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立我国二板市场制度设计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创立我国二板市场制度设计的经济学分析

李庆[1]2002年在《关于创立我国二板市场制度设计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认为在当今世界二板市场整体遭遇低潮的背景下,我国仍有开设二板市场的必要。考虑到主板市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任何关于我国二板市场的制度设计都必须考虑防止冲击主板市场。本文通过借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实证方式探讨强制性制度变迁下我国二板市场的制度建设问题 目前关于我国二板市场建立的模式的研究中,主流观点是将新设立的二板市场设在深圳,上海则从一开始就不设二板市场,深圳则停止在主板市场上上新股。但暂时不将深圳的主板市场合并到上海,在各方面条件具备和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再将深圳的主板市场转到上海,以实现平稳的过渡。上海主板市场、深圳二板市场相互独立,高度平等。 本文认为这一思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利益驱动上,都会要求二板市场快速扩容,以尽快达到一个独立市场的规模。这一方面将会冲击主板市场,造成主板市场资金的分流,影响主板市场国企改制和国有股减持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时间仅2—3年。其投资的高科技公司难免业绩参差不齐,甚至不排除其中一些是冲着二板市场套现而匆匆组建的空壳公司。二板上市公司整体素质不高将影响二板市场的稳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当前我国建立独立性二板市场并不合适的情况下,可以试图在目前沪深主板市场下建立附属性二板市场,附属性二板市场采用与目前沪深市场相同的交易系统,采用相同的交易规则,也实行涨跌停板制度,二板市场也由中国证监会监管并接受两家交易所的一线监管。二板市场实行较严格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可参照ST公司,如公布季报等。二板市场采取与主板不同的上市标准和退市标准,允许二板市场中符合主板上市条件的公司申请主板上市,也允许主板上市公司分拆部分资产到二板市场上市,二板市场上市公司实行股本全流通,恢复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上市。为平衡地方利益,可以沪深两市各自设立二板市场,为保证二板市场有一定的流通性除批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司上二板外,从主板市场中选择部分上市公司允许其分拆部分资产到二板上市。 建立附属型二板市场不需要建立新的交易系统,采用与主板相同的交易规则和监管标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附属型二板市场定位也特色鲜明一一典型的次级市场。二板市场提供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分拆高科技分公司的出口,鼓励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对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兼并收购活动。允许分拆,一方面将提高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含金量。另一方面也为二板市场提供足够的上市资源,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二板市场上市后,还可以用套现所得回购国有股,达到国有股减持的目的。 从我国主板市场换手率情况更接近NAsDAQ市场而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事实显示我国投资者对二板市场具有较强的偏好。因此,建立我国二板市场过程中优先要解决的是市场的风险控制问题,而不是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尤其要防止二板市场对主板市场的冲击。附属型二板市场的设计使二板市场和主板市场被纳入同一监管体系,可以防止监管经验不足的问题。由于附属型二板市场是主板市场的次级市场,扩容速度可以放慢,既可以避免冲击主板市场,又可以提高二板上市公司的质量。允许二板市场中符合主板上市条件的公司转到主板上市和允许主板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二板上市将加强主板和二板的相关性,确保主板和二板的同向波动,以防止二板波动过大。 当前,主板市场已形成上千家上市公司的规模,市值己超越香港,跃居亚洲第二。主板市场同时又承担着国企改制和国有股减持的重任。主板市场在证券市场中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二板市场采取附属型模式是比较现实的考虑

樊五勇[2]2001年在《风险资本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其运行遵循特殊规律。论文应用马克思资本理论、现代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育、地位和作用、运行机制、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全面总结国内外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目标模式及对策。论文强调:建立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筹集资金的过程,而是建立一种适合资金有效配置的机制和制度安排。论文的结论是: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率的风险资本市场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就内部环境而言,就是要有一条通畅的资金来源渠道,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健康的风险资本中介组织;就外部环境而言,则是指要有一个高效的风险资本退出市场和一个积极扶持风险资本的政府。

