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医院 210029)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91-01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地积极参与。2015年1月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工作报告指出,要以深化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和提升工程为重点,全力推动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要以落实规划为抓手,全力打造中医药新型健康服务体系。公立中医医院在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处于重要而关键的位置,作为深化医改试点的省级公立中医医院,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笔者结合医院现状,分析现存问题,探讨治未病”思想如何在三级预防中发挥作用,评估预期效益,力争达到目标化管理目的。
1 现状分析
纵观医院概况,就省内徐州市中医院为例。我院开设病区58个,病床2500张,2013年门急诊量突破400万人次,2014年达440万人次;徐州市中医院住院部23个病区,编制1200张病床,年出院病人逾3万人次,年门诊量逾160万人次。中医技能项目开展方面,2013年,我院全年门诊开展中医技能项目1260762次,病房179952次,同期他院完成中医项目235148次,2014年我院门诊开展中医项目1516313次,病房238952次,同期他院完成中医项目 420311次。我院护理部自2010年开始成立中医护理专科组,至2014 年底,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由原来的5 项增至22 项,医院中药饮片的使用率及直接收入连年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与他院比较,尤其在病房开展项目方面仍有极大发掘空间。
2 治未病”思想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应用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后世的医家将“治未病”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或瘥后防复。如何将治未病”思想在三级预防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也值得思考。
2.1 治未病”思想在体检中心应用
2009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函〔2009〕139 号)提出中医体检概念,包括辨体质、易患疾病、环境适应能力、生命周期,以及辨证候、辨脏腑经络状态等。我院治未病中心(体检中心)于2011年12月投入使用,目前承担着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等体检工作,与大多的西医院体检无异。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的“法于阴阳”,就是通过协调阴阳、保阳益阴,重视保养“精、气、神”,坚五脏、通经络、调气血以达养生之目的。如何形成并采取样式多种、角度各异、简验便廉的干预手段调和阴阳。
2.1.1私人订制个体化中医调养方案,提高医院关注度
应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参照西医体检客观化、数字化、精确化诊断指标,辨体质[1]、识证候及经络等健康状态,辨证调理、经络辨识与经络调理有机组合、互参互补,为每一位前来我院体检人员建立永久、连续性的电子健康档案;对体检人员实行会员制,借助设立医院二维码、微信号,建立会员专享平台,为其提供最权威、最新鲜的养生观念,为其私人订制一份集运动、施膳、起居、情志、补品、药物等于一体的个体化中医调养方案,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1.2 开设中医护理专科门诊
针对睡眠障碍、溃疡、轻度代谢异常、习惯性便秘、颈肩腰腿痛、虚人感冒、慢性疲劳综合症、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等慢性病,设立治未病养生保健门诊,推荐采取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和调理,可享受首次免费体验机会。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2]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
2.1.3 中医护理社区行,逐步开展家庭病床的延伸服务模式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3]。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着力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4年4月20日护理部组织的重点专科对口支援活动之溧水行 ,采取“团队帮扶”的方式帮扶溧水县中医院,利用江苏省中医院的护理人才、资源优势,提升溧水县中医院中医护理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卫生下乡“一帮一带”活动,逐步开展家庭病床的延伸服务模式,全面完成4项指标,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促进分级诊疗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我院在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全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2.1.4 应市场化需求,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拓宽服务场所,提升服务品牌
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础中医卫生保健服务外,还需应市场化需求,将经络体查设备与中医专家咨询结合,开设中医美容、药浴 、祛湿排毒、中医减肥、中医经络养生、培元艾灸、周天药浴、洗髓通脉等多项受年轻群体追捧热门项目,为有健康需求的品质人群提供高端服务,而非让类似中经堂保健机构成为高大上的典范,把我院打造成中医药健康服务知名品牌,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做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的先行军和行业领跑者;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场所可从院内推广至社区、养老院、甚至是旅游胜地,开辟医疗保健全服务链,将医改重心的前移与下移,加快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为持续推进医改开辟可持续发展之路。
