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四十六中学 441000
一、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将此作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要落实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中必须十分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课裎改革的实际进展看,教师们都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由于对学习方式转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误区,导致教学实践上的简单化,甚至出现一些偏差。
误区一:转变学习方式即变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不少人认为,所谓过去的学习方式是指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所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于是便有了转变学习方式即“变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上述思想认识上、实践行动上的种种误区集中到一点,主要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同认识。有的把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完全对立起来,对接受性学习方式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的则对接受性学习方式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十分留恋;有的则对如何促进接受性学习方式的转变充满了忧虑与疑惑。上述误区与困惑,虽说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会得到逐步解决。但由于这些误区与困惑都无不涉及教育思想、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层次问题,并且在当前严重障碍着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探讨。
二、要辩证地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发现性学习方式
在接受性学习中,教学内容是以现成的、或多或少以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不依靠也不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去发现知识,学生只需要将所学材料通过理解、记忆、整合、建构的过程,将新习得的材料构建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外在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结构化的知识,就算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其过程可以概括为这样的程式: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呈现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听讲、理解、练习、复习、记忆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学习课程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讲评等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新知识作为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坚持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教师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
接受性学习并不都是机械的被动的无意义的学习。从学生认识活动的特征来看,接受性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的、机械的和无意义的学习,一种是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决定接受性学习方式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积极的还是机械的,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并不取决于接受性学习方式本身,其关键是学习主体的态度、目的、方法、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发生学习的条件。不少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认为能够使学生发生学习行为的条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从而积极发生求知反应,并做到及时强化和反馈。然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确实有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重课堂学习,重知识讲授,如果运用不当,容易忽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2.重教师的活动和作用,容易妨碍和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缓慢;3.缺乏学习方法和形成能力的指导。容易忽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那种被动的机械的无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必须根本转变的学习方式。
发现性学习方式是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在发现性学习中,所学内容不直接向学生提供,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观察、试验、思考,在自己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去自行发现、自行总结、自行提炼、自行概括、自行升华,将发现的显性知识和体验感受的隐性知识,生成为个体化的新知识。也就是说,发现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研究现象、探索与发现规律、生成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过程。发现性学习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增进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为核心,强调教师的科学引导;以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强调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三、坚持变革与继承的辩证统一,把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任何改革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样有创新,也有继承。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课程中,有很多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探究,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会更为有效。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接受性学习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和机械。我们反对和着力要变革的是被动的、机械的、无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那种积极主动的灵活多样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还必须坚持,还要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引导学生由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机械、被动、他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自主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论文作者:罗学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性学论文; 方式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发现论文; 机械论文; 《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