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_文学论文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_文学论文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方法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0)02—0096—06

一、创作方法内涵的逻辑层次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主义”名称既可视为文学思潮,又可指称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运动,但在更多的时候,它们被当作创作方法。这种共名现象,导致了文学思潮与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相等同的错觉,当然也因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同一观。把文学思潮等同于创作方法的始作俑者也许要追溯到高尔基,因为他在谈论“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时候,尽管有时候也冠之以“潮流”或“思潮”的名称,但其实际意思指向的是创作方法或文学流派。例如,他在《我怎样学习写作》中说:“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是倾向,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于人类和人类的各种情况,作真实的赤裸裸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消极的浪漫主义,——它或者粉饰现实,想使人和现实妥协。”(注:高尔基.我怎样学习写作[M].北京:三联书店,1951,11.)因此,在我国,不仅有人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两种基本方法,还有学者认为,“文学思潮的概念,根据高尔基的意见,主要指影响一定时代的创作方法、创作原则。”(注:吴奔星.关于识别文学流派的几个关系问题[C].马良春等,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讨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82.)还有人说创作方法是文艺思潮的“凝聚”,似乎也有将二者等同的倾向(注:季红真.文学批评中的系统方法与结构原则[J].文艺理论研究, 1984,(3).)。除同一说外,还有一种意见虽然没有将二者等同,却认为文学思潮之所以常常与创作方法共名,是因为文学思潮必须依赖于创作方法而存在。因而把创作方法视为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决定着文学思潮的质的规定性,缺少创作方法这个特征,就不是真正的文学思潮(注:周晓风.论文学思潮的创作方法特征[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2,(4).)。究竟文学思潮是否与创作方法同一呢,或者文学思潮确实必须依赖于创作方法而存在?如果创作方法的内涵有公认的科学界定,这些问题就不难回答。遗憾的是创作方法概念不仅含义众说不一,甚至连它本身是否存在也有人怀疑。曾经有过一种创作方法否定论,否认文学史上有“创作方法”的存在;因为,若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说成是文学史上的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就意味着有一种可以超越民族、超越阶级和超越历史的“方法”或“原则”。事实上,作家从事创作时所遵循的艺术原则或美学原则总是与某种美学观念或美学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类美学观念和美学理想却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历史现象,具有十分具体的历史内涵,决不是超越历史的抽象概念。例如常见的对现实主义的解释:“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等,不过是从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作品中总结出来的,人们却把它作为永恒的原则去套中外古今的各种文学现象,就不免会在理论上陷入矛盾之中,若再用之指导今后的文学创作,就更不恰当了。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无论是作为文艺思潮还是作为艺术观念或美学原则,都是在人类对社会历史和自我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产生并在特定历史阶段内才能存在的文学现象,它们是不可重复的(注:徐缉熙.关于“创作方法”的再思考[C].当代文艺学探索与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诚然,把文学思潮及其艺术观念或美学原则等同于创作方法是错误的,将文学史上的创作方法归结为只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也是极不科学的。但创作方法否定论很明显是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历史具体性而否定事物的普遍性,无视任何事物都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的客观规律,完全取消了事物间的一般联系。作为一种极端片面的观点,创作方法否定论是站不住脚的。

没有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方法,任何物质生产和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精神生产都是不可能的。艺术大师的“无法之法”与先锋派对传统成法不屑一顾而放任感觉随意漂流或故意“无话则长”的自由书写都是方法,只不过前者是更高的方法创新,而后者则是一种对传统和现存秩序强烈反叛的狂欢式解构“策略”。所以,问题不在于创作方法是否存在,而在于怎样理解创作方法的内涵。

