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GF与TGF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bFGF与TGF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海波[1]2002年在《bFGF与TGFβ_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碱性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在乳腺癌中的综合表达及临床意义,为乳 腺癌的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以40例人乳腺癌组织为恶性肿瘤标本模型,20例人乳腺纤维腺 瘤为良性肿瘤标本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染色观察bFGF及TGF 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抗F—ⅧRAG染色观察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MVD 记数参照 Weindner~(34)和 Maedal~(35)报道的方法,先在低倍镜(×100)下全面 观察切片以确定肿瘤内血管密度最高处,多位于肿瘤边缘。再在高倍镜(× 200)下,以与周围肿瘤细胞和结缔组织成分明显区别的任何一个棕色染色 的内皮细胞或细胞丛作为一个血管,记录5个视野内的微血管数,取其平均 数作为该病例的MVD值。bFGF和TGFβ1免疫组化阳性染色为乳腺癌细胞 内棕黄色颗粒,每张切片于着色明显处计数10个高倍视野,计算阳性细胞 率,阳性细胞数大于5%为阳性。 结果:(1)40例乳腺癌标本组织中bFGF、TGFβ1 平均阳性细胞率分 别为 65%(26例)和 57.50(23例),20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中 bFGF、 TGFβ1平均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30%(6例)和 35%(7例),乳腺癌标本中阳性病 例明显高于乳腺纤维瘤组织(P<0.05)。(2)40例乳腺癌标本组织中26例 bFGF表达阳性者平均MVD值为51.1±14.7,14例阴性表达者平均MVD值 为34.1±9.9,两者之间显着差异(P<0.01);23例TGFβ1表达阳性者平均 2为 53.5 ± 11.5,17例阴性表达者平均MVD值为 32.5±10.1,两者之间亦存在显着差异(P<0.01)。(3)40例乳腺癌标本病检发现淋巴结转移23例,23例淋巴结转移病例中TGFβ1阳性病例为15例(65.22%),17例淋巴结未转移病例TGFβ1阳性病例为10例(5 8.82%),其阳性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 结论: 1.bFGF与TGFβ1在良性乳腺肿瘤中表达较低,而在乳腺癌中表达较高。提示bFGF与TGFβ1在乳腺癌发病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2.乳腺癌组中bFGF与TGFβ1阳性组平均MVD值明显高于bFGF与TGFβ1阴性组(P<0.01),提示bFGFβ1对肿瘤微血管的生成起一定作用。 3.乳腺癌组织中bFGF与TGFβ1阳性表达和MVD明显增高,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王晓军[2]2016年在《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干/祖细胞出现分化受阻、凋亡障碍和恶性克隆性增生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3-4/10万,在各种恶性肿瘤凋亡率中,白血病在男性患者位居第六位,女性患者位列第八位,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首位。研究发现,与实体肿瘤一样,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新生和信号传导密切相关。目前这一研究已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异常的血管生成发挥着关键作用。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具有诱导血管生成的潜能,这种潜能必需在生长因子的刺激下才能转化为发挥作用的表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最强的血管生长因子之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正性调控因子。近年来,研究表明,白血病患者体液中bFGF水平亦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骨髓中有明显的血管新生现象。体内体外的各种实验均证实了bFGF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增殖活性。人们发现白血病细胞有bFGF和或bFGFR的异常表达,bFGF可以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直接刺激白血病细胞,通过加强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水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新生血管持续不断的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恶性血液病中,血管增生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骨髓血管增生与AML、ALL和CML的预后不良有关。近年来,对AML和CML患者骨髓血管增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类型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都有显着增高,而且与VEGF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CML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及VEGF水平增高最为显着。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在实体瘤中可以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其在白血病中表达也有所提高,COX-2与白血病中VEGF表达及血管新生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COX-2诱导花生四烯酸合成的主要代谢产物PGE2:同样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起作用,诱导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bFGF合成。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及凋亡受多种具有刺激活性或抑制活性的两大类所谓正性或负性的细胞因子组成的网络的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血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因子,多种正常血细胞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均能产生TGFβ1,它不仅能刺激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修复创伤,还能调节造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目前大多研究开展的是对COX-2、bFGF、TGF β1及VEGF这四种因子单个或两叁个因子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但理论创新不足,应用范围有限,而本研究通过检测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 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 β1及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四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予以研究,分析各检测指标在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探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第一部分: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检测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COX-2、FGF、TGF β1、VEGF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检测指标在A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在安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0例A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含量,并对A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对于AL患者,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1.初诊时,AL组的血清COX-2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t/χ2=6.082).2.初诊时,AL组的血清bFGF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820.000)。3.AL组初诊时血清TGFβ1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860.000)。4.初诊时,AL组的血清VEGF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t/χ2=4133.000).5.治疗前AML组血清bFGF、COX2、VEGF及TGFβ1水平与ALL组患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586,χ2=1077.000;P=0.646, χ2= 2906.500; P=0.986,χ2=1135.500; P= 0.729 χ2=2919.000)。6.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患者血清TGFβ1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χ2=3774.000)。7.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血清bFGF、COX2及VEGF含量出现显着降低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806,χ2=3756.000;;P=0.868,χ2= 2173.500;P=0.905,χ2= 2181.000).8.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bFGF、COX2、 VEGF及TGFβ1水平与治疗前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F=61.802;P<0.001,F=1342.108;P<0.001,F=458.935;P<0.001, F=1349.146)。9.