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粮食产区的结构变化_农业论文

中国21世纪粮食生产地区结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粮食生产论文,结构论文,地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粮食生产发展阶段及其区域变化

1.我国粮食生产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跨上了三个半台阶

4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粮食生产分为四个阶段,大约经过了三个半台阶,即2亿吨台阶、3亿吨台阶、4亿吨台阶和4.5亿吨台阶

图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

1949~1958年为第一台阶,粮食产量达2亿吨,这一阶段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由于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增施有机肥料和良种推广等措施所致。1958~1978年为第二台阶,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这一阶段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的主要动力是绿色革命成果的全面引入和推广。1978~1984年为第三台阶,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6年间粮食总产增加1.02亿吨,粮食播种面积由1.21亿公顷降低至1.13亿公顷。可见粮食增长主要是由于单产提高所致,而经济制度的全面变革是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1984~1994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上了半个台阶,达到4.5亿吨。这一阶段粮食产量年增长54.6亿公斤,单产增幅达11%。而播种面积由1.13亿公顷降至1.1亿公顷,已接近解放初的水平。此阶段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变慢,平均年增长率为0.8%。农业投资的减少,农业基础设施维护不力,粮食价格低落是主要原因。

2.粮食生产区域变化情况

从三大地带典型年份粮食产量构成来看,东部地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先扬后抑,由1949年37.9%升至1978年41.1%,1994年又降为37.9%,与改革开放之初基本持平。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处于上升趋势,1949年为37.9%,1984年40.2%,1994年42.3%。西部地区则处于下降通道,由建国初24.2%降至1994年为19.8%。

从南北布局来看,南方的粮食地位下降,北方在上升,南余北缺的粮食生产格局有较大改观。1949年南方粮食产量所占比重为60.1%,1984年为58.9%,1994年为53.5%,北方则由1949年39.9%上升到1994年的46.5%,上涨6.6个百分点。

1984年以来,区域粮食生产变化总的格局是:“北上”、“西移”,尤其是“北上”趋势更加明显。具体来说,东部略有下降,中部略有上升,西部基本稳定,11年间东部产量比重降低1.7个百分点,中部上升2.1个百分点,西部降低0.4个百分点。南方粮食生产地位急剧下降,11年间下降5.4个百分点,北方则趋于上升。

二、1984年以来粮食增长中心北上、西移的原因分析

1.种粮比较效益低,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从农业内部粮食生产比较收益分析,粮食收益大大低于经济作物、水果、淡水鱼类,无论是土地收益还是资金、劳动收益在四个农业生产部门中都是最低的。1993年粮食种植亩减税纯收益78.88元,而油料作物为105.13元,甜菜108.76元,蚕茧315.84元,苹果783.01元,柑桔735.03元。

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苏、锡、常地区为例,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而生产粮食的纯收入只有600~700元,粮食生产在家庭收入中的地位已显得“微不足道”。

2.西部、北部耕地资源丰富而东南沿海人地矛盾尖锐

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耕地资源比较丰富,而东南沿海地区人多地少,这是粮食增长中心“北上”、“西移”的客观原因。1994年全国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有耕地8903.3千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9.4%,超过了耕地面积最少的10个省份的总和。东北和西北地区地域广阔,人均耕地大都在0.13公顷左右,黑龙江、内蒙古分别高达0.24、0.35公顷,全国耕地面积在0.067公顷以下的14个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华中和华南地区。除直辖市外,经济发达的广东和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仅有0.03、0.04公顷。

3.南方多熟制地区降低复种指数而北部和西部—熟制地区则推广多熟种植

1979~1994年间,北方15个省份中11个复种指数有不同程度提高,山东省由147%提高至162%,河南省由153%提高到177%,宁夏由101%增至114%,而南方多熟制地区则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导致复种指数下降。据统计,上海复种指数由1979年217%减至1994年183%,江苏由183%减至176%,浙江由247%减至233%,广西由217%减至212%。

