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工程电气安全技术措施论文_王忠宇

浅谈建设工程电气安全技术措施论文_王忠宇

大兴安岭大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165000

摘要: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用电事故,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不重视电气设备的用电安全,所以有必要进行探讨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本文会从用电安全,以及各种安全措施和安全防范来探讨。

关键词:电气安全、建筑施工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也逐渐增多,近年来,由于不断的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的创新,电气设备的安全技术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随着各种新型电子产品的出现,各个人家中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电器,不仅适应了各种电器的使用,而且在用电安全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并且相应有了许多的保护措施。不过,全国上下因为电器事故还是逐渐增多。对于这种情况,文章对其安全性措施进行了探讨。

1 加强电气安全的重要意义

随着如今电器产品的增多,触电事故是多种多样的,多数是由于人体直接接触带电体,或者是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是人体过于靠近带电体等引起的。人体直接接触带电体。当人体在地面或其他接地导体上,而人体的某一部分触及三相导线的任何一相而引起的触电事故称为单相触电。单相触电对人体的危害与电压高低,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等有关。人体发生触电的次数占总触电次95%以上,除了单相触电外,还有两相触电。它指人体两处同时接触不同相的带电体而引起的触电事故。两相触电事故属于这一类间接触电事人体接触发生故障的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电气设备的外壳是不带电的。但当线路故障或绝缘外壳破损时,接触漏电或带电的设备外壳时,就会发生触电危险。触电情况和直接接触带电体一样。大部分触电事故属于这一类间接触电事故与带电体的距离过小。当人体与带电体的距离过小时,虽然未与带电体互相接触,但由于空气的绝缘强度小于电场强度,空气击穿,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因此,电气安全规程中,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都规定了最小允许安全间距。跨步电压触电。由于外力(如雷电、大风)的破坏等原因,电气设备、避雷针的接地点,或者断落电线断头着地点附近,将有大量的扩散电流向大地流入,而使周围地面上布着不同电位。当人的脚与脚之间同时踩在不同电位的地表面两点时,会引起跨步电压触电。

2 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安全保护措施

2.1 绝缘保护

保持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绝缘良好,是保证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最基本要素。电气绝缘的性能是否良好,可通过测量其绝缘电阻、耐压强度、泄漏电流和介质损耗等参数来衡量对于在施工中由于工艺需要而损坏的绝缘层应采用色相带和绝缘电胶布恢复到不低于原绝缘等级,等等。

2.2 短路、过载保护

线路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将增加到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配电设备中常用熔断器以达到短路保护功能。熔断器不仅要标明额定电流,还应标明额定电压。根据配电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选择具有相应分断能力的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一般为用电设备额定电流的1.5 倍左右。载保护一般由自动开关(或小型断路器)完成。根据实际需要,自动开关可配备过电流脱扣器、失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为了起到自动开关过载保护的作用,自动开关的额定电流要与负载电流相匹配,并小于导线的载流量。

2.3 漏电保护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以及人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电流的大小和通过时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和西欧及日本一样,对于漏电保护器取 30 毫安/秒作为设计依据。根据各国经验,这样的漏电保护器,可以满足触电保护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中漏电保护方式一般采用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相结合的分级保护方式,并以末端保护为主。这样,可尽量缩小发生人身触电及故障时所引起的停电范围,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用户的用电,便于查找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漏电保护器不同于其他电气产品,由于它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选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6829-2008《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并具有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缩写为 CCEE)的认证标志;

(2)应经有关专业部门检测并试验合格的报告证明文件;

(3)应符合漏电保护方式对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及分断时间的要求,并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

2.4 等电位保护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11 第 3 章、第 27 章对建筑物等电位连结作了具体要求。等电位分局部等电位连结和总等电位连结。在规范 3.1.7 强制性条文中,要求接地(PE)或接零(PEN)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或接零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联连接。在建筑工程中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利用插座压紧螺栓相互翻接是不符合要求的,干线导线应可靠连接后连接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箱直接相连。接地线用黄绿相间线是国际上通用的,总等电位同时是重复接地点。局部等电位在以往图集中有两种方案,这种方案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的图集进行了修正。新图集有两点得到加强:一是现浇板内受力筋与等电位系统作了可靠的焊接;二是卫生间的用电设备不仅要接地保护,而且还要等电位接地,增加了潮湿场所用电的安全性。

2.5 接地保护

设备的某部分与土壤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物件,叫做接地体或接地极。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就通过接地体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这一电流叫做接地短路电流。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 20m 左右的地方,实际上流散电阻已趋近于零,也就是这里的电位己趋近于零。凡电位趋近于零的地方,即距

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 20m 以上的地方,就叫做电气的“地”或“大地”。接地电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土壤导电率的变化而变化。按接地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和防雷接地、静电接地、屏蔽接地或隔离接地等。

2.5.1 工作接地

人体直接接触带电体。当人体在地面或其他接地导体上,而人体的某一部分触及三相导线的任何一相而引起的触电事故称为单相触电。单相触电对人体的危害与电压高低,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等有关。人体发生触电的次数占总触电次95%以上,除了单相触电外,还有两相触电。它指人体两处同时接触不同相的带电体而引起的触电事故。两相触电事故属于这一类间接触电事故。

2.5.2 保护接地

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把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叫做保护接地。对电力系统来说,保护接地的方法一般只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只有在这种电网中,凡有金属外壳及构件的用电设备才可以采用保护接地来保证人身安全。

2.5.3 标志:

明显、准确、统一的标志是保证用电安全的重要因素。标志一般有颜色标志、标识牌标志和型号标志等。颜色标志表示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标识牌标志一般作为危险场所的标志;型号标志作为设备特殊结构的标志。

2.5.4 安全载流量:

导体的安全载流量,是指允许持续通过导体内部的电流量。持续通过导体的电流如果超过安全载流量,导体的发热将超过允许值,导致绝缘损坏,甚至引起漏电和发生火灾。因此,根据导体的安全载流量确定导体截面和选择设备是十分重要的。

3 结语

以上就是为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安全放心的用电,经过各个方面的分析和保护,我们应主要把目标放在电器质量和安装上面,在设计过程中多一点细心,用我们那一点点的耐心,换来大家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艳玲《.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于亭瑞.浅谈室内电气安装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论文作者:王忠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6

标签:;  ;  ;  ;  ;  ;  ;  ;  

浅谈建设工程电气安全技术措施论文_王忠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