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文化建设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文化是指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审计特点的工作技艺、行业风格、行为模式、审计理念等。新中国恢复审计制度以来,已形成共同的审计价值观,如“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和“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职业操守;“廉洁自律,无私无畏”的道德情怀;“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等等。
一、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
一是确定责任和真实。审计的客观动因是受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直接目标就是确定这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确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审计基本职责的最高概括。现代审计有越来越强调确定受托人的责任性的趋势,国家审计日益强调对政府责任性的确定;民间审计日益强调对职业经理人责任性的确定;内部审计则日益强调对决策执行人责任性的确定。而责任性的外延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即由财务责任性扩大到管理责任性(尤其是决策责任性),再扩大到社会责任性。国外是如此,国内也是如此。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近些年来就一直在强调,要从管理和决策入手,确定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浪费的责任。
二是服务权力和公众。审计活动首先是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的,而委托人或授权人往往就是受托财产的所有人或其代表,他们因为拥有财产权或财产代理权而拥有制定法律和规章的权力。审计活动必须服务于权力,因为,审计职权是由有权制定法律或规章的人来制定的。只有通过法律将审计自身的职权确定下来,审计人才能将审计行为施加于受托人。审计职权必须法定。要想取得法定职权,审计活动必须服务于真正拥有权力的人和部门。在现代民主社会,主权在民。公民不但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他们中的大多数还由于是纳税人,因而拥有决定如何使用公共资金的权力(当然,这种权力通常是委托给其代表来行使)。在这种前提下,公民可以通过投票来改变权力部门的结构,通过选举来决定掌握权力的人。因而,在民主社会里,审计活动自然也要服务于公众。审计活动服务于权力和服务于公众是一致的。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既来自于权力,也来自于公众。从最高层次说,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最终还是来自于公众。
三是恪守独立和谨慎。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审计必须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否则就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的评价。审计也应该独立于经济责任委托人或授权人,否则就有可能成为滥用权力的助纣者。但是,审计首先应该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这是审计行为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审计的独立性一般被分为形式的和实质的。审计在组织、人员、经费和业务上的独立性只是形式上的独立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种独立性至少能让外人看上去审计是独立的。但是,审计最重要的独立性还是指实质上的独立性,即思想上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内在于人们思想之中,没有可视性。但是,它决定了一次审计是否是真正地保持了独立。这种隐含的独立性,才是审计能否真正独立的最终决定者。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或者,保持独立的精神状态,是审计人员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审计组织职业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独立是对审计人员思想上的要求,谨慎则是对审计人员行为上的要求。审计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智力作业,具有高风险特征,而且具有明显的职业特性。职业特性意味着,审计是服务于公众和特定人群的。例如,国家审计是服务于公众和审计的直接委托人或授权人。因此,审计人员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公众和委托人或授权人负责。审计人员的工作疏忽将会导致某些方面关系人的损失,并最终造成对自己的损害。因此,审计行为应该是十分慎重的。谨慎应该是审计人员的最佳行为范式。
四是遵循准则和规范。谨慎不是谨小慎微。谨慎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持有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那么,何谓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是指,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必须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遵守职业界共同研发的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可将因疏忽或失职而导致审计失败或他人损失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因此,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要求。
五是追求能力和修养。职业是为他人服务的,审计职业也不例外。职业人员一旦宣称自己是某类职业人员,可以为他人提供某种专业服务,这就意味着他(她)具备了一个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并达到了与执业相称的水平,具备了一个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公众认为是符合一定标准的品行。如果事实证明不是这样,那么他(她)就要对自己低水平的技能和达不到社会公认标准的品行负责。为了维护审计职业的荣誉,履行审计的基本职责,发挥审计在建立秩序和法制社会中的作用,为了对法律负责,对利用自己专业服务的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地追求进步,并尽可能地接近完美。审计组织也应该在鼓励审计人员追求完美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六是崇尚理性和证据。审计活动所探求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确定性;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评价所审查事物的标准是由法律和科学来确定的,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激情去创造的。审计要达到目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确定的可信的证据,并根据确定的法定的标准去评价,运用正确的逻辑判断去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审计活动必须是理性的,必须严格依据各种性质完全确定的证据。
七是主张证明和公开。审计活动一般不是由审计人发起的,而是由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发起的,审计活动的结果也不应用于审计人自身,而是报告给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所以有人说,审计的本质功能就是经济证明(审计教科书将其称之为“鉴证”或“签证”)。在我国,审计文化有些自己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家认为国家审计是经济监督(这并不是错误的,而是实用的),这的确与国外大多数国家有所不同。而且在行为上,人们也一直力争向经济监督方向发展。比如,我们一直认为审计处理处罚手段的力度不够,只能察看而达不到督促的作用。现有的处理处罚手段,不能对被审计单位起到震慑作用。因而一直在追求更有效的处理处罚方法和手段。近些年来,我们加大了审计结果对外公布的力度,并收到了令人意外的效果。加大对外公布审计结果之后,被审计单位一改以往将审计决定搁置一旁、疲沓应付、我行我素的做法,要么奋起保护自己,抗辩审计结论;要么迅速表示接受审计结论,并立即着手整改。这是为什么?这是审计由监督向证明转变的结果。一般来说,被审计单位并不惧怕内部的处理处罚,但非常担心审计结果被公布于众。因为如果那样,被审计单位面对的就不仅是审计机关,而是国家的各种权力机关和广大公众,面对的就不仅是审计人,而是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显然,后者比前者拥有更大更多的权力,因而具有更大的威慑力。因此,审计工作应该继续加大透明度和公开性,从重监督走向重证明,从重问题走向重责任,发掘审计的潜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八是维护秩序和法制。无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他们工作的终极目的都是维持一种由法律或规章建立起来的秩序,以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单位活动能够按照法律或规章的要求,在稳定和正常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审计活动的结果,要使政府行政部门的活动,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活动,单位决策执行部门的活动,通通纳入法制轨道,达到维护国家政治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和单位内部秩序的目的。
二、审计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
一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1)勤奋学习,敏于求知。审计人员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务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
(2)努力践行,善于弘扬。“践行”对审计人员来说,是最重要的。不管实践起来是难是易,只要是优秀的审计文化,就要努力去实践、去弘扬。
二是对审计机关的要求:
(1)用科学态度研究与审计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
(2)用丰富的载体推广审计文化成果;
(3)用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审计文化;
(4)用合理的规划推动审计文化建设;
(5)用整合资源打造审计文化精品。
总之,审计机关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可以使审计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系化,形成审计领域共同家园,将优秀审计文化成果转化为全体审计人员的自觉追求。
标签:内部审计独立性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