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民主政治论文,制约因素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0)01—0006—06
中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一跨越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更替,既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发达资本主义条件的变革设想,也不同于苏俄人民走十月革命道路所创造的成功经验,而是在特殊的国情下经历了一条新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和铸成了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毫无疑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必然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为了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必要从政治历史环境、经济滞后条件和思想文化状况等方面探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制约因素,从根本上论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以便使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长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准备。
一、中国社会制度变革超越常规,但政治历史环境对民主发展甚为不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无论怎么曲折,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反复和倒退,但是最终都将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列宁指出,从封建专制进入资产阶级统治,再由资产阶级统治上升为无产阶级民主政治,直至国家和一切民主形式的消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常规。然而,必须承认,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原有社会提供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足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的发展不快、程度不高、体制不完善、科学文化落后等现象,追其根源,都和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和革命所走的特殊道路有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始阶段,我们就遇到了列宁当年所指出的那种情况,即不发达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并着手建设时,“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国的文盲很多)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注: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8.)因此,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对于现实的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制约作用的历史消极因素,十分明显的。
第一,漫长的封建社会和百余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重负,造成了中国专制传统很深、民主政治不发展的可悲状况。
应当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史中,几乎从来没有过像西方奴隶社会的雅典民主、中世纪城市共和国民主那样的民主政体;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使得民主制的国家形式始终没有产生和创造出来。直到19世纪末叶,中国社会的封闭大门被打开了,才使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传入中国。也只是到那时,中国人才开始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曾经有过民主制那样一种国家形式,并开始试图效法西方人的样子,努力在中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国家。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在政治上推翻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第一次在形式上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然而,民主制国家形式在旧中国的历史命运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直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以前,它始终不能成为国家的正规形式。民主政治发展的这种落后情况,历史地造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某种“先天不足”形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以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愈高,不仅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十分有利,而且可以为取得政权以后的无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理想的起点。资产阶级民主充分发展了的政治形式,可以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可以借鉴、利用和改造的前提性设施。因此,列宁明确指出:“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改革愈彻底,这个革命就愈少局限在仅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注: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6.)而“苏维埃的历史使命是充当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以及整个资产阶级民主的掘墓人、后继人和继承人。”(注: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4.)列宁的这些论断,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和历史联系,正确地指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充分发展可以给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许多有利的和方便的条件。但是,在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漫长历史和资产阶级民主的不发展情况,则使后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点不高,并在客观上产生一些不利的因素和不便的条件。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局部、分散的民主政权积累、发展和上升而来的,因而它带有某些战时的、高度集中的特征。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根据地民主政权逐步地上升为无产阶级民主国家政权,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政权职能和作用的转变问题。而在过去的年代里,根据地的民主政权是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和后方基地,它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和保证武装斗争的胜利进行;而在建国以后,无产阶级的民主国家政权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职能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因此,由根据地民主政权上升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就必须相应地实现从支持武装斗争到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这一政权职能、组织程序、工作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前夕提出的人民解放军要由战斗队转为工作队,党的工作重心应该实行从乡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的战略转移,其中就包含了这种政权职能转变的含义。很可惜,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共产党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很好地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政权职能的转变。
应当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形成的政治体制比较适应于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不太适应于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比较适应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需要,而不太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比较适应于处理和解决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矛盾,而不太适应处理和解决大量存在的不带阶级斗争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比较习惯于用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形式处理国家事务,而不习惯于用民主的方法管理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这里的原因,有我们对无产阶级专政片面理解的问题,但主要的是我们没有随着工作任务、对象和重心的转变而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它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大业全面地搞下去。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国内战争和武装斗争的需要,根据地政权管理比较强调集中,强调军事和行政的手段与职能的作用。
