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荫棠音韵学藏书台北目睹记——兼论现存的等韵学古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韵学论文,台北论文,古籍论文,藏书论文,赵荫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已故著名音韵学家赵荫棠先生(1893-1970),河南巩县人,字憩之,曾用名赵仝光。三十年代师从钱玄同先生(1887-1939)学习声韵学,主要从事近代汉语音韵和等韵学的研究,成就卓著。著作有《中原音韵研究》、《等韵源流》两部专著,以及单篇论文30余篇。其中他的《等韵源流》一书对我影响至深。
我从小就酷爱音韵学,大概从1963年开始,对音韵学的锺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当时正在中学读书,家住北京市宣武区和平门外西河沿,离琉粒哀厂不远,每天放学后,不是去逛琉璃厂的几家古旧书店,就是孜孜不倦地钻研当时手头仅有的几本音韵学书,一直乐此不疲。1964年的某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琉璃厂的一家古籍书店买到了一本赵荫棠先生著的《等韵源流》,此书是16开本,并不是一本正式的出版物,而是当时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印的讲义,封面题署的编印日期是“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五日”。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等韵之蕴酿;第二编等韵之成立;第三编等韵之改革;第四编等韵之批评及研究。各编页数自为起讫,共334页,这个版本的《等韵源流》下文简称旧版。
自从买到这部《等韵源流》后,我一直对它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几乎每天都要翻阅摩挲。赵先生的这本书与一般音韵学书的写法很不相同,它不是用一副刻板的面孔论述等韵学知识,而是在行文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很吸引人。我当时年龄尚小,对书中的主要内容当然是似懂非懂,但却尤其爱读此书的“序”和“后记”。赵先生的“序”和“后记”详细讲述了他自己对音韵学的求学过程和对有关等韵学古籍的访求经过,写得文笔生动流畅,颇具文学性,娓娓道来,读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旧版的这两篇文字我也不知一共阅读了多少遍,多年来一直铭记在心,念念不忘。现在想起来,这本《等韵源流》对我今后从事音韵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等韵源流》一书中篇幅最大、最有影响的是第三编,本编共194页,论述了近四十种明清时期的等韵书(“后记”中又列出了四十余种,但仅列书名著者,不加论述)。这些明清等韵书长期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大多数都是赵先生首次公之于世并从音韵学角度加以全面的阐述,为后来的等韵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先生的这本书填补了现代等韵学研究的空白,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书已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印装成为小32开的精装本。此种版本下文简称新版。除了序言和附录外,此书的新旧两版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变化。
除了行文的生动外,赵先生此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论述的诸等韵书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多年来辛辛苦苦一本一本亲自搜集来的,而不是从公共图书馆借阅后写的,也就是说《等韵源流》中提到诸多明清等韵书是根据他自己的藏书写的。在他的音韵学藏书有了一定的规模后,他不但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韵略堂”,而且对这些书加以系统的董理和研究,撰就了这本《等韵源流》。对此他是这样说的:“在我作《中原音韵研究》的同时,我就注意了各种韵书而加以访问与搜集。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我受北大国文系之聘讲《元明韵书系统》时,我的‘韵略堂’书斋所存的韵书即小有规模。次年课程改为《金元以来之北音研究》,继续搜访,其中关于元明等韵者日多。又次年课程名目改为《等韵图摄》及《音标运动》,我就把等韵的一部分特别扩大。…最后在辅仁大学讲课时,即把它定为《等韵源流》。”(新版《等韵源流·新序》)
