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渠珍与湘西教育
张洪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院,湖南长沙410102)
摘 要: 陈渠珍身为武人,却心怀桑梓。1920年坐镇湘西后,遂依靠军事威权实力兴学:他以湘西财政发展民事,丰裕教育经费;以优厚待遇礼聘师资,筹谋擘画湘西教育发展大计;并实力改造教育行政,以优化教育效率。在陈渠珍的大力提倡下,湘西教育渐见曙光。陈渠珍湘西教育改造最终流于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民初军阀混战,“国家”观念的缺失,使得中央、省府和地方各级行政难以统一,导致教育缺乏统一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持续稳定的办学人员,最终只能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关键词: 陈渠珍; 军事威权; 湘西教育
陈渠珍,湖南凤凰县人。1920年坐镇湘西,治理保靖、大庸、凤凰、永顺、龙山、桑植、乾城、永绥、古丈和麻阳十县。在保境息民的同时,陈渠珍“以枪支整顿教育”,对湘西十县的教育进行大力改造,对湘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重运用”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一线工作人员,因此,通过拓展学生的基础,强化学生的根基,淡化办学的专业,灵活考核学生的学习技能,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威权以兴学:陈渠珍在湘西的教育改造
陈渠珍身为武人,却“古今书籍,无所不读”,致力于姚江之学二十年。陈渠珍雄踞湘西之后,感于湘西文教落后,颇有效法古代王阳明和现代阎锡山于军兴之余勤于教人之意。以为“吾侪武人,拥强大之军力,若以之发展实业,何愁实业之不兴?以之提倡教育,何愁教育之不振?”[1]205决心“毁誉在所不顾”,要以军事威权对湘西教育进行改造,以促进湘西发展。鉴于湘西教育落后,无非因为师资缺乏、行政机关疲顽、把持学务者太多,以及经济困难等因素[1]159,所以,陈渠珍主要针对这些弊端对湘西教育进行改革。
(一)礼聘师资,规划湘西教育
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近代师资不足几为常态,优秀师资尤其是具有大局意识和筹谋能力的教育精英更是奇缺。湘西本为偏远贫瘠之地,教育界“多为一班脑筋陈腐者流所盘踞把持”[2]1922-9-7⑺,陈渠珍也意识到湘西“教育衰微,非关经费,实因办学不得其人”[2]1922-11-8⑼,希望能聘请教育名家,对湘西教育进行擘画和提倡。
经人推荐①,陈渠珍于1922年礼聘长沙小学教育专家李云杭前往保靖主讲单级教授法。陈、李初见,纵谈教育,十分投契。陈渠珍认为李云杭乃“吾湘小学教育界不可多得之人”,正是其擘画湘西教育最可“倚畀”之人。李云杭也觉得陈渠珍“真军人中不可多得之人也”,“对于十县教育,提倡不遗余力”,感于其不同于一般军阀的自律和改造湘西教育的热情和决心②,决定尽心尽力助其擘画。
拍摄野生鹿并不容易(出自一位过去5年专业拍鹿的摄影师叙述),因此在封闭公园里的出片大家一样认可,也同样有成就感。
两年间,李云杭在陈渠珍的大力支持下,尽心竭力规划湘西十县的教育。在1922年第一次赴保期间的两月内,李云杭主持拟定了《湘西十县乡自治教育案》 《湘西十县教育促进会组织大纲》 《湘西十县教育调查表》 《模范小学计划》[2]1922-11-8-9⑼;1922年冬,受陈渠珍委托,李云杭赴江(苏)、浙(江)、燕(河北)、晋(山西)考察教育,回到保靖后即拟定了《湘西十县教育施行计划草案》[3]《湘西十县整顿各乡原有小学校办法》 《湘西十县各乡推广小学单行条例》 《湘西十县义务教育施行计划大纲》 《湘西十县推广小学补充条例》[4]《湘西十县视学员考试章程》及试题《湘西十县教育成绩展览会章程》[2]1924-5-13⑺《湘西十县暑期学校章程》并拟定课程体系[2]1924-5-26⑺。
在陈渠珍的威权提倡和李云杭的精心擘画下,各项教育计划很快得到实施,湘西十县的各级各类学校得以建立并陆续开学。
1925年,陈渠珍部与途径湘西的川军熊克武部发生冲突,兵败后退出保靖,保靖的学校全部停办,统领部付之一炬,其在湘西的教育改造流于失败。
(二)优化教育行政
民国以来,因湘西地处偏远,且屡有军事行动,教育一直不甚发达。据1917年湖南省视学的报告,湘西十县的办学成绩皆列末等[2]1917-1-13⑺。1922年暑假,李云杭在保靖讲学,对湘西十县教育进行了详细调查。列表如表1。
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渐次设立后,为优化教育行政效果,保障教育事务不被“玩视”,陈渠珍一方面要求驻防军官积极督察教育进行事宜,一旦发现敷衍从事者,立刻“押解来部从严惩办”[5];另一方面重用新式知识分子,主张由师范毕业生来主持教育,并通过统领部的威权实力推行。1923年,保靖县视学胡葆光对于教育事务“异常放弃”,漠不关心,县知事以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生张开云取代,胡葆光纠结人员,力图“留胡拒张”,统领部核实后坚决将其撤职[2]1923-3-10⑺。
(三)丰裕教育经费
民初军阀专权,政治混乱,不仅军阀屡提教育经费,各级官员和学务人员也侵挪学款,教育经费屡屡告急。1921年,先是龙山县报称军兴以来,学款“动被侵挪,以致地方教育,日行衰落。其边远者,则因学校停止,竟至失学”[2]1921-4-2⑹,要求由各县保管学款。当学款划归县里保管后,却又被县知事“任意侵挪”。所以,陈渠珍掌理湘西时,湘西学款匮乏,教育设施落后,“(学校)多半仅有黑板、讲桌、校铃。凤凰某区小学,仅有黑板一块,桌凳均学生自备……教员薪资菲薄,达于极点”[2]1923-4-10-11⑼。
