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生产的关系_消费社会论文

论艺术与生产的关系_消费社会论文

艺术生产关系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关系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O-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0)06-083-06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艺术生产理论的著作和文章日见其多,取得了一批理论成果。但就笔者所见,这些论著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对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常常避而不谈,即使个别作者偶尔谈到,也往往是语焉不详。更有甚者,一些作者在自己的论著中,明白无误地反对精神生产(含艺术生产)中生产关系的存在,特别是根本否认“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的存在。他们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比照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分析,精神生产关系也包括人们对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人们在精神生产中的地位和精神产品的分配关系,这是不恰当的。分析精神生产关系,必须从精神生产自身的特点出发。就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言,远不象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那样存在一种所有制的关系,更不存在垄断关系。尽管在精神劳动中,有对资料保密的情况,但并不影响和构成精神生产关系的特征。”那么,这里所承认的精神生产关系是什么呢?“一是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者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精神交往关系。”这样一来,精神生产关系中的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精神产品分配关系都没有了,剩下的就只有一项,即“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者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精神交往关系”一项。而这一项在他们的理解中,其内容也十分贫乏:前者仅仅包括精神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都将起推动作用”,后者则指精神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精神消费关系”和精神生产者之间的“对话”与“学术交流”关系等。总之,精神生产关系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外而消失殆尽。

精神生产关系(含艺术生产关系,下同)真的如一些人认为的就那么简单贫乏甚至不屑一顾了吗?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关系的论述对精神生产是否适用?今天研究精神生产关系有无现实意义?下面笔者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写出来以求教于有关作者和方家。为了节省篇幅和集中精力,笔者的论述集中于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关系,而较少涉及精神生产其它领域。

一 艺术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内涵

我认为,艺术生产(其它精神生产也一样,下同)是否存在生产关系,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关系看,艺术生产关系受物质生产关系普遍规律的支配和制约。根据唯物史观,艺术与其它精神领域或思想形式一样,它们都是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受到社会的经济基础亦即物质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决定与制约。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是很多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8页。)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在成书于1861~1863年的《剩余价值理论》中说得更明白具体:“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制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因此,“要研究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观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列宁在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基本思想所使用的方法时说:“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6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都在强调说明:研究艺术生产及其生产关系与其它精神生产形式的生产关系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即必须从其“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去理解。其次,要研究精神生产及其生产关系的特点,必须研究与之相适应并受其制约的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形式,而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范畴来观察”。第三,物质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当然也包括艺术生产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除此而外,艺术生产关系同时还受到“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这些因素归根到底仍然是“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中产生的”。

艺术生产关系除受物质生产关系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外,它作为生产的特殊形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特点和内容。这是我们研究艺术生产关系时应注重的另一方面。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虽然并未直接提到艺术生产关系或精神生产关系,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而“艺术生产”概念又主要是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并把它作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式提出来的,作为一定历史形式的现实的特殊生产形式,自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关系是生产的实现形式,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不是现实的生产,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指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资本论》中说到,“撇开每一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的生产劳动只是生产劳动的抽象,并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第五章的一个注释中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是绝对不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0页。)这些观点,对于艺术生产是同样适用的。这就告诫我们,艺术生产既是一种生产形式,就必然具有自己的生产关系。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多处使用“思想关系”、“一切关系”、“一切社会关系”等概念,特别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提法,是应该包括艺术生产关系等一切精神生产关系在内的,这是艺术生产关系的独特性。综上所述,艺术生产关系应该是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或精神关系的统一:一方面,艺术生产关系受物质生产关系普遍规律的支配,这是决定艺术生产关系本质的基础和前提,是艺术生产关系的一般性和共性;另一方面,艺术生产关系又属于“思想关系”、“精神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艺术生产关系的特殊性与个性。毛泽东同志指出:“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8页。)这个原理,对于理解艺术生产关系极其重要。这里,物质生产关系是“一般”,是事物的普遍性和共性;艺术生产关系是“个别”,是事物的特殊性和个性:一方面,艺术生产关系的“个别”一定与物质生产关系的“一般”相联结,另一方面,物质生产关系的“一般”又只能通过艺术生产关系的“个别”而存在。因此,那种简单的直接用物质生产关系取代艺术生产关系的分析的作法固然不可取,借借口艺术生产的特殊性(其它精神生产也一样)而否定物质生产关系对艺术生产和其它精神生产的普遍适用性,进而根本否认艺术生产关系和其它精神生产关系其中特别是彻底否定“精神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存在,同时又极力淡化或弱化艺术生产关系内容的研究,更是片面的、错误的。