惠恩才[3]2005年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实质上来看已经全方位展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那种靠外延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步走到了尽头,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新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经济格局,必须寻找新的能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强有力杠杆刺激经济的发展。从成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培育出新的经济高速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科技创新体系的助推器——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风险投资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它是以灵活的投资方式促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前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曾经指出:风险投资是使大量新兴的科技成就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实业为高新技术产品催生的“温床”,是促成高新技术成果与市场经济联姻的“红娘”,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向导”。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一场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革命相继在美国、日本、西欧以及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并以全方位的方式向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加速渗透。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本国经济的振兴,逐步成为波及全球的潮流。高新技术是指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果基础上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所组成的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电脑、核能、激光、机器人、自动控制、光纤通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 科学技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和智慧发展的结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正在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每一次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都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成就,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九届全国政协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就我国而言,积

宋夏[4]2004年在《证券市场与产业组织完化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存在明显的逐年衰退现象。上市公司业绩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业组织问题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产业组织优化来实现。 产业组织理论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等的发展和丰富,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学习、实践和借鉴,取得了长足进步。近些年,西方学者开始关注证券市场在产业组织中的作用。中国有些学者也注意到这一点,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产业组织优化主要包括市场结构的合理化、企业行为的合理化和企业组织的合理化,这叁者之间相互影响,企业行为不仅要适应市场结构,而且会影响和改变市场结构,它是产业组织优化的基础和核心。产业组织优化不完全是一个自适应过程,它受到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证券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有四个方面的机制促进产业组织优化。一是证券市场提供融资平台,为企业进入和形成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二是证券市场为企业并购提供了桥梁和媒介,促进存量资源流向那些优质企业;叁是二板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市场形式,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机制和创业投资退出机制:四是证券市场通过市场的力量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中国证券市场在企业融资结构变迁中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其它方面存在严重的功能缺失问题。总体上说,中国证券市场的试验并不成功,突出地表现在过分看重筹资功能,而忽视资源配置功能。中国证券市场功能缺失的制度根源在于制度变迁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制度缺陷造成证券市场运行的扭曲,使得证券市场内在机制不能完全有效的运行。中国证券市场的功能缺陷和制度风险来源于制度设置的本身,只能通过制度创新来逐步解决,这样才能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各项功能,真正地推动产业组织优化。