西部和北部一熟制地区,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多熟种植发展很快。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于1991年开始组织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北方一熟制区粮食作物立体种植技术”推广项目,项目区共推广面积150.5万公顷,涉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山西、河北等8个省区384个县4535个乡,总共增产粮食22亿多公斤,总产值增加25亿多元。

4.改革开放进程由南向北、自东向西推进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东南沿海开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大城市利用有利的区位条件,在国家优惠政策扶持下,成为经济特区。此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由南向北转移,沿海地区14个城市相继成为开放城市。在梯度转移战略支配下,改革开放进程向西推进。目前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与此相一致,全国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重点也逐渐由南向北、自东向西转移。

三、21世纪我国粮食生产地区结构变化趋势

1.2030年以前北方粮食生产地位将进一步上升,南方下降,表现在:

(1)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部分城市将进一步缺粮

这是因为:一是人口增加,粮食消费量也相应增加。据预测,广东省每年人口将净增80万人左右,仅口粮消费每年就需要增加2亿公斤,人们对肉、蛋、奶、鱼、酒类及其它粮食制品的消费需求相应增加。二是耕地面积减少,后备土地资源贫乏。广东、福建人均耕地面积仅0.04公顷,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2。工业、城镇、交通建设等将无法避免占用部分耕地。三是广东、福建等省面向海外市场,有发展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外向型经济发展将继续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四是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粮食产量稳定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1975~1981年6年间广东省平均每年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达7~8亿公斤。因此,广东、福建等省粮食短缺将会是长期的,但这种短缺仅是结构性的,短缺的只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人的口粮是可以自给的。

(2)南方的商品粮基地在转移和降级,北方商品粮基地在兴起和发展

广东省曾确定顺德、中山等27个县市为商品粮基地县,1982年粮食征购任务占全省48.1%,近年来,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顺德市等8个县市已先后变为粮食调进地区,实际上已不是商品粮基地了。目前广东粮食靠湖南、湖北等省调入。

江苏太湖地区曾是一块老商品粮基地,1965年仅苏、锡、常三市调出的粮食即达100多万吨,现在江苏粮食基地已转向苏北,淮北成为潜力最大的粮食产区。淮阴市1985年曾调往市外9.8亿公斤粮食,1995年调出定购粮7.1亿公斤,其中小麦6.5亿公斤,稻谷0.6亿公斤,成为江苏粮食调出最多的市。江苏省1995年已建成37个商品粮食基地县,苏南只有5个。

北方地区,如山东荷泽,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地粮食生产地位迅速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东北大平原每年向全国粮食市场提供250亿公斤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东北三省1993年粮食产量达600亿公斤,一半以上成为商品粮,黑龙江每年向全国提供100多亿公斤商品粮,平均每个农民生产商品粮500多公斤,人均商品粮数居全国首位。

(3)北方地区水利条件将有很大改善

1985~1994年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增加4723千公顷,其中北方有效灌溉面积增加3566千公顷,占75%。除吉林外,北方15个省市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比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黑龙江增加15个百分点,新疆增加12个百分点,而全国同期仅增加5个百分点,15个省市治碱面积占盐碱地面积的比重全部增加,其中新疆由39.9%增加到66.8%,增长幅度居全国之首。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大引黄灌区耕地面积不到全区30%,粮食产量占全区80%以上;甘肃河西地区耕地占全省20%,但提供商品粮占全省70%以上。豫、鲁两省引黄灌区,粮食平均亩产多年保持在500公斤以上,已成为两省高产稳产粮食基地;渭北灌区,宁夏、内蒙河套引黄灌区,是西北地区的粮仓。

(4)北方地区后备耕地资源较南方丰富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地区,特别是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大小兴安岭山间谷地及山前平原、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河西走廊、伊利河流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最为集中。

