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论文

《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论文

《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李建萍 郑建鹏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集中了孔子的政治、道德、学术思想的精华,虽然篇幅短小,却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典籍,一经问世,《论语》便成为历朝历代读书识字之人的必读之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德才兼备、文质彬彬、重仁义、轻财利的君子,不仅为士大夫阶层所推崇,成为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超凡的人格魅力,沉淀于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熔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思想激烈碰撞,重新审视《论语》中的君子观,对其丰富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提取,不仅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而且对教育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君子”一词内涵溯源

早在先秦典籍如《易经》《诗经》《尚书》中,“君子”一词便大量出现,但多指统治者或贵族男子,并不带有道德意义。如《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君子”与“小人”侧重身份不同,以便于区分地位的高下。当氏族贵族没落后,彰显地位的“君子”之称也逐步褪去政治色彩,但其内涵中饱含赞美之义的语义特征仍被保存下来,后人也就越来越多地用“君子”来称呼其所爱或尊敬的人,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君子”一词内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孔子时期,“君子”的道德品质内涵才得以正式确立,《论语》是最有力的证据。据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统计,孔子在书中提及“君子”多达107次。虽然其中一部分仍指“有位者”,但数量更多、给后世影响更深远的却是“有德者”。在此,孔子赋予了“君子”一种新的意义,由代表身份地位的某一类人变成了具有优秀品德的人。“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篇》,以下所引《论语》只注篇名)由此可见,在孔子眼中,“君子”的境界仅次于不得而见的“圣人”。

在论及君子的众多言论中,孔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除却主观认识的差异,我们仍能感受到书中君子形象的极大魅力。他们对内自省修身,对外立身行事,追求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人格近乎完美,可以说君子是孔子自律和他律的准则,更是孔子身为教育家面对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社会大环境提出的一种理想型育人观念。可以说,“君子”到了孔子这里才正式成为一种道德的理想。《论语》中的君子观对后世影响极大,逐渐发展成为儒家文人的道德标尺。

二、《论语》中“君子观”内涵解读

承载着《易经》中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这种精神,孔子在《论语》中将君子内涵丰富细化,赋予君子极大的道德内涵。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君子虽不及圣人,但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人格理想。君子观的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孝敬长者,友爱兄弟——君子之基

孔子在君子培养上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异曲同工之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君子做人的根本在于“仁”,只有君子学会做人,打牢基础,才能成功实现大道。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在“仁”的准则之下,君子应该做到孝悌亲友,诚信做人。

《泰伯篇》中,孔子论及“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君子若能以“孝”垂范,则民众亦效法孝道。所以当人们都自然而然地心怀对亲长的挂念时,“仁”也就自然从民众中兴起了。

在古代家庭宗法制度背景下,孝敬长者、友爱兄弟的孝悌观应运而生,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观念传递出家庭的伦理道德原则与国家的政治原则是相同的。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家国一体,密不可分。家庭关系处理得当,小家的安定和睦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坚守仁德,秉持道义——君子之核

在孔子的思想里,君子视“仁”为毕生追求和终极目标。“仁”是君子的本质和内核所在,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会守住本心,坚守仁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这就是孔子眼中的君子:时间再短,哪怕吃饭的间隙,君子也不能违背仁德;境况再窘迫,哪怕匆忙仓促间、颠沛流离时,君子也必定与仁德同在。一直以来,孔子也是这样做的。在周游列国经过宋国时,孔子因指责权臣桓魋役使百姓修建石棺而遭到桓魋的记恨。孔子师徒在大树下讲习演礼,桓魋带人砍掉了大树,还要继续追杀孔子。弟子们都劝孔子赶快逃走,但在此危难之际,孔子仍泰然自若。“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只有具有极大自信之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无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这是对君子坚守仁德的最好注解。

