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国、欧洲和俄罗斯三方安全关系分析_中俄论文

冷战后中国、欧洲和俄罗斯三方安全关系分析_中俄论文

冷战后中欧俄三边安全关系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欧论文,探析论文,战后论文,关系论文,三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10)04-0001-06

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是欧亚大陆上最重要的三支战略力量。在当前乃至未来较长的时期里,中欧俄三边关系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战略组合之一。首先,中欧俄三方集中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四个,政治影响力举足轻重。其次,三方中既有军事大国俄罗斯,又有实力迅速上升的文明古国中国,还包括了英国、法国、德国等近代以来几大传统强国。再次,中欧俄彼此领土连成一片,横跨整个大陆,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至太平洋西岸,面积之和占欧亚两大洲总面积的56%。第四,近代以来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争斗都与这片区域有很深的关系。因此,中欧俄的安全关系对全球安全环境和国际安全局势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相对于美欧俄、中美俄、中美日等大国关系组合,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欧俄三边关系的关注度并不高。本文将从观念、利益和互动三个方面探讨中欧俄三边安全关系的特征和现状。

一、多边主义的安全观

确定中欧俄安全关系框架的首要因素是三方各自的安全观念。中欧俄在安全观上有一个重大交集,即三方均倾向于多边主义。这一安全观的重要特征是主张通过谈判和对话协商的方式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多边主义的安全观与美国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具有本质区别,也与传统安全观注重加强自身实力应对敌国和潜在敌国的武力威胁有比较大区别。后者往往会导致安全困境和军备竞赛。

欧盟国家在对欧洲近代以来历史经验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多边主义原则的重要意义。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一连串的战争使欧洲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在战后的废墟上艰难起步。欧盟国家摒弃单边主义,朝着联合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方向摸索前进。欧盟的建立、扩大和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多边主义原则不断应用的过程。多边主义是化解西欧强国争霸、维持战后西欧长期和平繁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欧盟正是多边主义的最大受益者。作为欧盟内部主要议事规则之一的多边主义原则,逐渐扩大为欧盟处理世界事务的重要原则。在最近一轮东扩之后,欧盟的GDP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其经济力量与政治影响进一步增强。欧盟不仅要争取制定世界贸易规则的主导权,还要争取制定国际货币规则的主导权。在国际事务中,欧盟日益成为一支与盟友美国明显不同的重要战略力量。①例如,欧盟反对小布什政府的强权政治与单边主义,重视并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该通过接触、对话和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②

欧盟对当今国际政治和国家安全的理解与中国不谋而合。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认识到大国争霸不是获得和延续自身强盛的主要因素,反而是导致自身衰落的诱因。中国强调,在维护本国安全的同时,必须照顾其他国家的安全权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提倡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以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为宗旨的“新安全观”。这一新安全观反映了中国“和而不同”的世界观。中欧共同抵制单边主义,强调多边主义,维护国际政治的民主和法制,强调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反对滥用武力。中欧双方在建立体现人类进步要求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上亦有很多共同点。俄罗斯的理念同样与法、德等国为代表的欧盟的理念相似。俄罗斯也强调联合国作为重要机制,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俄罗斯重视与其他大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以此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传统安全领域,欧盟的多边主义原则主要表现为,重视共同安全和共同利益,强调外交谈判和国际合作。首先,中欧俄三方均不把追求对其他两方的军事优势作为自身安全的基础。在核武器时代,通过在军事上压倒对手谋求自身安全的传统安全观已经不切实际。其次,中欧俄对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军备控制、维和等一系列问题也具有近似的观点。例如,在朝鲜半岛实现无核化问题上,中欧俄具有相似的观点与立场。中欧俄三方均主张通过谈判的方式而不是制裁的高压手段取得该问题的合理解决。第三,冷战后,欧俄双方建立了欧俄“安全空间”,即俄欧之间建立起作为制度性安排的安全合作机制。围绕伊拉克战争,法、德、俄组成“临时联盟”,强调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以牵制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及其“自愿联盟”。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欧俄三方从多边主义原则出发,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具有相同或近似的立场和对策。首先,三方认识到,当前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并不是用军事力量就能解决的。其次,大多数欧盟国家在“9·11”事件后与小布什政府在安全威胁的认知上出现了分歧,而与中俄的观点比较接近。这些观点认为,美国夸大了恐怖主义的威胁,反恐并不是一场战争;对付恐怖主义只能“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写道,欧盟“把恐怖主义看作是一种更广、更深的政治紊乱中最极端和应受谴责的症状”,倾向于把它看作是“多种威胁之一,把它与贫困、未解决的地区冲突、流行性疾病和气候变迁相提并论。”③第三,中欧俄均认为,应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重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在多边主义的框架内推动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