唯其如此,笔者除了对此书的主要内容十分关注外,多年来对他本人的访书经历和他所搜集到的诸等韵学书的去向尤感兴趣,一直想追寻一下这批韵学书的下落。
赵氏的搜访韵书大约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在旧版《等韵源流》的“前言”和新版《等韵源流》的“新序”中对他当时的访书缘起、经历和所藏韵学书的下落曾有较具体、生动的说明,现分别引录如下:
旧版《等韵源流·序》说:“十七年(按:指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的暑后,尹默先生调到孔德学校,孔德学校,不惟是天真烂熳的孩子的乐园,也是教员自修的学府。且不要说它的图书馆是很著名的,就是几位学者在那里谈天,也教你得到无穷的知识和趣味…我在此时一方面去北大听钱先生(按:指钱玄同)的功课,一方面在私下向他请教。…每遇钱先生在课室或私下提到一部书,我就跑到书店照样买一部。这时候,我才知道钱先生所讲的是什么,便不象以前希望着照抄他的卡片了…。讲到买书,我不能不感激隅卿先生(按:指马裕藻)。他最会买书,他不惟知道哪个书店的书多或便宜,而且知道各位老板的私事和脾气。他替我介绍,他替我赊帐,在万不得已时他还让我预支薪水。我的韵略堂所以略有韵书者,这完全是他的赐与!…民二十年…我很有时间听讲和买书。…在买书方面呢,我每天要作书店的巡阅。琉璃厂及隆福寺的各书铺逛后还嫌不过瘾,更要从北新桥徒步走到崇文门,或者从宣武门徒步走到护国寺及后门,所有沿街的小书摊都被我检查到了。因此我的书价,有值十枚的,有值百元的。大者尺许,小者寸余。”
新版《等韵源流·新序》说:“同道们知道本书要正式出版了,就向我提出意见说:应该把上列各书加以说明(按:指旧版《后记》中所列的四十余种音韵学书名)。这意见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但是现在办不到,因为这批书都流落在远方了。原来我的书分为三个系统,即《诗经》参考资料,《楚辞》参考资料与文字声韵参考资料。在搜集的过程里,是费了许多劳力与精神的。在旧序说:‘在买书方面……小者盈寸……。’(按:见上引文)这是当时的实写。但就因为如此,它们便成了我的包袱。到了四六年,我离北京往别处工作时,除了随身带着一本《等韵源流讲义》之外,所有一切书籍都抛弃在北京。家属之在北京者,把它们一齐卖于某小书铺。四九年回京之后,闻知《诗经》与《楚辞》两个系统的书被拆散卖了,声韵系统的书整批的流落到远方了。”看了以上旧新两篇序文,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在三、四十年代赵先生的访书风情,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我对赵先生所藏这批韵学书去向的关注。
由此看来,赵先生多年辛苦搜集来的这批韵学书在1946年左右“整批的流落到远方了”。但是这个远方是哪里?是如何流落的?现在还能不能见到?这些问题由于赵先生未说,一直是个谜,而我却很想知道此点。本来,如果能够见到赵先生本人,亲自问一下这批书的下落,这个问题是不难得到解答的,至少可以提供一些直接的线索。但是,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六十年代赵先生并不在北京,其具体工作地点我当时也打听过,均未得其详。只是后来才得知赵先生在兰州的西北师院工作,且处境不佳,如此而已。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据说赵先生在“文革”中病故,一切就都无从谈起了。不过以上的“谜”却一直萦回在我心中。
“文革”后,我于1978年1月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直接从事我所喜爱的音韵学研究。其间也曾打听过赵先生书的下落,迄无结果。大约在1984年的某一天,我到琉璃厂海王村的中国书店去买书,无意中向该书店的古籍专家雷梦水先生打听赵先生当年买书的情况和其书的下落,才得知雷先生在解放前就与赵先生有来往,且很熟识,并曾亲自介绍过赵先生买音韵学书。当我问及赵先生所藏韵学书的下落时,雷先生当时亲自对我说:赵先生的这批音韵学书在1946年左右售给了当时在旧鼓楼大街附近的一个名叫“德律风根”的小书店,该书店的老板特别嗜酒,解放后不久,这个小书店就关闭了,这批书也就下落不详了。我听后十分怅惘,我想:赵先生多年搜集到的这批等韵学专藏书可能早已失散或永远不能知其下落了。
1992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我应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和台湾声韵学会的邀请,有幸到台湾进行短期的学术交流。在高雄师范大学访问时,蒙该校的著名音韵学家林庆勳教授告诉我,赵荫棠先生的这批音韵学书并未失散,而是完整地保存在台北的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室。希望我到台北时能够抽时间亲自看一下,并希我在阅后写一份观后记。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简直惊呆了,多年萦回梦绕、孜孜以求的赵荫棠藏书居然保存在台北!多年的悬念和宿愿居然能在隔了近三十年后在台弯见到!这难道是在作梦吗?
