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论文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论文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 王冲 杨晓彤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 作为一部以谚语为中心的辞典,《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在实践中进行了以语言学为主、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理论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作为一部服务于全社会的大型俗语类辞典,《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致力于实现以编者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的编纂思维的转变,并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优先位置,力求辞典的出版能够适应中等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社会民众使用。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 编纂理论; 编纂实践

编纂辞书的过程实则是以语言的形式将人类流传下来的智慧成果进行甄别,择取精华部分,并采用一定的优化手段,使其能够合理有序被概括的过程。辞书能够以有限的、压缩的空间和形式荟萃灿烂的文化,从而成为传播和普及文化的重要工具。辞书编纂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内部构造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一个以纵向方式架构辞书的完整性,一个以横向形式丰富辞书内涵。同时,开展辞书编纂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统筹,优秀的辞典就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处处体现着工作者的匠心及其本身的魅力与价值。

如今,在塔里木垦区团场里,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后,连队的水井被淘汰了,水井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只留在职工群众记忆中。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反映劳动人民生产与生活的谚语,更是绝大部分民族都拥有的民族文化。谚语不仅仅是民族特色的一部分,更是各民族发展与交流的重要桥梁。因而对于中华多民族谚语的发掘、保护与传承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随着辞典编纂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词典》的编纂也正式提上日程。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在编纂前充分借鉴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其中不仅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词典、字典,同时对于前人辞典编纂理论的相关书籍也进行了认真研读和体会。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需要,《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在编纂过程中,除将传统辞书的必要元素进行保留和优化之外,还在辞典语料的甄选、索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同时为了辞典在正式出版时能够拥有更好的效果,我们也将进行全面的用户体验调查。辞书编纂的工程是宏大的,我们希望《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出版始终沿着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为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保护以及辞书编纂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编纂必要性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编纂与时代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伴随社会发展的辞典工艺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与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当今文化软实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其次,中华多民族谚语在时代的发展中从未断绝,已经积累到十分可观的数量,对其进行保护也是势在必行的。

谚语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与传承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性,中华民族气质与中华民族精神都能够通过谚语反映出来。谚语本身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又是极强的,独特性使其能够在任何时代都可以保持其原有的活力并经久不衰。此外,谚语文化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所蕴含的风俗习惯、经验总结、社会道德等都是中华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些所体现的谚语文化的人文性也是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

辞典学作为一门应用类学科,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辞典理论的不断完善以指引实践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理论的不断深化。近年来,辞典学不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辞典的问世,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辞典学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并且在发展中也革新了辞典编纂的技术和编纂思想。但是,同样作为辞书,俗语类的辞典,特别是谚语辞典的出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低于字典、词典,谚语类辞书的出版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从对谚语辞典的相关理论研究上来看,研究不够深,缺乏系统性和专门性更是一直以来未能够解决的事。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其将“知识与技能”整合为“必备的能力”,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为“必备的品格”,认为“过程与方法”是必备能力及品格形成、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核心素养”目标的着力点是学生发展及其核心素养的培养。

辞典作为传承人类知识的重要载体,它的初衷就是方便人们的使用。辞书的编排需要体现其知识性、方便性以及实用性等特性。人类大脑的思维能力以及存储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往往会随着阅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对大脑中已有知识进行更新和修正。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谚语这种随时都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来交际的言语,自然要随着个体年龄、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地去充实和增加。当人们对于一句谚语已经认为在交际中使用频次太高或者已经不足以显示个人的文化水平时,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更加精当的谚语来进行表达。而已有的很多谚语辞典一方面收集谚语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很多谚语书籍以普及谚语为出发点进行辞书编纂,因而很多谚语都是人们熟知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涉猎新谚语的需求,这也是我们要编制一部全新的谚语辞典的原因之一。

体例是任何一部辞典不可或缺的部分。任意一部辞典都是完整的系统,为了使辞典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就必须做出一定的规范化和程式化。体例是辞典在设计和编排上的具体规定,是所有参与辞典编纂的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书写规定。由于体例设计也是辞典“前言”的一部分内容,因而辞书体例不单纯是编纂者想要向读者传递的语言信息和辞典的相关介绍,更是保证谚语辞典在内容和形式上一致性的重要屏障。一般而言,部头越大的辞书,由于信息量较大,体例也越复杂。对于《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来说,每一条谚语都是辞典系统当中的一个元素,而每一谚条又至少包含语音、词汇、语法、语义、释义、特别标注等,只有这些要素彼此协调才能使辞典成为有序的系统。各元素在辞典中所占比例不同,其中谚语语条与释义内容所占比例最大,其它标注相对少些,这时除了严谨的文字表述外,还需要一系列明确的规定和细则来保证系统内部的有序性。

