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场域:市场运作的经济社会学分析——以上海周宁人的钢材市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社会学论文,上海论文,市场运作论文,钢材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市场研究及问题提出
市场,market,源自拉丁文mercatus,其本意是指“贸易”或“贸易的场所”。在西方社会,市场含义是一个逐步地被赋予新内涵的过程,从原初的“一个交易者进行交换的物理空间、人们的聚集以便从事相关的经济活动、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权利”到近代的市场,它意味着“一般性的买卖关系”,以及从那时起,经济学家把市场视为一种抽象的价格机制(朱国宏,1999:285)。当前,主流经济学仍然把市场视为理性个人决策者基础上的价格机制。
从历时维度梳理市场的经济学研究可从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论点中得到体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把市场的主题定义为市场与劳动的分工及市场对价格的影响;马歇尔的边际主义学派中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生产者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需求;以米尔斯(L.V.Mises)和哈耶克(F.A.Hayek)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自发秩序”的市场而排除外在干预如国家、法律等;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强调国家政府干预的市场无效问题;以及二战后以诺思、威廉姆森和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对市场的研究——把市场当作一种社会制度进行的研究。由此可见,经济学家关于市场的研究都忽视了“市场本身是什么”的思考以及把复杂的市场现象简单化为纯经济问题来处理的弊病。当然这其中,经济学制度学派的市场理解——把市场视为一种制度,为经济学与社会学共同关注“市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相对而言,经济学比社会学更早注重对“市场”的研究。然而,正如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曾提到:“经济学理论是关注市场的,(而同时)它也正是造成一种困窘境地的根源,即人们很少将注意力关注于市场理论。”(1967:291)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也指出:“非常奇怪的是,经济学文献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制度即市场的研究是如此之少。”(North,1977:710)科斯(R.H.Coase)更是认为:“经济学家宣称要研究市场,但是在现代经济理论中,市场自身比公司的存在更为模糊。”(Coase,1988:7)(转引自斯威德伯格,2003/2005:77-78)
市场现象是复杂的,如布罗代尔(F.Braudel)在其著作《15到18世纪的文明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把古代巴比伦的市场,当代的乔布里安岛居民的原始交换习惯以及中世纪和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市场置于同一种解释之下呢?”(布罗代尔,1992:26)正由于市场现象的复杂性以及经济学自身对市场研究的反思,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努力,它促使了对市场研究的“社会化”。与此相应,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市场的古典作品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构成形式,市场是由社会关系组成的;韦伯强调的权力竞争的市场——在市场中发生的社会行动往往是以竞争的形式开始而以交换的形式结束的;波兰尼在《大转变》一书中力图进行的工作就是认为具体的市场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并由现实的社会结构所决定;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与尼尔·J·斯梅尔瑟(Neil Joseph Smelser)在《经济与社会》中,他们主要是在结构—功能的系统分析中阐述了社会体系支撑下的市场。最近,瑞典著名的经济社会学家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2005)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市场,强调市场是市场各方间通过交易而维持的不断发生的一种固定互动模式;美国的社会学家尼尔·弗雷格斯坦(Neil Fligstein,2008)主要从市场的制度角度出发,认为一个稳定的市场需要产权、治理结构、交换规则和控制观等制度的需要才有可能;以及在如何塑造市场的问题上,弗兰克·道宾(Frank Dobbin,2008)主编的《经济社会学》一书中的作者们特别关注影响市场形成与演化的四个因素:政治制度、经济模型、社会网络以及经济理念。
正如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认为,目前还存在另外一些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它就是在法国发展的一种他们自己独特的市场社会学方法,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dieu),而且构成了市场研究的最前沿(斯威德伯格,2003)。布迪厄在经济社会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1960的阿尔及利亚》(Algeria 1960)、《区隔》(Distinction)、《经济的社会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s of Economy)以及《经济人类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一文中的纲要性阐述。