到达台北之后,我就怀着急切的心情盼望能够早日见到这批书。很快,在著名音韵学家姚荣松教授的帮助下,终于顺利地在台湾师大图书馆特藏室目睹到了暌违已久的赵氏的这批音韵学特藏书。当我手捧到这些音韵学书时,真是百感交集。可惜因为当时访台的日程安排得很满,看这批书的时间只是临时安排在一天的下午,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观览十分匆促,未能一本一本细阅。访台归来后,因课务繁忙,诸事猥集,一直无暇及此。今略得暇,现把当时观看这批韵学书的经过和有关情况报告如下,疏误在所不免,统候方家指正。
赵氏的这批韵学书现收藏在台湾师大图书馆的特藏室,多数书籍的封面钤有“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图书室”的图章,总共约有一百五十余种。这批书早年曾被编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普通本线装书目》26-37页。此书目和笔者当时的检读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现把这批书的名称、著者和版本迻录如下,以供参考。至于赵氏的这批书是如何从大陆带到台湾的,从这批书的所钤图章来看,我们推测这批书极可能是在1946年左右大陆一批著名语言学者到台湾推行国语时带去的,此行的具体人员情况不详,据了解主要有魏建功、何容、俞敏等先生,可能是由他们当中的某人带去的。这批书最初保存在国语会的图书室,后委托台湾师大保管至今。但由于这些当事人现在都已过世,其详情已无从了解了。
赵荫棠旧藏音韵学书目录
1.唐写本唐韵二卷一册 隋陆法言撰 唐长孙纳言注 清光绪三十四年重刊本
2.唐写本切韵残卷三卷一册 隋陆法言撰 民国十年影印本
3.切韵一卷一册 隋陆法言撰 油印本
4.〔宋本〕广韵五卷五册 隋陆法言原撰 宋陈彭年等奉敕撰 民国二十三年北平来薰阁影印本
5.隶韵十卷附考证一卷碑目考证一卷 宋刘 球纂 清翁方纲考证 清嘉庆十五年刊本
6.吴才老韵补五卷附亭林韵补正一卷二册 宋吴 棫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灵石杨氏重印本
7.九经补韵一卷一册 宋杨伯岩撰 清钱侗考证 清咸丰三年南海伍氏刊本
8.重修广韵五卷五册 宋陈彭年等撰 清刊本
9.切韵指掌图二卷一册 宋司马光撰 民国八年自强书局重刊本
10.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五册 宋欧阳德隆撰 郭守正校正 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11.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声音韵谱不分卷一册 宋祝泌撰 钞本
12.七音略二卷一册 宋郑 樵撰 钞本
13.古文四声韵五卷四册 宋夏 竦集 影印本
14.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卷一册 元刘 鉴撰 清刊本
15.经史动静字音一卷一册 元刘 鉴撰 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16.韵略易通二卷三册 明兰 茂撰 清李棠馥校正 清康熙二年李氏刊本
17.〔重订马氏〕等音内外集一卷二册 明马自援撰 清梅建校正 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18.声律发蒙不分卷一册 明兰 茂撰 清乾隆六年刊本
19.毛诗古音考四卷附读诗拙言四卷四册 明陈 第辑 清乾隆二十七年崇本山堂刊本
20.分韵字考十二册 不著撰人 清嘉庆十六年刊本
21.音韵辨岐五卷四册 明陈祖绵辑 嘉庆十八年辑者刊本
22.音泭不分卷一册 清徐 鉴撰 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23.音韵指迷不分卷一册 清丁 显纂