当然,中欧俄三方的安全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这些差异并没有形成结构性的对立。尤其在处理涉及三方安全关系的问题时,多边主义明显地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安全利益的异同

中欧俄各自的安全利益是决定三方安全关系性质的主要依据。总体而言,中欧俄三方具有广泛的共同的安全利益。同时,在三方共同利益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利益分歧。

1.共同利益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欧俄在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作为欧亚大陆三大力量中心,维持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稳定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平衡,符合三方的共同利益。

首先,中欧俄均倾向于构建一个多极世界。冷战后,随着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战略界对建立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秩序充满了信心和期待。④面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战略,中欧俄三方由于各自具体的原因,均没有采取制衡美国的外交政策。而制衡霸权国是历史上其他大国通常采取的行动。尽管如此,中欧俄各方反对美国单极世界的利益是一致的。中欧俄一致认为,美国打造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不符合中欧俄各自的战略安全利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强调:“单极世界本质上是不平衡的,世界必须通过多极世界秩序重新恢复平衡。在多极世界里,各类型的强国可以平衡或抵消美国霸权。”⑤2007年1月在俄罗斯黑海度假胜地索契,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在与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会晤后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有一个幻觉,认为世界是单极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美国这个中心得到解决,”然而事实上,单极世界秩序无法解决全球日益增长的危机。普京还说,俄罗斯将独立地决定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且寻求建立一个平衡的、多极化的世界秩序。⑥

其次,在传统安全领域,中欧俄互不构成安全威胁。传统安全问题主要指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尽管传统安全领域是一个主要以军事安全为主的领域,但是冷战结束后中欧俄相互之间基本上已经超越了“你得即我失”的“零和”关系。同时,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欧俄在区域安全,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军备控制、维和等问题上都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欧俄相互支持对方稳定国际局势的努力,均不希望地区局势和国际局势出现紧张。它们都不愿看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全球扩散,都为防止这种扩散作出了努力采取了协调行动。例如,1998年5月,印、巴相继进行核武器试验后,中欧俄在联合国安理会采取了共同的立场。在美国入侵伊拉克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与法、德等国结成了事实上的联盟关系,使美国原本指望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美国对伊动武的打算落空。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法、德等欧盟国家与中、俄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

然而,在传统安全领域,中欧俄三方的共同利益并不是等边三角形的关系。总体而言,中俄的共同利益要大于中欧和欧俄的共同利益,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维护领土完整。中俄两国均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任务。许多学者认为,一旦俄罗斯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或者经济陷入困境,不能排除俄罗斯像苏联一样出现分崩离析的危险。因此,中俄双方在防止地区独立、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方面具有共同利益。然而,欧盟成员国没有这方面的利益需求。②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对于中国而言,为了实现和平发展以及尽早完成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目标,正集中精力于国内的各项建设。中国认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尤其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稳定对于中国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亚太地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早已不能与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相提并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混乱和经济衰退后,俄罗斯的利益诉求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利益诉求十分相似。俄罗斯同样希望获得一个促进国内大发展的国内外有利环境。而对于欧盟而言,在可预见的将来,其成员国保持相对稳定与友好的国内外环境是可以预期的。