王子林[5]2014年在《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导论通过四个方面对论文进行了基本的架构说明,分别是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文献评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可能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创新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创新所涉及的理论很多也很复杂,在此本文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涵盖进来,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私有制理论、私营企业成长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首先,私营企业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私有制理论为基础的;其次,在现实的经济生活里,中国私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遭遇了成长危机,此时我们应当借鉴西方世界相对成熟的企业成长理论来丰富指导实践;最后,由于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坚持完全理性人、完全信息、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使其理论与现实脱轨,无法真正有效地描述企业的运营与成长过程,因此中国私营企业成长研究离不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与指导。第叁章,中国私营企业的现实分析。这一章总结了中国私营企业当前的发展概况,分析了中国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私营企业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私营企业抓住机遇不断成长的同时,也有许多曾经在商海叱咤风云的巨头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步入困境,陷入成长危机。本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切入进行了私营企业成长障碍的制度机理分析,得出结论:从目前来看实现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在于决定企业成长的制度集合(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结构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的相容性。这里的相容性包涵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企业设计的内部制度结构与国家制定的外部制度环境是否与企业发展的现实相容;二是指决定私营企业成长的制度集合中企业内部制度结构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是否相容。其中前者的相容性决定了后者的相容性。接下来本章具体探讨了当前我国私营企业成长的外部制度环境与内部制度结构存在哪些障碍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得以攻克。第四章,中国私营企业外部制度环境变迁分析。制度环境是指影响私营企业成长所有外部制度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由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支配着,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服务环境。其中法律环境是整个制度环境的保障,对于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有叁项:立法完备、司法公正、执法严格;政治环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中央政策方针的设计,二是政策的贯彻与执行;经济环境被视为是私营企业成长制度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是金融环境与市场管理;社会服务环境的完备与否影响着私营企业成长所需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同时也会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程度,考察社会服务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二是专业市场的发展。本章从市场和国家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梳理了市场经济制度变迁的轨迹,论述了国家对市场制度的选择行为;另一方面探讨了我国私营企业制度环境的演进历程与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对私营企业成长的影响。最后进行了我国私营企业成长制度环境的需求与供给模型分析,为私营企业制度环境创新路径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导向。第五章,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结构变迁分析。首先,本章探讨了我国私营企业的产生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私营企业的制度特征以及制度特征对私营企业成长的辩证影响。其次,本章以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模式为归类单位对其成长过程中的制度变迁轨迹进行了梳理,总结探讨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企业制度结构变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私营企业的启示。最后,本章进行了中国私营企业成长内部制度结构的需求与供给模型分析以及均衡博弈分析,为私营企业制度结构创新路径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导向。第六章,美、日私营企业比较制度分析及其对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制度创新的启示。相对于我国的私营企业而言,发达国家的私营企业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它们相对成熟完善的企业制度,所以在研究我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制度创新的经验。本章将以美国与日本的私营企业为例,对它们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进行的比较制度分析,以期得出一些对我国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可行建议与有益启发。第七章,中国私营企业成长的相容性制度集合创新路径选择。通过前几章对中国私营企业的现实分析以及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环境与制度结构变迁轨迹的梳理和发达国家间私营企业的比较制度分析可知,对于当前的中国私营企业成长来说,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决定企业成长的制度集合(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结构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的相容性。中国私营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成长,就一定要在清醒认识企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企业成长的内外环境相容性制度集合创新,以解除企业成长外源性障碍的同时增强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本章将具体探讨怎样通过制度创新来规避当前私营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与内部制度结构中存在的障碍对企业成长的制约性。

戴志敏[6]2004年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于逢良[7]2006年在《美国风险投资运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投资在国内学术界又被称之为创业投资,按照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就是指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发展迅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企业中的权益资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风险投资的高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本文在系统梳理风险投资基本理论与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与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态、风险投资机构的决策过程、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的契约关系、风险投资的退出途径等问题展开了具体分析。并且以风险投资对象企业——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治理结构为实例,剖析了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企业权力转移论,对有关假说进行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现实相结合的批判。另外,本文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历程、当前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