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骨髓始加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分别为R=0.0.303,P=0.005;R=0.435,P<0.001;R=0.293,P=0.006),而TGFβ1水平与骨髓始加幼稚细胞数呈负相关(R=-0.379, P<0.001)。10.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TGFβ1水平比较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401,P<0.001;R=-0.578,P=0.001;R=-0.388,P<0.001)。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研究表明,促血管生成因子COX-2、VEGF及bFGF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显着增加,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COX-2、VEGF及bFGF含量显着下降,而血清TGF β1水平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减低,而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TGFβ1含量显着升高,提示血管生成可能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动态监测AL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水平,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二部分: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检测不同分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变化,对它们在CML的诊治和术后干预中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以在安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50例初诊CM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X-2、bFGF、 TGFβ1及VEGF的含量,并对CM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对于AL患者,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1.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COX-2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34.862)。2.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bFGF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01,t/χ2=820.000)。3.CML组各期初诊时血清TGFβ1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1289.000);4.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VEGF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1402.000)。5.治疗前CML组急变期患者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增高,而TGF β 1水平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6.974; P<0.001,t/χ2=485.000;P<0.001,t/χ=465.000; P<0.001,t/χ2=55.000));26.治疗前CML组加速期患者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1水平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6.117;P<0.001,t/χ2=575.000;P<0.001,t/χ2= 445.000;P<0.001,t/χ2=65.000)。7.经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包括完全血液学缓解、完全遗传学缓解及完全分子学缓解)(CR)时,血清bFGF、COX2及VEGF含量明显下降,而TGFβ1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950,t/χ2=-0.063;P=0.983,t/χ2=1518.000; P=0.584, t/χ2=1468.500;P=0.742,t/χ2=1299.000)。8.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未达到缓解(包括部分缓解、血液学复发和耐药)时,血清bFGF、COX2、VEGF及TGFβ1水平与CR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28.355;P<0.001,t/χ2=630.000;P <0.001,t/χ2=137.000;P<0.001,t/χ2=123.000)9.CM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为R=-0.315,P=0.026;R=-0.330,P=0.020;R=-0.632,P<0.001)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CML患者初诊时存在COX-2、VEGF及bFGF的高表达,TGFβ1在CML初诊时存在低表达,经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时,血清COX-2、VEGF、bFGF及TGFβ1含量基本恢复正常,提示与CML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以上研究,说明动态监测CML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水平,可作为CML病情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第叁部分:白藜芦醇对K562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COX-2、bFGF、TGFβ1及VEGF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Res)及伊马替尼(IM)对K562细胞进行干预,通过MTT法、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将K562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IM单药组(0.1μmol/L、0.2μmol/L)、Res单药组(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IM联合Res组(IM0.1μmol/L+Res 50μmol/L、IM 0.1μmol/L+Res 100μmol/L、IM 0.1μmol/L+Res 200μmol/L、IM 0.2μmol/L+Res 50μmol/L、IM 0.2μmol/L+Res 100μmol/L、IM 0.2μmol/L+Res 200μmol/L)。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其给药后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变化。结果:1、细胞抑制率随白藜芦醇及伊马替尼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白藜芦醇或者伊马替尼相比,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0μmol/mL白藜芦醇+200μmol/L伊马替尼组细胞的抑制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白藜芦醇与伊马替尼联合作用组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高,且当作用72 h时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高。2、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两种药物联合运用后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各联合用药浓度组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均高于单用白藜芦醇组和伊马替尼组,且当用200μmol/ml白藜芦醇+0.2μmol/L伊马替尼作用K562细胞时细胞的凋亡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白藜芦醇与伊马替尼联合作用后使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且当作用72 h时细胞凋亡率为最高。3、采用伊马替尼及白藜芦醇对CML细胞株caspase-3进行检测发现,随着白藜芦醇或伊马替尼浓度升高,其caspase-3活性逐渐增强。4、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单用白藜芦醇及单用伊马替尼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均具有凋亡作用,而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随着伊马替尼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5、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检测显示单用白藜芦醇及单用伊马替尼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均具有凋亡作用,而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随着伊马替尼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6.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0.2μmol/L伊马替尼组的COX-2、bFGF及VEGF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而TGFβ1 mRNA的表达均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200μmol/mL白藜芦醇±0.2μmol/L伊马替尼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后,细胞中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而COX-2、bFGF及VEGF mRNA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对照组和0.2μmol/L伊马替尼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白藜芦醇及伊马替尼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均具有促进凋亡作用,其联用可明显增加其凋亡率。对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的白藜芦醇能够增加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低COX-2、bFGF及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K562的凋亡,间接反映血管生成在白血病中的作用。