第三,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欧俄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近年来,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造成安全问题的多元化和各国安全需求的多样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欧俄都面临着包括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类似非典、禽流感、甲流等传染性疾病,以及反对恐怖主义、毒品走私、海盗、国际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人员交流和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单一国家无法有效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造成的威胁。在面对此类威胁时,中欧双方都有加强合作的利益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当今世界很多重大国际问题如没有中国参与也难以解决。而欧盟为发挥其大国作用,也需要借重中国,同中国进行合作。⑦例如,对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欧俄三方各自的金融状况和经济运行态势有所不同,然而对于恢复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恢复经济增长乃至改革国际金融制度等有着基本一致的利益。在反恐问题上,尽管欧盟和中俄在恐怖主义的理解上不尽相同,但是对于铲除恐怖主义这一目标却是十分接近。打击恐怖主义成为中欧俄三方的共同利益。中俄双方在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以及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欧俄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亦存在着很深的相互依赖性。在打击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的国际犯罪团伙等一系列问题上,欧俄有着共同利益。因此,中欧俄必须加强安全合作,并且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才可能在化解这些威胁的斗争中取得进展。

2.利益分歧

尽管中欧俄在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相互之间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分歧。

首先,在战略目标上,俄罗斯的利益和中、欧有较大的反差。就历史传统而言,俄罗斯是一个富于扩张性的民族。从15世纪中叶立国起,俄罗斯的向外扩张持续了500多年:从一个弹丸之地的莫斯科公国一路扩张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在其扩张史上,俄罗斯曾经遭受过多次挫折,苏联的解体是这些挫折中的最近一次。实力对比悬殊是目前俄罗斯采取守势的根本原因。一旦俄罗斯恢复元气,大国争霸的局面未尝不会重演。但是,中欧双方均没有大国争霸的内在动力。作为欧盟一体化“两驾马车”的法国和德国,经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结下世仇,在一战和二战中,双方都曾经被迫同对方签订城下之盟。然而,二战后,法德两国意识到大国争霸对本国和其他国家所造成的灾难,从而放弃信奉了数百年的大国争霸战略。中国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内向的民族气质,也规定了中国既没有对外扩张、也没有进行大国争霸的倾向。有学者把这一独特现象归因于中国“无兵文化”的传统。⑧中国对单极世界秩序的反对是最彻底的:中国不仅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成为国际体系的霸权国,而且自身也不愿充当这样一个角色。

其次,在反恐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赞成“打击一切形式和地点的恐怖主义”,而欧盟国家与美国一样,存在事实上的双重标准。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武力行动被欧盟划为恐怖主义,而中国新疆地区的恐怖主义却被欧美国家解读为民主人权运动的一部分。与此相类似,俄罗斯认为车臣涉及俄罗斯联邦的领土完整,车臣分裂主义分子采取恐怖主义手段危害俄联邦安全,而欧盟认为,车臣问题主要是一个民族独立的问题而不是恐怖主义问题。

第三,在传统安全领域。尽管在中期内中欧俄不存在安全竞争关系,而且,相互间的利益汇合点也在增多,但是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利益差异。总体而言,欧俄利益分歧要大于中欧和中俄的利益分歧。这种利益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中欧。中欧之间在地缘政治上互不构成安全威胁,也没有安全竞争关系。但是,欧盟的对华武器禁运损害了中国的安全利益,同时也是对中国的政治歧视。在西藏问题上,中国认为事关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属于国家安全问题。而欧盟认为达赖问题是人权问题,根本没有中国认为的那样严重。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中欧也有分歧。欧盟支持下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有悖于中国的安全利益。中国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冲突,反对武力和武力威胁。