田怀姝[8]2000年在《对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几个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知识经济”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有人甚至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那么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呢?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简单地说,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以知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撑。 美国从九十年代以来开始的“新经济”已向世界展示了知识经济的魅力: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逐步下降;硅谷成为美国一颗闪亮的明珠;Nasdsq市场托起了无数创业者的梦想。是什么促使了硅谷的产生?是什么推动了Nasdaq的崛起?毫无疑问,这一切都归功于高科技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发展,正是由于风险资本和高科技的有效结合才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难怪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过这样一段话:“欧洲在高科技及其产业方面落后于美国,并不是由于欧洲的科技水平低下,而是由于欧洲在风险投资方面落后于美国十年”。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美国发展风险投资。我国对风险投资的重视始于1998年3月的“一号提案”,在此之后,风险投资被广泛关注,各种探讨风险投资的学术论文日益涌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激发了我对研究风险投资的兴趣。本文的研究遵循这样一种思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入口,那么应该如何创造环境,支持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呢?在现阶段,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高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资金的缺乏。那么如何解决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帮助高科技企业走出融资困境便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本文试图从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入手引出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融资方式---风险投资,并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对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是高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在第一节中,笔者从高科技企业的<WP=3>融资状况着手,分析了高科技企业在我国的融资困境。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必须考虑其“叁高”特点以及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融资的需求。这种特点与要求使其与传统融资渠道的特点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从实际来看,我国现实的资金来源比如财政拨款、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自筹及上市筹资远不能解决问题。从以上两方面可看出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困境。显然,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过程是技术与资本有效结合的过程。我国目前的情况不是缺乏科技创新,而是缺乏一个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这个机制中,资金则是制约转化的瓶颈。因此发展我国高科技企业,当务之急需进行融资模式的创新,即引入风险投资机制。第二节对什么是风险投资、什么是风险投资基金以及风险投资的发展和在我国的现状作了阐述。目前国内对风险投资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对风险投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对于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考察风险投资的发展史,可把风险投资划分为广义的风险投资和狭义的风险投资。而我们一般所讨论的是狭义的风险投资,或称为典型的风险投资。对于典型的风险投资来说其一个重要的特点表现为是一种有组织的投资,这种有组织的投资往往依赖于风险投资基金来进行。风险投资基金作为投资基金的一种不同于产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按投资对象的不同可把投资基金划分为产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是产业投资基金的一种,它有自己独立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其与高科技企业的“叁高”特点相吻合。本章的最后对风险投资的发展和在我国的现状作了详尽的介绍,作为对后面论述的理论铺垫。由于风险投资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因此本文试图从风险资本的运作(即筹资-组织管理-退出)着手,构造出中国风险投资机制的一个基本框架。第二章对风险资本的来源和组织管理进行了探讨。第一节论述了国外风险资本来源结构和我国现实的风险资本来源选择。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来源结构的选择有其特殊意义。资金来源的不同对资金的运用形成了约束。这种约束即体现在对风险投资阶段的约束上,也体现在对投资性质的约束上。我国在组建风险资本来源时必须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投资阶段偏<WP=4>重于创立期;必须与高科技企业的“叁高”特点相吻合。在这种原则下就把政府财政资金和居民储蓄筛选了出去,符合这一原则的只能是那些商业运作的机构投资者资金。这些资金包括:寿险资金、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产业资本、海外风险资本。对于这些资金,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节对风险资本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讨论。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把风险资本集聚起来,通过科学的管理来达到运作的高效率。有限合伙制是国外风险资本采取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其“简单灵活、运作高效”的特点促使了风险投资的发展。本文对有限合伙制的运作模式、法律架构及治理结构进行了探讨。指出相对于公司制风险投资基金而言,有限合伙制下治理结构的安排使风险投资基金可以更好地控制

廖龙[9]2017年在《中国创业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创业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中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因此在设立初期就被委以重任,承载着推动我国企业创新与成长、促进产业战略转型与升级的历史使命。然而,创业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叁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集资金)现象,以及创业板上市公司频发的上市破发、业绩变脸、高管套现等一系列问题,让投资者信心受挫,社会各界对创业板设立的目标也产生了质疑,从而也诱发了人们对创业板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的思考。为了全面的分析我国创业板市场与宏观经济间的关系,科学的评价我国创业板的经济贡献,本文将尝试从新的角度、用新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创业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尝试以创业板的资本市场功能为切入点,指出在当前中央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必须大力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而创业板作为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主要资本市场,研究创业板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贡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机制,从而为最终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本文共有8个章节,其主要的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创业板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文章的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明确了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从而全面展开了本文的研究序幕。随后,进入本章的主要理论环节,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创业板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机理,本文对经济增长进行了系统地理论阐述,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创业板与经济间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从创新经济角度研究创业板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对我国创业板的发展历程和运行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我国宏观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创业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规范分析。之后,进入全文的重点研究环节,通过实证分析法检验我国创业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了后文能更好地通过使用科学的计量实证检验方法来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对当前常用的叁种计量分析方法:截面数据(Cross-Section Data)分析法、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ries Data)分析法和面板数据(Panel Data)分析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提出了选取以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主要分析模型的分析思路,并创造性地结合了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微观研究方法,为下文进行实证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通过对创业板市场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选取创业板市场规模、创业板市场流动和创业板市场波动性作为创业板宏观层面的变量,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四个方面建立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创业板微观层面的变量,通过使用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因子分析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创业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指出创业板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着的因果关系,为了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文章最后对海外成功的创业板市场进行了分析,通过吸取海外创业板市场失败的教训,借鉴海外创业板市场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各项制度建设,推动我国创业板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以期达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