布迪厄对市场问题研究的切入主要是应用他的场域—资本—习性概念工具与其理论框架。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源于改革开放的从国家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而带来对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另外一种思路。这种思路与商业经验显然不同于西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经验似乎是对我们现有经济发展理论之主要原理的一个巨大挑战。”(弗雷格斯坦,2008:1)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中国市场模式?本文意欲以周宁县人近20年在沪创富过程中建构的钢材专业市场为例,见证中国经济发展之市场化的缩影。作为社会制度的市场的转型、市场中重复交易的企业之间的地方性关系网络以及在这种国家政策、法律制定规范环境中,创富的个人欲望被勾起与强化。我们认为,周宁人的市场商业实践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一种理解市场建构的新视角。
在对市场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与对周宁县人在沪钢材专业市场的调查研究之后,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口不到20万的山区小县现在却有6万人在上海(主要集中地)及周边从事钢材贸易行业?”“周宁县人在上海的几十个钢材贸易专业市场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以及钢材专业市场内部运作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近十多年来周宁县人纷纷涌入钢材专业市场从事钢材贸易行业,而不是其它的行业?”“钢材是同质性强且资金密集型商品,在市场中竞争强烈的企业如何获得利润从而进行自身的再生产?”“钢材专业市场的发起、稳定与变迁的内在动力、变化机制是什么?”总之,我们的主要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专业市场是如何运作的?”要理解这一点,它同时也是一个激活市场的新概念——“市场场域”的过程,它的提出可为我们理解以上的问题提供一个具有解释力的视角。
二、市场场域:市场运作的分析方法与范式
(一)概念工具与分析方法:“场域—资本—习性”及其分析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dieu,1930002)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思想家。布迪厄的作品主要是创建了一种“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布迪厄的理论虽然艰深,但有一组核心概念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即“场域—资本—习性”。
布迪厄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在提炼出一般的场域理论分析方法的同时,“确信只有深入一个经验的具有历史处境的现实的特殊性中,才能理解社会最深刻的逻辑。”(布迪厄,2007:3)针对我们研究的钢材专业市场,这个方法论的意义在于不是要去发现市场的简约化的一般理解形式,而是根据钢材市场具有的特有运作逻辑,作为研究者要寻找的是钢材专业市场场域的“本土”性的现实机制——经验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要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理解市场的运作,首先必须理解布迪厄研究方法论上的“关系性思维”;其次,是要分析他的性情倾向行为哲学——习性概念,它是分析与理解市场场域的关键;第三,要理解不同场域有不同的“逻辑与运作规律”,但场域也有“场域的同构性”特征,即“差异中的相似”(Boudieu and Wacquant,1992/2004:105-106),以及掌握“场域—资本—习性”的一般特征与分析市场场域的方法和步骤等。
布迪厄研究方法论上的“关系主义”主要是认为:“社会科学无需在这些极端(行为与结构)之间进行选择,因为社会现实既包括行为也包括结构,以及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历史,而这些社会现实的材料存在于关系之中。”(布迪厄、华康德,1992/2004:16)如其场域与习性概念的分析就体现他这关系性思维的分析特点:“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构成,而习性则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同上,17)场域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就像一个磁场,它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型构。
布迪厄认为,习性是作为一种生成的自发性,在与不断变化的情境的临时遭遇中确定自身,它遵循着一种实践的逻辑,这种逻辑虽然含糊,带有大约的性质,但却确定了与世界的日常联系(布迪厄,2005:19)。习性体现了“结构化了的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s)”和“促结构化的结构(structuring structures)”两层含义。结构化了的结构,是指习性源于早期的社会化经历,是结构的产物,为行为设置了结构性的限制;促结构化的结构,是习性作为一种结构化的机制,是实践的产生者,为实践的生成提供原则(布迪厄,2005:20)。总之,习性的核心意义都在于它表示行为的身体基础与认识基础,强调创造性、生成性,但同时又是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如戴维·斯沃茨阐释道:“它们指向一种实践的而不是话语的,前反思的而不是有意识的、身体化的同时是认识的、再生产的但又是创新的行为理论。”(斯沃茨,2006:117)