刘海波, 王为中, 晋援朝[3]2002年在《碱性细胞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人乳腺癌组织为恶性肿瘤标本模型 ,乳腺纤维腺瘤为良性肿瘤标本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FGF与TGFβ1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bFGF、TGFβ1平均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瘤组织 (P <0 0 5 )。结论 bFGF与TGFβ1在乳腺癌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促进作用 ,bFGF与TGFβ1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新指标

郭贵龙[4]2003年在《环氧化酶-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环氧化酶-2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第一节 环氧化酶-2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人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远离肿瘤正常乳腺组织的COX-2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86%的癌组织COX-2mRNA表达显着增高(0~1.180);正常乳腺组织几乎不表达;癌旁组织表达明显增高(0~0.652)。癌与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COX-2mRNA的表达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乳腺癌组织46.5%COX-2呈高表达;癌旁组织16%为高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正常乳腺组织未见COX-2蛋白表达。Western blot表明乳腺癌组织蛋白水平明显增高(52.27±11.64),癌旁组织COX-2蛋白也升高(14.42±3.82),正常乳腺无COX-2的表达。结论:COX-2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增高发生在乳腺上皮细胞癌变的早期,在大多数肿瘤组织COX-2的表达明显升高,而正常乳腺组织并不表达,提示COX-2可作为乳腺癌早期预防之靶的。关键词:乳腺癌,环氧化酶-2,蛋白印迹,RT-PCR,免疫组化

