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跨国公司的新视角:从理论到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2月21日网络版报告显示:“现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的50多万个海外分支机构在所在国的销售额超过了12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已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55%,国际贸易的6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且拥有全球90%的技术转让份额。”跨国公司不仅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主权”,而且将必然获得越来越多的“经济主权”与“政治发言权”。跨国公司与本国政府、与东道国政府、企业、市场,正形成新的博弈关系,这种变化正体现着前所未有的深刻性。
从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跨国公司行动
在一定意义上说,跨国公司的发展,为当代世界经济与当代政治经济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改变与丰富了人们的研究视角。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国家经济的总和,对世界经济的研究必须以研究主要发达国家为基础,此点并无疑问。但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总和,跨国公司是全球生产、市场营销、资本等一切要素流动的推动者,同时也是运行的载体。今天,我们研究经济全球化,忽视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是不可能的。当然,主权国家并没有消失,它们仍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和规则制定的主体,国别经济水平的差异使不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非常不同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大型跨国公司正在从全球范围规划其生产与经营,成为决定世界经济的又一主体。这就从一个新的重要方面,推动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因此,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定义与研究结构的加强及丰富,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跨国公司在成为产业开拓者、领导者、技术创新主要垄断者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外交、国防、文化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在防止跨国公司过度渗透,防止对其投资及技术过度依赖,成为跨国公司、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学考察对中国这类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是极其必要的。由于资本与技术溢出效应客观存在,使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中包含着不少转型经济国家)在吸引FDI 进入时不得已降低保护标准,以竞相开放与更多让渡主权的优惠条件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而实际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将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与手段,技术转移当然会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提升,然而这种提升作用却十分不明显、不理想,且不要说跨国公司中危机公司或财务、诚信不佳者的其他不道德行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造成的各种损害和必然会有的新的损害。
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视角考察跨国公司理论
跨国公司理论(这里主要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是很值得加以归纳与论述的,这里把归纳与论述的重点,放在当代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相结合的最新阶段上。
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有五大类:
一是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创立,金德尔伯格加以完善。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发挥最大竞争优势,在抵消进入的不利因素之后,仍然具有尽可能大的利润,这是由投资国垄断优势的强大力量所决定的,而不完全市场的存在,是投资国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不完全竞争市场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其基本路径是: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规模经济、政府政策如关税及贸易限制所造成的市场机制的不充分、不完全和扭曲。这些都有利于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通过纵向一体化生产取得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或利用垄断优势实现跨国投资的预期目标。
二是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利克、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提出。这一理论解释了企业对跨国经营三种方式即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特许权交易所进行选择的依据。这一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一定是不完全的,其原因是某些市场失效和中间产品的种种特性,导致企业交易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市场,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以协调内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当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就是对外投资的发生,这是跨国公司FDI的第二个原因。