从谚语本身来看,谚语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中华多民族谚语数量巨大,处在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当中。一句谚语是语音、词汇、语法的结合体,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谚语,在语言上的差异,不仅能够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用特征,甚至能够反映我国几千年来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

二、谚语辞典的整体设计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整体设计是对整部辞典所涉及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和部署。确定所要容纳的中心内容,并进行高效而合理的统筹与安排,为工作者提供完整的设计思路以进行辞书编纂的实践活动。辞书的框架一般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宏观结构指的是辞典中按一定方式编排的词目总体,因此也可以称为总体结构。与之相对的是微观结构,指的是条目中经过系统安排的全部信息,因而也可称作词条结构。”[1]49这两个部分分别从纵向和横向来指导谚语辞典设计的各个环节。

(一)谚语辞典宏观结构的现代性

辞典的宏观结构是辞典的主体部分,对于《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来说,辞书的义类检索系统、关于收录对象谚语的择取以及辞书体例的科学编排是整部辞书宏观部分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也是体现辞书现代性的最明显的三个部分。其中,关于义类体系,我们在《基于中外义类辞书发展大背景下的谚语义类体系构建初探》(2017)《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构建刍议》(2018)以及《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构建研究》(2018)这三篇文章当中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此不赘述。

时代发展,呼唤个性化服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个性化指导更是必然趋势。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以及技能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整合,还能够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通过职业岗位的匹配度分析,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也能更好地确保大学生就业的质量。

辞典编纂将围绕体例展开,因此体例设计必须符合辞典实际并能够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简约而不繁复、完整而无遗漏是体例设计的基本要求。试想体例设计如果不完备,每条谚语下设内容的罗列都不统一,这样的辞典设计出来一定是杂乱无章的,根本无法发挥辞典的功能。体例在辞典的宏观结构中主要表现为对辞典收集内容的选择。比如辞典主体部分采用黑白印刷,这样能够使字迹更加清晰醒目;在族属、方言、旧称等问题上需要进行特殊标注;在释义时,如果一句谚语拥有多层含义,意义解释的特别编排;对同义谚语中的多个个别方言、古语等做出解释时又如何区分等问题都必须要做出统一的规定并明确于辞典当中,这些规定虽然是其他辞典都采用过的,但为了使谚语辞典能够更快适应人们阅读习惯,决定保留传统规定,不仅要辞典编纂工作者明白,更要让读者明白。

受到篇幅限制,任何一部辞典都不可能将收集来的全部的几百万条谚语都收录进来,所以筛选谚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收集到的谚语,我们首先进行初步的过滤和筛选。第一步是对谚语本身价值的分析。谚语所反映的内容几乎包括各个时期全部的人类认知,因而并不是所有谚语都符合现阶段时代发展需求的。谚语辞典不仅对人们学习谚语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谚语辞典的同时对读者身心的影响。为了能够始终把握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我们对谚语进行了初步的筛选。一些弘扬正能量,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发展的谚语是一定要留下来的,为的就是能够继续传扬下去以引导人们去传播正能量。一些体现消极方面的谚语,例如表现一个人吝啬、自私、虚伪的谚语我们也进行了甄别和保留,为的是能够给人们以警示的作用。我们剔除的是一些明显带有迷信色彩、侮辱和歧视性的谚语。这些谚语不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发展都只有阻碍的作用,因而并未收录。其次,要注意谚语的使用广泛程度,使用越广泛,且越符合时代发展的谚语,越要被收集进来。很多谚语是人们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因而有些谚语我们非常熟悉了,像这样的谚语,如果不是带有明显阻碍作用的,应该优先纳入辞典。这样的谚语,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样一来,对谚语填充工作者来说,不仅在填充时节省时间,同时还能够检验义类体系中类名设计是否合理,甚至还可以根据这句谚语去辨别其他谚语是否与之意义相近而应该纳入该类名之下。对于读者来说,因为熟悉这句谚语所以可以准确定位到类名,能够极大地提高查找的效率。最后,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的设计是全面而完整的,所以谚语的收录还必须要符合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的需要。每一类名之下的谚语,我们尽最大可能做到各民族谚语的平衡。尽管汉族谚语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少数民族谚语也不容小觑。辞典的编纂原则便是包容性,包容全国各民族谚语,因而在每一类名下,尽量寻找与之贴合的少数民族谚语也是谚语填充工作者们努力的目标。只有能够在同一类名下收集到更多民族的谚语,才能够真正凸显出《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特色和价值。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是科学而严谨的分类系统,所以义类体系也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容纳数量巨大的谚语。那么,谚语收集也应该尽量适应义类体系的需要。体系设计包容性强,周遍性广,内外的层次性、逻辑性鲜明,在层层划分之下,是完全能够满足所有收集来的谚语的。由于辞典篇幅所限,不可能将全部收集来的谚语全部纳入体系当中,所以在甄选谚语语料时,也要注意义类体系的平衡性。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of Japan (1998) there is a high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s higher in dialysis patients tha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8].