尹杞月[10]2012年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对—国经济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对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和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看,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国外近几十年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果都—再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融资的可得性上具有世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存在融资关系的不可持续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企业不讲信用、银行对中小企业“惧贷”、“惜贷”,信息不对称严重,银企关系恶化的现象与问题。中小企业融资总是有“后继乏力”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与中国同样有着间接金融制度为主的金融体系的日本、德国的金融体系与中小企业关系密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中国解决得好。有着直接金融体系的美国有数以万计的社区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关系型”贷款的融资模式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广泛认可。在我国,国有体制为主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存在规模歧视和制度歧视,中小企业自身往往不守信用、逃废银行债务。金融体系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似乎从来只存在于口头上,现实中双方永远都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基于此,论文从中小企业和金融体系的投融资关系出发,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论文以经济人假设、有限理性假设、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假设、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小企业融资周期理论为研究前提。在此基础上,从微观、中观与宏观的角度分别分析中小企业与金融体系的融资关系。在微观层面上,论文讨论了中小企业与金融体系的博弈机理与相互作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中观层面上,论文讨论了与中小企业融资有关的信用支持制度和有关金融体制度的改革问题;在宏观层面上,论文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论文从经济人的理性出发,独立分析中小企业和银行各自的经济动机与需求,确定投融资双方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焦点和均衡点。接着,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融资关系问题进行博弈论模型的推理和计量模型检验。求出中小企业与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博弈中的纳什均衡解以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再分别从中小企业和金融体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小企业追求稳定合作的投融资关系应该重视信用价值问题、金融体系发展与中小企业稳定合作融资关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最后,论文以发展可持续的合作融资关系的对策与环境分析作为结尾。论文共分八章。导论部分首先阐明论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总体研究思路,接着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论文的假设前提和论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诸如:论文的主要内容、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对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结果进行了交代。第二章是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在理论上回顾了西方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中小企业信贷缺口理论、信贷配给理论、代理理论、小企业融资周期理论,用于论文后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和我国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制度的分析。论文特别较为详细地综述了关系型贷款、中小银行理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文献,作为西方中小企业融资中投融资关系发展的佐证和对我国中小企业投融资关系研究方法的启示。接着是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十年来文献的梳理和对中小企业融资关系问题文献的综述与分析,找出论文进行研究的方向。本章对每一节都进行了详细的小结,对比了西方和中国在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实证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并说明了这些宝贵的文献对论文研究的帮助。第叁章从经济人的独立角度对银行及其他金融中介和中小企业对稳定合作融资关系的需求进行了理论分析,作为论文的理论前提。其中涉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理论包括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小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结合二者讨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融资的制度需求和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需求问题。涉及金融体系的理论问题包括金融中介与借款者关系、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与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论文讨论了在金融约束时代背景下,金融体系与中小企业都有寻找经济租金、获得自身发展的共同需要,说明二者具有“双赢”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对传统的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恶化的原因进行了规范分析和制度分析。包括中小企业的资质问题、银行的传统经营思路问题、信贷配给、信息不对称对银企关系的困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恶化的制度原因。第五章正式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关系的不可持续性提出了理论上的解释,论文首先运用博弈论的逻辑推理说明我国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在现有制度下单纯依靠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实现合作的,而这种不合作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接着,论文运用了来自东莞和杭州的两个案例说明博弈论模型的宏观启示是正确的:如果宏观经济发展能够保证有足够多的盈利项目,则该国中小企业信贷能够持续发展。需要其他主体的参与,比如政府的扶植,从而使银行获得保障,能够有动力贷款给中小企业,从而发展银企的合作关系。最后,论文运用计量模型对有公开财务报告的18家地方性中小银行和银行所在地的GDP、失业率进行了相互交叉的四次回归,得出中小企业银行的利润依赖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如GDP的增长、中小企业融资和中小企业银行的利润对宏观经济指标如GDP是有贡献的、中小企业融资和中小企业银行的发展是一种金融产业行为的结论。