三是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认为以往跨国公司理论仅仅作出了部分解释,如果按比较优势原理来同时说明投资与贸易,需要一种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了厂商理论、区位理论、工业组织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三个基本因素决定。企业必须拥有全部优势因素才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四是邓宁在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提出了一国“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概念,指该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减去引进国外投资总额。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邓宁还认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将决定“三优势”,即本国所有权优势、本国内部化优势、外国区位优势,而“三优势”的均衡决定了一国净国际投资地位。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五是以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为原则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相结合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本文强调的理论重点,它更明显地体现着发展的趋势。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两种选择,以比较优势加以分析、决策的因素是趋同的。希尔施从成本的角度建立了企业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决策模型,该模型以较简洁的方式说明了企业在何种条件下选择出口,在何种条件下选择投资。希尔施在1976年发表的《厂商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提出了如下模型:以A国企业为例,企业对B国的出口或直接投资取决于以下条件:
如果①P[,a]+M<P[,b]+K
②P[,a]+M<P[,b]+C则选择向B国出口。
如果①P[,b]+C<P[,b]+K
②P[,b]+C<P[,a]+M则选择向B国直接投资。
模型中P[,a]和P[,b]分别代表A国和B国的生产成本,K代表企业专门知识和无形资产收益,M代表出口销售成本超过国内销售成本的差额,C代表管理和协调国外经营活动的额外成本。模型的含义是:当企业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销售成本之和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额外协调成本之和、并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技术丧失成本之和时,企业将选择出口贸易;反之,将以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经营。
在希尔施模型中,仅仅分析了贸易与投资决策趋同的原因与对二者不同安排的机制,尚未将二者综合起来,加以一体化考虑。日本著名经济学教授小岛清则完成了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同一基石上的尝试,完成了二者实现综合的理论说明。他以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结合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分析直接投资:在H—O模型中,假定只有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分别代表简单要素与复杂要素;小岛清将要素的定义扩展到经营资源,并使资本要素,此时又使资本经营资源的范围扩大到有形资产、技术、人力资本等,由于劳动与经营资源的比率存在差异,从而出现比较成本乃至比较利润的差异,因此,无论是对外贸易或是对外投资,都可以建立在比较成本与比较利润的基础上。据此,对外直接投资可从自己国内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对引资国则仍有比较优势),同时还需注意,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之所吸收和普及,可以挖掘东道国的多种优势,从而为更大规模的双边贸易、国际贸易创造条件。
二战后,西方经济学界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都认为二者是一种替代关系。但小岛清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推进,其融合、结合的趋势十分明朗,所以必须对二者加以统一的考虑。蒙代尔模型认为,假定要素价格均等化实现,贸易与投资是完全替代关系,FDI作为要素流动, 会替代国际贸易,从而减少贸易机会,这种观点说明了一般意义的直接投资。蒙代尔指出,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情况下,作为要素流动,直接投资是沿着要素流动规律给出的轨迹进行的,其直接投资总能够在效率与成本最低的要求下,实现生产要素转换,从而替代国际贸易。小岛清模型则主要论证FDI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性, 是自由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情况下对蒙代尔模型的改进和发展,当FDI 的进入具有预期积极的规定性时,尤其是进入了外向型经济中的贸易出口部门时,此时的直接投资不仅是资本流动,而且是技术、生产、出口、资本运作的系统整合运作,由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增,越来越明显地改变出口部门原先的结构,较大提升了出口部门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就是工业与外贸竞争力的结合,不仅体现为数量增加,而且更加体现为内生变量的优化与改进,即产生“新的生产函数关系下的比较优势”或“生产函数改变后的比较优势”(小岛清),使投资母国与东道国分享贸易创造的效应,即对外贸易规模总量扩大和单元竞争力提高。正因如此,FDI 与国际贸易产生的这种贸易创造效应,也被纳入国际贸易新理论的范围。从目前情况看,贸易与FDI 进入可以是互补关系,也可以继续是替代关系,但互补与促进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新趋势,需要加以区别对待并合理引导。
从跨国公司最新行为特征和东道国策略的结合点上考察
近10年左右,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经营呈现出以下诸多特点。
1.巨型跨国公司成为主导者。FDI的年流出总量(从母国流向东道国的外国分支机构的金融流量值)以及FDI的年流入量稳定增长,其中绝大部分为全球500强及其排名前1000位的跨国公司所为。2.更加注重本地经营。主要表现为建立生产制造中心的速度加快;为降低成本在全球范围内设立更好地配置资源的采购中心;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东道国设立研发中心,使东道国获得了技术溢出效应;此外,还有实施品牌和人才战略等。3.组建战略联盟扩大发展空间。世界主要跨国公司为了拓展竞争领域纷纷组成不同形式的跨国战略联盟,特别是加强在高新技术研究中的交流合作,使科研开发日益国际化。通过战略联盟不仅可以交换彼此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充分交流、吸收全球先进科技成果,提高产品创新系数,增加技术模仿成本,而且能够在分担新产品开发成本和风险以及共同进入市场等问题上达成一致协议。4.系统化投资,扩大辐射。跨国公司不仅向单独的企业投资,而且趋向于向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或相关企业、行业进行横向投资,或者是对生产、流通、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纵向或系统投资。5.服务业跨国投资大幅度增加,预计今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针对上述跨国公司最新动态特征,作为东道国应有以下的策略考虑。1.由于跨国公司服务业输出将具有大大超出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冲击力,应建立适度的进入与退出规制。2.东道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国际区位优势,即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区位优势的平台。3.要有自主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政策,在参与跨国公司研发战略过程中,获取技术外溢效应,并形成自己的能力系统,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带来的外部经济性。4.建立与WTO规则接轨的吸引FDI的法律与政策,进一步创造、维护、健全投资环境。5.制定对跨国公司垄断效应所应有的预警、规制机制;这些规制大致是:进入规制、股权规制、并购规制、扭曲竞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