(二)谚语辞典微观结构的优化性

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我们无法给出释义的准确含义,这时就需要释义的对象性。而由于没有办法做到像数学定义一样精确,那么就容易造成释文信息过宽、过窄、概念混淆的情况出现。但是,我们的辞典是义类辞典,在谚语安置时,谚语本身是在类名的统治之下的,那么谚语在释义时就不能够偏离类名。所以,类名就是谚语在释义时的对象。既然有了类名,那么在进行释义时就有了目的性,有了目的性,谚语就和类名有了对应关系,谚语作为人类交际中经常使用的语句,且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会有微妙的变化。所以释义并不需要像词语一样做到十分准确,只要做到精确即可。也就是说并不需要谚语与类名必须完全对应、完全等同的条件下才能够释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释义时准确把握主题词即类名,以类名为中心的圆周之内进行释义即可。同时,释义时还要遵循释文信息的定义性和描述性。对于谚语的解释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明确释文信息所要把握的核心主题词之后,需要对谚语进一步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释义本身的目的。释义本身就是一种对某事物的解释行为,具有“下定义”的作用。下定义时,首先要采用陈述句语序,不可以出现反问句、疑问句。如果对谚语进行释义时,采用问句,只会使读者更加迷惑。其次,在释义时,也要注意释文信息词句的选择,应当选择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为人们理解的词语,尽量不在解释时采用比喻式、形容式,更不能让谚语和谚语之间相互引用作为解释。谚语具有知识性,但并不代表我们在释义的时候必须要将明确的谚语中含有的知识性释义出来,这主要还是因为谚语在使用时拥有语义环境的缘故。我们无法判断读者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谚语。所以,出于谚语自身发展的考虑,就算该谚语的主要比喻义和引申义能够被一眼看出,我们依然不打算使用表述性语句进行释义。很多谚语随着人们的使用和时代的发展,加入了新的含义,我们没有办法将每条谚语的所有含义全部考察完毕,所以只能采用描述性语言。

在大的方向上,正文部分谚语语条的排列必须符合义类体系的收纳标准,严格按照义类体系中给出的类名进行判断和填充,填充时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该谚语可以填充到该类名下,切不可随意填充。其次,同一类名下的谚语,按照首字的首字母进行排列,好处是能够让含义相同的谚语保持一定的有序性,提高读者的查检效率。最后,如果首字字母相同的谚语,可以根据首字的第一个韵母进行排序,以此类推。每一条谚语所管理的全部内容的基本顺序为:谚语语条→语条中生僻字注音→族属→所属地域名称→释义→个别字的注释→其他特别标注等。

2组治疗前后SF-MPQ各项评分比较,治疗后及3个月后随诊,2组PRI、VAS、PPI 3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2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比较,结合组3项评分均低于针刺组(均P<0.05),见表2。

人们使用谚语更多的是对其语义的使用,因而释义信息也是一部谚语辞典微观结构的核心部分。释义部分也是一部辞典最难处理的部分,释义过宽、过窄、概念混淆等都极容易招致读者的不满和业界的批评。所以,在释义时,除了要符合普通辞典释义的规范性、正确性之外,还应该满足释文信息的对象性、释文信息的定义性以及释文信息的描述性原则。释文尽管在语言表述上是对于这一谚语的解释,事实上它反映的是谚语背后人们复杂的心理问题。一句谚语进入大脑,人们会构建出对这一谚语的认知语义结构。因此,释文信息在处理时一定要能够激发读者心理上的认同感。

