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现代解读--以马克思经济学为视角_资本论论文

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现代释义——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释义论文,自然资源论文,视角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力及其自然力作用形成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力,即自然界本身的力量,诸如风力、水力、电力、原子力等;自然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条件包括处女地、原始森林、矿藏等。

传统经济学界认为,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观点,人力资源、生产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都与劳动相关,因此,它们的价格基础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自然资源由于没有劳动的参与,所以没有价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也只有价格。

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强化,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来科学地、充分地研究这些自然资源的价格基础,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是深入发展马克思关于自然资源理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合理优化使用自然资源的需要。

一、自然资源是附载在自然力上的资源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自然资源应是附载在自然力上的资源。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力)基本是同一经济范畴①,只不过是对同一经济活动的不同层面的抽象。国内理论界一般将生产力界定为人类征服、利用、改造自然,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而将劳动生产率界定为劳动生产的效率。它可以有两种表示形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但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②也就是说离开了劳动,离开了生产产品的具体劳动过程,也就失去了生产力存在的基础,所以马克思往往把生产力称为劳动生产力。当然,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如生产力虽然首要的是劳动的生产能力,但是,它往往强调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所产生的集合劳动生产力,而劳动生产率(力)一般是指劳动实际生产能力或其发挥作用的结果。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了决定劳动生产率(力)的因素,他指出:“劳动生产力是有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④显然,马克思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劳动力(劳动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劳动的生产力(“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⑤个人劳动的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劳动的强度、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劳动的复杂程度上。劳动的强度主要体现在体力的强弱和体力消耗的多少上。劳动的熟练程度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上。劳动的复杂程度主要体现在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上。二是结合劳动的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力(“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马克思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分工和协作上,而分工和协作又主要体现在劳动组织上。

(2)资本力(劳动客观条件:“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马克思在这里是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些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等。

(3)自然力(自然条件),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一种力量。

(4)科技力(“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指出:“资本(1)作为强迫进行剩余劳动的力量,(2)作为吸收和占有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般社会生产力(如科学)的力量(作为这些生产力的人格化),它是生产的。”⑥

如果按照马克思这一理论来区分资源,附载在劳动力上的资源应是人力资源,附载在资本力上的资源应是生产资源,附载在科技力上的资源应是技术资源。依此类推,附载在科技信息力上的资源应是信息资源,那么,附载在自然力上的资源则是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是真实的使用价值虚拟的社会价值

笔者认为,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是真实的社会财富,其价值应是虚拟的,而不是真实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考察。

首先,马克思认为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财富(自然使用价值)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能够创造较多的财富。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这个前提,是以财富的自然源泉(土地和水)的天然富饶程度为基础的,而这种天然富饶程度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⑦他强调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⑧他还指出:“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⑨如“土地是他的原始的食物仓,也是他的原始的劳动资料库。”⑩“同样可以说,工业劳动生产率首先取决于原料的存在和它的特性。”(11)

其次,马克思从价值角度分析自然资源时认为,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不以商品形式进入生产过程,本身没有价值不转移旧价值,也不形成新价值。如马克思曾说过:“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12)而“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13)马克思还指出,“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由于这些自然因素没有价值,所以,它们进入劳动过程,却并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它们使劳动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但并不提高产品的价值,不增加商品的价值。”(14)在这里,马克思所分析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自然力。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作为自然力作用的产物(诸如处女地、原始森林、矿藏等),有时会以商品形式的生产要素进入到生产过程中,这时这些自然资源虽然没有价值,但是,他们在商品交换中又具有价值的某些特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实际将这类价值称为虚拟(虚假)价值。

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1卷中,以土地这种自然资源为例提出了虚拟价格形式的概念。马克思提出:“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15)马克思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到虚拟价值的概念,但是,他提到虚拟价格形式的概念。笔者认为,按照马克思这个逻辑,虚拟价值的概念也成立,因为虚拟价格形式的基础完全可以是虚拟价值。关于这一点,在后面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与关于土地价格的确定的论述中都可以证明。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用很多篇幅论述了虚拟资本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只有在再生产过程中依靠获取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增值。但是在生息资本出现以后,则“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个货币收入的资本。”而“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16)所以,马克思认为,这些能够带来一定收入的所有权证书,诸如以股票形式存在的幻想的资本只能说是一个幻想的、虚拟的资本。显然,在这里马克思首先是将虚拟资本作为一种虚拟的价值来对待的。