①湘西推行自治之初,陈渠珍曾聘请梁漱溟、易培基、滕文昭等人为高参。易培基时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滕文昭曾为湖南省视学,对长沙教育界极为熟悉,应该是他们向陈渠珍推荐了李云杭。
在陈渠珍的威权督令下,湘西“教育创办伊始,经费开支没有限制,所以觉得格外充足”[6]。十县教育经费有了保障后,学校设备大为改善,仅模范小学,“图书、仪器等设备,用数千金”,并新建最大运动场[2]1924-4-11⑺。教师工资也有大幅提升,优秀师资云集保靖,教育改造渐见成效,“湘西教育在湖南教育界崭然露了头角”[6]。
二、湘西教育成就考察
民初,掌握新知的知识分子在城市逐渐兴起,但偏远贫瘠之地把持地方教育行政权力的依然是长于旧学的传统士绅。陈渠珍改造湘西教育之前,“湘西路界之见颇重,教育界旧人太多,劝学所长非廪生即秀才”[2]1922-11-9⑼。这些人对教育既无信仰,也少热情,由地方官委用后,办事只求迎合官厅,于新式教育多不注意,且办学态度敷衍。陈渠珍也意识到教育行政机关“疲顽”是教育进步的障碍,决定对教育行政制度进行改革:第一,改革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在湘西十县设置各级自治筹办处,由县知事和乡长“亲理其事”,负责筹办教育;组织统领部教育委员会,由学校职教员、各县教育机关人员、及其他富于教育学识经验者组成,以集思广益;并筹设十县联合学校董事会、组织县乡学务委员会等教育行政机关,负责推广教育。第二,充分发挥民间教育团体对教育行政机构的监督作用,积极组织各县乡教育会,由教育会选举教育行政人员,呈请县知事任用,以杜绝官厅滥举之弊端。
这些学校,无论县立还是乡立,不仅数量不多(大约三分之一是1921年后开设),设备也极简陋,效果亦不理想。
小学生对于学习还是处于一个很朦胧的状态,这时就应该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在小学阶段,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教师眼里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强,这时,教师一定要传递一些正能量让他们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经过三年的发展,至1925年陈渠珍撤退前,湘西十县的教育极为可观:保靖城内,联合中学在1924年有学生150-160人,联合师范在1924年春季招收新生300人⑥,1925年再招生300余人;联合女学、女子职业及保姆养成所等在1923年开办时有学生200余人,到1924年春,又新招学生近200名;联合模范小学至1924年有学生230余人。至于湘西十县教育,至1924年上期,已有小学908所[3],至1925年变乱前,“各县新办小学,达二千校”[8]。
陈渠珍在湘西教育改造的失败,并不是陈渠珍的个人原因,而是民初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中央无力建立统一有效的政治体制,且因军事威权高于行政权力,使得行政权力势弱。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政治权力保障的教育,最终只能随着个人沉浮。
值较小表明简并严重,意味着需要进行重采样。重采样过程根据当前的分布P(Θt|z1:t),通过生成N 个新的等权重质点集合,可以基本消除权重非常小的质点。利用离散分布进行采样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不再讨论了。
表1 湘西十县教育调查表③
三、湘西教育改造失败的思考
湘西教育渐见起色,陈渠珍遂委托李云杭在长沙聘请中小学教师14人,女教师5人,并派参谋戴鸿懋、庶务曾绊林赴省欢迎[2]1923-3-30⑺。为优聘师资,陈渠珍以军人的果决,在湘西教师薪水菲薄的情况下,给予长沙教师优厚的待遇:中学教员月薪能达到百元,小学教员也有四十元,且从不拖欠[2]1922-11-23⑹。较之湘省当时教育经费奇缺,长沙小学教员月薪仅10元[2]1923-11-6⑹,且屡陷拖欠之窘境。陈渠珍对外聘教员的礼遇,吸引长沙大批教员前往。至1924年3月,由长沙聘请而来的男女教员,达到四五十人[2]1924-3-15⑺。随后,陈渠珍通过李云杭屡次聘请,黄和钧、张志诚、李应白等数人也前往保靖任教[2]1924-4-11⑺。这些教师带着新学制、新教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等)、新理念,使得湘西教育渐见曙光。
军败是陈渠珍在湘西教育改造失败的直接原因,然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当时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政治环境。其时,军阀混战,中央缺乏对地方省府的有效控制,地方省府也不能保证各地行政的统一,故各地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提倡与改革多与个人识见有关,缺乏统一而稳定的制度保障。
事实上,在改造湘西教育的过程中,陈渠珍“不迁就普通心理,不顾及社会情形,于短期间内开办许多学校,并且要按日计功的观成效。他取这种手段,果然得到许多便宜,冥顽的社会,闻风兴起,不敢苟安,普通一切兴学的阻碍,都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打破了,普通认为在短时间内做不到的事,竟都做得好好的”“须知贫苦闭塞的湘西社会,不是有此种特殊权力,教育办不通,没有充足的经费,教育办不好”[6]。陈渠珍作为军界要人插手教育,以“特殊权力”,将湘西财政悉数用来办理自治和教育,实则也是民初行政权力势弱的表现。