何谓场域?布迪厄曾如此定义:“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是它们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它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布迪厄,1997:142:2004:133-134)同时,按照布迪厄的观点,场域即游戏的实践空间。场域运作与转变的原动力在于场域的结构形式,特别是根源于场域中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场域中不同位置的占据者则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获取更大的利益以便进行自身的再生产。场域就是处在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利用手中的资本依靠各自的习性进行争斗的空间。
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以物化的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活的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资本是以同一的形式或扩大的形式去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资本包含一种坚持其自身存在的意向,是一种铭写在事物客观性之中的力量(布迪厄,1997:189)。布迪厄认为资本主要有四种形式:即经济资本(财产)、文化资本(尤其是教育资历)、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社会头衔)和符号资本。资本的特性是:资本与权力是相连的,一个人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场域空间中的位置;各种资本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经济资本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布迪厄认为,习性、资本和场域之间是一种双向互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1)习性取决于场域中行动者的位置,而位置是由资本的占据而构成;(2)场域对习性是形塑关系,同时场域制约着习性;(3)习性对场域有认知的建构关系,场域是一个被赋予了价值和利益,值得行动者去投入的世界;(4)资本与场域是相依共存的,资本的价值取决于它所处的场域,行动者使用资本的行动策略也决定于行动者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5)场域是一种网络结构,如果没有资本,空洞的结构也是没有意义的。
布迪厄认为,根据事物具有“结构与功能的同构性”特性说明了不同场域具有“差异中的相似性”——场域具有同构性特征,即“在场域发展出同型的特征——诸如统治位置与被统治位置、排除策略与侵占策略、再生产机制与变迁机制等——的意义上,不同的场域具有同构性。”(沃尔茨,2006:149)这是布迪厄场域分析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也是他的场域理论的解释原则。正基于这种观念,我们将要提出的“市场场域”就具有了布迪厄场域理论的依据。
另外,布迪厄认为,开展场域研究的必要性步骤是:首先,必须分析与权力场相对的场的位置,即要把特定的实践场域与更大的权力场域结合起来;其次,必须描绘出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客观结构,这些行动者或群体是为争夺在这个场域中的特殊权威的合法形式而展开竞争的;第三,分析行动者带入他们在场域中的相应位置的习性以及他们在竞争场域中追随的社会轨迹(包亚明,1997:150;布迪厄,华康德,1992/2004:143:沃尔茨,2006:162)。这为我们分析市场场域提供了研究进路。
以上我们简要地从“关系性思维”、“习性特点”、“场域—资本—习性的一般特征与关系”、“场域分析的步骤”以及“场域的结构同构性特征”做了一个只能是“梗概式”的简约化分析,因为布迪厄的理论世界的充分复杂性抵制任何简单化的概括。
(二)市场场域:一种市场运作的分析范式
市场场域理论的基础假设主要表现在:其一,人类的行为无法用理性行为假设分析,更多的是考虑行为合法性,表现在具有在特定情境中人的“习性”实践上;其二,行为的选择偏好来自特定场域,即经济性行为是嵌入在场域的社会结构中,同时制度、规范以内生的形式,建构理性行为选择的偏好。市场场域中的行动者在界定自身的利益与目标和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时,总是从所在的具有一定的市场结构中寻找资源。我们认为,市场场域从分析的意义上说,可以定义为市场场域里各个行动者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网络或构型,强调市场场域就是处在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利用手中的资本依靠各自的习性进行竞合关系的社会实践空间。这样理解的市场其特征主要有:强调市场中个人或组织之间的互动、市场出现统治结构或联盟、能勾画出市场中行动者各个位置之间的客观结构,以便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动者明确占有资本与它们之间的转换以及强调习性的实践性。因此从概念化的意义上看,市场场域理论就必然是一种市场社会学的分析范式。
市场被概念化为场域的一部分,或者说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场域,它主要说明的是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市场的动力机制问题。比如以价格为例,价格是由该市场场域的结构所决定,而非其他。这与经济学分析市场中价格的形成机制是不一样的,“价格不能决定整体结构,而整体结构能决定价格。”(Bourdieu,2000a:240)针对作为场域部分的市场,布迪厄强调,经济生活主要是由行动者与特定的行动习性在市场场域的遇合,同时市场深受某一完整的经济场域影响。市场场域的社会结构包括了不同位置间公司的权力关系,它通过各种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以及象征资本等)的联合与竞争加以维持。其中一些公司占支配地位(在位者),另一些处于被支配地位(挑战者),它们之间一直充满着竞争。另外,在这一场域之外,尤其在国家层面上所发生的一切,比如某个产业政策的变化,在市场内部的竞争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威德伯格,2005)。场域理论贯通了微观实践习性个体与宏观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互动以及具体的市场起着桥梁中介作用,即市场传达了个体的实践引起社会的变化,同时宏观层面的比如政策的变动通过具体市场的场域而影响场域中个体的策略抉择。
