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精神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 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而其中,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 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之中,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精神基础。
思想道德建设又具体可以分为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虽然都能够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但是两者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却有所 不同。
思想建设之所以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首先是由它的根 本内容所决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内容,就是使人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向导和终极支柱,对人的全部行为起 最终的制约作用。因此,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可以说,决定了一个人 一生的命运和价值。一个人一旦确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够使自 己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价值的人,就能够在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 际关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想建设之所以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其次是由它的最 重要作用方式所决定。思想建设最重要的作用方式就是以理服人,以理导人。人虽是感 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但是人在本质上却是一个理性存在物,正是这一点,使人与其他万 物相区别。理性在人的行为系统中,起统帅作用。因此,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 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使思想建设为形成良 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提供了最深层的理性支持。
而道德建设之所以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首先是由道德 的最基本功能决定的。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规范的总和,其最 基本的功能就是“调节功能”。而道德的这种最基本的调节功能却有着其他社会要素所 不具有的优势:广泛性、层次性、导向性、内在性。所谓道德调节的广泛性,就是指道 德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整体利益和其他个人利益 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与此不同,政治是从各种社会 势力在国家结构中的地位的角度,法律是从权利与相应义务的角度,科学是从客观必然 的角度,宗教是从人对所谓“神谕”的角度,文艺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 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而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不仅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 动和利益关系,而且其主体也是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这就使得道德调节具有其他社会 要素所不具有的广泛性,它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所谓道德调 节的层次性,就是指道德要求的递进性所表现出的多层次性。在现代社会,对人们各种 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调节,法律和道德是最基本的两种形式。法是以“必须怎样”的 法律准则为调节尺度的,而道德则是以“应当怎样”的道德准则为调节尺度的。因此, 法律调节面前只有一个要求——“合法”,而道德调节面前就不只一个要求——“合道 德性”,它从底线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间有许多递进性的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从而使道 德调节具有多层次性,能够在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发挥更灵活的作用 。所谓道德调节的导向性,就是指道德的要求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它从现实的社会道 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入到一个更加和谐的秩 序水平,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和谐社会的质量。所谓道德调节的内在性,就是指道德的调 节依赖的主要力量是来自人们心灵的良知。政治主要凭借权势以慑服,科学据道理以说 服,文艺借典型形象以感服,宗教诉诸神秘力量以折服,法律以暴力强制以压服,而道 德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 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因而道德调节具有其特有的自觉性、经常性、深刻性和 灵活性。这些优势,决定了道德调节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具有其自身独特 的重大作用。
道德建设之所以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其次是由道德特 殊的价值功能所决定。马克思认为,人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不限于科学的或理论的方 式,而是除此之外还包括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道德是人把握世 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实践精神方式,它从现实出发,注重于实践,却又指向理想。因此, 道德以规范为基本形式,以价值为实践指向,为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 一种价值的支撑和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最基本的就 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正向性的激励工作,也就是通过建立各种合理完善 的制度、机制,以及制定相应合理的重大方针和基本政策等,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聚集起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一切热爱祖国的 人们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二是反向性的调解工作,也就是通过调节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化解 各种社会矛盾,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论是正向性的激 励工作,还是反向性的调解工作,都离不开道德价值的支撑和指引。例如,无论是建立 各种制度、机制,制定各种重大方针和基本政策,还是调节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化解各 种社会矛盾,都必须坚持和贯彻“公平与正义”等的道德价值要求。事实上,也只有合 乎和反映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要求的制度、机制、重大方针、基本政策,才能真正调动起 一切积极因素;也只有按照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要求去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才能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真正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道德建设之所以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再次是由道德特 有的自律功能所决定。