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发达国家论文,发展状况论文,零售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售业务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少全球性金融机构的零售业务收入比重已占60%以上,有的甚至占到80%以上,以至一些银行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零售银行。
零售业务的定义及分类
零售业务一词,最早起源于商业领域。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将零售业务的性质定义为:“零售包括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供其个人非商业性使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以此类推,零售业务不包括法人服务。但是,由于卡片等业务的客户对象是法人企业,而其实际使用权却有可能归个人,因此,零售业务又涵盖了部分公司法人业务。
另一方面,一些银行的公司业务部门还同时向法人、居民提供服务。在花旗银行,除新兴集团、消费者金融集团外,以下两个集团也向居民提供服务:一是公司和投资银行业务集团下属的所罗门·斯密斯·邦尼的私人客户业务部向个人和中小规模企业提供综合性财务计划;二是全球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集团下属的3个部门,即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业务部(向富人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包括信托,结构性贷款、外汇交易、资产衍生品和个人资产管理)、花旗集团资产管理部(为不同层次的投资者提供共同基金、管理账户、投资组合)以及旅行者人寿年金业务部(向客户提供人寿保险、个人和团体年金产品,制定退休安排和储备计划等)。
由此可见,客户对象的差异并不能够区分开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惟有客户需求所决定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才是区别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的主要工具。
零售业务的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零售业务在各国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强,并呈现下述发展特点:
1.客户对零售业务需求强劲
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居民个人资产的扩张密不可分。1997年,美国个人金融资产达271087亿美元,比1987年的114969亿美元增加1倍多,同期英国从8566亿英镑上升到25451亿英镑,增长3倍多;日本从696万亿日元上升到1230万亿日元。在居民个人金融资产急剧膨胀的同时,还伴随金融资产结构的显著变化。各国居民财富分布很不相同。美国居民个人资产以股票为主,英国以保险为主,日本以存款为主。
2.零售业务占比上升
与1982年相比,1994年在美国全部银行贷款中,个人信贷占比从9%上升为22%。其中,信用卡信贷从1%上升为8%;1996年个人信贷比重占全部贷款比重又上升为45%。其中,资产规模排名在前100名的大银行占比更高。
3.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增大
(1)美国的银行。2000年,花旗银行净利润为135亿美元。其中,零售银行业务实现利润53亿美元,占全部利润的39%;信用卡业务实现利润为3亿美元,占全部利润的25%,信用卡账户总数超过1亿个。1997年,美国第六大商业银行、总部设在北卡罗纳州的美国美联银行的总资产为2000亿美元。其中,贷款为970亿美元,存款为1030亿美元,在国内外共有4300家分支机构与业务代表处,公司客户10万多家,对公司抵押贷款额居美国第12位;私人客户达1600万户,对家庭贷款居全美第二位。1997年该行零售银行利润12亿美元,占全部利润18.76亿美元的64%。其中,信用卡利润占全部利润的18%,储蓄利润占全部利润的25%,个人住房贷款利润占全部利润的21%。
(2)英国的银行。零售银行利润已成为英国大型银行获利的主要来源。大型银行每年从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身上获得的利润高达50亿英镑。由于英国大银行资源集中在低风险、低利润的零售业务上,有力地弥补了国内高风险、高利润、投资银行业务力量薄弱的不足, 因而英国商业银行的利润远高于德国金融机构10%的盈利水平。如莱斯集团坚持立足国内的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很少进行投资银行业务,取得不凡业绩。该行1999年的股本回报率达30.5%。其他银行的股本回报率:巴克莱银行为21.2%,汇丰银行为17.5%。规模中等、回报率高达32%的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收购了获利增长缓慢的国民西敏银行。
4.零售业务规模宏大
美国美联银行在“Charlotte”市区几十公里外的乡村丛林中,修建了占地157英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客户服务中心(CIC),号称美国除国会之外的第二大办公楼。在大楼内设有餐厅、商店、健身房、游泳池、幼儿园等辅助机构,以满足和解决职工生活方便问题;设有零售业务部、电话银行、未来银行、电脑中心等与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的部门,全部职员共1万多人。其中,零售业务部主要从事信用卡、私人小额贷款和储蓄业务。1997年,CIC总部的信用卡员工共400多人,ATM机3570台,发卡量300万张,营业收入70亿美元,净利润3.5亿美元。