二 艺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生产关系(含艺术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彼此结成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所有制关系,即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分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分配关系皆由所有制即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决定。马克思说,分配关系无非是“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前二者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后者则是前二者分配的结果。马克思说:“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来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加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表面上是社会分配的结果,是社会决定指定他在生产中一定地位上生产,而实际上他在生产中的地位的指定或决定是决定于他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生产资料(如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及其货币表现)“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存在的结果”(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马克思的话,除注明出处者外,均引自该书。)。马克思上述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分析也完全适合于对艺术生产关系的分析,只是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1.艺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它这个阶级的。”统治者“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99页。)马、恩的论述深刻地揭示出:第一,阶级社会中艺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统治阶级亦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包括艺术生产资料,他们是自己时代的思想和艺术的生产者和统治者,是思想艺术生产和分配的支配者和调控者;第二,它揭示了阶级社会中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阶级性以及根源,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包括艺术生产及其产品,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在观念上的表现”和反映,“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第三,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也决定了人们在思想关系中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及其艺术表现是占统治地位的,而没有精神生产资料包括艺术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第四,艺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也决定了艺术产品的分配是由统治阶级来掌握和调节的。

在阶级社会中,除了统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生产而外,也还有掌握部分艺术生产资料的小私有者或个体艺术家、民间艺人的艺术生产活动存在。由于艺术生产资料既有艺术生产的对象即一切自然、社会、思维形式和前人及别人的精神产品,也有艺术生产工具。而艺术生产的工具又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物质形态包括各种物质媒介如文学书法生产的语言文字符号、文房四宝和印刷出版媒介等,绘画雕塑中各种颜料、画布、青铜、大理石等。精神形态的艺术生产工具则包括多种思维方式、创作方法、艺术范式和艺术技法等。从一方面看,艺术生产资料包括相当部分艺术生产对象和艺术生产工具中的语言文字符号、思维方式和创作技法等,它们确实不像物质生产资料那样可以被统治阶级全部垄断,因而历代民间的各种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也能不断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艺术生产资料仍然存在所有制即占有关系甚至垄断关系。第一,由于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物质生产资料,因而也被剥夺了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从小成为文盲,这样,也就剥夺了他们从事艺术生产的最基本的艺术生产资料,即剥夺了他们精神形态的生产工具,如使用语言文字符号、阅读欣赏文艺作品掌握艺术方法和技法的机会和权利;同时更剥夺了他们从事艺术生产最低限度的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如纸张笔墨笔。第二,由于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艺术生产资料和从事艺术生产的机会,因此他们生产的艺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限,并且受到统治阶级思想和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因此,那种认为精神生产关系(包括艺术生产关系)“不存在一种所有制关系”,也“不影响和构成精神生产关系的特征”的说法是不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生产关系的理论,也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2.艺术生产和艺术生产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唯物史观,艺术生产部门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间接而疏远,而与政治法律制度和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相对直接而密切。恩格斯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2页。)艺术生产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生产部门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着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是在经济基础的最终支配作用下发生的,并且需经过政治等许多中介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尤为直接而重要。本来,文艺与政治都是上层建筑的部门,从终极意义上二者都是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并为消灭旧的基础和它的上层建筑服务的,但是,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各阶级的经济利益往往是通过政治体现出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也是具有最终的至上权力”;另一方面,“这些经济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的外衣下起作用”,“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多半是间接决定的,因为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4页。)这里说的是哲学,但对文艺同样适用。对于文化(包括文艺)、政治和经济三者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表述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的基本的观点。”(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664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是我们理解艺术生产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年代有文武两个战线和有拿枪杆子和拿笔杆子两个军队;文化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并强调指出:“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和别的更重要的部分比较起来,自然有轻重缓急第一第二之分,但它是对于整个机器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注:《毛泽东论文艺》,第34、54页。)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和极端重要性的同时,也对包括艺术生产在内的精神文明给予高度的关注,提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艺术生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方向。

其次,关于艺术生产者的地位,既是他们对物质生产资料和艺术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的直接结果,也与统治阶级对艺术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关。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同时又占有艺术生产资料的艺术生产者是统治阶级中那些有艺术修养或附庸风雅的帝王将相和达官贵族,也有一部分是受统治阶级雇佣的艺术生产者。他们是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的生产者和支配者。这部分人也有种种情况和倾向。“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主要的谋生之道,而另一些人……是这个阶级的积极成员,很少有时间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和思想。在这一阶级内部,这种分裂甚至可以发展成为这两部分人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对立和敌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9页。)当一部分出身或附属于统治阶级的艺术家成为统治阶级的“逆子贰臣”时,他们的地位和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也会不断受到统治阶级的迫害和摧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把艺术家变成受人雇佣的商品生产者,把“自由的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变成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一书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劳动分为“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即生产劳动和“不同资本交换而直接同收入即工资或利润交换的劳动”即非生产劳动,“这些定义不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得出来的,而是从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这个劳动的借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得出来的”,“在这里,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始终是从货币所有者资本家的角度来区分的,不是从劳动者的角度来区分的”。他还说“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是生产的。”“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例如密尔顿创作的《失乐园》得到五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或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密尔顿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马克思愤怒地指出:“连最高的精神生产,也只是由于被描绘为被错误地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才得到承认,在资产者眼中才成为可原谅的。”马克思在此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扼杀艺术家的天性和能动表现,抹杀艺术生产的特殊内容、性质和艺术品的特殊使用价值,一律把艺术家的劳动变成创造剩余价值和物质财富的手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物质生产资料和艺术生产资料成了全社会和集体的公共财产,艺术生产者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可以摆脱对资本家的钱袋收买和豢养的依赖而为广大劳动人民进行自由的艺术生产,正如列宁所说:“这个自由不仅是指摆脱了警察的压迫,而且是指摆脱了资本,摆脱了名位主义,甚至也是指摆脱了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这将是自由的文学,因为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文学队伍中来,不是私利贪欲,也不是名誉地位,而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将是自由的文学,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905年11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艺术生产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爱护和尊重。