毕艳楠[5]2018年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小鼠乳腺纤维化分子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在乳腺纤维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腺纤维化多由乳腺炎引起乳腺严重损伤的不完全修复所致。病原微生物的持续感染或机械损伤等均可以造成奶牛乳腺纤维化甚至乳腺硬化,乳腺纤维化给奶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引起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感染易导致慢性乳腺炎,进一步引起乳腺纤维化。本研究采集72例奶牛乳腺组织,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选取S.aureus感染的奶牛乳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GF-β1、PDGF-BB、bFGF的表达分布来研究几种纤维化相关细胞生长因子在S.aureus奶牛乳腺炎和纤维化自然病例中的表达情况。而后为了探讨S.aureus诱导乳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应用不同浓度奶牛乳腺源性S.aureus菌液感染Balb/c小鼠第4对乳腺,建立奶牛源性S.aureus乳腺纤维化小鼠模型;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乳腺组织中TGF-β1、PDGF-BB、bFGF与受体TβRⅠ、PDGFRβ、FGFR2的表达分布;荧光定量PCR(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乳腺组织中TGF-β1、PDGF-BB、bFGF、TβRⅠ、PDGFRβ、FGF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TLR2、TLR4、α-SMA、COL Iα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乳腺组织中NF-κB p65和AP-1 c-jun蛋白非磷酸化和磷酸化水平的表达。本研究应用TGF-β1、PDGF-BB、bFGF作用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应用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PI3K和Akt的表达,以探讨PI3K、Akt是否参与细胞因子下游信号转导;通过添加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应用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下游信号Akt、p-Akt及α-SMA、COL Iα1的表达,进一步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TGF-β1、PDGF-BB和bFGF诱导乳腺成纤维细胞产生ECM的作用。结果显示:(1)在72例奶牛乳腺组织中,有10例乳腺组织分离出S.aureus;在S.aureus感染的乳腺组织乳腺上皮细胞中可见TGF-β1、PDGF-BB、bFGF阳性信号。(2)不同浓度的S.aureus感染小鼠乳腺组织后,10~8 cfu/mL组小鼠乳腺组织呈现明显的纤维化,确定10~8 cfu/mL S.aureus作为诱导小鼠乳腺纤维化的感染菌浓度。S.aureus促进小鼠乳腺组织中TGF-β1、PDGF-BB、bFGF、TβRⅠ、PDGFRβ、FGFR2与TLR2、TLR4、α-SMA、COL Iα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S.aureus的持续感染,TGF-β1与受体TβRⅠmRNA和蛋白以及PDGF-BB、TLR2、TLR4 mRNA的表达呈先升高(1 d~3 d)后降低(3 d~7 d)再升高(14 d~21 d)的趋势,PDGF-BB蛋白、bFGF与受体FGFR2、PDGFRβ、α-SMA和COL Iα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则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TLR2蛋白的表达一直维持较高水平,TLR4蛋白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aureus促进了小鼠乳腺组织中NF-κB p65、NF-κB p-p65、AP-1c-jun和AP-1 p-c-jun的表达。(3)TGF-β1、PDGF-BB和bFGF促进了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中PI3K和Akt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不同浓度的PI3K抑制剂LY294002作用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后,均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剂的浓度为50μM时,p-Akt蛋白表达最低,其抑制效果最佳。抑制剂LY294002处理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后,再用TGF-β1、PDGF-BB和bFGF作用细胞,细胞中Akt mRNA、p-Akt蛋白、α-SMA mRNA、COLⅠα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本研究证实,在乳腺炎和不同程度纤维化的奶牛自然病例乳腺组织中,TGF-β1、PDGF-BB和bFGF主要在乳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奶牛乳腺炎源性S.aureus可以诱导小鼠的乳腺纤维化,S.aureus不仅促进小鼠乳腺组织中TGF-β1、PDGF-BB、bFGF与受体TβRⅠ、PDGFRβ、FGFR2的表达,还可以促进TLR2、TLR4、α-SMA和COL Iα1的表达及NF-κB p65、AP-1 c-jun的磷酸化,TLR2/4-NF-κB p65和TLR2/4-AP-1c-jun信号通路与S.aureus诱导小鼠乳腺组织中α-SMA和COL Iα1的表达相关。TGF-β1、PDGF-BB和bFGF作用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后可以促进PI3K和Akt的表达,PI3K/Akt信号通路在TGF-β1、PDGF-BB和bFGF促进α-SMA mRNA转录和COLⅠα1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作用。