作为一个明确概念的“创作方法”,首先是由歌德提出来的。1830年3月21 日歌德与爱克曼谈到他正在写的一部剧作时说:“我力图使一切在古典意义上具有鲜明的轮廓,丝毫没有符合浪漫派创作方法的那种暧昧模糊的东西。”在这里,歌德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看作是两种创作方法,并且简洁地从艺术表现的效果上概括了两者的特征:前者明晰,后者模糊。接着,歌德又就“古典诗”和“浪漫诗”两个概念继续说道:“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为了针对我来为他自己辩护,席勒写了一篇论文,题为《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他想向我证明:我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实在是浪漫的,说我的《伊菲姬尼亚》由于情感占优势,并不是古典的或符合古代精神的,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样。史雷格尔弟兄抓住这个看法把它加以发挥,因此它就在世界传遍了,目前人人都在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注: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20、221.)从歌德的这段话中可以见出,“古典诗”就是“素朴的诗”,也是“古典主义”;“浪漫诗”就是“感伤的诗”,也是“浪漫主义”。三种称呼指的是同一种“类型”,据以分类的标准是“创作方法”。两种方法最根本的区别是艺术原则的不同:古典主义是从客观世界出发,浪漫主义是“完全从主观”出发——在席勒看来也就是“情感占优势”。应该说,歌德与席勒的见解对怎样理解创作方法的内涵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但是,创作方法的概念得到普遍重视却不是自歌德始,而是迟至俄国十月革命后。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苏联的一个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学团体——“拉普”提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竭力把它推举为无产阶级艺术的创作方法。他们把创作方法等同于世界观和哲学观,无视艺术方法的特殊性,对创作方法的认识极为幼稚和不科学,远比歌德落后。由于其庸俗社会学的危害性十分明显,作为创作方法,很快就被人们抛弃了,但他们对创作方法的重视及其片面认识却影响久远。1932年苏联文艺界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并在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然而对其内涵的解释却一直含糊不清,尽管高尔基极力强调该方法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融合,也无法扭转这一方法在苏联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导致长期独尊现实主义、排斥浪漫主义、扼杀创作方法多样化的错误趋向。因此,也给反现实主义者以否定现实主义的口实,现实主义被歪曲为机械反映论、直观唯物主义、违背艺术本质的创作方法等等。对创作方法内涵的各持己见不一定是引起种种争执的惟一根源,但起码是一个重要原因。创作方法是什么?在我国,一般都解释为关于艺术创作的(或作家塑造形象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这种界定不能说是明确的、严密的,以至于对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夸张和想象是否浪漫主义专有的“方法”等问题都引发没完没了的争议。无疑,创作方法与世界观、哲学观、文学观、审美原则、艺术原则、艺术手法(包括具体的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等都紧密关联或属于创作方法本身的构成成分,但它们是怎样一种结构关系,却是人言人殊的。有人认为,创作方法包含着三个方面:基本艺术观、具体艺术观和特征性艺术手法。基本艺术观是指诸如文艺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对人和世界的认识与把握等等属于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范畴的艺术观点,实际上就是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的观点。具体艺术观是指在基本艺术观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创作的主张。特征性艺术手法是与具体艺术观相适应的、对创作方法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的某些艺术手法。举例来说,认为文艺家是通过艺术想象来创造客体的、表现主体的,而客观世界只有提供素材的作用,这是现代派的基本艺术观。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波德莱尔把山水草木看成是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艾略特提出寻找“客观对应物”以表现情绪;庞德认为诗是“人类情绪的方程式”等等,这就形成了象征主义的具体艺术观。加上由这些艺术观支配选择、创造的特征性艺术手法——一系列象征手法,就形成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这样,特征性艺术手法就是创作方法形成的标志,基本艺术观和具体艺术观则是创作方法形成的基础。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制约是通过对艺术观的决定性影响而起作用的,因而世界观(哲学观)也就是创作方法形成的思想基础(注:邹平.现实主义精神和多样的创作方法[J].文学评论,1982,(5).为浪漫主义一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6).)。由于运用层次性原则对创作方法进行分析,把艺术观和特征性艺术手法以及作品呈现的艺术世界联系起来,突出了特征性手法对创作方法的重要性,因而,这一观点基本上言之成理,比一般阐释更有说服力。不过,其中仍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论者把特征性艺术手法局限于只承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才具有,只有这三种才称得上是创作方法,那么,如果其他种种文学现象例如论者提及的唯美主义和存在主义都没有产生出特征性艺术手法,只能说是一种文艺思想的话,它们到底运用哪种方法创作呢?虽然可以赞同基本艺术观不一定总是与创作方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意见,但既然是创作方法,按照论者阐述的内在关系,它就必然与具体艺术观和基本艺术观是一个整体。这样,说唯美主义和存在主义文学运用了仅有的那三种创作方法的任何一种都似乎有违逻辑,那样的话,艺术原则必然要随创作方法的运用而改变。这样一来,唯美主义和存在主义岂不是要变成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或什么也不是了吗?它们本身的文艺思想能在创作中离开创作方法而存在么?显然,这样规定艺术观和艺术手法的关系还是过于简单化了。