24.〔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二册 明张元善校刊 钞本
25.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八卷六册 明陈 第撰 清刊本
26.韵法直图不分卷一册 明梅膺祚撰
27.韵表不分卷一册 明叶秉敬撰 钞本
28.诗韵释略五卷五册 清梁君土详订 清康熙十七年刊本
29.音韵须知二卷二册 清李书云辑 朱素臣校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30.唐律诗韵四卷二册 清蒋国祥 蒋国祚同订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
31.增定廿一史韵十卷五册 清仲弘道撰 清康熙三十五年桐乡郭邑候刊本
32.古音正义一卷一册 清熊士伯撰 清康熙三十七年尚友堂刊本
33.切韵正音经纬图不分卷二册 清释宗常撰 清康熙三十九年刊本
34.等切元声十卷四册 清熊士伯撰 清康熙四十二年尚友堂刊本
35.韵切指归二卷六册 清吴遐龄撰 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36.类音八卷八册 清潘 耒撰 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
37.拙庵韵悟不分卷二册 清赵绍箕撰 杨作栋录
38.圆音正考不分卷一册 不著撰人 清乾隆八年存之堂刊本
39.黄钟通韵二卷二册 清都四德纂述 清乾隆九年三余堂刊本
40.〔改良〕戚林八音不分卷二册 清蔡士泮汇辑清乾隆十四年福州集新堂仿西法石印本
41.本韵一得二十卷八册 清龙为霖撰 清乾隆十六年刊本
42.音学辨微不分卷一册 清江慎修撰 清乾隆二十四年顾斋版刊本
43.等音新集二编二册 清璩明甫辑 清乾隆二十五年述圣斋主人刊本
44.诗韵歌诀初步五卷五册 清倪 璐撰 清乾隆二十五年克复堂刊本
45.等韵精要不分卷一册 清贾存仁撰 清乾隆四十年河东贾氏家塾刊本
46.万韵书例不分卷一册 清刘殿臣撰 清乾隆四十三年刘谦光刊本
47.佩文诗韵提纲不分卷二册 清倪 璐辑撰 清乾隆四十三年克复堂刊本
48.中州音韵辑要二十一卷四册 清王 吅撰 清乾隆四十九年昆山咸德堂刊本
49.律韵辨通五卷二册 清蔡 泳撰 清乾隆五十七年烟鬣阁刊本
50.声韵要刊不分卷一册 清许桂林撰 清嘉庆十一年刊本
51.音学秘书四卷四册 清涂 谦撰 清道光九年六吉居刊本
52.〔详校〕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一卷一册 清江慎修编 夏 燠辑 清道光十五年钞本
53.〔钦定〕清汉对音字式不分卷一册 清高宗敕撰 清道光十六年北京武英殿刊本
54.音韵逢源四册 清裕 恩撰 道光二十年刊本
55.韵学指南五册 清王 溱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足雨宦刊本
56.同音字辨四卷四册 清刘维坊汇辑 清道光二十九年刊本
57.音韵约编不分卷三册 清张彭绪辑 清咸丰元年葆真堂刊本
58.音韵注略不分卷一册 清张彭绪辑 清咸丰元年葆真堂刊本
59.声类四卷二册 清钱大昕撰 清咸丰三年南海伍氏刊本
60.述均十卷四册 清夏 燮撰 清咸丰五年刊本
61.正音咀华正编三卷续编一卷二册 清莎彝尊撰 清咸丰八年麈谈轩刊本
62.李氏音鉴六卷四册 清李汝珍撰 清同治七年宝善堂重刊本
63.翻切简可篇二卷二册 清张燮承撰 清同治十二年撰者刊本
64.佩文广韵汇编五卷二册 清李元祺编辑 清同治十二年金陵书局重刊
65.集韵十卷十册 宋丁度等奉敕修定 清同治十三年撰者刊本
66.诗韵合璧二卷二册 不著撰人 清光绪四年上海松隐阁刊本
67.唐韵考五卷二册 清纪容舒撰 清光绪四年定州 王氏揩斋校刊本
68.切音捷诀·摭古堂正音不分卷一册 清郦 珩撰 清光绪六年诸暨古堂刊本 3