“如果将辞典的宏观结构比作楼房的钢筋铁架,那么微观结构就是一砖一瓦。这些砖瓦的质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楼房的质量。”[2]129谚语辞典的微观部分能够增强辞典的饱满度,如果缺乏了某些必要信息,那么就是辞典微观结构的缺陷了。微观结构主要包括谚语语条的排列、谚语辞典中的释义、注释信息的处理等内容。微观结构应当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对于微观部分的规定和标准,必须在辞典当中得到明确实现,并且要从始至终得到保持。其次,微观结构也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每一谚条下设的内容,必须按照严格的既定顺序进行罗列,不能随意变换。

辞典编纂最终要投放市场,读者与时代的需要才是辞典编纂努力的方向。为此,在辞典初稿完成后,《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编纂工作者决定在出版前进行市场调研。辞典最终投向市场,根据用户反馈对辞典进行精进。

三、用户视角与谚语义类辞典的实践前景

辞典注释信息主要包括对辞典中个别字、词的说明。个别字、词主要指谚语中明确包含的少数民族语或者少数民族风俗特产、地方方言或地方特别风俗、生僻字词等内容。比如“厨房里有熟人,能吃饱肚子;衙门里有熟人,能带上翎子”(蒙古族),其中“翎子”指:翎子:清代官帽上的孔雀翎,带上翎子指做官。类似这样大众不是很熟悉的字词是需要标识出来的。

(一)谚语义类辞典与用户体验调查

用户体验的调查要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对正文部分,同时辞典的每个细节都要认真打磨并要认真听取建议。包括专家、出版商以及其他工作者的建议、意见都应当被收集。不同行业的审美情趣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一些在谚语义类辞典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参与进来的人员。他们是不同领域的行家,所以他们更具有发言权,他们更知道市场在他们所在的领域需要的是一本什么样的辞典,所以这些都是用户体验调查的重要环节,都将体现在问卷以及对问卷的分析当中。

为了解决用户薄弱的问题,我们也尝试让广大读者参与到谚语义类辞典的编纂工作中。初步打算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的发放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最快捷的能够收集到各年龄段、各个阶段知识水平人的想法的一种形式。在问卷中,无须拘泥于对我们《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专门调查,而是将问卷的目标设置为全部已经面世的谚语义类辞典使用满意度的调查。这样,一方面能够看出现阶段谚语义类辞典在市场上的投放情况,另一方面能够从问卷中分析出什么样的辞典更适合市场、适合大众。用户意识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在于,可以让编者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能够编纂一部大众喜欢和广泛使用的谚语义类辞典。同时在谚语义类辞典编纂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样编者就可以变换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谚语义类辞典的用户体验首先需要满足时代的需求,不能闭门造车。用户体验调查能够反映的不仅是用户对这一简单问题的看法,更多的是用户的期盼。这种用户期盼是结合着不同社会阶层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的,其中还夹杂着很多本能的、感性的认识。用户虽然有需求,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却不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制作词典,这需要工作者进行大量考察并进行综合评估,将这些收集来的想法最终上升到谚语义类辞典编纂的理念当中。

传统的辞书在编纂过程中,以研究对象为主要内容,以编纂者自身的意图和思维为中心进行辞书编纂。而在《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编纂宗旨和原则中,笔者在之前提到了《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一个重要的编纂原则就是人文性。人文性就要求辞典的编排必须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

画师以简练且严谨流畅又干净的线条绘制了众多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按不同身份,性格特征,和表情变化而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做到多样而不雷同,线条的组织疏密有致,在刚柔相济的变化中创造了美丽和谐的装饰性效果,也正因此它与敦煌壁画产生较大的反差,因此在瓷画上用颜色釉创作时也应以线条为主,色釉为辅,构图更需要理性化和设计性构图,由于陶瓷表现的空间有限,对于大型壁画的创作就需要理性化的设计,使之与器型相吻合,产生和谐美,对点、线、面、形等造型要素,做出合理的布局,精确的安排。