②中俄。冷战结束后,中俄双方在传统安全领域的利益汇合点不断扩大。中俄双方在签署边界东段补充协议后,两国安全利益冲突的潜在爆发点已经彻底消除。然而,双方的利益分歧同样不容忽视。与其他国家间的利益分歧不一样,中俄在传统安全领域的利益分歧实际上主要是观念认识上的分歧。中俄两国有着数千公里的共同边界,并且俄罗斯曾经在历史上从中国夺取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尽管这些领土在近十年里通过一系列的边界协定得以确认,但是俄罗斯总有一些人担心中国在重新强大后会对俄罗斯进行报复。过去一二十年间,中俄两国的综合实力在近代以来首次出现大反转。尽管俄罗斯依然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核武器,但是若论经济实力,俄罗斯根本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这是俄罗斯社会一直存在“中国威胁论”的根本原因。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士、政治和军事分析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沙拉温撰文认为,俄中关系似乎是“宿命论”的,无论中国是强大、抑或孱弱都会对俄罗斯构成威胁。⑨俄罗斯战略界的担忧实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误解,也是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误读。中国不仅在自身弱小的时候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将来即使强大了也将继续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和安全战略。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所决定的。因此,与其说中俄两国的安全利益冲突是现实存在的,还不如说是一种幻象。这种幻象来自于俄罗斯某些人对历史负罪感反省的不彻底和对中国日益强大的担忧。作为受害者的中国已经放下了两国关系的历史包袱,决定开辟两国的未来,反而俄罗斯解不开自身的历史心结,纠缠于自身的历史罪恶。

③欧俄。尽管冷战后欧俄在传统安全领域不存在结构性矛盾,但是双方的利益争执从来没有消停过。欧俄间的利益纠纷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恩怨所导致的互不信任,又有现实的地缘政治考虑,还有“新老欧洲”矛盾在欧俄关系上的投射,甚至美国因素的渗透。欧俄之间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具有持久的影响力。⑩双方关系中的互不信任源于历史纠葛和现实利益的纷争,而这种互不信任情绪反过来又加剧了利益冲突。冷战结束后,欧盟东扩至俄罗斯边界。对俄罗斯而言,欧盟东扩本身不是大问题,也不是引起欧俄纷争的原因。然而,新入盟的东欧国家积压甚久的反俄情结在加入欧盟后得以释放,并且有恃无恐。原本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的矛盾演变为欧俄矛盾。大体上说,波兰、捷克等“新欧洲”国家比以德法为代表的“老欧洲”更加“亲美”,也更加“反俄”,在许多场合“劫持”欧盟损害俄罗斯的利益。美国操纵下的北约对跨大西洋安全事务的主导,为欧俄的利益冲突埋下导火索。例如,2007年初,波兰和捷克允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署反导系统,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在一再警告却没有得到积极回应的情况下,俄罗斯于同年7月宣布停止履行、12月正式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并在8月恢复已经中断15年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例行战斗值班飞行。欧盟国家插手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被俄罗斯解读为挤压和围堵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成为欧俄利益分歧的新火种。另外,在科索沃独立以及2008年8月南奥塞梯武装冲突等问题上,欧俄的利益纠纷也是相持不下。

总体而言,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欧俄三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利益差异;而在传统安全领域,三方的利益分歧与共同利益相互并存。同时,三方在传统安全领域的分歧要远大于非传统安全领域。

三、安全互动的特点

中欧俄的安全互动既是三方安全关系实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又促成了这些安全关系的形成。中欧俄三方的安全互动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中欧俄尚未建构起三方联动机制。

冷战后,中欧俄在各双边层次上,安全互动不断增多。中俄在安全关系上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加上上海合作组织在机制上的支撑,中俄的安全互动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中俄双方几乎在所有的安全领域,从共同军事演习到武器及其技术装备合作再到反恐领域,均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不仅如此,2001年7月中俄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既有利于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该条约提到,如果一方遭到侵略威胁,双方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这表明中俄在安全事务方面具有事实上相互间的战略支持和借重的含义。

