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衰女性患者急性期留置尿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于我院诊治的72例急性心力衰竭女性病患,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在心衰发作急性期对观察组作留置尿管处理,对照组不进行留置尿管,记录两组小便(放尿)前后的各项身体指标,及经留置尿管对比处理后的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在急性期留置尿管的急性心力衰竭女性病患较未留置尿管的患者,呼吸、血压、心率、血氧等各项身体机能均较平稳(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急性心衰女性患者在急性期留置尿管,可以维持各项身体机能稳定,有效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使病情得到控制。
【关键词】急性心衰女性;急性期;留置尿管;临床意义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肌收缩力减退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降低、心搏出量减少,从而导致肺静脉急性淤血、动脉及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等综合征[1]。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表现有胸闷憋喘、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症状,常采用利尿剂加速潴留体液排出进行辅助治疗。利尿剂的长期应用易导致患者体内电解质紊乱,出现小便频繁等现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行动不便且体虚乏力,常常在小便过程中遇到障碍,所造成的小便时间过长及过度用力还会造成患者机体指标的改变,影响治疗[2]。
为帮助患者小便,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临床上常对急性心衰患者采取急性期留置尿管的处理办法,这对于生理及心理更为特殊的女性患者更为重要。为分析探讨急性心衰女性患者急性期留置尿管的临床意义,我院选取院中的急性心力衰竭女性病患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用所得结果说明问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72例急性心力衰竭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对象均未患其他慢性疾病,为进行对比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38~74岁,平均(56.72±4.31)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0~73岁,平均(55.17±3.9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1.2处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给于留置尿管处理,小便需在护士或家属帮助下进行。
观察组患者在心衰发作急性期病情缓解时经无菌导尿术留置尿管,研究中选用的是小型号的双腔气囊导尿管。术后应确保导尿管免受压迫、堵塞,时刻保持通畅,注意每周更换一次导尿管。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依据收集尿量,并及时排空引流袋。为避免感染,需酌情用0.1%新洁尔灭对患者尿道口及外阴进行清洁。
女性患者心理较为敏感,在导尿的过程中,更应关注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够放开顾虑,主动配合日常导尿的过程,逐渐能够根据自身尿意决定放尿时间,达到自主放尿。
1.3观察指标
记录对照组患者小便前后及观察组患者放尿前后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四项指标的变化,以及经对比处理后两组患者3天内、一周内心力衰竭的发生频率。
综合分析以上观察指标结果得出结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小便(放尿)前后各项机体功能变化
研究中记录的对照组患者小便前后及观察组患者放尿前后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四项指标的变化,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小便(放尿)后各项机体功能变化比较
如表1数据所示,对照组患者小便后,其呼吸、血压、心率三项机体指标均明显升高,而血氧浓度出现降低;观察组患者放尿后,其呼吸、心率、血压、血氧与放尿前状态相近,无明显变化。对比两组患者小便(放尿)前后的各项机体功能指标发现,观察组放尿后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等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更为平稳,对比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 经对比处理后两组患者3天内、一周内心力衰竭的发生频率
经留置尿管对比处理后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3天内、一周内心力衰竭的发生频率记录如表2。
表2 经对比处理后两组患者3天内、一周内心力衰竭的发生频率比较
从表2可以发现,对照组患者在3天内、一周内发生心力衰竭的频率均较高,在一周内发生心力衰竭的频率甚至超过了50%;而观察组患者在3天内、一周内发生心力衰竭的频率均较低,对比两组患者的发病频率可得,观察组患者在3天内、一周内发生心力衰竭的频率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更低(P<0.05)。
3.讨论
卧床静养、减少行动对于急性心衰急性期患者非常重要。应用利尿剂对心力衰竭进行辅助治疗,在增加小便量的同时,也使得患者的行动次数增加,从而加大心肌耗氧量、加速心率,更易导致心衰的发作[3]。临床上常采取留置尿管的措施,帮助心衰患者排尿,减少频繁行动对机体造成的负担。
我院通过对急性心衰女性患者急性期进行留置尿管对比性研究,对比结果发现在急性期留置尿管的急性心力衰竭女性病患较未留置尿管的患者,呼吸、血压、心率、血氧等各项身体机能均较平稳(P<0.05),在3天内、一周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总结其中原因可能为,留置尿管后,患者能够卧床放尿,避免了频繁行动给心脏带来的负担,减少了心率突增的几率,且其排尿量得到控制监测,使机体体液量及电解质能够保持平衡,因而心功能与其余各项机体指标显示波动不大。
研究结果说明,对急性心衰女性患者采取急性期留置尿管的处理办法,能够减少患者离床行动的次数,有效维持各项身体机能稳定,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尿道较短,存在经期、孕期等多个生理特殊时期,患有急性心力衰竭的女性患者因长期卧床,更易诱发泌尿系统上行感染[4][5]。故在留置尿管的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且在术后注意做好无菌袋、导尿管的更换,膀胱冲洗及尿道口清洁等护理,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栾晓军,王国干.急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现状和诊治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6):800-804.
[2] 席勤姝,霍亚风.对静息心率增快与冠状动脉的疾病关系的再认识[J].心血管病变的进展,2011,32(1):57-60.
[3] 郑宏健.心率增快的心管病理生理学进展[J].心血管病的进展,2011,32(5):699-702.
[4] 高丽伟.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缓解后留置导尿的必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49-150.
[5] 刘学芹,赵艳华.留置导尿的舒适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66.
论文作者:罗春燕,史月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4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衰论文; 心率论文; 尿管论文; 女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