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的规律表明,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连续发展的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如果衔接工作做得好,及早实行了慢过渡,适应过程就会比较顺利,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致受到挫折,新的环境,要求更能促进和加速儿童身心的发展。幼小衔接工作要从小班做起,循序渐进地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过渡期”。绘本,作为幼儿炙手喜欢的图书,它以触动心灵的方式,让孩子感知生命,用生动的形象解说热爱、挫折、灾难、离别、死亡……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维生素”,为孩子提供一道道美味的精神大餐。运用绘本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规则意识、表述行为,让幼小衔接在绘本阅读中启航,为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何为绘本
绘本,是以大幅图画为主,配以简单语句的图画书。图画书以其丰富有趣的故事、直观生动的形象、飞扬超凡的想象、简洁明快的文字、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等特点,成为儿童喜欢的读物,尤其是对于尚未开始正式学习的小班新生更是最适合的读物。 图画书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成长的需要;图画书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深入思考;绘本故事有的有趣生动、有的温馨感人,孩子们也乐意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
关于绘本,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绘本即儿童图画故事书,是“一种专门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组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述故事的图书。”有学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给予界定:“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展现儿童视域中的审美世界图景,并能与儿童这个接受主体产生积极的、有意义的互动效应的一种读物,主要指向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有针对性地适应、配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隐含着引导和协助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创作宗旨,能为儿童的继续学习做深厚的铺垫。”
虽然不同的学者给出定义的角度不同,但是都认识到绘本作为特殊的读物,其特有的直观性、审美性、形象性等特点,符合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审美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备受广大儿童、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喜爱,成为儿童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绘本在幼小衔接中对于良好习惯培养的促进作用
1.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简单阅读,指导幼儿阅读要从前往后、一页一页翻看,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要开展丰富的联想,借助文字信息充分理解绘本内描述的故事。老师要科学地选择对应的绘本,并促使幼儿在每本绘本的阅读中获取相应的知识。比如:在阅读《爱插嘴的小黄鸭》时,可以引导幼儿理解学习需要一心一意,这无疑是培养幼儿学习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首先,绘本在提升儿童语言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儿童语言发展的要求是:“注意儿童倾听行为培养、表达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行为的培养等,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前书写技能、阅读兴趣。”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提问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培养儿童良好的语感。绘本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其特有的图文符号来强化儿童的汉字意识与视觉意识。珍·杜南谈到:“绘本的图画能辅助文字和语言的发展,无论是指认对象的名字还是述说故事,都为儿童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而具备其价值。”姚颖谈到:“优秀的绘本,特别是中国原创绘本中的句子结构,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说完整的句子,进而在绘本故事中,学会活用主人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表达心理,美化生活。”我们选择优秀的绘本作为幼儿园与小学过渡阶段的教学材料,对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优秀的绘本,还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以及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这种学习能力对于儿童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意义深远。在对我园教师和家长的调查中显示: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认同“绘本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幼小顺利衔接”的观点。在对大班幼儿的日常观察与调查结果中我们常听到幼儿说:“老师,我小便小好了。”“你叫医生去医一下。”等不规范的词句。这些听似童趣横生的口语,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语言空间,浪费了智力资源。如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必将造成大班幼儿进入小学后语言学习、运用的障碍。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感知、认识书面语言、理解书面语言的条件。而绘本所传递的“图形语言”信息是幼儿丰富口语,获得书面语言的物质基础,能提高读写技能,扩展见识。同时,绘本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熟悉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的良好平台。
通过绘本活动,促进幼儿“敢说”“爱说”“会说”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在讲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教师在让幼儿说说对妈妈的爱。老师:“你能把看到的景色形容成对妈妈的爱吗?”幼儿:“小草有多多,我就有多爱妈妈。”、 “天有多高我,就有多爱妈妈。”、“花有多漂亮,我就有多爱妈妈”……当幼儿看到如此美丽的画面,他们的积极性高涨,班内的每一个孩子都在耐心地倾听、敏捷地思维、踊跃地发言。他们都愿意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从中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产生用语言交流的自信心。在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评价后,更能激起幼儿“敢说”的动力。面对说话胆怯、不敢于同伴交流的幼儿,教师可蹲下身子,拉拉他的小手,或是摸摸他的小脸,亲切地说:“说吧,老师非常想听听你的意见!”“老师刚才听到你对花儿的描写太美了,真让我高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绘本教学《小老鼠去旅行》中,教师在让幼儿自由地猜测动物的形象的同时,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与评价:“你真会动脑筋,这么快就猜出来了。”“你观察得真仔细!”激起幼儿“敢说”的动力。
