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结合_扩大内需论文

论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结合_扩大内需论文

论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组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组合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0751(1999)05—0026—04

中图分类号:F047.3 文献标识码:A

为扩大内需,启动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刺激内需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阻止经济继续下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看,启动经济的效果不大,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多大改观。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主要是扩大内需政策的协调配合不够。要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回升,关键在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合上。

一、把扩大投资需求与刺激消费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扩大投资需求是世界各国刺激经济回升的惯用手段,在目前我国出现买方市场、居民消费不振的情况下,扩大投资需求对于启动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扩大投资需求也是有困难和局限性的。投资需求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即使政府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也不是挥之即去,呼之即来。一方面,目前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一样受到严重的市场约束,消费市场无热点与投资没有好项目其实是相互联系的。从根本上讲,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长,投资不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消费需求上不去,投资也难以发挥效益。不仅如此,在消费需求没有回升迹象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幅回升只能反映出行政力量的推动,这种行政推动短期内有利于阻止经济增长率下滑,刺激经济回升,但经济启动后的正常运行必须有消费增长的配合,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不能将行政启动转变为市场启动,这种投资增长和经济回升就不可能持久。另一方面,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来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增加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据推算,从1978—1996年,我国GDP 每年平均增长1360亿元,其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1.7%,投资需求的贡献率为34.7%。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其中投资需求拉动约为2.2%,消费需求拉动为4.9%,外资拉动为1.7%。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启动消费需求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于消费市场无热点,消费主要是居民的个人行为,可调控性差,因此,对消费增长不能寄予过高期望。但是,在进入买方市场以后,消费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向市场约束型,促进经济回升的根本点必须放在启动消费上。根据目前我国消费市场的实际状况,可考虑采取以下刺激措施:

1.积极发展信用消费。这是由于经济发达国家扩大市场需求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信用消费在我国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大力推进服务消费。服务消费的增长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服务消费将成为消费领域的一大热点。因此我国应针对市场变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为居民提供适用有效的服务内容,推进服务消费的增长。

3.努力扩大教育消费。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教育消费将是一个热点,在家庭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消费的启动对扩大整个消费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二、把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

调节国内需求的手段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降低利率、降低准备金率等。虽然货币政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政策实践上都有广泛的基础,但是西方国家几十年的需求管理经验证明,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一般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效果就不那么理想。在经济处于低谷阶段,企业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不肯轻易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了安全起见,也不愿意轻易贷款。从实际来看,近年来日本的贴现率只有5%,可以说是超利率,但其经济形势迟迟不见好转。

1998年以来,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取消了居民保值储蓄存款,连续7次下调储蓄存款利率, 取消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规定等,但就调节效果而言,其政策效应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这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单靠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难以启动内需的。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短期效应比较明显。其一,增加财政支出可以直接扩大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而不像货币政策那样要求一定的中间传导过程,因而也没有中间的延误时间;其二,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举办大型公共工程,可以使社会上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其三,削减税收收入,可以间接刺激需求,例如提高出口退税率,可以刺激出口;削减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可以刺激投资或消费。但是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财政政策容易产生“挤出”效应,即投资增加的同时,挤占消费基金,基础产业投资增加的同时,使其他投资滑坡。其次,在“相对过剩”的经济中,特别是在产业结构扭曲的情况下,一味刺激需求有可能导致以后更严重的生产过剩。再次,如果政府投资于公共工程,由于平均利润率比较低,会加大政府财政赤字的压力。

因此,在目前我国经济环境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单靠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作用都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只有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起来,发挥两者的综合效应,才能有效解决需求不足问题。

三、扩大内需应当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80年代与90年代前期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批增长点趋于平淡,而新的能够有力带动经济成长的增长点尚未形成。于是,新老增长点之间的转换不能顺畅实现,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缺口”,要消除这个缺口,无疑产业要进行结构调整,但其前提是产业结构升级。没有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发展空间,产业结构调整便不会有多大的余地,甚至说,根本调不动。因此,启动内需一定要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考虑进来。要正确把握加强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与支柱产业、加工工业的关系。