苗向阳[6]2009年在《PLGF、TGFβ_1和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PLGF、TGFβ_1和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BTCC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PLGF、TGFβ_1和bFGF的表达。结果:PLGF在1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0%(1/10),在30例BTCC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6.7%(17/30),两者相比,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1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均不表达,在30例BTCC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0%(15/30),两者相比,经χ~2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bFGF在1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表达的阳性率为20%(2/10),在30例BTCC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0%(21/30),两者相比,经χ~2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L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G1、G2、G3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1/10)、72.7%(8/11)、88.9%(8/9),阳性率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升高,经χ~2检验,G1与G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G1与G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2与G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G1、G2、G3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2/10)、45.6%(5/8)、88.9%(8/9),阳性率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升高,经χ~2检验,G1与G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与G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G2与G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G1、G2、G3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0%(4/10)、72.7%(8/11)、100%(9/9),阳性率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升高,经χ~2检验,G1与G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与G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G2与G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is~T_1期与T_2~T_4期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5.3%(6/17)、84.6%(11/13),经χ~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is~T_1期与T_2~T_4期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9.4%(4/17)、76.9%(10/13),经χ~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is~T_1期与T_2~T_4期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2.9%(9/17)、92.3%(12/13),经χ~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GF分别与TGFβ_1、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212(P=0.009),r=0.282(P=0.001)。另外,PLGF在BTCC中男女两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2.6%(10/19)、63.6%(7/11),经χ~2检验,男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_1在BTCC中男女两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2.6%(10/19)、45.5%(5/11),经χ~2检验,男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GF在BTCC中男女两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3.7%(14/19)、63.6%(7/11),经χ~2检验,男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GF在正常粘膜与BTCC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6.7%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BTCC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0%,在正常膀胱粘膜中不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bFGF在BTCC和正常膀胱粘膜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20%,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在膀胱粘膜的癌变过程中,存在多基因突变,有多种新蛋白的产生;PLGF、TGFβ_1和bFGF在BTCC中表达的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浸润深度越深,临床愈后越差;PLGF、TGFβ_1和bFGF在BTCC不同性别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PLGF与TGFβ_1、bFGF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肿瘤的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叁种蛋白可能相互作用,通过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利于肿瘤的增殖,分化及转移,因此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并为研究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帆[7]2011年在《bFGF和μPA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bFGF和uPA在不同TNM分期及临床分期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1.应用SupervisionTM二步法分别检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155例NPC组织和20例鼻咽粘膜慢性炎组织中bFGF、uPA蛋白表达情况。2.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显着性水准。用χ2检验分析bFGF和uPA蛋白表达与NP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生存曲线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1. bFGF和uPA蛋白在NP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6%和79.4%,在对照组织中基本不表达,bFGF和uPA蛋白在NPC和鼻咽粘膜慢性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bFGF和uPA蛋白在NPC表达与性别、年龄均无相关性(P>0.05)。3. bFGF和uPA蛋白阳性表达率在NPC临床TNM分期的T1、T2、T3、T4分别为:53.3%、75.9%、84.2%、96.6%和53.3%、66.7%、91.2%、93.1% ,两指标在各自T期总体比较均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在N0、N1、N2、N3分别为77.8%、69.8%、80.9%、94.7%和70.4%、69.8%、82.3%、92.1%,两指标在各自N期总体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M0、M1分别为78.0%、95.7%和76.5%、95.7%,两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 bFGF和uPA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临床分期为Ⅰ~Ⅱ、Ⅲ、Ⅳa、Ⅳb期分别为43.3%、87.7%、88.9%、95.7%和43.3%、84.2%、88.9%、95.7%,两指标在各自临床分期总体比较均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5. bFGF和uPA蛋白在鼻咽癌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557,P=0.000)。6.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 bFGF和uPA蛋白单独或联合表达阳性患者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短于阴性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晚期的患者提示有不良预后。结论:1.鼻咽癌组中bFGF和uPA蛋白阳性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炎症组,提示两基因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2. bFGF和uPA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而与NPC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表明bFGF和uPA是NPC的局部浸润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的重要参与因子。3. bFGF和uPA蛋白表达呈显着正相关,表明它们很可能为NPC浸润转移的共同促进因子。4. bFGF和uPA与NPC的预后有关,提示bFGF和uPA阳性表达的NPC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二者联合表达有降低NPC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

