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微观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及其应用论文,农业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出发点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山东等一些地区率先实施了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方式以来,农业产业化逐渐在全国各地被采用、推广和普及。同时对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众多的专业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的热心关注。一般来说,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类,后者主要关心农业产业化的实例,而对于前者则众说纷纭,使农业产业化内涵问题至今尚未达到共识(1)。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综合企业(Agribusiness)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战略方式,即研究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化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最有代表性的提法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或体系,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2)”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研究方向。实质上采用或不采用农业产业化是企业(龙头企业)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或者是经营组织形式问题。但是,从经营学角度出发研究农业产业化的还不多,至今还未出现代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这种现象可能同我国在农业经营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薄弱的事实有一定的联系。本这拟从微观的角度,即试图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为出发点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说明为什么我国现阶段需要采用农业产业化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它只能够为采纳者——龙头企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和微观农业产业化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农业综合部门(包括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业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及分配)的市场构造,企业行动和经济成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在特定的市场构造下,企业为了取得经济成果,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方案和经营组织形式。市场构造有多种,包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经济成果包括企业的利润、经营效率、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扩大。企业行动包括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和竞争方式。市场构造,企业行动和经济成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企业取得的经济成果为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调整又影响市场构造,譬如农业产业化的普遍推广将会提高市场的集中度。
在农业产业化内部起主要作用的是它的直接参加者—龙头企业和农户(包括被产业化的企业)。诚然,我们不能忽略政府部门的影响。龙头企业(Integrator)是农业产业化主动推动者,他们通过购买设备以及契约、合并的方式从事该企业经营范围以外的生产或销售活动,组织或建立了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并担任产业化内部的管理意志决定者,即产业化企业管理的决策者。农户(包括被产业化的企业)在加入和退出产业化的时候是具有独立意志的经营者,但在加入产业化期间,根据契约和合同的规定,他们必须服从产业化的整体利益,部分或全部丧失自己的经营决定权。实质上在农业产业化内部,龙头企业和农户是对立统一的两极。在特定的市场构造下,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虽然有可能获得社会平均以上的利润,但是龙头企业为了取得更大的经营意志决定权,在产业化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对农户的控制,使农户从独立的经营者下降到出卖劳动力的工资领取者。这是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3)
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广和普及农业产业化,具体的措施包括政策性贷款,无偿资助,法律监督和解决有关的纠纷问题。我们并不排除政府的有关部门直接参加或参与农业产业化活动。如果作为直接推行者可以被归为龙头企业的研究范围,反之视为被产业化企业看待。
研究微观农业产业化主要研究龙头企业的行动同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推行者,在产业化内部发挥主导和积极的作用。同时,龙头企业的经营组织构造比较复杂,同农户相比对市场的影响更大。为把我们的研究同宏观和其它研究相区别,我们称以龙头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被采用的农业产业化为微观农业产业化,从龙头企业角度出发,研究市场构造、企业行动和经济成果三者关系的农业产业化理论为微观农业产业化理论。
三、微观农业产业化理论的性质和作用
微观农业产业化作为龙头企业采用的经营战略手段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被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龙头企业同时从事一种或数种产品的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另一种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或行动,即龙头企业利用兼并、契约或者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的方式从事其他阶段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向原材料、生产部门的投入要素方面的生产、流通伸延的农业产业化,我们称它为前向型的农业产业化,反之,参与该企业产品的下阶段生产—即把该企业的产品作为原料、投入要素生产部门的生产或者流通的农业产业化,被称为后向型的农业产业化。
微观农业产业化实际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或者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阶段,或者是生产或流通阶段的经营活动。这种经营活动可以被看作是合并或兼并活动。在英语中称这种活动为“Integration”,在日语中被称为“统合”。显然这种经营活动是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中,企业仅仅担任一个生产或流通阶段的机能,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又同市场范围的扩大成正比。微观农业产业化是把作为分工结果的复数企业的经营项目统合起来,由龙头企业内部进行计划,组织和完成。其意义是由企业内部的计划生产和分配来取代由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来调整,由复数企业来从事和完成的工作。
在现代社会,一般来说是一件农产品从生产资料的生产到成品完成,然后最终到消费者手里需要经过复数的生产和流通阶段。这件农产品的生产既可以由社会分工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两种可以替代的经营方式中进行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交易费用(Thecostoftransaction)的节约,即在企业内部计划生产、分配生产资料的费用同从市场上购买它们相比,哪一种更便宜。
我国采用微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阶段,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取得比采用其它的经营组织形式或其它的经营活动更大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利润。虽然龙头企业取得这些利益有各种途径,我们拟从市场构造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3)不完全竞争市场(4)。现阶段我国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购买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费用比完全竞争市场要高,而出售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利润又比完全竞争市场要低,原因是:
①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不能够获得交易商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性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必须从事市场调查,质量测试,从而增加生产成本。
②市场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是指厂商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如果厂商不能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造成开工不足,使设备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厂商为了确保生产投入要素的充足,囤积生产资料,又必须增加库房费用和银行利息。
③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生产资料的质量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厂商声誉和利润。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在不同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使是同一厂商不同时期的产品也会有质量差异。生产厂商往往会蒙受由于换用另一家厂商的产品,而影响生品质量,减少经济效益。
④技术开发困难,生产厂商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必须采用新型的生产资料,有必要要求生产资料的厂商也同时从事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和增加新的生产设备。可是由于生产资料厂商无法确定新产品是否有稳定的销路,有可能拒绝合作。
⑤欺骗性,由于市场道德没有完全确立、法制还不健全,有些厂商从短期目标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些企业内部的经办人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交易中损害企业的利益。