对创作方法内涵的阐释,首要前提是应该明确该概念的逻辑层次,否则难免混乱和自相矛盾。人们说的创作方法起码包括三个逻辑层次上的含义,一是每个作家创作时运用的具体方法,二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某一创作群体运用的有一致性的特殊的方法(类型),三是从前二者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般方法。三者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又有不可否认的区别。一般方法是从抽象出来的共同性而言的,例如歌德说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区别,一是从客观世界出发,一是从主观世界出发,显然这是在根本的艺术原则上概括的共性。特殊方法是具有历史规定的群体一致性的类型,它是从个别创作方法归纳而来的,舍弃了个别的特殊性而上升到特定群体的共性,相对于一般方法来说它是特殊的,具有与其他类型的方法相区别的个性,处于个别与一般的中介地位,这类创作方法就是常说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等方法。个别方法即每一类型中具体作家运用的独特的方法,例如同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等人运用的创作方法具有类型的一致性和一般意义的共性,但又各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别性,司汤达和托尔斯泰是内倾的现实主义,巴尔扎克则以外倾为特征,前两人以人物心理描写为重点,但司汤达是以内心独白为主体,托尔斯泰则是在结合外部世界描绘的同时展现人物心理的全过程的“心灵辩证法”的心理写实。巴尔扎克也不是不重视人物的心理,而是着重通过外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面貌、言行的详尽描绘来揭示人物的灵魂。个别方法与特殊方法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但从普遍意义上说,现实主义的这些个别与特殊的方法又蕴含着“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再现这样一种“一般”,这种一般的共同性是可以超越时空、民族、个体而反复出现的。它只是作为个别作家选择艺术掌握方式的基本出发点(原则),在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的制约下和个体特性相融合才能成为具有操作价值的具体创作方法。

二、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的比较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同一观不仅渊源于对创作方法内涵的理解混乱,更失误于对文学思潮的认识糊涂。人们往往受困于作品本位文学观思维方式的走势,而乐于在文学思潮与创作潮流之间画一等号。从孔子、亚里士多德直到当代形形色色的文学观,尽管各自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但基本上是从作品、作家即创作范围来界定“文学”含义的。这种思维走势致使不少人把文学思潮当作仅是创作范围内的文学现象,等同于创作潮流。我们赞同把文学艺术视为活动的观点,它包含着观念、观念导致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作品、对观念的反馈等四个层面。文学思潮属于观念层面,它支配着创作、批评、鉴赏的实践。一个特定的文学思潮作为观念系统,它贯串于整个群体性文学活动各领域。它不仅是文学创作思潮,也是文学理论思潮、文学批评思潮和文学鉴赏(接受)思潮。简言之,它的系统构成范围包括了理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实践(创作、鉴赏)两大领域。在文学实践的领域中,文学思潮不能等同于实践行为和行为结果(作品),它仍是支配创作行为、鉴赏行为的文学观念。而且,作为群体性精神结构的文学思潮必须与创作结果即作品以及固定于作品中的“被客观化”的文学观念相区别。文学思潮更不能等同于创作潮流或仅是创作领域的文学思潮,特定文学思潮在理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实践(文学创作、文学鉴赏)两个领域中构成系统,两大领域构成的文学思潮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文学理论思潮、文学批评思潮与文学创作思潮、文学鉴赏思潮在文学观的根本问题上应该是统一的,审美原则也必须是基本一致的,但在思维方式、思维趋向、表现形态和构成的比例配置上却有差异。

与一般思潮一样,文学思潮具有精神性和较大范围内的动态性,但它是文学的思潮,所以“文学性”是其特殊性。文学思潮的核心是“思”,根据其特殊性去理解,这“思”是成潮的文学之“思”,而不应理解为文学中反映的社会思想,也不能像波斯彼洛夫那样把它们局限于高度“自觉”的“共同创作纲领”。文学思潮的含义,可分为两层来理解。首先,它的核心是一种体系性的文学思想,可称之为“文学规范体系”,如同科学史上的“范式”。它是动态的,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次,文学思潮是文学活动系统中主体群体在文学规范体系支配下的动态的观念整体,也就是文学规范体系在群体活动中的展开、增殖。群体活动既受文学规范体系制约支配,又对它产生反作用,并促使它随着现实的发展而衍变。因此,笔者认为,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群体性思想趋向(注:关于文学思潮与创作潮流的关系参阅拙文《文学思潮的系统构成》 (《 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 对文学思潮本质的探讨将在拙文《文学思潮的界定》中详论。)。