从实证的角度说明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本身是有经济效益的,是金融发展的一部分,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贡献。在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相配合的前提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稳定合作有可能实现第六章根据前面的推理,提出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关键是实现信用价值,而我国的现行信用体系排斥中小企业的信用价值。并说明信用价值实现的途径包括: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以及这些方面我国存在的问题。在讨论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这个我国金融实践领域最为头痛的问题时。论文介绍了大量的最新技术:包括财务分析法、信用评分法、复杂金融工具的运用等。并运用财务分析法分析了云南省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最后,,论文引证了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支持体系作为我国的借鉴。第七章从投资方金融体系的角度说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良好的投融资关系的充分必要性。指出在经济发展的新背景下,银行有压力和动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有同中小企业发展良好的融资关系的需求。而不是将中小企业信贷视为不挣钱的包袱,银行不再站在一个“施舍者”的角度,而需要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与中小企业发展融资关系,为了金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中小企业融资。论文引鉴了美国、西欧、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内容、特别是银企关系的处理方式以期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有所启示。本章涉及各种金融主体发展同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金融创新、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特别是对关系型贷款进行了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昆明市农信社市场商户贷款分析。论文介绍了这个有着叁个当事人的关系型贷款的发展情况,并运用信启、经济学方法上分析了叁方之间与“交易”相连的“关系”,求出各自的效用函数和经济利润。第八章对从发展中小企业与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合作投融资关系的角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和所需环境建设给出了建议。包括:信用环境建设、金融环境建设、文化和社会环境建设叁个方面。从论文的论证中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发展可持续合作关系是符合其各自经济人理性的,也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变化。在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提升中小企业素质和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条件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是可以实现的。而中小企业与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合作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本身作为金融产业的一部分对宏观经济是有自身贡献的。论文存在以下几个可能的创新:1.在考虑宏观经济景气的条件下,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关系博弈模型同时进行计量模型数据检验。建立了四个考察中小企业融资本身的、中小企业信贷同宏观经济指标相连的回归方程。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是有益于宏观经济发展的一种金融行为。2.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导师Philip Dybvig的指导下,对我国的关系型贷款中的与“交易’相连的“关系”部分进行了阐述。国外对关系型贷款的研究大部分都是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而对关系型贷款本身架构的研究非常少。我国就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对云南省昆明市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商户贷款“中的叁方关系进行了了理论上的刻画,用博弈论模型说明其中的经济关系和各自的经济利润。3.在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上,将微观主体的重塑和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相联系。将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经济微观主体博弈思想贯穿全文。既考虑了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融资需求规律和资金供给渠道,又考虑了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金融中介和借款者关系、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风险管理要求、我国金融发展阶段的变化,突破了以往对中小企业融资微观主体层面仅考虑某一方面的局限。4.将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积极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中小企业融资中。利用国外对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与借款者关系理论的研究,从金融中介存在的理论原因出发、考虑了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与利润追求约束,讨论金融中介作为经济人与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关系。借鉴国外金融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从银行业市场结构、金融创新模式、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与管理技术方面;提出了金融中介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中与中小企业相结合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关于创立我国二板市场制度设计的经济学分析[D]. 李庆. 浙江大学. 2002

[2]. 风险资本市场研究[D]. 樊五勇. 暨南大学. 2001

[3].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D]. 惠恩才.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4]. 证券市场与产业组织完化关系的研究[D]. 宋夏. 复旦大学. 2004

[5]. 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制度创新研究[D]. 王子林. 吉林大学. 2014

[6]. 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

[7]. 美国风险投资运作体系研究[D]. 于逢良. 吉林大学. 2006

[8]. 对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几个问题的思考[D]. 田怀姝.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9]. 中国创业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 廖龙. 辽宁大学. 2017

[10]. 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D]. 尹杞月.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创立我国二板市场制度设计的经济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