69.古今韵考四卷一册 清李子德撰 清光绪六年福山王氏天壤阁刊本
70.韵岐五卷二册 清江 昱撰 清光绪七年刊本
71.切音蒙引不分卷一册 清补 勤撰 清光绪九年蕺山讲舍刊本
72.诗韵析七卷四册 清汪 烜撰 清光绪九年紫阳书院刊本
73.〔增〕万韵新书不分卷四册 清刘振统撰 清光绪十二年文裕成刊本
74.古今中外音韵通例不分卷四册 清胡 垣编 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75.切韵求蒙不分卷一册 清梁僧宝撰 清光绪十四年梁家羸刊本
76.新刊韵籁四卷二册 清华长忠撰 清光绪十五年松竹斋刊本
77.四声韵谱十六卷三册 清梁僧宝撰 清光绪十六年梁家羸刊本
78.韵学骊珠四册 清沈乘麟编 清光绪十七年刊本
79.佩文诗韵释要五卷一册 清朱 兰撰 清光绪十八年广州广东学院刊本
80.山门新语二卷二册 清周 赟撰 清光绪十九年六声草堂刊本
81.古韵表集说二卷一册 清夏 炘撰 清光绪十九年北京大学出版组刊本
82.等韵一得二篇二册 清劳乃宣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83.韵学蠡言一册 清丁 显撰 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84.中华拚音等韵易简 清张恩成撰 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85.传音快字一册 清蔡锡勇撰 清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86.同声韵学便览四册 清蒯光燮撰 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合服蒯氏刊本
87.万韵新书不分卷一册 清刘振统撰 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88.音通二卷二册 清陈宗彝撰 清宣统三年石印本
89.钦定同文韵统六卷五册 清高宗敕撰允禄监纂 清宣统二年理藩部仿殿板重刊本
90.韵字辨同五卷二册 清彭元瑞撰 撰者刊本
91.韵通不分卷一册 清萧云从编 钞本
92.大藏字母九音等韵不分卷二册 清阿摩利谛译 钞本
93.大藏字母文字陀罗尼经不分卷一册 清释阿摩利谛译 清雍正九年刊本
94.辨字摘要不分卷二册 饶应召撰 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
95.问奇典注六卷六册 清唐 英撰 清嘉庆二十三年武昌雄楚楼刊本
96.字学备要不分卷二册 清刘履贞辑 清咸丰元年永德堂刊本
97.韵辨一隅八卷附补遗八册 清诸玉衡撰 清刊本
98.五韵论二卷二册 清邹汉勋撰 清刊本
99.汉魏音不分卷一册 清洪亮吉撰 清刊本
100.诗声类十三卷十册 清孔广森撰 清刊本
101.四音定切四卷四册 清刘熙载撰 清刊本
102.四声切韵表一卷一册 清江 永撰 清刊本
103.韵学五卷五册 清王 植撰 清刊本
104.切韵考四卷一册 清李衡山撰 清刊本
105.古韵论二卷一册 清胡秉虔撰
106.音韵清浊鉴三卷二册 清王祚祯撰 钞本
107.等音声位合汇二卷四册 清高映编 清刊本
108.七音略四卷二册 清高宗敕撰 浙江书局刊本
109.五方元音二卷二册 清樊腾凤撰 宝旭斋刊本
110.等韵一得补篇一册 清劳乃宣撰 民国二年水寓斋刊本
111.韵学源流不分卷一册 清莫友芝撰 罗常培校点 民国十八年广州天成印务局刊本
112.四声切韵表一卷二册 清江慎修编 民国十九年北平富晋书社刊本
113.毛诗正韵四卷二册 清丁以此撰 民国二十年山东省立图书馆刊本
114.音韵述微三十卷十二册 清梁国治等撰 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