5.消费信贷成为新兴银行的业务重点
美国业绩表现最佳的一些地区性和新兴全国性银行,如Banc one、Norwest和First union的业务都集中在消费信贷、信用卡等业务上,并且几乎都在国内进行。其市场资本总额已超过Jp Morgan、美林等无所不包的全球性银行巨头。
零售业务的最新经营策略
为强化零售银行的竞争能力,发达国家银行因地制宜,纷纷采取新的零售银行经营战略和策略。
1.加大零售业务发展力度
日本个人金融资产数额巨大,仅个人存款就高达1200万亿日元。由于零售银行业务所取得的利润远远高于批发业务利润,因此,为克服近年来经济不景气的现象,日本银行一改以往重视企业批发业务的做法,依靠现代化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电子等高科技手段,大力加强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日本国内零售银行业务一直被花旗等外资银行主导的局面。
2.强化核心业务
美国运通银行是金融超市的代表,是世界上最大的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发卡机构,全球卡片共4300万张,消费额2100亿美元,每卡消费数额是其他银行的3倍多。美国运通银行传统的主营业务是三大块:信用卡、贷款和保险。它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只进入能够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并能创造可观利润的市场。虽然运通银行在向“金融超市”方向努力,但它并不企图进入所有的金融市场,也并不奢望能为所有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因此,运通公司在1978年出售了亏损的保险公司。为强化运通卡和旅行支票等核心业务,提高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自80年代以来,运通银行将原来只为富人服务的策略,改为能向不同客户提供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服务公司。1987年运通银行全面实现了“一揽子”经营计划,成为一家拥有2000亿美元总资产的金融超市。
3.采取兼并战略
(1)收购同业机构。1998年,美国第一银行公司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组成市值720亿美元、资产2790亿美元的第一银行,成为美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零售商业银行、第二大信用卡发行行、全美第5大银行。合并后,第一银行节约成本9.3亿美元,增加收入2.75亿美元。1999年新银行得到合并收益的50%,2001年合并收益已经全部体现出来。
(2)收购混业性机构。为扩大客户基础,提供一站式服务,运通银行于1981年收购了希尔逊证券公司,1983年收购了瑞士发展银行,1984年收购了雷曼兄弟公司和IDS投资基金,从而为中等收入持卡客户找到了较佳的投资途径。
4.设立跨国机构
欧元区形成后,由于以欧元计值的存款、汇款、信用卡、旅行支票、外汇交易和投资基金等产品需求大幅增加,促进了欧元区零售业务的发展。因此,欧洲一些大银行加快建立跨欧洲的零售银行网络。
(1)设立分行。瑞典最大的银行瑞典商业银行已在挪威、丹麦和芬兰建立分行网络,并于1997年6月设立网上银行,新顾客以每天200名的速度发展;德国德意志银行已经在意大利和西班牙设立300家分行,并在1998年12月初收购了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在比利时的分行,还计划在法国开设分行;德国德雷斯顿银行1998年了月初收购了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在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的分行;西班牙国际银行的信用卡附属公司和英国巴克莱银行在德国的市场份额也在曰益扩大;荷兰国际银行已收购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银行,并计划进一步收购电话银行,以扩展其在欧洲的零售业务。
(2)设立ATM中心。美国花旗银行已在德国拥有电话银行、300家分行和500个以ATM为中心的银行中心,在信用卡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10%,并计划以德国为中心向全欧洲扩展。
5.实施收缩战略
(1)收缩低利润地区的零售银行业务。1998年与国民银行合并后的美洲银行在中国台湾、新加坡和印度的消费融资业务都有盈利,但经过全球策略评估后,由于美洲银行认为,未来几年内消费融资业务在上述地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便决定将其出售,在这些地区仅保留对企业的金融服务。
(2)关闭分支机构。德国金融企业交叉持股现象较多。德意志银行和安联集团合并后,由于安联保险公司持有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近5%和近22%的股份,而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又分别拥有安联7%和10%的股份,为减少相互掣肘,强化整合力度,新的德意志银行分阶段出售了传统的、没有盈利的零售服务,并关闭或减少了分行的业务。合并后的新德意志银行和安联之间相互持有股份的比例降至5%以下。
