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质疑教学中的“加减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减法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质疑——学生智慧的空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善于发问。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则,揭示了思维的能力和创新的本性,指出:“思维起始于问题。”产生思维这一能力过程表现为人提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思维通常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当前,语文教学已完全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纷繁的教改大潮,使每位投入改革大潮的教师期待自己撒下革故鼎新的种子,使其沐浴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孕育新苗,拔节成长。在以往的“学生最喜欢的课堂”调查中,语文课堂总被学生列为最不喜欢的课。而自新课程实施后,今年在北京小学生中又开展调查,结果小学语文以绝对的优势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课堂。这对全国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面对成功,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还需要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和失,保持冷静的头脑,以致使语文教学蒸蒸日上。
二、减—减
有个著名的水桶理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
细品此言,果然言简意赅。那么,如果把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比作木桶,最短的木板究竟是哪块?
(一)减——无意义的繁琐的质疑
质疑是教与学、读与思的聚焦点,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一位教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的前五个自然段,共提64个问题,下课时,还没有忘记布置两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学生完全在教师的牵引下学习,学生的自主意识得不到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成了一句空话。这种高耗低效的原因就是质疑的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着老师的意图学习课文,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无论对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情感熏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多而杂,而且琐碎,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是单凭主观想象来应付,答对了不知道为什么,答错了更不知道错在哪里。还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多为填空和选择性内容,缺少深层次的,丝毫没有深入探究文章内涵的思维台阶,以致空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语文教学中训练思维、发展语言的任务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所以减去教师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对培养新语文课标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减——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质疑
很多老师把学生的“提问”作为一张美丽的书签,贴在新课标实施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上。课堂上片面地鼓励学生质疑,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教材的特点,结果往往提出许多本质或非本质的问题,教师不加以判断、疏导就由“学生牵着老师走”,有时学生观点发生偏差,老师不但不加以引导,反而还推波助澜,这种做法比“老师牵着学生走”危害更大。
还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教学时髦的一种幌子,把质疑完全作为一个孤立的环节进行。课堂上花费好多宝贵时间让学生进行质疑,结果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思维成果,仍旧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形成了学生提问和老师提问“两张皮”现象。
三、加—加
(一)加——生命成长的追求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
——苏霍姆林斯基
在教学中,教师以“导”为核心,学生则以“思考”为核心。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学生才能把知识从“身外之物”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课堂中寻找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最佳生长点”——即“可燃点”“创生点”和“链接点”;教学内容的关键点,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也是师生对话的胶合点。这是最具有刺激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
1.找准“可燃点”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疑点”,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填补最能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白点”。
如《少年闰土》最后一段,写一个月后闰土和我分别之事,文章写得十分简洁,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学时,老师可抓住这一空白情节引导学生对“话别情景”进行想象创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个性化把两个淳朴、可爱,有着深厚友谊的小伙伴之间的难舍难分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演绎得活灵活现。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对话的热情欲望和情境,在融洽的氛围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的身份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引导、点拨。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得到肯定、鼓励的同时,全班同学也获得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思维碰撞中迸发产生新的思维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见解。
2.捕捉“创生点”
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矛盾点”“争论点”等及时学习信息开展教学。
如《将相和》一文,学生读文找出了蔺相如和廉颇“不和”的句子。通过研究,发现廉颇不服的原因是蔺相如靠着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学生通过对此句的反复诵读,产生了疑问:“蔺相如真的是靠一张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通过合作、探究,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中蔺相如的所言所行的阅读、品味,学生体验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深刻认识蔺相如这张“嘴”。课中,学生围绕此可燃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把内心所要表达的感受全部引发出来。
通过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以达到知识真正入脑,又在实践中取之于脑,做到感性与理性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使之能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智能、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
3.选准“链接点”
凭借教材这个范例,找准课外的、其他学科的、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拓展性阅读。使教学呈现多元的、开放的、灵动的、整合的特点,把教材有限的资源向无限的发展空间延伸。
在古诗《江雪》的教学中,学生从诗文和画面中感受到本诗的意境——“寒”和“孤”。此时,老师激疑——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很快找到了矛盾点:为什么这么冷的天,诗人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呢?经过质疑、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有的认为诗人是独享清闲;有的认为诗人喜欢清静;也有的认为诗人可能遇到伤心之事;还有的认为是诗人因为家境贫寒。这么多的理解,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当时柳宗元的心境呢?这时,老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查阅诗人柳宗元生平的资料,结合生平和当时的创作背景,学生很快就明确了诗人独钓的原因,同时,学生很自主、很乐意、很深入地了解了诗人柳宗元。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把课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带到课外去探索。如学习《少年闰土》后,学生很渴望得知30年后鲁迅看到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形象。老师就此推荐孩子们去读原著《故乡》,这时的孩子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读,肯定会读得津津有味的。如学习《鸟的天堂》后,引荐学生去读巴金的散文,以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加——生命动感的洋溢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且要教学生学会质疑。质疑应在难点处求疑,矛盾处求疑,模糊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空白处求疑。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的、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
1.课始质疑
首先,可以围绕课题质疑。课题一般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考虑,就能提出好的问题。
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是全文的眼睛,引导学生在“借箭”上下功夫,结果学生提出了(1)向谁借?(2)为什么借?(3)怎样借?(4)结果如何?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课中质疑
其次,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词展开,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三顾茅庐》,从“三顾茅庐”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是全文的中心所在,老师抓住该词提问:“三顾茅庐”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词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常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探究重点话题: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的?又可从刘备的言行与张飞的态度相比,很快就看出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如教学《赤壁之战》时,因考虑到课文是从《三国演义》原著中节选的,内容大量删减,必然造成课文内容理解上产生障碍,因此,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1)曹操为何要用铁索连船呢?他就没有想到东吴会用火攻?
(2)曹操为什么仅凭一封信就轻易相信黄盖诈降呢?他不是生性多疑的人吗?
(3)曹军身处北岸,最怕南岸的周瑜借南风火攻,黄盖在刮东南风时投降,曹操怎么不加防备呢?
引导学生阅读在原著中的“赤壁之战”的相关情节,十分顺利地解决以上疑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质疑的内容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层次的,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探究交流阶段,老师创设学生质疑对话交流的热情,这时,学生的讨论是不确定的,也是无序的,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引导、点拨。
3.结尾质疑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问学生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笔者觉得这样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为什么?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很可能提出各式各样的非本质性的问题。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的问题很难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课尾质疑,需把握两点:一是选择探索意义较大的问题进行,二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我的战友邱少云》的课文结尾处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课文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呢?又如,教学《敦煌莫高窟》最后之时,老师引导: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很快,有学生就追问:“课文这样描写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问问古人,他们塑造了这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是要表达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创造力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改变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处于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综上所述,质疑在探究性阅读中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一种策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自主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