首先,必须肯定,强调军事手段和行政职能的做法,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局部的、分布于四面八方的、一个一个的民主政权,如果没有高度集中的指挥与管理,就无法统一全党全军的行动,就会造成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和各行其是的偏向,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再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强调统一行动、统一指挥、步调一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做法,在建国以后不仅没有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而改革,反而逐步演化成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得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得以发生。由于这些现象的不断膨胀,使得我们在民主革命中逐步形成的那些“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注: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0.)这样,权力过分集中,就成为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中的一个主要弊端。
本来,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里,由于环境的复杂、敌人的强大和任务的艰巨,必须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和指挥。只有这样做,才能认清复杂的环境,战胜强大的敌人,完成艰巨的任务,使革命事业不断地走向胜利。但是,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过去面对的敌人已经被彻底打倒,我们的任务是要全面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变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那些做法,我们就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无法树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完美形象,就很难为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一点,已为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教训所证明。
二、中国政治发展由于受原有的社会基础制约,所以滞后经济条件直接影响现实的民主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其产生和发展决不是孤立的,而是受社会的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在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之所以这样艰难和曲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强大,另一方面也与旧中国经济基础的落后状况有关。
第一,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经济基础,体现着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等反动阶级利益,他们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抵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普及和中国化。
在旧中国的主要社会经济关系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工业与代表小生产的封建自然经济同时并存,而后者又占据着相当大的地位与分量。前者的存在,决定了中国民主思想有其发生、发展的客观基础;而后者的存在,又决定了这种民主思想的发展,会受到封建主义传统思想的阻碍和束缚。自然经济与小生产的广泛存在所造成的间接结果,不仅使本民族的土壤上很难产生和创造出体系完整的民主思想,而且在外国民主思想传入过程中还要受到传统意识的消极抵抗。
在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产生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所提倡的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商品经济的自由平等交换原则,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天然”权利意识。而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的时候,一开始遇到的就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经济生活中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占有很大比重的严酷现实。在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地主阶级的封建经济和帝国主义操纵的买办资本主义经济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所以使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封建势力复古思想成为旧中国的意识形态,以维护反动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第二,由于旧中国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广泛传播,所以不可能在广大民众中培育起民主政治的意识和传统,致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
虽然,从总体上说,旧中国的商品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一定程度的传播,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落后又极大地限制了这种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普及程度。在中国整个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只局限于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没有扩展到广大农村;只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这与中国农村小生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直接相关。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几千年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但由于辛亥革命没有根本触动整个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没有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因此辛亥革命不可避免地导致最终失败。由于封建地主经济、帝国主义买办经济以及小生产自然经济的客观存在,致令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程度和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当时,在广大农村,很多农民群众甚至还不知道城里发生过辛亥革命这样的大事。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生动的描述。 辛亥革命发生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充分说明,旧中国经济基础的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而它在实践上的结果,足以导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失败。
第三,中国共产党靠“唤起民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在建国后没有很好地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自然经济问题,所以使小生产观念长期禁锢人们的头脑,从而导致了民主政治建设徘徊不前的局面。
鉴于辛亥革命以及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始终注意努力抓住土地革命这一中心环节,在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的同时,组织与指导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深入到广大农村和工厂,宣传和落实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广泛地开展民主思想的启蒙和普及工作,唤起工农大众的民主精神和革命意识,调动工农大众以民主革命主力军的姿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中来。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民众的翻身做主人要求和革命献身精神,才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是,应该看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广大农村仍然是汪洋大海般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在广大农村几乎没有得到发展。这种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农村中的深入和普及程度,阻碍了民主思想、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在人们头脑中的扎根进程。对这一问题,过去在理论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清醒的估计。
