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良资产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及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前积累的过高的不良资产比例将在发展中稳步下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曾有学者预言中国将会很快爆发银行危机,因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太高了。事实已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不断改善,不良资产比例稳步下降,同时,1997~2001年间,国有商业银行还组织了几万亿元资金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一)
由于不确定性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笔贷款都有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所以从概率论的角度看,银行贷款中总要存在一定的不良贷款,其数量约等于按照统计规律计算的各笔贷款预期损失的和。这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合理内核”,可以称之为自然性不良贷款,以此计算的不良贷款率可以称为“自然性不良贷款率”。自然性不良贷款率的高低与一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银行经营管理以及监管的水平等因素息息相关。可以认为,一国经济发展越成熟,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自然性不良贷款率就越低。如果忽视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央行监管水平均较低的客观现实,一味强调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可能会挤出一部分有较好效益,但风险略高的贷款,这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换句话说,如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换取不良贷款比例的降低不一定是可取的。日本在经济增长缓慢的条件下花巨资处理不良资产而效果不彰的教训值得中国汲取。
(二)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承担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社会成本,这些社会成本的表现形态就是不良贷款。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虽然增多了,但换来的是中国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银行承担这些成本,中国不可能在23年的时间里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按当年汇率为2294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当年汇率为11586亿美元),从占世界的第十一位上升到第六位。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过去20多年银行积累大量不良资产是个严重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加以解决。
但也不能忽视这些不良资产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降低不良资产与支持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得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不防范风险,银行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包袱越来越重,必然危及银行的生存。哪还谈得上支持经济发展呢?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加大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才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和增强还贷能力,为金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就是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是降低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过程。中国的国有企业根据其规模的不同是个大小各异的社会。国企不仅要承担生产、技术改造和进步、创造财富及促进经济发展等一般企业均具有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功能,例如职工医疗、养老、住房、子女的教育和就业、社会的治安,职工的再教育等等任务。把这些功能转给社会承担要有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人们意识的转变,把几十年形成的依靠企业的思想转变为依靠自己和社会,二是国家要抓紧积累一部分资金用于承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特别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转变更是困难重重,操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这些改革的困难是不亲身经历的局外人很难了解和理解的。因此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解决要经过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