首先要努力振兴装备工业。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由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转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的阶段。装备工业具有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加快装备工业发展,对改善目前我国产品供给结构,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刺激有效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装备工业还比较落后,主要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主要工业设备市场国外产品占有率超过一半,国内对设备的需求很大一部分泄漏到国外,不能有效拉动国内产品的供给。因此,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装备工业。

其次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贸易。同时,还需要强调的是,高科技不仅存在于新兴产业,而且传统产业中也需要引入高新技术。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产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现有的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缺乏竞争力。我们要利用现有基础,积极采用高技术成果,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步伐,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国际竞争力。

再次要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刺激服务消费,启动国内市场。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当前发展第三产业也要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以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要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继续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积极推进知识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把搞活国有企业同支持非国有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

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国有企业上。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缩小,而非国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在国有企业的现行体制、机制和目前的经济增长格局下,对国有企业注入再多的资金,给予再多的政策优惠,对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意义恐怕都难以高估。如果把同样的资金投入到非国有经济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必然要好于前者。因此,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投融资政策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促进非国有经济、尤其是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加快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启动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支持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探索和寻找多种具体的形式。我们要解放思想,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准则,放开创办中小企业的政策,放开经营范围的限制,减少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并实施税费上的优惠措施,让参与投资和创办中小企业成为个人投资的重要渠道。在银行贷款投放上,可以根据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产出比例,大致确定一个指导性的贷款比例,供商业银行作为内部参考。国家财政可以每年拿出一笔资金用于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或对贷款进行担保。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兼并、收购等方面也要尽量考虑到中小企业的需要。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有益经验,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和培训等方面服务的职能机构。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等新型投融资方式,推进中小创业企业的发展。

五、把扩大内需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是相辅相成的,出口扩大了,可以减轻扩大内需的压力。此外,由于我国的外贸需求依存度“较高”,几乎相当于美、日等国的两倍,这就决定了我国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还决不能放松对外贸易的增长,必须加速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取胜型转变。

应该看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既为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也为我国调整对外贸易战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愈益明显,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独立发展。因此,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其一,继续把通货膨胀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对我国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其二,严格控制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继续保持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并着重提高劳动力素质,在出口和引进外资方面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其三,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我国的出口产品在技术上与东南亚国家相比高出一个档次,能够在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等方面占有优势,那么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就不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构成太大的威胁。从日本等国的经验看,出口制胜的关键不在于货币贬值,而在于出口产品本身,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靠货币贬值而成为贸易强国的。其四,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一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二要根据外贸出口形势的变化有选择地调整出口退税率。其五,借助新近出台的进口设备免税政策,多进口一些当前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尽快改善我国加工工业的技术装备条件,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六,可以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多而金融危机受灾国资产价格下跌、外汇资金紧缺的有利时机,到有关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收购企业或向其政府提供一些贷款。当然,这样做需要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稳定性有足够的信心,同时也要对这些国家经济恢复的前景看得准。总之,在加大启动内需力度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六、把扩大内需与推进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需求不足往往与体制改革的滞后性联系在一起。改革和发展相互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改革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但改革的效果往往不能立竿见影,而且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经济增长的代价。目前的改革措施往往直接涉及到个人的利益得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和收入预期,国有企业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也使居民个人的增支预期普遍大于增收预期,这对即期消费必然产生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人们就可能将现期收入转化为延期消费,造成居民个人不得不存钱、想花不敢花的现象。因此,改革的力度、节奏和时机要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结合起来。当前,对改革来讲,重点应放在改善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预期上,增强人们的信心,加快推进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等各项制度的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可以肯定,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和症结,都有赖于彻底的改革来解决。

总之,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只有发挥出综合效应,才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

收稿日期:1999—08—30

标签:;  ;  ;  ;  ;  ;  ;  ;  ;  

论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结合_扩大内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