他进一步指出:“这个想象的财富,按照它的原来具有一定的名义价值的每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表现来说,也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进程中扩大起来。”(17)为此,在提出了虚拟资本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土地等这些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了研究。

马克思是先从地租着手对土地进行分析的。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18),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为获取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仅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地租,而且还可以通过出卖土地获得高额的土地价格。原始土地本身是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在商品关系普遍化的情况下,一切都商品化了,土地也可以进行买卖。此时土地却具有价格。马克思认为,这种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土地本身没有价值,实质上是地租资本化的表现。马克思说:“土地的购买价格,是按年收益若干倍来计算的,这不过是地租资本化的另一种表现。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来计算的。”(19)这就是说,土地价格是以已经存在的地租为前提,按利息率推算出的一个价格。具体来看,土地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的价值,如果把它存入银行,每年的利息收入相当于这块土地地租的收入。

从马克思关于土地价格的论述可以看出,如果将土地未来可获得的地租视作预期的收益,那么土地价格的确定与虚拟资本的定价方式是完全一样的,也是一种预期收入的资本化。因此可以说,在基于土地所有权之上对土地进行买卖而形成的土地价格体现出了虚拟的特征。由于土地采取了这种未来收益折现的定价方式,折现后的价格就代表了等同的虚拟资本数量,而这一虚拟资本数量却是代表了没有价值的自然物——土地的“价值”,那么,这个“价值”显然就是虚拟价值。

以上我们根据马克思关于虚拟价值的间接论述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任何一种没有价值的客观对象,在一定商品经济关系下,人们可以赋予它一定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不是真实的价值,而是虚拟的价值。如此类推,自然资源虽然没有价值,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却具有价格,而这种价格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只不过这种虚拟价值是人们后来赋予它的。

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三十九章还直接提出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的概念,这也是笔者提出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直接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指出:“关于级差地租,一般应当指出:市场价值始终超过产品总量的总生产价格。……这种决定产生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20)马克思认为,在农业中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存在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资本不能自由转移,这样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不是由中等的生产条件,而是由劣等生产条件决定。由此决定了农产品的社会价值总和就大于其个别价值总和,从而形成“虚假的社会价值”。

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与此有共同之处,自然资源包括自然力和附载在自然力上的资源,只有进入商品交换环节,才具有虚拟价值,并通过价格形式表现出来,这时这些自然资源进入生产过程,其虚拟价值就附载在商品体上了,这个商品价值就大于商品的真实价值,即商品价值构成包含了一个虚拟价值。这个虚拟价值不仅会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且还要通过价格获得实现,如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将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运用到了生产过程之中,如果这个自然资源是商品化的生产要素,那么,生产者必然在商品出售时将这一部分支出收回来。

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不仅是马克思所说的“虚假的社会价值”,而且它还类同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论述商业流通费用时提出来的名义价值,即是商品在售卖时所必需追加的部分。这个追加的部分虽为商品价值的实现所必需,但不能作为商品本身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提高商品的实际价值。所以,只能通过加价的途径来实现。

三、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定价模型及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自然资源越来越商品化了,不仅包括自然力作用的产物,诸如处女地、原始森林、矿藏等商品化了,而且自然界本身的力量,诸如风力、水力、电力、原子力等也在商品化。

