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洁 山东省平度市西关小学 266700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它涵盖的知识非常丰富,活动的设计非常广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课课有收获”的情绪体验。那么,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认识品德课堂教学的本质
“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过程。”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交流、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是种特殊的学习活动,是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组织的活动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操作、演示、评价等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手段。一堂课,一定要有一个点、一个细节、一个道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我们的品德课堂上,应该出现其他课堂、其他老师没能给学生的、又能让学生受益的东西。品德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具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的东西,能使学生茅塞顿开。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的体验,成了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应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教学中教师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节好的品德课,切忌教师在课堂集中灌输、泛泛而谈。因为空洞的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说得越多,学生听得越烦,真可谓“教者有意,学者无心”。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说教走向“生活课堂”,才是品德教学的必由之路。
教学中,上好一堂课,教师的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新课标的理解,更有助于我们上课。作为教书者,一定要知道新课标的核心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不能停留在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时代,而是关注学生爱什么、恨什么、应该怎样、不该怎样。教师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这还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三、注重细节,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教学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包括对提出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成竹在胸,教学才能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课堂才会真正教有实效,学生才会真正学有所获。一堂精心打造过的课和没有精心打造的课,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精心设计,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节之处,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现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底。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及时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调动积极性思考问题;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很重视自己提出的问题,很关注自己,学习会更有热情。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课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要在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了解一节好课应具备的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上好每一节课,一定要亲身去实践。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热爱学生,苦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手段,教学的趣味性才会生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论文作者:李思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品德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上好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