(3)出售亏损业务。由于保险业利润不稳定,运通银行在大刀阔斧实施收购兼并计划的同时,从1985年开始,2年内分3次卖出了拥有的费尔曼保险基金股份,从容退出了保险业。此举不仅使运通银行甩掉了亏损业务,还提高了其国际贷款业务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6.实施扩张战略
(1)收购他行信用卡。1999年渣打银行在香港的信用卡市场份额不到10%,为巩固在港的信用卡业务,在大通决定出售盈利的信用卡业务后(渣打在港4家分行的信用卡量为70万张,盈利共22.6亿港元),渣打银行以103亿港元的巨资,以超过其他收购方的绝对优势购买了大通的全部信用卡业务,从而使渣打银行的发卡量达190万张,成为香港第二大发卡银行。
(2)集中战略。英国巴克莱和国民西敏natwest决定退出国际投资银行业务,专营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
7.实施发展高利润产品战略
(1)扩大资产管理服务范围。汇丰银行正在朝以零售客户为中心的跨国财富管理公司发展,而不再是一家以公司客户为中心的银行。仅1999年里,汇丰已在私人银行方面花掉了200亿美元,包括收购Repubic New York Corp和Safra Holdings。汇丰银行在完成对法国商业信贷银行这起欧洲最大的跨国银行的合并后,其管理的资产已上升到2500亿美元。汇丰早在1853年就在印度设立支行,在10个城市设有27家支行,并一直以服务于印度的富人为自豪。但在印度的中产阶级规模迅速扩张的时候(人数在4000万和2.1亿之间),汇丰银行意识到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在过去的3年里投资了7500万美元,在Ahmedsbad和海德拉巴(Hyderabad)新开了几家支行,并成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和一家非银行金融子公司,并以当地语言(如印地语)作广告,派雇员向酒店和航空公司学习礼仪。由此预计,汇丰在印度的个人客户将从目前的70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至少200万人。
(2)进军住房按揭业务。在美国大通银行退出香港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的同时,在港只有2家分行的美国运通银行认为,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可容纳不同类型的银行,只要能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自然能吸引更多客户。因此,该行把零售银行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作为发展重点,积极推出多项新产品以增大贷款市场份额。2001年7月香港撤消利率协议后,该行推出了前3年按揭利息为优惠利率减3厘的政策,并配套推出了新的贷款产品。该行还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业务以抢占市场份额。
(3)重视消费信贷业务。东南亚国家消费信贷市场潜力巨大,如泰国1.5%的人口拥有75%的存款,55%的泰国人年龄低于30岁,正处于赚钱高峰并在寻找有利的投资机会。与此同时,针对1997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对公贷款风险大的问题,东南亚国家银行开始把眼光转向以往一直被忽视的消费者身上。1997-2001年,亚太地区出现借贷高潮。据英国Lafferty集团的调查,在澳大利亚、香港、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不包括抵押贷款的消费者贷款就达8023亿美元。
(4)开发信用卡业务。亚洲消费者收入不断增多,如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已达4.46万亿美元,与欧洲的5.01万亿美元相差无几,但只有7.3%的收入是通过信用卡消费的,远低于美国35%的水平。因此,国外银行纷纷看好亚洲的信用卡市场,如2000年花旗银行在亚太地区的客户达到1亿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信用卡客户;在人均拥有2.5张信用卡的香港,2000年仅从5月到年底的信用卡发行量就增长了25%;在韩国,与1999年相比,2000年的信用卡发行量增长110%,贷款额翻番,银行总利润达8万亿韩元(约50亿美元)。
零售业务的发展趋势
1.零售业务向规模化、处理集中化发展
与批发业务相比,办理零售银行业务所需的机构、人力、技术、市场营销成本很高,必须依靠规模经营才能获利。集中处理作业可以明显降低经营成本,尽快实现规模经济。为提高各网点向客户提供及时、有效、全方位私人服务的能力,日本银行调整了总部机构职能,导入了“营业网点无后台制”的策略,通过电脑联网把各营业网点的后台事务全部转移到“后台事务处理中心”,实现了业务处理和后台支持的集中化,降低了营业成本。
2.服务渠道向多元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
为方便客户随时随地以最简单的方式办理银行业务,零售银行大量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交易的处理,无人银行、电话银行、超市银行、可视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的服务渠道延伸并扩展了银行网点柜台的服务功能,可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方位服务。
