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推背法治疗小儿发热(风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_邱琳

邱琳(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410208)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发热(风热型)临床治疗中刘氏推背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3 年6 月至2014 年9 月间收治的60 例小儿发热(风热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接受布洛芬降温治疗,观察组接受刘氏推背法治疗,对两组接受治疗72 小时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前体温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接受治疗72 小时后,两组体温均明显降低(P<0.05)。而虽然观察组72 小时后体温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接受治疗72 小时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刘氏推背法可有效的改善小儿发热(风热型)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刘氏推背法;小儿;发热;风热型【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390-02

刘氏推背法为湖南省名老中医刘开运教授所创的推拿手法,其为通过独特的手法,达到疏通背部经络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刘氏推背法具有着宣肺止咳及化痰退热等功效,在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及气喘等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均有着极为理想的效果。故我院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将刘氏推背法应用于其中,以观察其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3 年6 月至2014 年9 月间我院收治的60 例小儿发热(风热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均需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小儿发热(风热型)中的诊断标准,同时需符合西医发热的诊断标准。所有入选患儿年龄需为1-5 岁,并由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需除外由感染性原因所致的发热、神智昏迷及不配合推拿治疗者。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0 例。

对照组接受布洛芬降温治疗,观察组接受刘氏推背法治疗。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1-5 岁,平均(3.51±1.22)岁;病程1-5天,平均(3.52±1.17)天;体温37.8-39.5℃,平均(38.51±1.25)℃。

观察组, 男15 例, 女15 例; 年龄1-5 岁, 平均(3.62±1.19)岁;病程1-7 天,平均(3.71±1.11)天;体温37.9-39.4℃,平均(38.58±1.21)℃。两组间性别、年龄、发热时间及体温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布洛芬药物口服降温治疗。布洛芬(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11)应用剂量为10mg/kg,6-8h 重复1 次治疗。观察组接受刘氏推背法降温治疗。治疗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于两侧肺俞穴进行右顺时针、左逆时针拇指揉按治疗,揉按次数为60 次;第二步,于风门至两肩胛骨进行斜推治疗,斜推60 次;第三步,于肩胛骨內缘至肺俞进行酒精及盐粉斜檫治疗,斜推60 次。每日治疗1 次,以3 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接受其他降温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将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作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及两组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患儿体温为测量患儿腋下温度,以患儿腋下温度降至37.4℃为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同时根据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情况及理化检查指标改善情况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者为在接受治疗24-72 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且理化检查指标正常者;显效者为在接受治疗后24-72 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或体温下降≥ 1℃,但理化检查指标未恢复正常者;有效者为接受治疗后24-72 小时内体温下降0.5℃ -1℃或降至正常又有所回升,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者;无效者为未达到以上治疗标准者。以痊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中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计数数据,所有数据均导入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并应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计量数据及计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中,P < 0.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治疗效果指标变化分析两组接受治疗前体温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接受治疗72 小时后,两组体温均明显降低(P<0.05)。而虽然观察组72 小时后体温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治疗效果指标变化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发热为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发生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小儿发热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惊厥及窒息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导致患儿机体器官功能的衰竭,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1-2]。

目前临床虽已出现了多种西医治疗方法可应用于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中,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3]。而中医学认为小儿发热主要以外感发热为多,其为小儿正气未充,易感外邪所致,且小儿发热后,因脏腑柔弱,易引动肝风,诱发惊厥,加重病情[4]。而目前临床根据中医学对小儿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出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均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5-6]。故本研究在对于小儿发热的治疗中,将刘氏推背法应用于其中。结果显示,两组接受治疗前体温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接受治疗72 小时后,两组体温均明显降低(P<0.05)。而虽然观察组72 小时后体温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接受治疗72 小时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知:在应用了刘氏推背法治疗后,风热型小儿发热患儿的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可得到有效的改善。

综上所述,刘氏推背法对于小儿发热证属风热型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可将其作用治疗小儿发热证属风热型的有效手段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1] 马志红,梁进娟,屈丹,等.46 例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有效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92-93.[2] 孙丽,高晓黎,梁伟,等.70 例小儿高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有效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219-220.[3] 张希.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的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11,31(8):744-746.[4] 杜春雁, 杜洪哲. 小儿发热的治疗概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224-225.[5] 郭佐,张晶,刘秋菊,等. 捏脊治疗小儿湿热型外感发热30 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2,21(3):44-45..[6] 冯天行.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711-713.

论文作者:邱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7

标签:;  ;  ;  ;  ;  ;  ;  ;  

刘氏推背法治疗小儿发热(风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_邱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