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的未来趋势_合作学习论文

教学组织的未来趋势_合作学习论文

教学组织的未来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未来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组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简单的个别教学发展到班组教学直到班级授课制的过程。近代工业革命后,班级授课制顺应大规模、高效率培养工业生产者的需要而产生,曾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发展至今在学校中仍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本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班级授课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不断地提出各种批评,抨击班级授课制压抑学生的个性成长,阻滞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此,改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出现了种种新的探索。那么未来的教学组织将走向何方?

班级授课制的弊端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械呆板的整体划一性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得以公认的;二是忽视人际互动,丧失教学的集体性。班级授课制面向几十名年龄相近但兴趣、志向、性情各不相同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方法、进度授课,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无法扶植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因材施教的原则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符合倡导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当今及未来社会的要求。为此人们对教学组织的个别化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形成了教学组织改革的一股潮流。同时,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学习形式,容易使人形成一种误解,似乎其弊端源于教学的集体性。其实不然。夸美纽斯在确立班级授课制之时便明确提出班级教学的一个优点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只是在传统教学实践中,这一优势并未能发挥作用,同学之间的人际影响局限于教师的权威控制,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体现为集体学习背景中的单独学习,同伴交往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功能在课堂上得不到体现。实际上传统教学的弊端并不在于其集体性,反而恰恰是没有真正发挥出集体学习的优势,忽视了课堂上同学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正因为如此,在个别化教学盛行的六十年代,着眼于学生集体中人际互动的人际关系教学流派开始出现,并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两股教改潮流目前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未来的教学组织将体现个别化与人际互动相结合的走向。

最初的个别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的个别辅导形式,顺应了个体手工业生产的要求,带有浓厚的师徒相从的色彩,随意性强,难以系统地进行教授。但最突出的优点是有助于实行因材施教。本世纪初复兴的个别化教学并非指狭义的个别辅导式教学,而是指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组织和调整教学进程以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理和思想①。在个别化教学演变的过程中各种方式不断出现,而且个别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一阶段通过减少个别差异的范围与程度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调整班级编制或班内小组编制建立同质性(即学生的学习水平相近)教学班组,开展分层次教学,如能力分班与后来出现的能力分组,但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二阶段尝试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设计教学进程,调整教学步调,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不同的教学单元,这种方式始于二十年代的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六十年代后不断涌现各种具体方式,如程序教学,个别处方教学(Individually Prescribed Instruction),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配合学校组织体制变革的个别辅导教育(Individually Guided Education),我国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等。在传统课堂中采取个别化教学措施的掌握学习也属此类。在第三阶段,个别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则将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发展学生的独特性为目的,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指导、自我负责和自律达成自我发展,从而将目的与手段统一起来。如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目标和学习进程都由学生自己确定,体现出高度的个别比。个别化教学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成为增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不过,个别化教学通常要求较高的教学成本。上述各种方式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也招致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公众最为担心的就是个别化教学容易丧失学习的社会性。而且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结果常常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分化,这种分化在某种程度上又常常与社会分层相对应,于是旨在促进个体发展的个别化教学却置某些学生于不利处境。但作为体现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个性的努力,个别化无疑将继续作为一种教改趋势而发展下去。

个别化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促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教学组织的更新--教学集体中的人际互动。人际关系尤其是同伴关系在传统教学中几乎是一个空白点,近些年来才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人际关系教学流派渊源于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②,倡导教学应发挥民主主义的职能,教给学生交流经验,协商解决问题的本领,才能促使学生为民主主义社会系统的形成做出贡献。这一流派或者试图以同伴的相互影响组织集体思维,促进学术问题的研究,同时间接地干预学生的人际行为,或者以改善人际关系、训练社交技巧为目的,在教授社会技能的同时间接地促成学术性成果。前者包括同伴教学、小组研究法等。同伴教学运用导生制原理,由学生配对轮换担当导生开展学习,彼此促进。西伦(Thelen)的小组教学法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性探讨,将学问研究与社会过程学习溶为一体。后者则注重集体活动中的社会过程和情绪体验,并以非批判性的自由学习气氛发挥智力激发作用,如T聚会法,也有的则直接进行社会技巧训练,如角色扮演教学等。

与人际关系教学流派一脉相承,崛起于七、八十年代的合作学习尤其令人瞩目③。合作学习也着眼于课堂上的人际互动,试图通过组织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所有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组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认知倾向、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参与到集体学习中,在讨论各自见解和进行社会性协商的过程中彼此启发,相互激励,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方法,不断地取得进步。研究表明同伴之间围绕学习课题引发并解决认知和价值观冲突的交往过程有助于促进儿童发展。合作学习便是利用了同伴交往的激励机制。学习水平差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可以逐渐地掌握教学内容,而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则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在共同讨论的智力激发情境中获取学习的灵感。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他人的学习负责,同伴互助的效应不仅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学业进步,而且学生之间直接的认知和情感交流有助于消除人际偏见,形成建设性的人际氛围,并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全面地增进人格发展。如果说个别化教学通过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的话,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集体性教学方式则通过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人际互动中增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了保证学生面对面的积极的人际交往,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将全班划分成由2-6名学业水平、性别、种族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异质性小组,然后设计一系列合作性教学程序,在学习目标、内容、材料、角色、环境、工具、结果等各方面建立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真正地发挥人际互动的教学功能。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那么教师对学生的交互作用便以小组学习为中介,有助于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的单向权威关系,于是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便转变为更多地发挥指导作用。可见合作学习将积极的人际互动引人课堂,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建设性地处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合作性同伴交往带动师生合作,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忽视人际交往的整体划一性,构建了新型的集体性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组织的更新做出了贡献。