3.产品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随着银行自动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混业经营管制政策的放松,银行的资产运用能力和商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呈现出系列化、个性化、电子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商业银行在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日益开发出结合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年金等业务的零售产品,极大地扩大了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深度。
(1)完善传统产品。日本银行提供的传统产品包括:一是各种本、外币个人存款利率在各银行间都不一样,个人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一些银行还引入了电子印章系统,方便异地开户存取。二是向普通个人提供各类贷款。包括住房、住房装修、子女教育、信用卡贷款等。三是向富裕客户提供财务管理、投融资建议方案。四是提供各类账户的资金结算服务。五是提供电子货币以及现金卡的贷记服务,客户在商店购物时,用现金卡由商店直接从其银行的存款账户上扣除购货款,且无任何手续费,颇得顾客好评。
(2)开发创新产品。日本银行还大量开发“投资信托”等创新产品,即把众多个人客户的资金通过基金方式集中起来,由金融专家集中投资股票、债券,以发挥专业优势,减少投资风险。投资信托的优点:一是即使少量的资金也能进行分散投资;二是可以投资股票、债券等风险大、收益高的有价证券。由于投资信托商品有一定风险,日本银行根据风险度把投资信托商品分为RR1-RR5五个等级。其中,主推商品是RR1-RR3型。这些创新商品的推销形式与途径五花八门,包括网点销售,电话、传真、因特网、邮购销售等。
4.客户服务向差异化发展
零售银行业务面向千千万万个需求差异各不相同的客户,不同的客户办理银行业务的渠道各不相同,占用银行的成本和对银行的利润贡献也很不相同。为此,日本商业银行采用客户细分技术,根据客户的年龄、财力、生活习惯、人生需求等提供分层服务,向不同价值客户提供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服务,从而实现银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5.竞争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从8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不少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商业银行领域,商业银行与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1)公用事业单位发行信用卡。如英国的British Gas和美国的At&T公司等公用事业单位介入信用卡发行领域。
(2)超市提供金融服务。如英国的玛莎(Mark & Spencer)、Tesco和Sainsbury、Virgin超市纷纷通过自己的分店提供金融服务。
(3)建筑商发放住房抵押贷款。英国建筑业协会最初是互助式的从事房屋抵押贷款银行,1986年颁布的《建筑业协会法》进一步将这一机构的业务拓宽到保险、信用卡,资金交易和私人银行业务领域,从而使零售银行和建筑业协会之间的业务界限自80年代以来迅速消失。而且,建筑业协会还在80、9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一些大型建筑业协会在合并小型机构的同时,还改变了其互助基金性质。在法律上确立了它的商业银行地位。由于建筑业协会的成本低,可在零售业务上以低价与商业银行竞争,那些没有改变互助性质的协会也加强了批发业务的开发能力,因此,到1989年底,建筑业协会的批发业务中的资金拆借已由1980年的1.5%上升至18.2%。
(4)汽车制造商提供汽车信贷。美国的汽车金融公司大量办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与1989年相比,1995年美国商业银行消费贷款比重从29.4%上升为35.1%,但金融公司消费贷款比重则从1989年的2.9%上升为21%。美国通用汽车下属的GMAC金融公司,专门提供汽车消费信贷,已拥有160万客户和遍及全美50个州的汽车经销商。
(5)家电企业提供网上银行。2001年索尼申请银行经营许可证获准后,同Sakura(占股16%)和JP摩根Chase集团(占股4%)联合出资375亿日元(约3.229亿美元),开办在线银行业务。其目标用户是日本的个体在线购物者,即用户在线购物时,可通过互联网或索尼的合作伙伴Sakura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到索尼的在线银行部门进行支付,该银行将接收日元和个人外币的存款。计划开业后5年存款达1万亿日元(86亿美元),并准备3年后开始盈利。
(6)IT公司提供网络货币。IBM、微软等IT公司通过提供Internet网络货币介入央行货币发行领域,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构成严重挑战。
(7)邮政银行的挑战。法国邮政系统提供多层次服务渠道,包括1.7万个窗口提供最简单的服务产品、24个金融服务中心提供比较复杂的服务产品、5个特别金融服务中心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法国邮政系统30万职工中,有6.6万人从事金融业务。除业务人员外,仅营销员就达15500人,分布在全国100个区。总之,法国邮政银行在吸收存款、汇款、结算方面对商业银行均构成较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