法律和道德是治国安邦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正如我们党所指出 的,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和道德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把 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双方在治国安邦中的重大作用。在治国安邦中,法 律主要依托的是国家的暴力机器;道德主要依赖的却是主体的内心信念。因此,法律治 国,主要靠的是对人的他律性,它着眼于“治身”;道德治国,主要靠的则是主体的自 律性,它着眼于“治心”。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制建设,不仅道德建设难以 进行,也无法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但是,法律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由于是一种他 律性的方式,往往是在这些社会利益关系恶化、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时间和地方 ;或者说,往往是在这些社会利益关系恶化、社会矛盾激化到产生了一定恶果的时间和 地方。这就决定了法律的调节不是人们社会生活调节的常态形式和深层形式。而道德对 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方式,因此,其调节往往是在这些社会利益 关系尚未恶化、社会矛盾尚未激化的时间和地方。换句话说,道德的调节,是对各种社 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生活进行调节的一般形式,这就决定了道德的调节才是人们社会关系 和社会生活调节的常态形式和深层形式。
道德建设之所以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又是由道德特别 的教化功能所决定。道德是人性的自觉性产物,从动物到人,道德成为人猿相辑别的关 键性标志之一,从而道德也成为人性的内在规定性之一。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来看 ,每一个人生下来时,还只是一个自然人,而人在本质上却是一个社会人。因而,作为 一个社会的人,必须要经过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人,也只有 顺利地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顺利地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社会化的内容十 分丰富,但其中道德社会化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一个人的道德社会化的程度高低,决 定了其文明的水平,从而也决定了其发展的限度。从中国传统认识来看,人在本质上就 是道德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伦理学就是做人的学问,道德教化是人成其为 人的根本途径。无论中西方对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之认识有多大差异,但对道德对人的教 化功能的认识则是一致的。事实上,道德教化的程度,在客观上决定了人的文明素质和 文明水平。而一个社会和谐的程度,除了制度上的因素外,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全体 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的高低。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 最主要靠两条:一是社会制度,二是人的素质。当然,人的素质包括众多方面,如生理 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等。但是在这个素质系统中,起核心 和灵魂作用的却是思想道德素质,它是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 会方面它居于主导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道德建设之所以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还是由道德特定 的情感功能所决定。道德既然作为人性的规定性之一,它不仅满足于人性的理性要求, 也满足于人性的感性要求。而道德情感对人性的满足,与其他社会要素具有显著不同的 特点。政治以利益为取向,主要靠权力来运作,其情感因素往往被利益遗弃一旁;法律 以意志为核心,主要靠暴力机器来维持,情感因素往往被“钢铁”般的意志消除殆尽; 科学以真理为目标,主要依靠于理性,感性处于辅助性境地;宗教作为一种非理性的信 仰,虽依赖于情感,但其情感要素却被引入到人性迷失的歧途;文艺追求审美境界,虽 诉诸于情感,但因其认识的直感性,影响到其情感的深刻性;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发生 的直接心理基础,也是道德运行的润滑剂,它既依赖于实践理性,又依赖于人伦情感, 是理性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因此,它既可以弥补于政治、法律、科学等情感的缺失与不 足,也可以纠正宗教情感的偏迷,还可以填补文艺情感的深刻性,成为人类情感中最能 充分发挥作用的一种特殊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中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誉感、羞耻感 等,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道德建设之所以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最后是由道德特 殊的激励功能所决定。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要着重于从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 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 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 未来图景。虽然科学特别是达到了理论思维高度的社会科学,能够从现实社会特别是这 一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内在逻辑这个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说明现实社会的生 命力和历史趋势,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但是科学的理论要成为实践行为,还 需要一系列中介的转换。政治和法则着重从国家需要维护的某种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 社会生活秩序这个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说明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 ,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但是,其自身的“合理性”,本身还需要道德价值的 说明和支持。而道德的认识,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有自身的价值说明,因此,道 德能够为人们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合理性精神 支撑。而这种合理性的精神支撑,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就会转化为一种激励性的强大精 神力量,鼓舞人们的道德行为,敢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追求理想的目标。构建和谐 社会,这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 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 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需要各种社会要素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 ,由于思想道德自身的优势,从而使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精神基础。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形成良好的 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道德论文; 社会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