杂性,对大学科研的质量评价远非如此简单,对复杂的内容进行过于简单的评价只会带来不可信的结果。据悉,一所“台湾大学”,前些年SCI文章数就越过大陆所有高校SCI文章数的总和,如果报道属实的话,按照以上的数量与质量综合的理论,能否说明该校的科研实力至少就相当于大陆所有高校?又如,某一年台湾某大学的电机学院在世界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被引用的论文次数据说在世界大学中已经排到第一、二位,那么,是否可以据此认为,该校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超过了麻省理工学院或斯坦福大学或加州大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这就是简单地进行所谓“综合数量与质量”比较得出的结果!对此,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认为,论文数的多少不能代表一流的成果,最重要的是是否在某一领域真正达到世界一流。这说明,论文数量的多少与一流的成果之间、学术数量与学术质量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划时代的科研成果无法用多少篇论文来衡量。这同时也说明,对大学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远不是如此简单的事情,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探讨,否则就无法对上述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如,SCI、EI、ISTP等指标的确是反映大学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是否所有的大学,不管其类型和层次,都可以以这些指标作为判断其科研实力的依据,这些指标能否反映出所有大学的科研实力?这些指标与学科的类型、科研经费等要素之间,有无相关性,有多大的相关性?在一所院校中,这些指标各自应该占有多大的比重,以及这些指标自身之间有无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存在相互之间的影响与制约等等,以上种种问题都深切关系到这些指标能否科学地反映出大学科研的真实状况,能否真实地反映大学的科研水平,以及能否对大学未来科研的发展起良好的引导作用。而这些重要的问题,迄今为止还是大学排名理论探讨尚未涉及的领域。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刊物的类型和文章的数量就能够真实地展现一所院校的科研实力,由于各类高校的学术特征不一样,如文理科为主的高校,的确可以以论文发表的多少为指标,但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是否更应该以专利的多少作为指标呢?

总之,大学排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定量评价,对数量进行定量评价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对质量而言,要进行量化,则是一个复杂得多的过程,是否可以量化,怎样进行量化等等,都是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三、解决办法:重视质量指标

当前的大学排名,在质量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有认识上、制度上以及技术上的原因。对于技术上的原因,解决的办法是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寻求一个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体系。而对认识上、制度上的原因,则需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一)重视解决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

如果只注重大学的数量指标,而不同时注重更能反映大学真实状况的质量指标,那么,第一,排行难以令人信服。不科学的排名必然会导致不正确的结果,难以让人信服,这样的大学排名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第二,不科学的排名会诱导大学的决策者朝规模扩张的方向发展,从而引起一些不良后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样会使大学决策者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等一些显性的东西,而忽视教学等不易显现的东西。结果就是表面上科研“一片繁荣”,却没有后劲;同时,教学失败,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不断下降,丧失了大学的基本职能。事实上,当年美国的许多研究型大学就有过这种教训,后来才认识到此种做法的巨大危害性,进行了改革,重新走上了既重视数量又重视质量的道路。这些经验与教训应该引起大学排名设计者的深切关注。

(二)一流大学的目标更需要重视高质量

对一个大学排名体系而言,除了要能够对大学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我国已经树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一流大学的标准就是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研究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含义既有数量的涵义,如人才和科研成果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数量太少是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但是,如果只有数量的优势而缺乏质量上的优势,那么,所谓的培养出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就永远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也永远难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排名体系,就应该能够深刻认识到我国大学发展的这种历史趋势,设计的指标应该朝与数量相结合的高质量方向倾斜,这样的排名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会真正有生命力。

(三)质量观与制度保障

在大学排名中,要做到在重视质量指标的同时,又不放弃数量指标,使两者能够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从而使大学的排名评价既有科学性,又不失公平性。

认识上必须树立质量观念,深刻认识到质量才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必须从质量抓起,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数量的扩张,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样对大学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只重数量,忽视质量,也许能带来短期效益,但是对院校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于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必定起很大的阻碍作用。

认识上固然要重视质量,但是制度上的保障才是最根本的。大学排名评价作为一种大学评价方式,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大学朝既定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大学排名的操作者而言,在进行指标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质量因素,真正做到数量与质量的完美结合。

标签:;  ;  ;  ;  

难度选择--大学排名中的质量评价_大学排行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