长期以来,某些人一直认为,中国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社会的天然民主派。特别是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从而断定农民阶级的旧有属性已得到彻底改造,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受这种思想和认识的影响,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执政党忽略了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民主思想普及工作,更没有对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深入的、持久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自从5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许多都带有封建主义残余的痕迹和农民阶级落后意识的烙印。因此,在社会上,人们一度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看成是社会主义平等,把“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极端个人崇拜说成是无产阶级感情,把商品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异已和对立物。除此之外,社会政治生活中还严重地存在着轻视个人本身应该拥有的权利意识、主人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习惯做法。而所有这些做法,都与商品经济不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直接相关。这种经济状况,也可以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思想找到生存和繁衍土壤,遇到机会和条件还要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其消极作用。
第四,由于没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国人民尝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苦头,经过反思后才决心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将有利于奠定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国“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决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文化革命,而只是一种人类文明悲剧和社会历史退步,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愚昧、落后、保守思想的大泛滥表现。“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文明、民主、文化、科学的轻视和践踏,在世界各国发展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应当认识到,要防止“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必须在制度上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全民族的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形成全民族的科学民主传统,从思想和制度上造成“文化大革命”一类事件不可能再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深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因此,应当认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的世界市场取向,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可以肯定地说,在曾经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要提高全民族的民主精神和文明程度,决不能以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便会大功告成;而要彻底克服小生产者狭隘意识,克服一切落后、保守、愚昧的思想观念,就必须大力推动物质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造就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导师所共同描绘和强调的一代共产主义新人,这可以说是防止“文化大革命”悲剧重演的最具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措施,是一种治本的方法。
总之,旧中国的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展,造成了民主思想的发育不成熟和起点程度不高;建国以来还没有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面貌,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仍然建立在比较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这在客观上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中国传统政治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易在短时间内排除它的思想羁绊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制约因素,不仅表现在政治历史环境、经济滞后条件等方面,而且还明显地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之中。因为和政治制度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一定的联系性一样,政治思想观念发展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以往人类社会历史所创造和积累的思想文化成果的批判继承中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的。这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毛泽东主席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624.)从这个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民主思想在中国所走的历史行程,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第一,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直接前提,是在本民族土壤中产生的民主观点和传统,它具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中,不乏许多具有民主含义的主张,其中也有许多深刻和精辟之见。但是,长期封建专制的社会历史重负,不但窒息了这些民主思想的发育和成长,反而把那些最具有封建性和保守性的思想继承和保存下来,并逐步发展完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世代沿袭的习惯、规范政治行为的准则和自觉信奉的教条,成为很大的传统保守力量。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逐步瓦解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随着新的阶级力量的成长以及闭关自守大门的被打开,才为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是,一直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世界观在中国传播以前,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在社会生活领域仍然经历着艰难的行程,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文化体系中,既有从西方引进和介绍来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思想材料,也有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还有帝国主义腐朽没落文化的糟粕,可谓良莠掺合,优劣混杂,处于迷离混沌状态。
这种旧的民主主义文化,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和落后性,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体系建立的思想前提。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既抵挡不住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的反动进攻,也抵御不了西方殖民主义文化的疯狂侵略。其最终的历史结局,只能被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所代替。因此,人民大众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并且直接促成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但是,从思想发展的相对稳定性来看,旧民主主义文化所具有的落后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的一面,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在客观上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必须看到,中国资产阶级在思想战线上的反帝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使得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和帝国主义文化糟粕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残存和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始终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之不能在民众中生根和发育成熟。