2.培养幼儿良好的锻炼习惯。比如:在阅读绘本《蝴蝶找花》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全面阅读,然后组织幼儿进行分组扮演,让两个幼儿分别扮演蝴蝶和花儿,然后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舞蹈、奔跑、唱歌等多种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进行合理搭配,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这个过程通过唱歌,可以锻炼幼儿的呼吸系统以及心肺功能,舞蹈可以锻炼幼儿的肢体及其灵活性、协调性等。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引导幼儿爱上运动,促使幼儿进行自主运动,最终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当前很多幼儿普遍存在的一个缺点就是喜欢挑食,喜欢营养价值较低的快餐如汉堡、薯条多过常规食品如大米、蔬菜等。很多幼儿长期保持不良的饮食习惯,进而导致他们出现肥胖、超重等问题,这也使得他们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病。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绘本阅读资料,然后组织幼儿进行统一阅读,鼓励幼儿发现自己饮食习惯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改正。比如:可以为幼儿准备《汉堡男孩》这本绘本,书中的男孩由于长期食用汉堡,而忽视蔬菜、水果的积极作用,最终他变身成为一只大汉堡,其它的动物如狗、牛等都追着他要吃他,这时小男孩才慌了。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幼儿充分认识不吃水果蔬菜的坏处,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只有合理搭配饮食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老师可以在幼儿完成阅读后,针对幼儿存在的饮食不良习惯进行教育,促使幼儿认识到垃圾食物的危害,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意识和习惯。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幼儿在组内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带来的或好或坏的后果。还可以有请幼儿分享自我的饮食习惯,并引导班上的幼儿对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行学习吸收,对不良的饮食习惯进行改正。
4.培养幼儿良好的沟通习惯。幼儿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幼儿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要引导幼儿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相关专家指出:幼儿的沟通交流一般都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完成的,交流与活动存进紧密联系。因此,老师可以通过绘本为幼儿建立一个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并鼓励幼儿在对应的环境中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意见,并与其它幼儿开展沟通交流,通过这个过程来锻炼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此外老师还可以在教室角落为幼儿设置对应的阅读角,并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绘本阅读内容,并鼓励幼儿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鼓励幼儿在阅读后分享自己的感悟,组织幼儿对某些绘本阅读内容进行讨论,促使幼儿在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终促使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5.绘本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儿童顺利渡过该时期的关键要素之一。Zambo(2007)认为阅读绘本可以提供儿童情绪抒发的渠道,通过集体讨论学习正面的社交技能。2009年,台湾大学陈书梅教授编撰《儿童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针对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的心理需求,挑选具有情绪治疗作用的50种绘本,提供详细注解。阅读治疗理论可以促进儿童自我的发展,处理儿童社会性发展上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抒发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许秀(2015年)在《绘本促进小学新生适应性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中发现:“从总体上看,绘本辅导活动的干预对个案学校适应性发展有较显著的立即性辅导效果。”通过挑选优质的绘本,如:《十一只猫做苦工》让儿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独一无二的你》让儿童更好地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威利和朋友》让儿童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短耳朵兔考零分》让儿童正确看待考试问题等,为儿童顺利应对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的变化提供指导。
三、利用绘本阅读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1.创设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在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下阅读和学习知识,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教育者应该为幼儿营造一种温馨的阅读环境,比如:在活动室中悬挂一些假花藤和小彩灯,在地面上铺设地毯和圆形(防止幼儿磕碰)的小桌子、小椅子,将图书放在桌子上,幼儿自己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能够放松心态,融入到阅读环境中去。
教育者应该实时地为幼儿更新阅读的材料,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长期阅读特定的书目会对阅读失去兴趣,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影响幼儿的成长。教育者可以与家长沟通之后,由幼儿将家中自己喜欢的图书带来到幼儿园中,幼儿通过互换图书能够养成乐于分享的习惯。幼儿在阅读其他幼儿喜欢的图书过程中,还能与其他幼儿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2.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户外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等形式,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3.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绘本阅读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教会幼儿礼貌、谦让、爱护环境和尊师重道等。教师在引领幼儿阅读过程中需要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关注幼儿的内心变化,对幼儿进行实时地引导和教育。比如:有的幼儿阅读了“匹诺曹”之后,知道撒谎是不好的,但是在生活中还是会对老师和家长撒谎,因为幼儿没有将故事书中的人物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当教育者问幼儿有没有乱扔果皮时,幼儿撒谎说没扔,教育者将可以借鉴故事书中的情节,告诉撒谎的幼儿说谎话是变丑,鼻子会变长等。幼儿就明白乱扔果皮和撒谎是不好的,会受到惩罚。教育者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阅读活动中给予幼儿肯定和赞美,纠正幼儿的过失,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绘本在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社会适应能力、遵守规则能力以及言语理解能力上有重要价值。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应用到幼小衔接课程具有可行性。
论文作者:马永超 王会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幼儿论文; 儿童论文; 能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言论文; 环境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