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工作在肩周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肩周炎患者100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50)给予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P<0.05),观察组的肩部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选取的肩周炎患者,应用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可明显增强临床疗效,减轻患者肩部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具有临床研究意义。
关键词:肩周炎;中医针灸;推拿;应用价值
肩周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中医学认为肩周炎属于“漏肩风”、“肩凝症”范畴,一般是由于外邪入侵、过度劳累、外伤影响等造成,临床症状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肩部活动受限制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肌肉萎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1]。本次研究针对临床所选病例,应用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完整的1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对照组50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3.4±2.1)岁,平均病程(1.6±0.7)年;观察组50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4.6±2.8)岁,平均病程(1.9±0.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具体做法如下:①针灸:患者采取坐位,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合理选择针灸穴位,一般患侧臂臑、肩前、健侧条口、肩髃为主穴,天宗穴、合谷穴、后溪穴为配穴,针灸在穴位皮肤常规消毒5分钟后进行,并以此针刺肩前、肩髃等穴位,泻法后留针30分钟,行阵间隔15分钟,一天一次,连续针灸10天。②推拿:患者取正位端坐位,保持肢体放松,采取穴位为患侧曲池、合谷、外关、肩贞,采取手法为捏、拿、揉、摩,配合摇、扳。另外,帮助患者进行内收、前屈、旋转等动作,幅度由小到大,一天一次,连续推拿10天。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肩周炎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治疗效果;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其中肩部疼痛评分与疼痛感成反比,肩关节功能评分与肩关节功能成正比。
1.4疗效标准
显效:肩部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明显提高;有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有所提高;无效: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无任何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取χ²值检验,计量资料取t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肩周炎患者护理干预后治疗效果对比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肩周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肩周炎患者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经评估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效果更理想,详情见表2。
3讨论
肩周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一般有外因和内因,外邪入侵为外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年老体弱为内因。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止痛,治标不治本。本次研究通过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效果明显。首先中医针灸,通过对后溪穴、合谷穴、臂臑穴、天宗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既可以行气活血、舒经活络,又可以缓解由于经脉堵塞造成的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其次推拿护理,通过对曲池、合谷、外关、肩贞等穴位进行揉、推、㨰、拿等,充分放松肩部肌肉,既可以促进肩部血液循环,还可以通经活络、缓解疼痛,促使肩部炎性渗出吸收。另外推拿还可以解除粘连、快速修复挛缩组织,有利于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治疗疗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中医针灸推拿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肩周炎患者应用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可明显增强临床疗效,减轻患者肩部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细娥,田烨,周婕.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工作在肩周炎患者护理中应用价值探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2):4391-4392.
[2]祝妍.推拿护理联合中医针灸在肩周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估[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04):141-142.
论文作者:刘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患者论文; 肩关节论文; 肩周炎论文; 肩部论文; 针灸论文; 疼痛论文; 功能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