欧俄的安全互动也比较成熟。欧俄间除了有在“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层面上的安全互动外,还有专门的欧俄战略安全对话机制。因此,欧俄双方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以及治理环境污染、防止核武扩散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展开各个类型、各种层级的信息交流和联合行动。当然,欧俄的安全互动不完全是合作,双方也在一系列安全事务上交锋。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合作还是交锋,欧俄双方的安全互动十分频繁。这种频繁的安全互动是双方安全关系成熟的标志。

中欧的安全互动虽然较前两者为弱,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欧盟一些主要成员国同中国已建立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外交部等各级别的定期会晤机制,中欧领导人也定期举行峰会。中欧双方还在亚欧会议的框架内展开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中欧双方的安全互动涉及共同应对国际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打击毒品走私和跨国犯罪,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恶性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

然而,迄今为止中欧俄的安全关系仅限于三组双边互动。与美欧俄、中美俄、美欧日、美日俄、中美日等安全联动特征明显的大国三边关系相比,中欧俄尚未形成具有三方联动形态的安全互动机制或互动关系。三方安全联动机制是一个包括所有三方在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综合体。在这样一个利益综合体中,任何两方的安全互动必然影响到第三方的安全利益——不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而,任何一方的安全举动也必然为另外两方所关注。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名义上还是事实上,中欧俄三方既没有安全联动机制,也没有安全联动关系,甚至一个能够囊括三方专家在内的安全论坛也不存在。即使三方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也没有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独特的安全联动机制。另外,尽管三方在阿富汗重建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上具有相似的立场,三方仍然依托于一个更为广泛的国际临时机构的协调。这表明,尽管中欧俄三组双边安全关系的发展比较成熟,但三方安全联动关系却相对滞后。

其次,中欧俄安全互动受到美国因素的严重制约。

中欧俄是欧亚大陆三支最重要的战略力量,也分别是世界上深具影响力的力量中心之一。然而,三方不仅没有获得对欧亚大陆安全事务的主导权,而且连自身的安全互动也受制于美国因素。中欧俄无论是各组双边安全关系还是三方之间的安全关系均笼罩在美国的巨大影响之下。

冷战后,美国成为所有国家的“邻国”,在每一对双边安全关系的背后,美国因素成为隐形的第三方。无论是中俄、中欧、欧俄关系都受到美国因素的强烈影响。在欧俄安全关系中,美国以及美国主导下的北约的影子无时、无处不在。”(11)欧俄安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美欧关系和美俄关系。对欧盟来说,俄罗斯是最大的邻国,又是核大国,欧洲的安全离不开俄罗斯。冷战后,欧盟一度希望加强欧安组织的作用,但是又担心俄罗斯获得对欧洲安全问题的否决权,转而重新寻求美国的安全支持。北约东扩的进程几乎为美国所垄断,欧盟国家丧失了独立的判断力。在北约不断东扩,甚至要吸纳独联体国家的情形下,仍然希望欧俄维持良性的安全互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21世纪后,中俄在不结盟的状况下在几乎所有的安全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安全互动频繁,安全关系发展顺利。然而,面对致力于维护世界霸权的美国,中国方面没有制衡美国的意图,俄罗斯也没有联中抗美的战略。而且,事实上,在中俄两国各自的政策议程上,中美关系和俄美关系均优先于中俄关系;中俄双方在发展安全关系的同时均不以冒有可能损害中美、俄美关系为前提。在希拉克担任法国总统、施罗德任德国总理期间,欧盟在解禁对华军售问题上接近达成一致,然而在美国的干预下最终被无限期推迟。中欧安全关系严重受制于美国因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欧盟对华安全政策往往把美国的对华政策当作参照系。

四、结论

中欧俄构成了大国安全关系的新型互动模式。三方超越了大国关系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传统模式,发展出不结盟、不对抗和不“打牌”的新型的三方互动模式,从而为大国安全关系的创新做出了贡献。