西北干旱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后备耕地0.11亿公顷,占全国后备耕地总面积31%,东北0.1亿公顷后备耕地资源中,一、二等地占84%,该区土壤肥力高,开发容易,易于建成高质量的基本农田。西北干旱区后备耕地由二、三等地组成,需大力改造才能开垦种植,土地开发规模取决于灌溉水资源数量,以水定地。随着节水农业的推广普及,干旱区后备耕地资源可望得到进一步开垦。

南方地区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缺乏,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余地相对较小,增产潜力低于北方地区。

2.三大地带的粮食增长中心将主要在中部

(1)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一直在全国居主导地位

解放初,中部地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就达37.9%,到1994年,已上升到42.3%,从三大地带人均粮食生产量可以看出,中部粮食生产水平明显高于东部,也高于西部地区(表1)

表1 东、中、西部人均粮食生产量变化 单位:公斤

197919901994

东部330359 345

中部354458 442

西部302339 323

1994年,除山西外,中部9个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均处于前15位,全国人均粮食产量排序前10位中有6个是中部省区,其中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人均粮食分别为783.1公斤、702.3公斤、479.4公斤,居全国1、2、3位,湖北、湖南、江西居第6、7、9位。可见,中部9省区粮食生产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的位置。

(2)中部地区水土资源的匹配较为理想

从三大地带人均耕地对比来看,1994年,东、中、西部人均占有耕地分别为0.062公顷/人、0.098公顷/人、0.083公顷/人,中部为东部的1.5倍,为西部的1.2倍。

东部广大地区水资源丰富,发展粮食生产条件较好,但土地资源紧张,人地矛盾比较突出;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地形破碎,山地比重大,如贵州省山地占87%,连6.67公顷以上的小坝子计算在内,平坦土地仅占3%,农耕地较少,坡耕地比重大,发展粮食生产条件较差。

中部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并且大面积连片,水资源介于东西之间,与土地资源的匹配较为理想。

(3)中部地区提供了全国较多的商品粮,粮食增产幅度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据统计,中部地区1992年粮食收购量为6102万吨,占全国粮食收购总量的46%,东部占37%,西部占17%。可见,中部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8大片商品粮基地几乎全部集中在中部。历史上多灾的河南、安徽等省如今已成为提供商品粮的重要宝库,1992年河南粮食收购量1033万吨,安徽744万吨,上述两省粮食收购量占中部地区的30%。1994年春季召开的全国粮食交易会上,上述两省加上东部的山东、河北及江苏北部卖出的粮食占交易会卖出量的59%,包括了几乎全部的小麦和占40%左右的玉米。

从增产幅度来看,1979~1994年间,东、西两大经济地带人均粮食产量略有增加,分别为15公斤、21公斤,而中部人均粮食产量增加88公斤。1985~1994年间,东部粮食产量增长12%,西部增长15.4%,中部增长23.7%,全国粮食产量增长最快的三个省份为黑龙江,年递增6.77%,内蒙古6.71%,吉林5.69%,全部在中部地区。

3.2030年粮食地区结构

四个阶段东、中、西、南、北几大块粮食动态增量见表2。

表2 我国地区粮食动态增量 单位:万吨

可以看出,东部地区1958~1978年间曾经是三大地带粮食增长中心,但1978年以后,其地位被中部地区所取代,中部成为全国粮食主要增长地区。1984~1994年间,中部粮食增长2459万吨,占全国粮食增长量的65%。

从南北变化来看,1984年以前,北方粮食增量小于南方,但1984年以后,全国粮食增长全部依靠北方,南方则出现负增长。

据推算,2030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7亿吨,东、中、西部所占比重将分别为35%、50%、15%,南北之比为1∶1.5左右(表3)。

表3 2030年粮食地区结构

19942030

(亿吨) (%)(亿吨) (%)

东部 1.69 37.9

2.45 35.0

中部 1.88 42.3

3.50 50.0

西部 0.88 19.8

1.05 15.0

南方 2.38 53.5

2.80 40.0

北方 2.07 46.5

4.20 60.0

标签:;  ;  ;  ;  

21世纪中国粮食产区的结构变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