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圈的学术规范--以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为例_学术规范论文

中国文化圈的学术规范--以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为例_学术规范论文

华语文化圈的学术规范问题——以两岸三地的学术研讨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圈论文,华语论文,为例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国际学术领域,跨语言学术共同体和各种单一语言学术共同体并存。对此,当近年来大陆学术界各学科学者都在纷纷谈论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时,也有人提出了应该注重区分相异的语言和学术共同体中存在着不同传统规范的问题。在后一类观念里,就社会科学领域的特例来谈者远多于自然科学领域。这显然是与后者比起前者来说,接纳“新学”的学术思维和学术传统更为完全、彻底有关。

限于篇幅,在此暂不谈两种学术共同体的关系及彼此存在的区别,仅就目前在学者中争议较少的两岸三地华语学术共同体的情况,以笔者亲历两岸三地音乐学学术研讨会的亲身感受来论述其中的某些学术规范问题。

近年来,由于学业上的关系,笔者曾在香港居住了一段时间,亦由于身在大陆之外的原因,有多次机会参与大陆和港、台两岸三地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同三地学者展开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借此难得的机会,使笔者能够对三地学术会议的程序规范,亦即对学术质量的制度化保障问题以及其所带来的学术效应,做一番贴近性比较。在此兹将其中的一些观感见闻陈述出来,或可供国内以后的音乐学学术会议予以借鉴。有必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乃以学术取经者身份去到台港,眼睛自然常往好处去看。谈彼长处较多时,并非意味着对其全部肯定;谈己之短时,也非意图全盘否定自己;而是重在取彼之长,以补己之短。

台湾学术研讨会举办程序给予的几点启示

在台湾参加了几次学术会议,对于其举办方式、过程及注重效益诸方面印象颇深。就从2005年11月份参加的,由台北东吴大学等部门举办的那次“民族音乐学国际论坛”开始回溯,整个会议在组织和开展过程上都显透出严谨、规范和高效率。历时四天的学术论坛,计有13场论文发表、一场综合座谈、三场音乐会演出。论其规模并不算大,活动亦不很多,但却有这样几点足堪令人称道之处:

其一,每一场论文发表都蕴藏着足够多的学术含量。首先是主客双方都为论文宣讲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所宣讲的论文,在会前已经由双方经过几十次电邮往返,对论文的每一个细节,如中英文提要、关键词及全文内容做了逐项推敲。另按会议安排,13场论文发表中,每一场除了有一位固定的宣讲论文者外,还指定了一位对该讲题有同样研究经历的资深学者担任评议人。为我们三位大陆学者和国外学者担任评议人的,多是台湾目前学术风头甚健的中生代“海归”教授。这些学者一个个思想敏锐、谈吐犀利、作风泼辣。面对这样的对手,让已在会前经过无数次往返修改和推敲论文的主讲者们,也不敢对可能临时发生的任何枝节问题掉以轻心。

其二,学者宣讲论文、评阅人评议论文和开放讨论的时间都很充足。其中,发表论文为50分钟,评论30分钟,与会者参加讨论15分钟。既然时间上能够得到保证,发言者便都能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很多细节问题,也能通过电子课件、音像和现场演示等手段表现出来。评阅人一般事先已经拿到了所要评阅的文章,并在下面就所要质疑的问题做了认真的准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由于时间充裕,便给了这些很爱“较真”儿的台湾学者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中许多人讨论起学术问题时针针见血,不留情面,致使会场上辨诘不断,高潮迭起。

其三,由于东道主的精心筹划,除论文发表外,主办单位还邀请了八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乐舞表演团体,配合各位学者的学术研讨内容做现场示范演出,而使论文宣讲的现场效果显得异常的直观、生动而丰富。除了现场表演外,这些团体还每晚轮流为全体参会者表演更多的本土音乐舞蹈节目。经过这样的周密安排,使种种学术性的目的与表演实践之间,讲者、听众和观众之间渐次达到心手相映、水乳交融之佳境。

其四,这次会议以论文发表为学术平台,最大限度地释放其学术能量,充分地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活动。在会议过程中,不仅主办方和学者们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台湾各大学学习民族音乐学的青年学生们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具体表现在会议期间,几乎场场人员爆满,除了学者之间的辨诘非常激烈外,学生们提问也十分踊跃,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场演讲,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演压轴戏时,台湾学生出于对大陆学界动向的关切之心,纷纷予以提问。会场上气氛之浓郁、思维之活跃,令人怦然心动,久久难以释怀。

难得的是,上述令人难忘的学术场景,在今天的台湾学术界并非个例。仅笔者近年来的几次赴台、港参加学术会议所见,几乎每一次都有这样的经历体验。甚至于2000年那次参加台湾的“佛教东传2000年佛教音乐研讨会”,乃是由佛教界人士牵头举办,也基本具备了上述较高的学术品位。令人印象颇深的是,参会及主持会议的众多僧尼,一个个都有海外名校的佛学研究生学位,且有出众的学术成果和经历。因此可以说,上述学术会议的严谨和讲求实效,在台、港等地学术界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学术惯例。