如果说个别化教学方式试图以个别化为手段,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特性,体现为个性化的特征,那么新型的集体性教学方式则试图以人际互动为手段,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侧重培养学生的群性,体现为社会化的特征。实际上个性与群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承的,压抑个性的群性和抛弃群性的个性都无法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个别化教学方式作为对掩盖个性的社会集体性的反抗而体现其进步意义,但在社会互动日趋复杂的今日与明日世界,教导青年一代学会适应开放型社会的必要性也日益迫切。而集体性教学模式则面临着如何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事实上,个别化教学发展至今已意识到个别化与人际交往相结合的必要性,体现出个别化教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普遍的倾向,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人机对话与同学讨论的结合。同时,着眼于人际互动的集体性组织方式也注意将个别化纳入集体交往过程中。例如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强调集体目标和合作过程,而且强调个体责任的重要性,在学习目标、内容、角色、工具、结果等方面鼓励同学之间的分工协作,每个学生都要对小组的成果做出贡献。而且,进入八十年代末期后,在合作学习中引入个别化教学开发了综合性策略:小组辅助个别化教学(Team Assisted Individualization)和读写一体化合作教学(Cooperative Integrated Reading and Composition)④。二者都试图将异质小组合作学习、同质小组教学及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同时发挥集体学习与个别化教学的优势。我国近年来发展的集体性教学模式也采取同伴互动、统一授课,个体自学相融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历程,个别化与集体性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即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是推动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需要,个别化与集体性组织形式轮换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如果不是简单地将集体性理解为湮没个性的整体划一性,集体性与个别化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而是可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缺一不可。个别化侧重于确立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集体性侧重于确立奠基于人际互动之上的学习的共同性(社会性)。而教学既是一种主体认识过程,又是一种集体交往过程,这二者是相辅相承的。一方面只有将客体化的文化成果内化于个体的认知和价值体系中实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发展儿童的主观认识能力,促进儿童的人格成长。另一方面这一主体化过程并非单纯作用于客观世界便可以实现,它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是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习得的。在课堂教学中,这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上,而且籍助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达成主客观的统一,因为同伴在讨论、争辨和协商中首先便要呈现原有的主观认识和价值观念,然后通过共同研究客体化的学习内容不断协调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得以发展。不过在集体活动中所达成的主观能力并不是个体能力,必须再通过个体的主体化努力才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可见缺少了主体性的社会性只能暂时地帮助儿童呈现高水平的认知操作和道德意识,并不能形成稳定的认知能力和价值体系,而缺少了社会性的主体性则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主体性与集体性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两个侧面。而个别化教学与集体性教学方式的发展日趋成熟,二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对立地统一于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于是,个别化与人际互动的有机融合便成为教学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个别化与人际互动在教学组织中的有机融合将体现为多种具体的组织方式。假如完全的个别化做为教学组织的一个极端,而完全的集体性做为教学组织的另一个极端,那么未来的教学组织则存在于这两端之间,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的需要,以及学习环境提供的可能性,采取个别化与人际互动组合的各种方式,以达成促进个体发展的根本宗旨。

由于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个别化教学正在向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创造性的方向发展,而且人际互动的范围将得到极大的扩展,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话会议等通讯技术向国内外专家请教,与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国家的教师、学生联系,进行广泛的交流。这样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融合的发展前景是极为广阔和诱人的。未来的教学将确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主体型教学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教学组织的方式将是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学生可以在家里的计算机通讯中心上学习教师设计的个别化学习单元,然后参与相关课题的课堂讨论或借助计算机的小组交流;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师可以开展有效的大规模教学,或组织跨学校、跨地区的学术交流,也可以组织小组学习或进行个别化教学;师生可以利用社会的文化设施和通讯网络扩展与深化教和学的内容,扩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学校还将提供各种集体活动,培训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性技能……可见未来的教学组织将融个体自学、班组讨论、统一授课、远距离通讯交流等方式于一体,贯彻个别化与人际互动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造就适应未来开放性社会的新型人才。

注释:

①林生传著:《新教学理论与策略》,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版。

②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183页。

③Slavin,R.E(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④Slavin,R.E(1987)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school.Educational Leadership,44.

标签:;  ;  ;  ;  ;  ;  

教学组织的未来趋势_合作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