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运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比较论文_许琼林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人民医院 430422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运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0例,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优良率82.50%低于观察组9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运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更佳,可作为有效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指的是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上方部位出现的骨折类型,与骨质疏松存在密切关联,多发于老年群体[1]。相关研究指出[2],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呈增加趋势,因骨折对患者生活及健康造成极大影响,需及时治疗干预。以往临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伴随多种并发症影响。目前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迅速,人工髋关节置换及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方案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较多,但关于两者治疗效果对比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及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存在外伤史,且伴有局部肿胀、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诊断为闭合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②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参加;③本研究经我院伦理文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多部位骨折;②病理性骨折患者;③伴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者;③存在手术禁忌者;④因其他因素无法完成本研究调查者。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男43例,女37例,年龄为59-89岁,平均(68.42±4.13)岁,Evans-Jensen分型:Ⅰ型9例,Ⅱ型17例,Ⅲ型13例,Ⅳ型30例,Ⅴ型11例;观察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为58-88岁,平均(67.41±4.09)岁,Evans-Jensen分型:Ⅰ型11例,Ⅱ型16例,Ⅲ型12例,Ⅳ型28例,Ⅴ型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Evans-Jensen分型等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调节患者身体状态值适合手术最佳状态,术前30min内给予抗生素,持续进行心电监护。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方法:患者术中选取仰卧位,借助C型臂于透视条件下进行闭合牵引、复位处理,于大转子定点位置上方5cm左右部位做纵行切口(5cm左右),确保大转子充分暴露,以大转子顶点位置进针,导针插入后确保其位置在髓腔内,沿导针应用空心钻头做扩髓处理,顺利将PFNA主钉置入股骨近端位置,经侧方导向器于股骨颈打入导针,经测探后扩开测皮质,螺旋刀片打入后锁定,远端锁定螺钉拧入并加尾帽,引流管放置后切口关闭完成手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方法:经改良Gibson入路,充分暴露术野,于机体小转子上方1.5cm左右部位截断股骨颈,将骨折线、截骨面中间位置股骨头及股骨颈取出,外侧向上将股骨近端迁出,确保股骨颈扩髓分离后与骨折部位进行拼接,可借助钢丝、骨水泥等对骨折块进行固定处理,有效扩髓股骨髓腔后前倾15b将假体柄置入,复位后对患者关节活动度进行检查,引流管放置后可关闭切口完成手术操作。

两组患者手术后均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生素等预防处理,针对患者恢复情况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借助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治疗效果,其中8分为差,9-12分表示可,13-16分表示良,17分及以上为优。

1.4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选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应用率%描述计数资料治疗效果,应用X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82.50%,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6.2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是指股骨颈与股骨干交接部位,因该部位容易因外力因素影响造成骨折,特别是老年患者自身骨质疏松等影响导致骨质量相对较差,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危险性较大。目前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案较多[3]。相关研究指出[4],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效果较好,但手术中因切口部位血运较丰富,术中出血量高,术后骨折部位愈合速度较慢,对手术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治疗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借助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好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术后恢复及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取得较好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隋晓峰.人工髋关节置换、DHS和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74-74,75.

[2]张大鹏,侯明明,张圣洁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11):1100-1101.

[3]李新路,任宝龙.人工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远近期疗效对比[J].医学信息,2016,29(14):341-342.

[4]黄维琛,郭礼跃,孟映福等.人工髋关节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7,30(2):91-93,107.

论文作者:许琼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  ;  ;  ;  ;  ;  ;  ;  

股骨转子间骨折运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比较论文_许琼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