布迪厄关于市场的最经典论述是《经济人类学原理》一文中的表达:“人们所说的市场是两个互相竞争的行动者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总和,正如齐美尔所说,这些‘相互作用’建立在一种‘非直接的冲突’基础上,即依赖于通过权力关系建构起来的场域结构。该场域内的行动者往往不同程度地强化着这种权力关系,他们往往变相使用所能运用的权力,尤其是控制和操纵国家权力。”(转引自斯威德伯格,2005:94;Bourdieu,2000a:250)布迪厄强调行动者在场域中实际占有的位置、客观关系的社会结构而进行竞争,从而不断进行自身的再生产。我们认为,布迪厄用“场域—资本—习性”的分析范式融通了市场中个体、企业、企业组织联盟以及市场甚或市场场域之外政策层面的关系。
三、案例:上海周宁人的钢材专业市场
我们可以对钢材专业市场做这样的理解:从物质存在方式看可以理解为具体的钢材交易市场,同时从市场承载的内容与功能看又是钢材商品流通的领域,是利益相关人的社会关系枢纽与窗口,它还连接和反映着特定文化、制度与政策的环境,并且具有“自我强化”、“自我再生产”的机能。做这样理解的钢材市场恰是布迪厄意义上的场域概念化市场所具有的意蕴。由此,周宁人在上海的钢材专业市场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由为获取经济利益而进驻的行动者——周宁人及相关利益者(企业家、商人、雇工以及与市场相关的利益者如当地政府等)占据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来确定其社会位置的,行动者凭借各自拥有的特定资本与具有的习性,在一定的市场场域中生活、经营与管理,同时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经济环境与社会结构变化中,不断地创造、建构、经营和不断再生产身处其中的市场与自身。周宁人钢材市场中的人们是如何进行建构自身与市场的?他们通过在实际情境中不断调整其行动策略(遵循“习性”实践逻辑的),这种策略是构成市场场域的社会结构和行动者心态结构的基础,是市场与市场参与的行动者这双重结构获得不断重塑并进行同步同质双向互动的结果。
我们认为,闽东山区小县周宁人外出务工经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闯大上海的习性来自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地僻土薄交通不便,历史上迁徙文化的影响,以“走得越远越好”的社会心理为驱动;其次,山高丘陵多,隔山一方言造就宗族观念强,在外出务工经商者的族亲隐射中形成习性的“前结构”铸模形态;再者,每年春节期间沪上老板小车闹山城、成功人士的创业事迹给平常宁静的山区小县笼罩一层厚厚的创业商业气氛,因而创业文化习性得以形塑。另外,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家给予宏观政策的支持,比如,对民营企业合法化身份的逐步认定,融入地政府如上海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政策逐渐支持;周宁县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从“无为而治”到“积极引导”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等都给予了该县人施展经商创业的政策支持。从事钢材贸易的周宁人有其自身的习性与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上海基础设施、房产开发等急剧增速的带动相关。周宁的传统产业主要有冶金、铸锅等,在闯上海现较为成规模企业的老板中有很多曾是“走上府”(闽北一代,周宁人对其简称)经营破铁烂铜生意的。上世纪80年代,周宁人就已有一批人到上海沿街开五金店铺、经营建材的。特别是90年代之后,上海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工业之粮钢材的急剧需求,以及在沪已较为成功人士开发的钢材贸易专业市场(据记载,1996年周宁人开发的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是沪上最早的钢材超市型市场,之后这种周宁人开发的专业钢材市场在上海就有十几个)等,这些都为周宁人到上海务工经商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作为场域的钢材专业市场其内在的运作如何?或者说在场域之外的经济场域造就该场域之时其市场场域本身的运作逻辑是什么。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周宁钢材市场存在“四级市场”级次的场域结构:一级市场为钢材专业市场的开发者,这类开发者经过十多年的原始资金积累以及与政府、银行和钢材供应商有着广泛的合作,一边经营市场的管理一边经营钢材现货的批发,甚至其市场发布的钢材价格成为上海钢铁价格的风向标;二级市场为在市场中有一定实力的做“现货”的公司:三级市场为有一定资金直接做“工地”(直接与房地产开发商贸易往来)的商人;四级市场即是“搬砖头”,这部人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市场中租赁一办公地点甚或在他人公司里“挂牌经营”,在外跑工地信息,谈成业务之后,靠亲戚、朋友、熟人等社会网络关系的“资本”进行周转从中获取一定的贸易利润。由于钢材是同质性强且资金密集型的贸易行业,在这个运作的过程中,竞争与合作关系非常微妙。周宁人就是在这貌似分离却紧密联系的市场中努力使自己尽量走向上一级的市场,根据自身在场中的位置与地位实力进行再生产。也就是说,周宁人的钢材贸易市场就是在这个“在场中”的人们不断通过竞争与合作的实践过程而形成并不断地发展着的。
四、结语
把市场当作布迪厄意义上的场域看待,它注重“场内”运作以及与“场外”场域的互动,应用市场场域理论理解周宁人在上海的钢材市场,能更全面地理解市场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单纯价格机制问题,更是一种社会结构。这样理解的市场,其“场”中有鲜活的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竞合)、场内行动者以及场域本身文化的功能体现与意义表达以及市场场域与场外权力场的关联等等。
标签:周宁论文; 布迪厄论文; 场域理论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资本理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