3.艺术生产中的交往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了广义的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本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而“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这些论述对我们深入理解艺术生产过程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亦即艺术生产关系也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艺术交往关系,或者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精神交往关系”,是艺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表现为艺术产品的生成和动因,包括艺术生产、分配、交换(流通、传播)和消费或艺术生产者之间和艺术生产者、艺术传播者和艺术消费者之间的交往、联系和互动关系。

首先是艺术生产者即艺术生产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这里既包括当代艺术家与前代艺术家即世代艺术家之间的历时性的交往对话关系,也包括同时代不同文化思潮、流派、地域和民族的艺术家共时性的交往关系。与前代艺术家的交往对话关系包括对前代艺术成果的清理鉴别及继承借鉴与创造革新的关系。对前代的艺术遗产不加鉴别的“兼收并蓄”和“全盘接受”是没有的,接着便是借鉴改造。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地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这说明每个时代的艺术生产都是受动和能动的统一:一方面是受动的,它受到前辈艺术家所遗留下来的大量艺术生产资料,包括客观的艺术生产力和主观艺术生产力,如艺术作品艺术经验、范式、传统和审美心理的制约,它预先规定着当代或下一代艺术生产的发展基础和特殊性质;另一方面又是能动的,前代的艺术传统又为新一代艺术生产者的创新所改造和突破,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和审美需要。这种继承与创新、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便形成艺术生产发展中的世代联系。

艺术生产者的艺术交往关系的另一个表现便是指共时性的不同文艺思潮、文艺流派、地域和民族文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里既有表现不同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取向的文艺之间的对立斗争,又有表现不同艺术风格和地域民族特色的文艺之间的竞赛互补、共进互动的关系。

其次是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消费者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详细地论述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些原理对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同样适用。第一,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直接同一性,即每一方就是它的对方,艺术生产就是艺术消费,艺术消费就是艺术生产,这是就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本身讲,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的关系也是如此。第二,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互为中介、互相依存、互相创造转化。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中,“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在对方之外。”所谓“生产媒介着消费”,指艺术生产为艺术消费创造出外在对象及艺术消费方式和新的艺术消费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艺术消费替艺术生产的产品创造艺术消费者,创造了艺术生产的目的,需要动力和艺术生产者的素质,“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都十分重视艺术消费活动在艺术生产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艺术产品的消费和接受主体,是艺术生产的服务对象、目的动力、需要,而且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唯一源泉。同时,“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他们以自己创造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养育了文艺工作者。第三,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差异与对立。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是同一性中的差异对立,差异对立中的同一: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尽管有直接同一性,二者互为中介,相互依存,但二者终究是艺术生产过程中两个不同因素,彼此不能等同;同时,二者在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也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因为“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而“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这就是说,艺术消费作为一个独立活动,既不能与艺术生产并列,也不在艺术生产之外,而只是艺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接受、阅读、批评等艺术消费行为可以影响艺术生产,改变艺术生产面貌,但终究不能代替艺术生产,改变艺术生产本身在整个艺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源头和基础地位。

再次,艺术生产与艺术分配、艺术交换(传播、市场)的关系。关于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马克思首先区分了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如生产者、生产资料及其货币表现等)的分配和生产产品即生产成果的分配;其次是“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这点我们在讲艺术生产关系内涵时已讲到,此处不重复。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充分发挥艺术市场对艺术生产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应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以保证多经济成分、各地区、各品种、各层次的艺术得到合理协调发展,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的多样化需求。

艺术生产与艺术交换即艺术传播、艺术市场的关系,是艺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交换包括劳动活动、劳动能力和劳动产品的交换,而劳动产品的交换又包括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直接交换和劳动产品通过货币的交换即流通。交换既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又是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既然交换只是由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间的中间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是作为生产要素包含在生产之中。”并指出,交换的形成发展,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这些论述同样适用于艺术交换即艺术传播与艺术市场。

艺术交换作为艺术生产活动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发展、水平规模、方式性质等从根本上是由艺术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没有艺术生产及其发展,就没有艺术交换的形成及发展自不待说,同样明显的事实是,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普遍商品化和雇佣劳动性质,就必然造成艺术活动、能力和产品交换中使用价值即审美价值服从交换价值(资本、货币),从而导致艺术品位的下降乃至失落。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由于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文艺生产规律(如“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等)双重制约,因而具有商品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双重性,从而决定艺术交换(包括艺术传播和艺术市场)在保证社会效益前提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对立统一。

综上所述,艺术生产作为人类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这三大生产中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生产关系是存在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与物质生产关系有共性、有个性,有联系、有区别。我们应该时时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标签:;  ;  ;  ;  ;  ;  ;  

论艺术与生产的关系_消费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