第一,中欧俄三方在安全互动上没有结构性冲突。通常而言,大国双边关系或者大国关系组合具有地缘政治冲突或者结构性矛盾。例如,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领土纠纷;在美欧俄关系中,美欧是盟国,俄罗斯属于孤立的一方;而在美欧日关系中,欧日分别与美国结盟,并依赖于美国的安全保护。中美两国则在台湾问题上具有结构性矛盾,而且在当前各自的政治、法律框架下,谁都无法在台湾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然而,尽管中欧俄三方在一系列安全问题上具有不同的立场和利益,但是,这些矛盾既不是对抗性的,也不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在可预见的将来,三方没有安全困境和安全竞争的可能性与趋势。

第二,中欧俄在三方互动关系上抛弃了“不是盟友就是敌人”的思维定式,也抛弃了均势和“打牌”的传统思维框架。西方世界兴起后,“不是结盟就是对抗”成为大国安全关系的基本范式,而搞力量平衡成为大国安全互动的重要特征。冷战后,中欧俄突破了这种认知和外交实践。中国不打别国牌,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同时,中国既没有联欧抗俄或者联俄抗欧,也没有联合欧俄或者其中的一方对付美国或日本等第三国。同样,中欧俄三方既不相互结盟也不互为战略对手。中欧俄业已形成的安全互动关系成为对大国安全关系的重大创新。

第三,中欧俄逐渐成为不同类型的国家间进行安全合作的典范。中欧俄三方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俄罗斯把自身归于民主国家的范畴,然而美欧国家并不认同俄罗斯的民主政治)、不同的文明传承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三方的实力构成、利益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然而,这些差异并没有成为它们发展安全关系的障碍。例如,中欧在经贸领域、政治领域时常发生矛盾;中俄在武器及其技术转让、油气合作等领域也是龃龉不断;欧俄更是纷争不已,从欧盟东扩到北约东扩,从南联盟问题到科索沃问题,从有组织犯罪到非法移民,从天然气管道到颜色革命,欧俄矛盾一直没有停止。然而,任何一方均没有将其他领域的纠纷“迁怒”于安全领域。三方在阿富汗重建、伊朗核问题等议题上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甚至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中欧俄结成了事实上的“统一战线”。

第四,中欧俄在安全互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通过多边合作而不是霸权秩序维持和平与稳定的模式。有人称之为“软安全协调”模式。(12)这一仍在形成中的模式将对世界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几百年来,世界总是处于某种形式的霸权秩序之下:多极格局,如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协调;两极格局,如二战后的美苏对峙;单极格局,如冷战后美国的单极霸权。近年来,中欧俄三方按照多边主义原则,通过多边机构和国际机制,在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如果大国能够加强联合国等国际多边机构的协调作用,增强安全对话和平等协商,求同存异,那么,世界的和平、稳定与持续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收稿日期:2010-05-06 修改日期:2010-05-18

注释:

①冯仲平:《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J],《求是》2002年第9期,第59页。

②裘元伦:《中欧关系现状与未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第10页。

③Javier Solana,"The Transatlantic Rift:U.S.Leadership After September 11",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Winter 2003,Vol.24,Issue 4,pp.63-64.

④William Wohlforth,"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Summer 1999,pp.5-41.

⑤Derek Kelly,"Unipolar and Multi-polar World Orders Are Unworkable",http://www.lewrockwell.com/orig6/kelly1.html.

⑥"Putin says Russia advocates multi-polar world",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200701/24/eng20070124_344216.html.

⑦梅兆荣:《中欧关系新观察》[J],《红旗文稿》2009年第4期,第7页。

⑧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第142页。

⑨转引自姜毅:《安全两难与中俄关系》[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第29页。

⑩陈新明:《论影响俄欧关系的三大要素》[J],《国际论坛》2008年第6期,第16-17页。

(11)高华:《俄欧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8年第2期,第23-27页。

(12)唐永胜:《激活中俄欧三角关系》[J],《世界知识》2008年第13期,第12页。

标签:;  ;  ;  ;  ;  ;  ;  ;  ;  

冷战后中国、欧洲和俄罗斯三方安全关系分析_中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