2.1.5 电话追踪随访 对每一位体检人定期电话追踪随访、提供健康咨询、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健康宣教,并根据市场需求及体检人对健康追求,后期进行如中医适宜技术、个性化膏方介绍、院内制剂、院内名家推荐、等,培养中医情怀、力求让每一个体检人成为省中人,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铁杆”。
2.2 治未病”思想在病房中应用
患者接受住院治疗大多处于“既病防变”“已病早治”的二级、三级预防阶段,我们也将有更多时间提供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以笔者现所处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总结现存问题如下:长期医嘱第一条均为骨科护理常规;中医操作局限于术前耳穴埋籽;仅1/4患者口服中药;便秘患者常规使用开塞露、口服苁蓉通便;辨证施膳落实不到位;平均每个住院患者中医操作不超过3项,即便采取中医措施,也是针对临床问题,而非未病先防,严重制约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在医院激励机制激发下,在护理部中医专科小组指导下,从临床潜在并发症及急需解决问题出发,开辟多项中医技能。
2.2.1 科室现有中医文化氛围
步入病房,“ 生命至上 仁爱施护 天人合一 优质安全”的护理文化核心价值观映入眼帘,护士站有药食同源陈列柜,走廊、中医治疗室里悬挂古朴典雅的中医医学知识图,特色技术等图片,让每一个细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彰显出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给患者及来访者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下一步我们将提高对陪护及探视人员的关注度,将医院二维码、微信号附于图片下方,方便年轻群体关注院内最新资讯,培养中医情怀,光大中医,力求让每一个到过省中的人成为省中人,为其提供更多的健康咨询,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铁杆”。
2.2.2 全方位提供中医特色技术
入院后制定中医骨科护理常规,根据四诊合参结果辨证分型,结合护理部编制常见病种食疗方,顾及原有基础疾病,制定个体化的辨证施膳食疗方;入院存在焦虑、疼痛、便秘,对术后恶心呕吐、头痛,下肢循环不良,可针对性予其耳穴压豆、穴位按压、中药穴位贴敷、中药贴敷、足底反射治疗、中药保留灌肠等适宜技术;术后艾灸关元、气海或热熨少腹部缓解拔尿管后小便淋沥,恢复期予中药熏洗促进下肢血运,口服益气养血、养筋续骨的中药,并根据处方制定个体化口服中药药物说明书,并将服药时间、剂量、饮食宜忌等注意事项标注,可适当增设药事服务费。同时将与信息工程科联合,将中医收费项目组套化管理,便于医生开医嘱,真正做到中医护理技术“简、廉、便、验”。上述重复操作不计于内,自入院到出院,每个住院患者至少可落实9项适宜技术×80人次/月出院数,每月至少可完成720项×12=8640项,实际上2014年统计结果为3268项,尚有很大发掘空间。内科病房以肾科病房为例,2014年完成中医适宜技术17283项,若每个内外科病房均根据上述项目数为目标化管理目标,其预期效益不可小嘘。
3 继承与创新
中医药的继承创新,是驱动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更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笔者从临床护士角度出发,从以下几点浅谈自己看法:
3.1 在各级各类结题的科研课题、每年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中,对项目的提出、设计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考证,选取立意好、可操作性强、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立项,加速成果转化。我院特色中药制剂对于补充市场产品品种不足、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曾发挥重要意义。随着研发中药新药,西药制剂的不断充斥,中药制剂品种数量明显减少,使用范围逐步萎缩,难以发挥其特色优势。以笔者研究生课题中对口腔护理液的调研为例。全院病区大都都在使用银尔通漱口液(活性银离子抗菌液Ⅲ) 200ml/瓶,52元/瓶,西安康旺抗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研究中发现存在银离子的抗菌效果受光、热的影响明显,银离子容易被还原而降低抗菌效果,还会明显染黑牙齿等一系列缺点。加味泻黄散(6.8元/150ml)正常口腔pH 值基本相等,口感甘甜清冽、气味芳香、不含香精等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并能有效降低口臭发生率、显著缓解咽部不适、降低口腔感染发生几率,研究对象依从性好,但在形成院内制剂的进程中阻力重重,若是能将其开发成喷雾剂口腔护理液,并在全院推广应用,其预期收益不可小嘘。
3.2 在我院中医临床研究院的引领下,加强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做好古籍文献、名家医案和院内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的挖掘整理研究,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3.3 加快中药新药、中医特色诊疗仪器设备研发,采取多专业联合诊疗、多种方法联合并用服务模式,鼓励申请专利,将现代科技和方法与中药朴素理念结合,不断提供能够直接服务临床、服务患者的特色制剂和中药新药,以及按照中医医理设计的仪器设备,提高国产医疗保健器械行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2]郝玉芳,王伟,牛慧君,等.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2(3):73-75.
[3]陆旭亚,马小琴.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认知和需求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2):32-33.
通讯作者:
段培蓓,女,主任护师,江苏省中医院护理部主任
作者简介:
曹鲁梅(1983-),女,硕士研究生,主管护师,工作单位:210029,江苏省中医院
论文作者:曹鲁梅,段培蓓1(通讯作者),顾平,龚秀琴,李英,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4
标签:中医论文; 中医药论文; 护理部论文; 中药论文; 我院论文; 健康论文; 中医院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