智能控制装置能够实现3个工作模式。具体要求见功能图(图5)。工作模式一:4只气缸全部顶出,检测气缸与键槽凸模是否工作正常。工作模式二:4只气缸全部缩回,检测气缸与键槽凸模是否工作正常。工作模式三,从1号气缸至4号气缸依次开始工作,能够实现异常报警。工作模式中气缸动作由接近开关或机床上死点信号触发,也可以手动按钮触发。为满足不同机床的工作条件,智能控制装置在“接近开关触发或手动按钮触发”与“机床上死点信号触发或手动按钮触发”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下控制气缸动作。在机床滑块上死点向下运行时触发接触开关,测试发现气缸未到位时发出警报和机床急信号。

正所谓,迟来的权利通常就是否定权利。著作权制度的技术性使其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著作权法“以用设权”的方式势必难以涵盖新技术给著作权人带来的利益。与此同时,基于知识产权法定主义,法院难以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形下保护著作权人此类权利。因此,兜底条款的存在有助于解决司法适用的困境,以赋予法官在面临一些存在保护需求、具备保护正当性但未被法律定性化的作品利用行为时,可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适用兜底条款给予保护。

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很高:“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子产是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相。孔子认为子产的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行为态度庄严恭敬,对待君上安排下来的事情敬业负责,同时恩惠百姓,差役人民合乎道义。在孔子看来,子产是一个有君子之德的政治家,他希望弟子们若能治国安邦,也要坚守本心,秉持道义,以君子“四道”要求自己。

孔子把“仁”“知”“勇”看成“君子”理想的三要素。他在《宪问篇》中提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通达聪明的子贡看来,这恰是“夫子自道”。“仁”“知”“勇”皆可统一在“仁”这一最高概念之下,所以坚守仁德,秉持道义,君子便可等同于“仁者”。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只有秉持公正道义,依照礼法执行,谦逊表达,真诚完成一件事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这句话表明君子的根本追求是“义”,君子的言行举止都要考虑是否合乎公平道义。世人都想获得富裕与显贵,但富与贵若不能用正当方法得到,那便是有悖道义,玷污人格。所以孔子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严于律己,广博学习——君子之翼

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是在自我修身律己和广博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完善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这一特点决定了自身道德修养的高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两句话是说君子轻易不会被外界纷扰打乱内心修养,而是坚定地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学习本领,增强做事能力持续提高自己。反求诸己,层层内转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成就君子离不开严格的自律和广博的学习。

古今中外,诚实守信一直是个人在社会立足的道德根本,也是成就事业的牢固基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人丢失了诚信就如同车没了輗軏,将寸步难行。“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一件事情要做成功,需要以道义为根本,以礼仪来节制行为,言语态度要谦逊,用诚信来圆满,能够这样由里而外要求自己的人都可称得上是君子。“君子爱财”也必“取之有道”。这种诚信重义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孝道是人最基本的品行。《为政篇》中,孔子针对当时的现状批评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除却动物本能外,人还有一颗感恩孝敬父母之心。俗语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朴素的话语中表达的却是最真实的道理。血脉亲情是时间和距离无法割舍的,但当前种种社会乱象却给予我们沉重的打击。2018年,湖南一位12岁的少年活生生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捅了20多刀,面对质疑,他竟然只承认自己错了,还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这冷冰冰的话语背后是对生命的无视,更是对亲情的极端漠视。同年的最后一天,又一位13岁男孩锤杀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这类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但也警示我们,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德育,否则,孩子的德行会离“仁”越来越远。

要想成为君子,必须既要做到“博学于文”,又要“约之以礼”,既要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又要以礼仪约束行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离经叛道。在日常生活中,君子不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安逸舒适,而应尽可能投身对理想和精神的追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君子安贫乐道,尊礼,敏事慎言,不断向有德之人学习匡正自己,进而不断超越自己。这是孔子教诲弟子不断向君子靠拢,也是他自己一辈子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者的关注焦点也从简单的温饱问题转移到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我国质量信用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质量信用标准数量比较少,信用信息的收集发布机制仍不畅通,第三方产品质量信用评价市场还不活跃,适合各地经济发展的统一规范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君子形象是孔子给自己和弟子们制定了一个可供学习并且能够到达的人格标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也不例外,他承认自己的不足,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也许正因为孔子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才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不同于庙堂高殿之上的夫子形象。虽然人皆有不足,但君子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改正过错。“过,则勿惮改。”“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过错,不怕改正,君子的过错就像是日食月食,一旦出现,世人皆可见,但却只是暂时存在。错误一旦被发现,君子就会尽其所能加以改正,其人格光辉只会更加耀眼。