闫琴琴[8]2008年在《CD105、TGFβ1、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威胁妇女生命的常见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患者数量逐渐增多。研究发现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乳腺癌的生成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成为一大新兴领域。目前用于标记肿瘤组织微血管的试剂中CD105是最可靠的。CD105参与血管生长,在肿瘤血管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有关, CD105将在肿瘤的诊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在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细胞失去了TGFβ1介导的生长抑制,是由于一个或多个TGFβ1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的失表达,在肿瘤生长的晚期阶段,TGFβ1作为肿瘤的促进因子通过刺激血管生成、细胞迁移、免疫抑制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等提供适宜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微环境。另外,COX-2也是肿瘤标志物之一,COX-2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积聚,生成多种前列腺产物,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促进血管形成。本研究通过检测CD105,TGFβ1和COX-2蛋白在乳腺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浸润性癌Ⅰ级及浸润性癌Ⅱ-Ⅲ级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它们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联结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乳腺正常组织组(25例),乳腺不典型增生组(27例),乳腺浸润性癌Ⅰ级组(29例),乳腺浸润性癌Ⅱ-Ⅲ级组(36例)中CD105, TGFβ1, 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1. CD105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且新生血管分布不均匀,大多局限于肿瘤实质边缘的间质内,CD105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CD105蛋白标记的MVD值在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浸润性癌Ⅰ级组及浸润性癌Ⅱ-Ⅲ级组中分别为6 . 50±1 . 59,19 . 30±4. 26,38 . 16±5 . 54,57 . 88±9 . 47,两两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2. TGFβ1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癌细胞胞质内,且在肿瘤边缘的癌细胞表达较强,某些血管内皮细胞也有阳性表达,TGFβ1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TGFβ1蛋白表达在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浸润性癌Ⅰ级组及浸润性癌Ⅱ-Ⅲ级组中均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4.0%,44.5%,65.5%,88.9%,两两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3. COX-2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癌细胞的胞质内,血管内皮细胞、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亦有散在的阳性表达,COX-2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COX-2蛋白在正常组,浸润性癌Ⅰ级组与浸润性癌Ⅱ-Ⅲ级组的阳性表达率相近,分别为48.0%,55.2%和55.6%,两两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不典型增生组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5.2%,与正常组,浸润性癌Ⅰ级组,浸润性癌Ⅱ-Ⅲ级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4.不典型增生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阳性组中CD105蛋白标记的MVD值(21 . 50±1 . 98)显着高于TGFβ1蛋白表达阴性组(9 . 88±3 . 39)(P<0.05)。浸润性癌Ⅰ级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阳性组中CD105蛋白标记的MVD值(44 . 80±7 . 29)显着高于TGFβ1蛋白表达阴性组(25 . 50±1 . 33)(P<0.05)。浸润性癌Ⅱ-Ⅲ级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阳性组中CD105蛋白标记的MVD值(65 . 23±5 . 75)显着高于TGFβ1蛋白表达阴性组(32 . 10±7 . 94)(P<0.05)。5.不典型增生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阳性组中CD105蛋白标记的MVD值(26 . 70±5 . 38)显着高于COX-2蛋白表达阴性组(13 . 80±3 . 55)(P<0.05)。浸润性癌Ⅰ级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阳性组中CD105蛋白标记的MVD值(46 . 25±4 . 67)显着高于COX-2蛋白表达阴性组(27 . 57±2 . 63)(P<0.05)。浸润性癌Ⅱ-Ⅲ级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阳性组中CD105蛋白标记的MVD值(68 . 93±3 . 95)显着高于COX-2蛋白表达阴性组(43 . 68±5 . 84)(P<0.05)。6.不典型增生组织中TGFβ1,COX-2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浸润性癌Ⅰ级组织中TGFβ1,COX-2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浸润性癌Ⅱ-Ⅲ级组织中TGFβ1,COX-2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浸润性癌Ⅰ级组及浸润性癌Ⅱ-Ⅲ级组中CD105蛋白标记的MVD值逐渐增高,提示CD105蛋白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组织分化越差,CD105表达越高,说明其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愈强。提示血管生成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意义重大。2.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浸润性癌Ⅰ级组及浸润性癌Ⅱ-Ⅲ级组中TGFβ1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提示TGFβ1可能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其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意义重大。3.不典型增生组的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浸润性癌Ⅰ级组和浸润性癌Ⅱ-Ⅲ级组,提示COX-2蛋白表达可能是乳腺癌癌变的早期事件,检测COX-2可能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4. TGFβ1蛋白和COX-2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都是通过诱导血管新生发挥作用,但结果显示这两种蛋白可能是相对独立的事件。在乳腺癌癌变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诱导血管新生来发挥作用。