在三个逻辑层次的创作方法中,最易于与文学思潮混淆的是一般方法和特殊层次的类型方法。不可否认,从创作层面来说,创作方法是文学思潮的“凝聚”,创作方法是文学思潮的重要特征,两者不可分离。但是不能说创作方法也是理论、批评和鉴赏层面上的文学思潮的“凝聚”或主要特征。要说创作方法与这些层面的文学思潮有联系的话,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艺术原则、审美原则等“文学思想”的内容,而不是创作方法的全部。顾名思义,创作方法就是创作的方法,其主体是作家,它依赖于作家而产生、存在。理论、批评、鉴赏各有自己的方法,它们当然要与创作方法互相适应,然而,这种适应只是艺术原则上的而不是艺术手法上的。在文学活动系统整体内之所以能形成统一的文学思潮,也就是因为群体在文学思想这一观念层面上趋向一致。

创作方法可以在文学思潮之外存在,而历史上公认的文学思潮似乎都离不开创作方法。这就在思潮与方法的联系上引出关于思潮与方法谁依赖谁的问题。有人认为创作方法很多时候是在文学思潮中产生或得以发展、得以完善的。例如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创作方法,就是在同名的文学思潮中产生的,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古已有之”的创作方法,则是借助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分别得以完善和飞跃发展的(注:张冠华.文学思潮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4).)。这里说的几种创作方法不是在同一逻辑层次上的方法,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方法是类型层次上的特殊方法,而所谓“古已有之”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则是在普遍层次上的一般方法,将它们作为同一层次上的概念说明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关系,明显存在着逻辑上的混乱,但在这里对论者的观点并无大碍,无论是在类型性特殊方法还是在一般方法层面上统一起来,都可以强调创作方法对文学思潮的依赖性。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文学思潮依赖于创作方法,西方公认的几种主要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共名现象就是这种关系的标志。具体地说,文学思潮对创作方法的依赖性表现在两方面:(1 )创作方法是文学思潮区别于社会思潮的特殊性——文学性之所在,同时又是社会思潮、文学思想转换为审美形态的文学思潮的“中介”,没有特定创作方法的形成,就不算是文学思潮。(2 )创作方法是文学思潮的超越性之所在,即文学思潮的产生演变更迭递移,其内在根源主要是创作方法的变迁(注:周晓风.论文学思潮的创作方法特征[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2,(4).)。两种相反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合理性。特殊方法的形成确实有赖于文学思潮,但个别方法和一般方法的产生与存在就不一定依赖于文学思潮。创作方法标志着文学思潮的特殊性,这一点只能在创作思潮层面上说才是正确的。如果在包括创作、理论、批评和鉴赏的文学活动系统整体层面上说,文学思潮的特殊性——它与社会思潮相区别的“文学性”就只能从观念本质上去界定,其独特之处应是文学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不同,马克思曾经指出过这种区别,他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9.)在创作活动中,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原则“辩证地把该艺术发展阶段上个人的、集团的和普遍的创作定向结合起来,形成创作方法。”(注: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89.)但是,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原则不仅支配着创作活动,而且管辖着所有的文学活动。它是方法论原则,在艺术活动不同领域结合该活动形态的需要和特点而形成适用于该领域的方法(创作方法、理论方法、批评方法、欣赏方法)。所以,从根本上说,文学思潮整体相对于社会思潮的特殊性决定于文学掌握世界方式的原则。至于文学思潮的递变,从逻辑顺序上看,应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下,首先是文学观念发生变化,才引起创作方法和创作面貌的变迁。但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互动的。

对任何事物的区别都需要比较,而比较必须是合理的。黑格尔曾认为能看出极似之似或极异之异者,如知道橡树与槐树的相似和粉笔与骆驼的不同,不是比较的目的。有价值的比较是能够识别极异事物之同或极似事物之异(注: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262.)。有人说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在特征上不同: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创作方法则有一定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时空上的传播(注:张冠华.文学思潮论 [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4).)。在这里所比较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属于不同逻辑层次,前者是个别层次上的概念,后者是一般层次上的概念,这样的比较倒有点像粉笔与骆驼的比较。创作方法若在个别概念层次上的话同样具有历史规定性特点,上升到“类型”和“一般”逻辑层次的文学思潮也具有普遍性。文学思潮的传播影响不仅通过创作思潮,也通过理论思潮、批评思潮的成果以及欣赏思潮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而实现。

概而言之,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有内在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文学思潮不仅涉及创作领域,也涉及理论、批评和欣赏领域。创作思潮是文学思潮整体中的部分,而创作方法则是创作思潮这个部分中的部分,文学思潮的内涵比创作方法更丰富。就理论性质而言,文学思潮概念主要是文学史范畴,创作方法属美学范畴。在外延上,文学思潮可以包含创作方法,而创作方法既可以隶属于思潮,也可以独立于思潮之外而存在。

[收稿日期]1999—09—10

标签:;  ;  ;  ;  ;  ;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