陈渠珍凭良心以尽桑梓义务,以枪支保境安民,以军事威权改造教育,再以全副精神督促进行。他以一己之力,推动湘西教育改造,大到教育计划的制定,小到各种教育活动的进行,陈渠珍都参与其中。湘西教育改造,虽设有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但没一事不要经过陈氏之手,各处人员不过照行是了……湘西教育的基础,不建筑在社会中,而建筑在陈氏一人身上”[6]。如果说陈渠珍关注湘西教育改造是为了集权,“惟恐大权旁落”,未免有失公允。但湘西教育改造失败的根本原因,确实是因为因人设教,缺乏统一有效的教育行政制度和持续稳定的办学人员,所以,当陈渠珍败走之后,人走茶凉,教育因无制度保障、无人提倡而最终前功尽弃。
陈渠珍掌理湘西之后,依靠威权实力兴学,湘西十县教育大有进展。仅1923年,保靖城就开办有联合中学(学生100余人),联合师范(学生有180人)、保姆养成所附幼稚园(保姆学生40人,幼稚生30人)、女子职业(学生180-190人)、模范小学(学生120余人) 等校[2]1923-11-23⑹)。其余各县也陆续开办师范讲习所,培训师资,如大庸开办了师范讲习所,第一期招收学员58人[1]167。湘西十县的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李云杭不由感叹:“现在保靖城的教育事业,要算是如火如荼了……十县义务教育,正在积极进行;按期推广,四年普及;县立各校,也大加整理。总括一句话,就是四境之内,四民安堵;教育实业,充分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太平气象…当此武人政客争权夺利的时候,遍地干戈,疮痍满目,而此间不独能免于浩劫,还要使教育实业,日益发展,这是何等的幸福。”[7]至1924年初,不仅保靖城内的教育继续扩张,保靖各乡学校也大有发展,仅保靖首乡、一乡、二乡、四乡即有小学15所[1]182-183,湘西十县已成立学校400余所[2]1924-3-15⑺。
陈渠珍时期的湘西教育,总体教育质量可能不高,但各县县城所设之学校,却是教育精华之所在,尤其是保靖城内的联合学校,“规模之阔大,精神之振刷,比较省中奄奄欲毙的学校,实在要好得多”[6]。最为重要的是,经过几年的教育改造和提倡,湘西民众对学校“信仰心为之渐增,流风所被,致社会感得子弟有入学之必要”,“要读书”的观念渐入人心[6]。可以说,陈渠珍对湘西教育的改造,最大的成绩当数对湘西民众教育观念的影响。
注释:
原文为:The bar of McGinty's saloon was crowded as usual; for it was the favourite loafing place of all the rougher elements of the town[1]90。
面对湘西教育贫弱之现实,陈渠珍宣布“对于经费等绝对负责”,将湘西十县的特税及油税,“扫数拿来用之于十县事业”,并要求各县教育经费只能增加,不能减少。陈渠珍对湘西教育舍得投入,以至被人诟病对学校“用钱太多”[6]。为了丰裕教育经费,陈渠珍“以枪支整顿教育”,对侵挪学款、阻碍教育者严加处罚,加重罚款,以罚款充作教育经费。其时,保靖四乡第一小学有76名学生逃避教育,经过核查,路途遥远的学生免予处罚,其余二十名学生,按其家境状况处以3-10元的罚金,充作该校经费[1]193。其后,四乡乡长彭湘山贪污第一小学学款249串,陈渠珍得知后,立令县知事严加查办并命其家属如数赔偿。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没有设立实习纪律管理制度,或者实习管理纪律不具体,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和实习单位的厂规厂纪,可操作性不强。一方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规范学生的实习活动,也无法监督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行为,影响了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择业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业与实践水平,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愿意做。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吃苦精神,对于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不满意而频繁变更实习单位,导致党团组织功能难以实现,无法对他们开展跟踪持续的思想教育工作。
②《湖南大公报》1922年11月8-9日第9版登载了李云杭初见陈渠珍的感受:统领自奉甚薄,日食即军米(糙米),非客来不添荤菜,不饮酒,不嗜烟,粗布衣履,有平民精神…与之谈话甚久,伊所言有最可注意者两事:一、伊对于时局意见,重在守境息民,故对于十县教育,提倡不遗余力。进行手续,先召集十县代表组织一特务会议,定有乡自治章程。自治事业从下而上。伊谓教育衰微,非关经费,实因办学不得其人,本期决意根本改造,毁誉在所不顾(第二点与教育无关,从略)。
一个中心指的是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两个基地指的是学校和医院实训基地;三大特点指的是院校结合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四大坚持指的是坚持院校共建,坚持工学结合,坚持岗位分析,坚持能力培养;五种方法指的是五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③此表主要根据《陈渠珍在保靖》一书中的第376-394页及《湖南大公报》1923年4月7-8日第9版中所载李云杭所作的《湘西十县教育调查述要》一文编制而成。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紧抓“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机遇,筹划建立“全球智慧链”。“全球智慧链”通过整合全球的优质自然资源、全球标准、人才等,实现跨越全球的智慧共享与碰撞。目前,伊利已投资建设新西兰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设立伊利欧洲研发中心、主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并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展开全产业链研发合作。