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定价也应遵循马克思关于土地价格定价的原则。马克思认为:“土地的购买价格,是按年收益若干倍来计算的,这不过是地租资本化的另一种表现。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来计算的。”(21)这就是说,土地价格是以已经存在的地租为前提,按利息率推算出的一个价格。具体来看,土地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的价值,如果把它存入银行,每年的利息收入相当于这块土地地租的收入。假定一公顷土地,每年可收地租100元,而当时存款的普通利息率是5%,那么,为了取得相当于地租额(100元)的利息,就需要100元/5%=2000元的资本存款。这里,一公顷土地可得地租100元,相当于2000元资本存款所得利息100元。于是,一公顷土地的价格也就应该等于2000元。可见,土地价格不外是转化为一定量货币资本的地租,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的多少;二是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而与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地租越高,利息率越低,土地价格就会越高。

实际上,马克思这个土地价格并不是一个实际价格,仅是一个理论价格,如果用虚拟价值来表示更符合其内在涵义。

为此,笔者关于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定价方式也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

首先,笔者认为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定价公式为:

其中P代表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为预期未来各年的自然资源的收益,r为贴现率,一般用市场利率代替。如果假设自然资源未来各年的收益都相同,都为D,则上式可简化为:

这个公式是针对没有期限的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定价问题,对于有一定的期限的自然资源虚拟价格的定价,则由下式决定:

V代表有期限的自然资源虚拟价值,R为收益率,F代表自然资源的售价,i代表贴现率,n代表自然资源期限。

可见,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就是一种理论价格,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是要通过价格表现出来的。然而,自然资源价格作为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货币表现之后,自然资源的价格与虚拟价值之间就会有更多不一致性。这是因为,虚拟价值与价格之间会有若干环节要素在发生作用,使之发生种种背离。

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货币因素,广义的货币包括贵金属货币和符号货币,而符号货币还包括纸币和电子信用货币。其二,供求因素,供求关系虽然不决定虚拟价值变动,但是却能影响价格变动,并间接影响虚拟价值实现。其三,使用价值因素,即买主购买商品并不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是因为它是“使用价值”,可用于一定的目的,所以不言而喻:(1)使用价值受到“估价”,也就是说它们的质量受到检验(正如它们的数量受到度量、衡量等等一样);(2)当各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用于同一消费目的时,其中某种商品会占优先地位,如此等等。此外,还有产权因素、垄断因素、周转速度因素、风险因素、国际因素等都会影响虚拟价值的实现。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将自然资源的虚拟价格和虚拟价值区别开来。

本文提出自然资源虚拟价值这一经济范畴,对于我们有效使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囿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限制,在理论上将自然资源视为无偿可使用的资源,以致在实践中影响了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价值基础这一理论问题没有解决,使许多关于自然资源的使用、配置,对于自然资源损害行为的惩罚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补充都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量的划定标准。

我们如果按照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理论来计算和测量自然资源,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首先,为自然资源交易提供了价值基础。如一片原始森林,其交换价格的价值基础则为:

为原始森林的虚拟价值,为这一原始森林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后在未来各年的收益,r为市场利率。

这样就为这一自然资源的交换提供了价格的基准。

其次,这一理论最重要是能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自然条件的损害提供估价的理论依据。

按照上式,人类毁坏了一片原始森林的代价就是这片原始森林进入生产过程可以为人类提供的收益的资本化。

如果这片原始森林进入生产过程每年可以提供的收入为200万元,其利率为5%,则这片原始森林的价值损失为:

所以,依据马克思经济学关于自然资源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自然资源“价值”与价格理论,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关于这个问题理论界的大部分学者认为,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是同一个概念,他们往往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原话:“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③胡均教授则认为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以往的教材、著作和词典都错误地将两者混同,是因为国内理论界翻译上的问题。他认为,生产力或称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一个集合名词,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者、劳动资料诸要素或诸力量的总和。而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者的实际能力,分为劳动社会生产力和劳动自然生产力(胡均:《生产力与劳动生产力》,载《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5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4卷(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2页。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4卷(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4页。

⑩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9页。

(11)马克思:《资本论》第4卷(Ⅱ),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2页。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4页。

(1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9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69页。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1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6、528-529页。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40页。

(1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98页。

(1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3页。

(2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74-745页。

(2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3页。

标签:;  ;  ;  ;  ;  ;  ;  

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现代解读--以马克思经济学为视角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