(3)深二含细砂、中细砂夹黏土压缩层(BA7):处于该层组中部至下部,为该层组的构成主体,由数层细砂及中细砂夹数层黏性土组成,底板埋深100~140 m,厚度5~10 m,饱水,中密-密实状态。

君子既不妄自菲薄,也非妄自尊大,胸怀天下仍长存敬畏之心,在孔子看来,正因为君子敬畏天命,敬畏位高权重之人,敬畏圣人之言,所以才能行有所止,这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

(四)敏事慎言,弘道担当——君子之本

“仁”是君子的毕生追求和终极目标,其目的是“推己及人”,拯救天下。“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这是孔子在教育弟子正确看待他人与认识自己。虽然君子也有不足,但因道德高、修养好、知识多,足可担当大任。而成就大功业者必定是能够脚踏实地做事情的君子,所以在孔子看来,君子重实干,做事勤敏,谨慎言行,绝不夸夸其谈。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足可看出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

硫酸盐侵蚀试验的试件共分5组,每组3个。侵蚀溶液是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钠溶液。养护至26 d时,将试件取出并擦干表面后放入烘干箱中,烘干2 d。烘干后将其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硫酸盐侵蚀试验。试验采用干湿循环方法,将试件置于硫酸盐干湿循环机中进行试验,试验见图2。

在孔子后期学生中,子夏因才思敏捷经常得到夫子的赞许,但在遵循仁与礼方面功夫还不到家。为此,孔子曾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要子夏做一个有文化传承意识、崇尚道德生命的君子儒,而不要做只为谋求俸禄、看重个体生命的小人儒,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君子是要致仕、参与社会管理的。哪怕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回国后投身教育,也未改变初衷。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道之行离不开人,正道之光大也无法背离人,人是至关重要的。“人能弘道”强调的就是当君子面对社会时,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这是君子理想人格的根本。

以国务院扶贫办委托项目为例,项目大致可以细分为:扶贫政策需求评估、扶贫项目进展评估、扶贫政策执行评估、扶贫政策效果评估等类型。[7]评估的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分为五个阶段:评估委托方与受托方就评估内容进行洽谈,共同商讨评估方案及完善有关细节;评估双方订立评估合同,以法律文书形式正式明确双方的职责与权限,规范整个评估过程;评估受托方根据前述内容组建专业评估团队开展相关实地走访调研,获取评估所需材料;受托方在实地调研走访结束之后,以书面形式形成评估报告并按期提交给评估委托方;委托方依据评估报告制定进一步的政策以及考核办法,以评估报告作为主要参考并运用评估结果。

三、《论语》中君子观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君子观呈现出来的丰富而完整的理想与完美人格,对于当前的教育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学生品德养成、全面发展与教师家长修养提高方面,君子典范的正能量与影响力就凸显出来了。

(一)君子务本,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俗语讲“浇花浇根,帮人帮心”,育人也要育心,才可以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涵养上做工作,引导学生在情感上逐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语文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性,突出了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这个特性。新课改的实施显得原有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因此,教师要创新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语文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孔子将“孝悌”看作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根。《学而篇》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恰如大树,根深方能叶茂;又如江河,源远才能流长。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君子最基本的品行。换言之,君子以“孝”为基本,做好了孝道这一最基础的工作,仁道也就自然产生了。子女爱父母是由人的天性禀赋所决定,但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推及他人,便是把小我之爱扩展到爱他人、爱万物的大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与小人的对比中,君子的特点更加鲜明:有容人雅量,尊重不同意见,而非盲目附和;胸怀坦荡,思想坦率洁净,而非忧惧不安;心境泰然自若,绝不傲慢放肆;与人为善,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绝不强加于人。