张亚平[9]2013年在《二甲基苯蒽诱导的小鼠乳腺癌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是目前公认的女性第二大杀手,乳腺癌动物模型对于乳腺癌病因研究和治疗、药物筛选与评价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较为成熟,但在小鼠体内能否成功建立乳腺癌模型研究较少。本文目的是探索DMBA能否在小鼠体内成功诱导乳腺癌,为研究乳腺癌发病机制和评价中药治疗乳腺癌的特色优势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本研究采用C57BL/6小鼠灌胃二甲基苯蒽(DMBA)橄榄油溶液50mg/kg,每周1次,连续5周的造模方式诱导小鼠乳腺癌模型。通过观察实验期间小鼠乳腺肿瘤潜伏期、发生率、生存期、外观、体温、自主活动、外耳微循环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价乳腺癌小鼠模型的中医学体征变化;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法、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小鼠乳腺癌组织不同时期形态学变化及TGF-β1含量表达,同时与临床病理切片相比较,评价小鼠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与临床乳腺癌的相似性;通过给予以附子为主药的温热处方和以蒲公英为主药的寒凉处方进行药物佐证,检测能量代谢指标(红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血清雌激素(雌二醇、孕酮)水平、血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NGF、TrkA、BDNF、TrkB、bFGF、TGF-β1、PAF)和细胞外基质(TIMP-1、MMP-9、LN、COLⅠ、Ⅱ、Ⅲ)含量,评价寒热两种疗法对乳腺癌小鼠的影响。采用MTT法、软琼脂克隆实验、BrdU掺入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健那绿染色实验、明胶酶谱法、Western-blot方法,观察DMBA对7701正常肝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线粒体变化、MMPs和TGF-β1表达的影响,验证DMBA诱导正常细胞转化的机制。结果表明,造模后小鼠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畏寒喜暖、蜷缩少动、体温下降、外耳微循环受阻、全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ATP酶活性降低、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升高等状况,给予药物干预后以附子为主药的温热处方不仅可以明显改善上述状况,而且可以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水平、细胞外基质水平,延长小鼠存活期,阻止肿瘤生长。两次造模小鼠乳腺肿瘤潜伏期、发生率、生存曲线相似。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DMBA诱导的小鼠乳腺癌发生是通过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癌变→浸润性癌变逐渐演变的动态过程,与人体乳腺癌发展过程相似。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MBA诱导的小鼠乳腺癌胞浆中TGF-β1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与临床人体乳腺癌结果一致。体外结果显示:DMBA对7701正常肝细胞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IC50为42.5μg/mL,在50-100μg/mL浓度范围内可以诱导肝细胞形态发生显着变化。与正常肝细胞相比,经DMBA诱导的肝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明显提高,BrdU掺入细胞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内线粒体异常、增多。DMBA处理后的肝细胞和正常肝细胞电泳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与LLC、4T1细胞蛋白表达相似。明胶酶图谱显示经DMBA诱导的肝细胞MMP-9和MMP-2活性增加。Western-blot结果显示,经DMBA诱导的肝细胞TGF-β1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以上结果表明,C57BL/6小鼠灌胃DMBA50mg/kg,每周1次,连续5周的造模方式能成功建立小鼠乳腺癌模型,该模型与临床人乳腺癌相似,可以用于乳腺癌病因和中药治疗乳腺癌的优势研究。

参考文献:

[1]. bFGF与TGFβ_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刘海波. 第四军医大学. 2002

[2]. 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D]. 王晓军. 南方医科大学. 2016

[3]. 碱性细胞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J]. 刘海波, 王为中, 晋援朝. 武警医学. 2002

[4]. 环氧化酶-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D]. 郭贵龙. 重庆医科大学. 2003

[5].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小鼠乳腺纤维化分子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在乳腺纤维化的研究[D]. 毕艳楠.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6]. PLGF、TGFβ_1和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苗向阳. 遵义医学院. 2009

[7]. bFGF和μPA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杨帆. 广西医科大学. 2011

[8]. CD105、TGFβ1、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闫琴琴. 大连医科大学. 2008

[9]. 二甲基苯蒽诱导的小鼠乳腺癌模型研究[D]. 张亚平. 河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bFGF与TGF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