反观我们大陆近年来的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动辙上百,多则数百人。在会议安排和学术讲演中,虽然颇不乏精彩、厚重的学术讲演,但拉花架、走过场的事情也频频发生。在此从“合理”和“合法”的角度做一点分析。从合理性看,大陆的学术会议由于会员众多、经费有限,同时由于多是学术年会,适当考虑一下联络会员感情的功能,也符合人之常情。从这个角度看,这样做既带合情性,也有其合理性。但是,从学术性亦即“合法性”标准看,这样的情况出现得太多太滥,既缺少一般学术质量的标准和规范,也缺少学术程序(制度)上的必须要求。这是值得我们自己深刻反思的一个地方。

香港学术研讨会上同大陆学者有关的两则旧闻

顺此话题,可再举给笔者印象较深的两则香港发生的实例。一次,笔者偶然受邀参与操办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与国内上海某著名高校联合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在经手会议论文时,注意到大陆提交论文的皆为资深学者,港台学者中既有教授讲师也有几位是学生。限于专业和学识,笔者对于经济学论文,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优劣。但由于那时笔者已赴港读博一年,正处于开始真正认识学术规范上的转型期,看别人的文章时,自然比较留意比较这方面的问题。所看到的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就是大陆学者们的论文,虽然不乏恢宏之论,也不少细密推理,但就是未见文后列有哪怕很少的几篇相关参考书目及注释。对比而言,港台学者哪怕是在校学生,其论文中也都密密麻麻地列满了这类征引材料和表格图片。对于学术规范是否重视,一比便立见分晓。

另一则事例也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看到的。大约在2000年前后,该院宗教系和人类学系组织的一次有关民俗和宗教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位来自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女性教授,正在宣读自己精心写就的学术论文。按照前述港台学术会议设置的议程,随后便有一位来自台湾某大学的男性教授为其担任评议。只见这位教授拿出事先已准备好的一份讲稿,篇幅好像比其评议对象的文章还要长,等他开始宣读才知道,通篇都是找茬儿挑刺儿,专找这位大陆学者文章中的漏注缺引等不规范的地方说事,而对于其内容是否详实、是否具有前沿性见解等,几乎未予涉及。说来这也属正常。若在论文中没有出现严谨的论证程序和引征材料,所谓材料的详实性和学术见解的前沿性何以得到鉴证呢?所以,尽管在场学者都知道这位台湾学者素以刁钻尖刻闻名,虽有不屑其作为者,但也不能不被其认真执著的精神所感染。

当然,客观地看,在港台乃至西方学术界,其学术研讨会和其他学术活动中,在学术要求和实施过程上不够严谨的事情也一样地不断发生。但是,一是在相对比较强调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彼地,所发生的这类情况数量相对较少;二是由于海外学者的整体素质较高,很多问题在会议过程中,以另外的方式方法得到了化解和弥补。此外还有可加以借鉴的几个做法:一是凡有学术会议或重大科研项目,都对论文提要或项目申报过程有相对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二是对于所发生的学术纠纷或争议,学者及媒体均对之留给一定的空间,一旦有事情发生,一般给予充分辩解和辩护的机会,既要保证其合法性和正当性,又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在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接缘部分之间进行微调;三是一旦发生了此类事情,其所受文化价值或道德观上的影响通常会小于所受法制观念上的制约,在这一点上可说是较多接受了西方法制社会的理念。

几点学术规范随想

上述两则在香港发生的学术事例,都是四五年前的“旧事”。记得在此之前,我们作为年轻一辈学人,在大陆对此类现象皆以为天经地义、合情合理,从未有过他想。经过这几番现场对比,所获印象尤其深刻。可以认为,这几桩事情在当时来说,纯属受大陆多年来较封闭的学术环境影响所致,学者群中的此类事件多发生于被动的情况下或无意识行为之间,作为学者个人,在其中所处的尴尬境遇不言而喻。在短短的四五年后,上述问题正有着向两端分化的趋向:一方面,比较过去的情况来看,一些大陆学者近年来的作为,由于种种包括体制问题在内的环境原因,当初的“合理不合法”的现象,已经逐渐发展到了今天的“既不合理,更不合法”的程度。并且,这类现象在意识深度上,有着由当初的“浅显”层面转变为“纵深”层面转变以及在行为方式类型上由“被动”和“无意”向“主动”和“有意”转变的明显趋向。由此联想到近年来涉及学术界疑似或涉

嫌抄袭的诸多案例,可以说乃是前者的恶性发展,或说是前者所造成的“恶果”。令人堪忧的是,长此下去,两岸三地在学术水准和学术规范上的差距将不免日益加大。

另一方面,令人欣慰的是,自上世纪末最后10年开始,中国学术界也出现了几缕强调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呼声,由弱到强,如今还得到了包括教育部有关部门和许多高校主管部门(远非全部)的支持与呼应,逐渐形成了对上述学术失范的恶化现象加以权衡、制约的一股威慑力量。可以说,尽管前述学术界的种种失范现象仍然猖獗,但至少比起几年前有所收敛,形式也更为隐蔽。严格地讲,这不能不归功于两方面的作用:从内因讲,是受惠于前述国内学术界对此类现象的自醒和自律过程;从外因讲,则是由于中国学术界越来越溶入了国际化的学术轨道,国际学术界(包括港台学术界)对于学术失范一致采取的坚决态度和强硬措施,对于大陆学术界的反腐行动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就笔者来说,尽管对于目前的学术腐败局面有些悲观,但是并未彻底失望。但愿在不要太远的将来,学术界的腐败现象能够有较大的改观,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原创力也能因此而得到更大的喷薄释放。

标签:;  ;  ;  

中国文化圈的学术规范--以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为例_学术规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