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成功后液体外渗的原因及对策论文_沈小洪

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成功后液体外渗的原因及对策论文_沈小洪

(南湖区凤桥镇卫生院 浙江嘉兴 314001)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246-02

在农村基层医院,老年患者住院占多数,而且在农村都是无陪护的住院患者居多。也往往是反反复复住院的居多。这些老年患者大多静脉穿刺次数较多,静脉弹性降低,脆性增大,穿刺见回血后稍有不慎,容易液体外渗致穿刺失。本文分析了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报告如下。

1.液体外渗原因分析

1.1 针头型号过大

输液针头型号过大,导致血管破裂,针头斜面过长也易引起斜面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外,出现液体外渗。

1.2 静脉选择不当

所选静脉已反复穿刺或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小或闭塞,穿刺后液体可外渗或滴住不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应用止血带不当

扎止血带太松不能保证血管满意充盈,影响操作,太紧压迫动脉,使静脉回流受阻且不易松懈止血带;扎止血带部位离穿刺点太近,松止血带时针头易刺破血管壁;松开止血带太急、力量太大致针头划出血管外,造成液体外渗。

1.4 患者松拳太快

老年患者在静脉穿刺见回血后立即松拳,而此时输液针头尚未固定致针头破裂血管壁,若针头斜面进入血管较少时,斜面可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外,出现液体外渗。

1.5 胶布固定问题

胶布固定是输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黏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及胶布粘性不够、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移动、滑脱、针尖刺破血管等,尤其是靠近关节及虎口位置,易导致穿刺失。

2.对策

2.1 健康宣教

穿刺前询问患者需求并尽量满足,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取得积极的配合;穿刺过程中及时与患者沟通,询问其感觉,穿刺完毕再次交代注意事项。

2.2 选择适当的输液针头

选择输液针头型号时应与血管直径相匹配,根据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可选用5号或5.5号针头。小号针头较大号针头斜面短,穿刺后不易脱出血管外,疼痛感也减轻,患者易接受。

2.3 正确选择血管

遵循从小到大、从原因端到近心端的原则,两侧肢体交替穿刺,避免同一部位血管长期受刺激而致血管内膜损伤及内膜炎症。应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高渗透性药物时,不宜选择手背小静脉,以防强烈刺激引起静脉炎。

2.4 正确应用止血带

扎止血带松紧适宜,止血带扎在穿刺部位上15cm处,该距离既不影响静脉的显露,而且很少由于松止血带而刺破血管[1],距离太远不宜固定血管及皮肤,距离太近在松开止血带时会震动穿刺部位,易使针头滑出。

2.5 不握拳法

静脉穿刺时,护士用左手紧握患者手指、拇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使患者手呈背隆掌空的握杯状即不握拳法,这样既充分暴露手背各部血管,使穿刺手皮肤、肌肉、血管均处于自然松弛状态[2],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感,也可避免患者因松拳而致血管破裂。

2.6 胶布固定方法

将第一条胶布固定于针柄、部分针梗及其连接处,再将敷贴贴于针头入皮肤处,特殊部位可在针柄下方垫适量棉球予以依托,必要时在针柄下用第一条胶布交叉固定棉球,防止针柄上下移动,最后将硅胶管S形固定,注意S形不可过长,且硅胶管应避开针头及血管走向[3],否则易牵拉碰撞或压迫针头而使血管破裂。对于掌指关节处的远端小静脉可采用逆向穿刺法,有利于固定。

3.小结

老年人血管具有静脉管壁增厚变硬、血管狭窄、弹性差、脆性大、皮肤松弛、血管滑、不易固定、血管易刺破、进针回血慢等特点。在穿刺前选择合适的输液针头和血管、正确应用止血带、采用不握拳法;穿刺全过程积极与患者沟通,取得其积极配合;静脉穿刺后注意松开止血带及胶布固定方法,可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止血带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4):1105.

[1]翁红先.不握拳法在静脉硬化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6,5(3):213.

[3]王群香.静脉输液头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J].护理与康复,2006,5(3):216.

论文作者:沈小洪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9

标签:;  ;  ;  ;  ;  ;  ;  ;  

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成功后液体外渗的原因及对策论文_沈小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