④《陈渠珍在保靖》一书中所收录之《湘西十县教育调查表》中记录保靖只有8所学校;而据李云杭在《湖南大公报》1923年4月7日第9版上发表之《湘西十县教育调查述要》中记载,保靖尚有女子高小附国民学校一所。故上表中,学生数和教员数中含女子高小附国民学校一校的相关数据。
⑤李云杭在《湖南大公报》1923年4月8日第9版上发表之《湘西十县教育调查述要》中记载,麻阳有25校;而《陈渠珍在保靖》一书中所收录之《湘西十县教育调查表》中记录中麻阳还有县三区区立第三国民学校、县三区区立第十六国民学校2校。
⑥关于联合师范的学生数,李厚孚记录为1924年春季招收学生5班,冬季招收学生6班(近300人),而李云杭的记录是1924年招生300人,秋季毕业,1925年春季续招300余人,但未毕业而遇乱星散。因李云杭为湘西教育改造之核心参与人物,以李云杭的记录为准。
参考文献:
[1]向顺利,等.陈渠珍在保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湖南大公报,1917-1924年.
[3]李云杭.湘西教育之回顾[J].湖南教育杂志,1925,4(6):18-35.
[4]李云杭.湘西十县实施义务教育之经过[J].义务教育,1924(27):24-33.
[5]陈元吉.陈渠珍遗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88.
[6]李厚孚.湘西教育一瞥[J].湖南教育杂志,1925,4(5):1-13.
[7]李云杭.杂感:保靖城底太平气象,旧历新年感想[N].民治报,1924(2):56-57.
[8]侯厚宗.湘西十年回忆录[J].服务(重庆),1940,3(4):115-123.
Chen Quzhen and Education in Western Hunan
ZHANG Hong-p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02)
Abstract: Chen Quzhen,although as a soldier,cherished his hometown a lot.After settling in Western Hunan,he vitalized education by his military power:he utilized fiscal revenue of Western Hunan to develop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upplement educational fund,recruited teachers by high remuneration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education in Western Hunan,and substantially reformed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efficiency.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Chen Quzhen,the education in Western Hunan was gradually improved.However,Chen Quzhen's education reform in Western Hunan ended in failure, the primary causes were confused fighting between the warlords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lack of“ country”concept,which made it difficult to unity the administration on central,provincial and local levels,caused the lack of unified and efficient system guarantee and continuous and stable staff in education,and finally led to the situation of“policies and rationality of an organization shifti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erson in charge”.
Key words: Chen Quzhen; military power; education in Western Hunan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743(2019) 04-0117-04
收稿日期: 2019-03-28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湖南教育发展的助力器——湖南省教育会研究”(14YBA119)。
作者简介: 张洪萍,1976年生,女,重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教师教育。
标签:陈渠珍论文; 军事威权论文; 湘西教育论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