115.校刊柳氏谚文志不分卷一册 清柳僖撰 金九经校刊 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116.新定考正音韵大全不分卷一册 清王正祥撰 民国二十三年停云室刊本
117.切韵考内篇六卷外篇三卷一册 清陈 澧撰 民国二十四年成都严氏刊本
118.蒙汉合璧五方元音二卷一册 海山编译 民国六年北平刊本
119.切音心悟不分卷一册 张听甫撰 民国九年石印本
120.一行阿阇梨梵文字母表浅注一册 王弘愿注 民国十七年刊本
121.戴东原转语释补不分卷二册 曾广源撰 民国十八年刊本
122.近代剧韵三卷一册 张伯驹余叔岩同撰 陈鹤孙校 民国二十年北平京华印书局刊本
123.中原音韵研究不分卷三册 赵荫棠述 民国二十一年钞本
124.文字学音篇一册 钱玄同撰 民国二十三年北平北京大学出版组刊本
125.十韵汇编不分卷三册 国立北京大学编辑 民国二十四年北平北京大学出版组刊本
126.古文声系不分卷四册 孙海波撰 民国二十四年北平来薰阁影印本
127.音韵画一不分卷一册 杨志体稿 郭裕德书 民国三十四年味藏堂刊本
128.中华新韵不分卷一册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 国语书报流通社刊本
129.中州音韵不分卷一册 卓从之编 张汉重校
130.等韵切音指南不分卷一册 张翼廷撰 铅印本
131.音略不分卷一册 不著撰人 钞本
132.集韵考正八卷四册 方成珪撰
133.古今韵会举要小补三十卷十六册 方子谦撰
134.歌麻古韵考四卷四册 吴树声撰
135.古音系研究二册 魏建功述 北京大学出版组刊本
136.五音通韵一册 童 稚撰 钞本
137.四声五音 黄仁济编录 黄氏家刊本
138.反切释例不分卷一册 曾浩然撰
139.切韵五声不分卷一册 曾运乾撰 油印本
140.切韵部首二册 不著撰人 钞本
141.韵府钩沈五卷一册 雷 浚撰
142.〔增补〕汇音妙悟二册 黄谦纂辑 黄澹川鉴定 清光绪六年绮文居刊本
143.空谷传声不分卷四册 华胥主人撰 清刊本
144.中国文字声韵概要不分卷一册 马裕藻撰京师大学校文科铅印本
145.龤声通合篇不分卷一册 丁履恒撰
146.新增韵镜易解大全四册 释盛典再选 杨轩重雕 华洛书肆刊本
147.正音通俗表摘要不分卷四潘逢禧辑 逸香斋稿
148.太古元音四卷二册 是 奎编 钞本
149.〔新订〕中州全韵二十二卷六册 周少霞增校 此宜阁刊本
150.音韵杂抄一册 不著撰人 钞本
151.考定中原音韵不分卷一册 日本石山福治撰 钞本
152.新编篇韵贯珠集一册 日本清泉真空撰
153.磨光韵镜不分卷八册 日本释文雄撰 日文化四年枫树屋刊本
154.韵鉴古义标注二卷二册 日本释睿龙述 享保十一年洛阳书林刊本
155.五音假谱不分卷一册 日本高野山宽光辵日本明治廿六年松本觉圆刊本
除去两种1949年以后出版的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普通本线装书目》的“经部·小学类·音韵”部分已全部在此,但原《书目》并未说明此部分是赵荫棠旧藏书。笔者是根据姚教授的介绍和亲自目验后初步确定的。目录中个别缺字、误字已刊正,不再另加说明。原书目的排序和题录显然有些问题,此处均未更动。不过,原《书目》的训诂类中有四种书:《大藏字母文字陀罗尼经》、《辨字摘要》、《问奇典注》、《字学备要》笔者也暂归在此处,并把它们放在《大藏字母九音等韵》一书之后,除《问奇典注》以外的三种可以肯定是赵先生的旧藏书,而且有的似也可归在“音韵”类中。不过,我认为此《书目》所载可能不是赵氏藏书的全部,而只是最主要部分。因当时我还见到了《声韵会通》一种就不见于此书目。不过这种情况不会很多,详情待考。