(二)谚语义类辞典的实践前景

辞书编纂必须符合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谚语作为民间文化,进行谚语辞典的编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较传统的谚语词典相比的第一特色就是义类体系。采用义类体系的价值在于,可以借由体系的深度与广度让各个民族、各地区不同风格、不同语言的谚语以一种共通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框架清晰呈现在一部辞书当中。其次,辞书的编纂高度集中和整合着各民族谚语,从而应用有限的篇幅呈现出最精华的成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智慧的不断创造,义类体系又能够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谚语的填充与删减。一部优质的义类辞典,不仅搜罗成千上万的谚语数据,并能够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提供读者以丰富的知识,更能够提高读者的搜检效率,为读者打开更大的知识窗,带给读者更大的帮助。因此,以义类辞典的方式集合各地、各民族的谚语,不仅是对谚语本身的一种搜集,同时也是对各民族风俗、各地方风情的一种搜集和整理,分类编目,以便读者查考,这是一种最简便、以简驭繁的方式,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除了对谚语的传承以及俗语辞典编纂提供借鉴之外,《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编纂也将充分发挥辞典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要想学好一门外语,不能仅从语言本身出发,同时还要对这个国家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了解。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确实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所以,在学习汉语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谚语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地道,而语义体系恰恰是以中华多民族谚语为基本单位的,并且也十分符合学习的规律,所以在学习汉语时,对外国学生进行谚语的教授效果会更好,但大部分老师总是将谚语及其与语义的关系分离开来,学生死记硬背,最终就算背会这一谚语,于其交际也并无多大益处。所以,如果以义类辞典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书,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谚语的含义,同时能够掌握更多的谚语,从而能够更加精进对汉语的学习。

语义系统的研究,本身就是学术界的一项重大科学研究。谚语和词汇一样,拥有多重语义、多重感情色彩等,但谚语毕竟是短句并不是词语,它不仅在使用频率、流传背景和词汇也不同,甚至很多少数民族谚语的语法使用也与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理论建构的探讨,也为其他语言学分支学科研究的方面打开了大门,除了在语义学方面有涉及外,在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甚至方言、少数民族语、古语的研究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 语

谚语所反映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因而一部优秀的谚语辞典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知识和文化涌入人们的生活,一些传统的、民间的知识反而不及新出现的事物更具吸引力,但传统文化却是支撑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谚语充满智慧、短小精炼,数量庞大,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不断地更新和再创造,因而一部能够汇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语言材料又能够汇集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理的辞典,是文化发展和流传以及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所最需要的。

李小树发火了,我第一次见到李小树对大黑猫发那么大的火,他气急败坏地提着大黑猫的后颈窝一把把它扔出了窗外。大黑猫被扔出去后又撕心裂肺地叫着从窗口爬了进来,李小树仍没解气,他从杂屋间找来一个废旧的纸箱,三下两下就把大黑猫装进了纸箱里,然后把它送给了我。

向南,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对接海南自贸区,联手海南,深耕东盟。全面加强与泛北部湾地区各国的旅游务实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旅游,积极开发海上丝绸之路跨国旅游环线和泛北部湾区域内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以海上跨国邮轮度假旅游为主体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北海区域性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利用涠洲岛西北部天然良港的优势,打造国际游轮中转港,大力发展“一程多站”式的邮轮度假产品,深度开发环岛度假慢行游和海岛生态休闲游。

【 参 考 文 献 】

[1]黄建华.辞典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张金忠,袁丹,陈晶.《俄汉——汉俄科技术语辞典》编纂理论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The Thesaurus of Chinese Multi -ethnic Proverbs

Wang Chong Yang Xiaoto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70)

Abstract: As a dictionary centered on proverbs, The Thesaurus of Chinese Multi -ethnic Proverbs has summarized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mainly in linguistics and cross-applied in various disciplines in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as a large kind of dictionary, serving the whole society, The Thesaurus of Chinese Multi -ethnic Proverbs is committed to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ditor-centered to reader-centered compilation thinking, and always gives priority to user experience, so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dictionary can be adapted to the use of the people at or above the cultural level.

Key words: The Thesaurus of Chinese Multi -ethnic Proverbs ; compilation theory; codification practice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多民族谚语整理与研究》(16ZDA17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王冲,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

杨晓彤,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H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10(2019)04-0014-07

doi: 10.3969/j. issn. 1672-8610.2019.04.003

标签:;  ;  ;  ;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