由于上述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厂商为了节省获得生产资料的交易费用,或者自家生产生产资料、或者利用自家的产品作为投入要素,生产下一阶段的产品。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同其它厂商签订长期合同,定时定量地购买他们的产品或向他们供给自家的产品,即通过企业的内部生产或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计划供求关系来取代市场机制,节省交易费用,增加企业利润。这就是微观农业产业化成立的理由。
四、“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内都市场”的微观农业产业化
在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中,农业产业化的分类问题占重要的位置。微观农业产业理论对其分类的依据是人事、物资、财务和信息等四个方面,即研究在农业产业化内部,龙头企业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根据上述四个方面,我们把微观农业产业化分为“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和“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三种类型。(5)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即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加入前方和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本,掌握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全部信息。美国的大规模养鸡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年产品销售额达五十亿美元的克罗美福司蛋鸡场有职工1,600人,养鸡1500万羽。直营农场饲养其中的60%,900万羽。这些直营农场分布国13个州和21个城市。为了向直营和契约养鸡场提供雏鸡,配合饲料和鸡蛋的包装处理,加工和销售等服务,该蛋鸡场在两个州拥有种鸡场,12个州拥有饲料加工工场,在13个州拥有鸡蛋包装厂,此些外还有一个碎蛋加工厂和一所大型鸡蛋批发市场。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拥有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体系有些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还掌握了复数农产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方式的优点是企业规模大,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化和经济效益递减的问题。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有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是它掌握被产业化企业的一部分资金,也在那些企业中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也共同参加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掌握被产业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化,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可以长期稳定和持续地保持交易关系,使得企业能够安心的进行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同农户(被产业化企业)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确保生产资料的定期、定量、定质的供给和自家产品的定期、定量需求经营方式。特别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建立一种半计划的,有一定控制权力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供求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生产资料和产品相比较,龙头企业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商品质量不确定以及欺骗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避免市场风险。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主要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和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的区别是龙头企业对微观产业化内部计划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同市场构造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有效的经济成果。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适合于高度发展的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适合于中等程度发展的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
五、微观农业产业化的局限性
微观农业产业化是特定的市场构造下,龙头企业为了取得经济成果而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很多学者把企业比喻为“市场大海中的有计划的小岛”(6),微观农业产业化仅仅是把有计划小岛的面积扩大(内部组织的的农业产业化),或者是把有计划的小岛和小岛之间通过契约合同的方式连接起来(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
采用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有利之处是:①产业化内部各企业(包括龙头企业、被产业化企业和和农户)可以拥有稳定的生产资料供应来源和产品的需求市场,②产业化内部各企业可以在相对稳定的价格下购入市场资料和销售产品,避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③生产资料的质量可以相对地得到保障,④在产业化内部可以避免推销产品的各种费用,⑤有利于产业化内部各企业的设备投资,⑥有利于产业化内部各企业的技术开发。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微观农业产业化并不是一帖万灵药,作为在特定市场条件下的经营组织形式,总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我们用刻舟求剑的方式去采用它,有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企业规模同经济效率递减法则”。采用产业化必然导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以及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能力,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收益,相反还会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采用或不采用微观农业产业化的依据是,同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相比较,企业内部生产或通过长期的契约合同购买的生产资料成本是否比从市场上购买更便宜,质量更可靠;龙头企业必须根据经济成果的大小在两种经营方式之间作出最佳选择。
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说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设:
s=管理人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
a=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执行程度,(0<a<1)
N[,i]=第i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数=s[i-1]
n=管理阶层数
P=产品价格
w[,0]=从事直接劳动者工资
w[,i]=第i阶层工作人员工资=w[,0]B[n-i](B>1)
r=除工资外的单位产品成本
Q=产量=θ (as)[n-1]
0=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
R=企业总收益=PQ
C=除工资外的产品总成本=
企业的纯利润是,
对n微分,并令其为0,从而可以得出n最佳值,
式(2)成立的条件是,a和w[,0]/(P-r)值在0和1之间,β<s,as>1。
从式(2)中可以发现:(a)如果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执行程度a增加了,最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就可以增加,从而扩大企业的规模是有利的,(b)基本工资同产品价格减取除工资外的单位产品成本的比,即w[,0]/(P—r)同最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成反比例,(c)管理人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s同n成正比例,即是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增加后可以扩大有效的企业规模,(d)各阶层间的工资比例β同n成反比例。
本模型也可以通过生产平均费用提高这一点来说明企业存在规模的不经济性一般倾向。我们把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θ作为n的函数,在
时,企业存在规模的经济性,然而当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没有相应增加,从而使
这时平均费用可以表示为
减小(逐渐趋向于零)时,就开始出现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同企业的规模不匹配的收益递减的副效应。
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必须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如果不按照规律办事,无限制的扩大企业的规模将有可能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采用和推广大规模的“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的农业产业化的时候,必须加以郑重考虑和科学论证。
六、小结
本文是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论证市场构造、企业行动和经济成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复杂问题。在我国,从微观一龙头企业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把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农户放在对立统一中加以研究,尚属于首创。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行参加讨论,从而使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有更大探讨价信、思维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也把我国农业经营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标签: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论文; 产业组织理论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