《等韵源流》所论及的和仅列书目的共约90种韵学书,当然绝大多数见于台湾师大所藏的这批韵学书,现把见于《等韵源流》的这些书均下加横线,以供核检。由此看来,赵氏在新版“序言”中所说的他所藏的韵学书“整批的流落到远方了”,确是实情。赵氏多年辛苦搜集来的这些书并未失散,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据我所知,已有不少学者对这批韵学书进行了研究,赵氏的这批旧藏韵学书对推动汉语音韵学的深入研究和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赵先生在旧版《等韵源流·后记》中还曾经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有必要在这里特别一提。就是赵氏在三十年代搜访古韵书时,有一位叫永岛荣一郎的日本学者当时正在中国的北平访学,专攻汉语音韵学,与赵氏相识后亦同时搜访韵学书,几年来收获颇丰,买到了许多珍贵重要的音韵学古籍。原“后记”是这样说的:“日人永岛君来中国专修韵学,相见之后,努力购买韵书,两三年之中,所获者实在不少。我很想将他所藏的,过一书目,苦无时间。以上所列,有两三种是在他那里看见的。”永岛氏收藏的这批韵学书显然值得我们重视。因这件事不但与赵氏三十年代的访书一事有关,而且对于汉语音韵学和音韵学史研究也有密切关系,亟有必要在此一述。
永岛氏所搜集到的这批韵学书,到底有多少,都是些什么书,除了赵先生外,长期以来似乎并不为中国的音韵学者所了解和重视,赵氏当时本想作一书目,但因故未果。不过,笔者在读《等韵源流》一书后,对此事却很感兴趣,很想明其究竟。据我所知,永岛氏回国后,于1941年在日本发表了题为《近世支那语特に北方语系统に於ける音韵史研究资料に就ぃて》的长篇论文(载《言语研究》第7、8号,147-161页;第9号,17-79页),论述了41种韵学书,其中等韵书共40种。此中除了极少几种是他从赵荫棠处借阅的以外,其余均是他所藏书。这些是不是永岛氏当时在中国所购韵学书的全部,不得而知。永岛氏文中所提及的诸等韵书,虽然在数量上略少于赵氏的《等韵源流》,但也有若干种是赵氏所未见而在内容上是很重要的。永岛氏把他在中国所购的韵学书携归日本后,除发表了上述论文外,我们未见他再发表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大概在七十年代,永岛氏故去。此后,他的藏书长期以来似乎亦下落不明,笔者对此亦多次探询未果。最近始得知其书现分藏于日本的庆应大学和东京都立大学,但这批书似乎尚未对外开放,其详情尚等进一步了解。永岛氏上文中所提及的诸等韵书我们在下文的表中将予以公布。
为了便于进行近代汉语音韵研究和编撰《汉语音韵学古籍总目》及《总目提要》的需要,笔者曾在数年前把赵氏《等韵源流》(新版)所提到的约70种等韵书,永岛荣一郎上文所论及的40种等韵书,以及李新魁先生在《汉语等韵学》一书中所论及的120种等韵书作了一个详细的对照表。最近又见到了耿振生先生的《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1992)一书,该书也概述了144种明清等韵书(剔除笔者认为亡佚部分)。诸家所论述的等韵古籍数量不等,种类不一,互有出入,就是同一部书,对内容的阐述也容有不同,尚需进一步论定。现把这四家所提到的现存诸等韵书按照音序列表排列如下,并分别注明各家著论的具体页码,以便寻按。为了便于研究,我们还把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华书局,1993年7月第1版)二书中的有关等韵书加标识注明,见于前者用√号,见于后者用○号。《四库》在“存目”中著录的若干等韵书今存佚未详,暂仍列出,以供参考。此外又补充了若干种笔者见到而诸家未提到的等韵书。应该说,中国现存的等韵学古籍的主要部分似乎已尽于此,此表对于我们今后等韵学的深入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方便。本表疏误之处,尚请专家指正。
表中所列诸书,绝大部分笔者均曾过目。需要说明的是,本表对等韵书的收录稍宽,个别介乎韵图、韵书之间者暂仍列在表中,以待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音韵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