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论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论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刘志新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贵阳550005)

【摘 要】 论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必要性进行探究,指出二者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希望能够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对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稳定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1 引言

近代自然科学属于西方文化的产物,并长期以西方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从科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科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信誉弘扬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研究,明确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融合的意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文化持续稳定的发展。

现今,高河长大了,他又来到了这里。鬼使神差一般,高河竟然走出了屋子,一步一步地走向柴垛,来到了杨年喜的身边。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关键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理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但这并不反映着我国文化的问题和发展路线的问题,而是由于我国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一味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人民对于西方文化的崇拜程度过高而没有计划地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使用一些发达国家淘汰掉的产品,没有计划地进行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不利于我国的持续稳定发展[1]。因此,虽然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科学技术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力,但是也需要把握好力度,不能生搬硬套,忽略了我国文化的本质,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发展需要合理地引入西方先进的文化,避免出现付出大于回报的问题。生态环境是我国人民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便已经有涉及自然资源保护的相关理念,例如竭泽而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天人合一等相关思想,对于我国人民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理念有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意味着对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历史的深化[2]

我国人民需要持有怀疑和严谨的态度看待西方文化,积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作用,改变原有的崇洋媚外的思想,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从客观角度来看,文化与科学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及相融相生的概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也往往带有一定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历史,民族的文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历史背景有着十分关键的联系。地中海沿岸具有经商传统的欧洲文化就会相对的崇拜自由。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有一定的开放文化,日本的资源较少,国土较小,因此,比较擅长引进别人的东西。由此可见,文化与地理环境位置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发源于黄河、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三大水系的中下游地区,资源相对丰富,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孕育了我国璀璨的农耕文明文化[3]。此外,我国四周除浩瀚大海以外,便是连绵的大山,这也使得我国的对外交通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呈现出一种相对封闭的发展态势。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相对来说处于独立和封闭的状态,使得中国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路线持续不断地发展,并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成果。文化特色传统文化需要紧紧围绕人的需求进行发展。作为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本,人的诉求以及人的理念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关注现实的人们生活,追求道德的人本关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还体现在道家的思想以及以自然为本的思想过程中,形成了与主流儒家文化相互补充又相互迥异的体系,由此可见,不同民族以及区域的文化应该有该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以及文化特征。科学的本质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技巧性的东西,而且还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可以从自然理性的角度进行自然的研究,也可以深入人性在科学活动中开展合作以及诚实、追求真善美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科学技术是今天技术的代表,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文化的创新及文化的改革,科学技术有着浓浓的文化烙印,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受到传统地理上的阻隔,我国走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发展道路而且形成了技术型、实用型以及经验型的科技体系,构建了具有一套独特科技体系的学科。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十分大的便利,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的速度,保障了社会的发展质量。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人民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工业化进展快导致我国环境逐渐恶化,道德感不断被削弱,资源也呈现出日益短缺的形势,这些都使得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问题。在现代和传统文化不断转换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和判定中国传统的文化,在信息知识产权的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对于时代的改变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必须要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的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一部分是不会被封建社会形态所拥有和认可的,这些部分便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储存积累的重要成果,能够帮助我国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弘扬,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道德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优质的传统可以使得我国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包括经济领域的发展,文化领域的发展,科技领域的发展,甚至是军事领域的发展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将创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5000 年优秀文化的文化宝库的作用。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资源以及当前时代的有利条件进行充分的结合,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造,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势作用。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文化的概念已经不拘泥于一个群体的生存方式或者生活方式,文化具有更加广阔的意义,各国在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强大自身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的同时,传统文化同样成为各个民族用于保护自己特色文化同时抵制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武器和手段。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能够为现代科技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同时,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升级与发展,科技是对文化互动以及创新的一个最好的诠释,突出传统文化的优势,建立起创新性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对我国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和弘扬,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

扬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偏长,达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节较短,各为2个多月.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中景色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春夏季节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冬季则百木凋零,为旅游淡季.受节庆假日的影响,5月、7月和10月成为海外游客游览景区的最佳时间.每年4月扬州都会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这也为景区吸引了不少海外游客.此外,台商在扬州的投资占了全市外资总量的一半[1],因而到扬州参加经贸节以及旅游成为台湾游客的一个选择.

【参考文献】

【1】高策,李志红.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998(2):39-42.

【2】沈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革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84-89.

【3】马来平.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三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3-16.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Zhi-xin
(Party Schoolof Guiyang Municipal Committeeof CPC,Guiyang55000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ims at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intsout the main waysof their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hopes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give full playto the effectiv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culturaldevelopmentand theimprovementof people'slivingstandards,soas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oursociety.

【Keywords】 traditionalculture;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9)07-0094-02

【作者简介】 刘志新(1981-),女,贵州贵阳人,侗族,讲师,从事现代科技研究。

标签:;  ;  ;  ;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