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于玲
(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党校,黑龙江 绥化)
摘 要: 汉语言文学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对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蕴藏在汉语言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开发利用不足。在国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背景下,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之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进行论述,并针对汉语言文学审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渗透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审美教育几乎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近代教育学者如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曾大声疾呼实施美学教育。当代,审美教育更是欧美各国国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渗透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美学观念、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
一 审美教育的含义和价值
审美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审美能力包括了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感受三大要素[1]。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学科,审美教育涵盖了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而具体到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其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培养学习能力,提高素质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品位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实现学生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高度统一。其中,审美能力包括了获得美的感受、鉴赏美和创造美三个方面的能力。对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提高文学创作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使得学生在高品位审美观的驱动下,自觉远离低俗、消极的负面事物,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2002年10月首次提出,并在2003年制订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中将政策进一步细化,它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 丰富审美情趣,健全人格心智
美好事物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积极的调动作用。可以说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于调动学习积极性,丰富审美情趣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同时,通过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引导,使得学生生活学习压力得到有效排解,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谋求健全的人格和心智发展。
“两法衔接”机制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行政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的衔接”问题。目前,理论界存在三种学说。肯定说认为,行政执法机关(包括水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搜集的证据材料,经司法机关调取后,均可作为刑事证据使用。否定说主张,行政证据不能作为刑事证据使用,必须由司法机关重新收集。折衷说认为,对于行政机关所收集的行政证据材料,应分别对待,物证、书证等可直接使用,但言词证据需重新搜集、调取。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司法机关才是刑事诉讼证据的搜集主体,这就导致行政证据直接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不利于相关证据的保全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 汉语言文学审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审美观念出现明显偏差。以衣着打扮取人的现象成为普遍现象,在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追求之间未达到平衡。同时,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人云亦云,缺乏主见,对内在精神修养的塑造缺乏自觉性。同时,大学生标新立异的心理、群体间互相攀比,以及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等因素也在导致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素养逐渐退化,而汉语言文学深奥,难懂,不如一些流行文学通俗易懂,因此不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这种快餐文化消解传统文化的现象又反过来体现了大学生审美情趣方面的急功近利以及我国审美教育环节的薄弱。在社会竞争加剧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负担,这些压力迫使大学生走上一条功利性的考证、考级道路,没有余暇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去欣赏美、体味美。此外,在大学生群体创造美的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将美的创造以任务的形式下发或盲目开展艺术活动,反而引起了大学生的排斥心理。
(二) 学生审美情感缺失、汉语言文学理解能力差
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学目标明确,并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在教材编撰中大量选择典型的、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赏析。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审美教育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与庞大的学生群体中个性化差异化的审美需求之间的矛盾暂时无法缓解。只得沿用单一重复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因而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2],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不深入,审美意识和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有效性。长此以往,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必将受到消极的影响。与此同时,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学科考核以成绩为主,无法体现学生对相关历史、文学理论的综合认知能力和美学感受。
三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在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走出灌输式教学的窠臼,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根据汉语言文学实际,调查学生学情,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审美能力。
(一) 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体验美
为提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调动学生兴趣出发,按照教学现状,深入挖掘审美因素,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讲解《三视图》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几何体以及几个不同的三视图,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几何体的三视图画出来,并将几个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每位学生的空间几何思维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同样的图形,不同学生会还原成不同的几何体。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的过程是对数学知识消化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是从美的感悟而来的[3]。帮助学生对文学作品树立更加浅显、更加直观、更加感性的印象应是教学的第一步。例如,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配合相应图片和音乐背景,为学生尽量全方位的呈现出相关景物的形象和情感特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会到美丽的景色与美好的情感。文学作品的美离不开语言的成功运用。带领学生字斟句酌,赏析美词佳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的。
比较文学所说的“影响”,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中,或者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是从本民族的传统和作家本人发展的过去中无法作出解释的;这些外来的因素经过吸收、消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简言之,影响研究就是用充分可靠的“事实关联”来证明各国或各民族之间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来探讨文学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影响研究虽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与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它并不排斥那些有意的模仿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
(二) 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想象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背后寓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情境、发挥联想和想象,并熟练运用语言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这一举措更加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够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审美联想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赏析中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而从文学作品而言,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作者脑海中的艺术世界,必然离不开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联想这种具有感情色彩的思维方式对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刘勰所言:“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正是体现了情感这种感性思维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4]。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可直接进行主题探讨等知性思维、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和情感交流的机会。
(三) 加强文学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和带头作用。因此,能够深刻剖析文学作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善于营造课堂氛围,能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的高素质教师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利用课余时间,利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断弥补自身不足,充分查阅相关文学资料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并积极寻求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课程分配中,适当缩减理论教学时长,缩短对知识点和文学内容的过度讲解。在内容上,应该结合大学生审美观念、生活实际,选择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适当降低理解难度,从易到难,逐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同时,将理性的知识点和感性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美学价值的认知[5]。
四 结语
汉语言文学本身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作为审美教育的排头兵而存在。在社会转型,更加注重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需求的必然之举。同时对于建设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雪琪.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1):44-46.
[2] 马海霞.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汉字文化,2018(23):105-106.
[3] 杨桂霞.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探索[J].黑龙江科学,2018,9(08):136-137.
[4] 齐恺.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12):12-13.
[5] 仲兰.浅谈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02):98-99.
本文引用格式: 于玲.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9,6(58):270-27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125
标签: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审美教育论文; 渗透论文; 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