忠恕待人,心中有他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虽说这是曾子总结的夫子之道,但也是孔子在君子观中传递出的主旨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强加给他人,给予他人的也要考虑是否为他人所需。遇事多换位思考,理解和同情就会相伴而生,与他人之间的摩擦争执也会少些。

严于律己也可以清晰地从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对比中获知一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摈弃成见和私心,既不徇私枉法,也不自讳过失,能做到以公允之心对待天下世人。而小人因有私心,又看中财利,所以容易结党营私。这也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深入体现。

钩藤种植3年即可采收,第1年的投入为种苗、土地整治、肥料农药、人工管护等方面,第2~3年为人工管护、肥料等方面,每亩投入1 500~2 000元,第3年丰产期及以后每年产值可达6 000~8 000元/亩,可以持续采收20年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君子不器,求全面发展

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君子应该是博学多能的通才,对内能处理各种政务,对外又能应对外交,能够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所以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器皿只有一种具体的用途,功能是单一的,无法通达。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譬如,孔子曾把子贡比作宗庙盛黍稷的玉质祭器——瑚琏,虽是宗庙重器,但离博学多能的君子仍有一段距离。“君子不器”说明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不是拘泥于某一领域的专才,而应是博学多识的通才。器具终究有所局限,不能通达,从这一层面来看,“不器”与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相通之处,我们要跳脱出单一器物的局限,多方学习,常加变通,既要有专攻,也要全面发展。

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要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细菌种类选择正确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使用疗程应该达到一定的时间,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后3~4天。小儿肺炎的抗生素疗程据不同病原而异,一般用至退热、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部分改善后5~7天。

其实从字面上看,“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要把自己当成或变成器具,不要让工具型人格占据上风,君子应该是思维开阔、情感丰富,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当前,中小学实行的分科教学存在着内容割裂,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缺乏整体感知、内容重复增加学生负担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就会逐渐变成只会重复知识的机器,成为思维僵化、缺乏创新、丧失丰盈灵魂的“书呆子”。根据教育部的建议,学校应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促进多学科融合,改变教学现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实现知识与生命的共同成长。

(三)践行君子,树立榜样

孔子是弟子学习的榜样,他始终以身作则,以道德的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教育弟子们成为君子。孔子根据人在不同发展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时刻保持自律的人生“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想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必须要在视明、听聪、色温、貌恭、言忠、事敬、疑问、忿难、见义上做到“九思”,从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上约束自己。立身处世之时,还要心存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正是孔子的言传身教和极高的人格魅力,让弟子与后人皆感受到了孔子的君子风范。

这也给教师提出了启示,除了教育教学,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君子标准要求自己,丰富学养,完善品行,以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知识引领和教化学生。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力和适应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君子观也给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对孩子来说,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具备独立生存能力,所面临的第一个教育场所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从终身学习的理念来看,将家庭称为终身学校并不为过。孩子在认识事物和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父母产生的影响尤为深远。父母作为孩子生活与学习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向君子学习,重视身体力行,培育良好家庭教育氛围,传承中华美德,为孩子提供丰厚的人文涵养。

结语

孔子在《论语》中塑造的君子形象不仅仅是他在政治、学问、道德上的理想化人格,更是其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悄然渗透,影响极为深远。但孔子并没有将“君子”神化,而是通过微言精义向我们展示出具体、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君子形象。《论语》的君子观以孝敬长者、友爱兄弟为基础,以坚守仁德、秉持道义为内核,以严于律己、广博学习为方法,以敏事慎言、弘道担当为根本。这些思想内涵对当前的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成为君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愿意,你我皆可拥有君子般的美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作者简介] 李建萍,文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东营市育才学校教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郑建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场景与服务设计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 玙]

标签:;  ;  ;  ;  ;  ;  ;  ;  ;  ;  

《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