在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生根和发育成熟的主要原因是:1.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是以个人主义、理性原则、尊重人权、主张个性解放和发展、倡导自由平等为其主要内容的,而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一向抹杀个人在社会中要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取向,否定和泯灭一切形式的个人价值观和平等权利意识。由于传统保守力量以顽强的消极抵抗力阻碍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所以使之不能发挥自己的社会导向作用。2.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是在反封建斗争中形成和丰富起来的,在一定时期无疑成了批判封建主义、倡导资本主义的革命先锋队的旗帜,但它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却在思想倾向上日趋保守,逐步失去了昔日的革命特点和进步意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也曾经对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性作用。可是到后来,处于帝国主义时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结成了思想和政治上的反动同盟,使得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抵御不了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复古思想的联合进攻,并导致它本身成了软弱无力的思想病夫。在争取资本国际化的进程中,帝国主义已不允许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发挥过去那样的历史作用。帝国主义列强的这一扩张欲望,驱使它们与殖民地国家的最腐朽、最没落的封建阶级结成反动的文化同盟,阻止一切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封建阶级腐朽复古思想的联盟面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3.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先驱最早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引进、宣传和传播工作,但他们与封建阶级和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和软弱无力,他们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不得不在外国思想武库中寻找救国救民的政治方案,而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使得他们委屈求全的努力,导致“一切革命的政治理论必定成了神学的异端。”于是,传统的封建思想披上了民主主义外衣,变成了“托古改制”、“中体西用”、“公羊三世”、“历代演进”等不伦不类的东西。这种变态的情况,是由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所致。
应当指出,由于旧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没有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新民主观的发育、成熟和发展,必然要产生一定的历史制约作用。因为思想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批判继承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民主观是在吸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一切有价值、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因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社会发育不成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在人民群众中的产生与发展,这是必须加以充分注意的。
第三,由于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传播历史不长,而民主革命运动却在近代历史上发展迅速,从而在这一过程中隐藏了民主思想发展不深入、传播不普及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封建主义历史那么漫长,民主革命的历程这么短暂,从而使二者在时间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长”一“短”,客观上构成了对民主思想发育成熟的有害因素。不必说,旧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太快,又议题多变,使得民主文化表面繁荣,却掩盖着不深入、不彻底的劣根性;即使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中国的传播,连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并计算,也不过是只有70多年的历史;何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又不时受到封建主义残余和外来腐朽文化的干扰。这种状况,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在人民群众中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对于人民群众养成民主的习惯和能力,肯定会有着不利的影响。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一种思想体系从产生、发展和成熟,到它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成为“国民的牢固成见”,没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不行的。从历史上看,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从酝酿、萌芽、产生到发展、成熟和普及,总计用了三四百年的时间;而中国的民主思想发展却只经过比较短的历史行程,所以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立即使它成为人们自觉意识与行为习惯是不可能的。
第四,中国民主革命一开始就带有双重性质,担负着双重的历史任务,而争取民族独立又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这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为“争自由而死”的思想行程大不一样。
很明显,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中国人民向往的自由,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为什么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个方面内容,而民族主义又被放在第一位的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为什么有共同之点的根本所在。
诚然,西方民主思想在某些国家的一定时期也曾包含反对异族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但那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主要内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反封建、反专制,争自由、争平等,要人权、要民主等等,而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中心一环是克服燃眉之急的民族危机。因此,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痛苦,压倒了一切情感,抑制了知识界和民主群体对自由、平等、民主以及其他各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冲淡了对人的尊严、个人权利的重视和向往。于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这些民族文化传统中最有号召力的思想原则,激发了一切有志青年甚至是全民族的革命热情,并且促使人们以爱国救亡作为衡量一切阶级、党派、组织和个人是否进步的标准。
应当认为,反对封建阶级、争取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但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势力的反动统治,必须首先打倒帝国主义。这样,反帝救亡便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和建立民主政治的首要阶基,这符合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还应看到,把民族解放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议题,在一定意义上冲淡了民主启蒙任务的充分展开。因此,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很多,但主要有两件:一个是科学,一个是民主。现在,我们还不能说这两个问题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继续实现“五四”时期提出的那两项伟大历史任务。
在中国进入80年代以后,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注: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5.)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说:“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会遭受损失。”(注: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5.)邓小平这些精辟之论, 深刻地阐明了中国政治思想战线面临的艰巨任务。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全面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地排除和克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制约民主政治发展的消极因素,彻底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才能使中国达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想境界,步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崇高殿堂。
收稿日期:1999—09—08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帝国主义时代论文; 社会帝国主义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封建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