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大基础高塔”理论的思考_体育论文

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大基础高塔”理论的思考_体育论文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基础大则塔尖高”理论的思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塔尖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基础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1)04-0001-03

中国竞技体育在新千年之初,迎来了第27届悉尼奥运会取得28枚金牌和59枚奖牌历史性突破的辉煌成绩。人们在欢庆这一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深入思考着中国竞技体育在新的千年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的形势是,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和充分发挥举国体制及其优势,另一方面诞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由三级训练网等构成的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构成我国竞技体育“宝塔”的“塔基”部分,在中国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下,正由过去的“中小学运动队、传统项目学校代表队→一般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省市专业队”的“宽塔基”模式,向着业余体校数量锐减、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发展举步维艰、省市专业队自我解决人才储备问题的方向演变,从而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塔基越大、成绩越好”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和质疑。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现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关系到未来十年我国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确定与实现。

1 “基础大,塔尖高”理论的历史分析

在我国,“塔基越大,塔尖越高”的思想由来已久且长期作用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其中,塔尖是国家队或国家集训队,塔身是省市专业队,塔基是业余训练网。在认识塔基与塔尖的关系时,人们常常用构筑大厦的道理来类比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基础与提高的关系,通俗地讲,只有厚实、宽大的基础,才能构筑起直插云霄的竞技体育“摩天大厦”,或者说,塔基越大,则塔尖越高或者塔尖才可能越高。在这种“塔尖的高度由塔基的宽度所决定”的思想指导下,构筑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宽厚塔基,建立起遍布全国城乡的、由各级县区体委主管的各级各类业余体校。它向下延伸到中小学校代表队和传统项目学校运动队,向上则联系着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数十年来,这个“塔基”源源不断地向“塔身”和“塔尖”输送着竞技体育人才,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在较短时间里迅速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数十年来,我们也从未怀疑过“基础大、塔尖高”的理论,每当人们在考虑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时,尤其是在考虑中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建设时,首先就会想到如何更进一步地夯实和加宽它的塔基。也正因为这种思维源于一种十分朴素的、类似于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的简单道理,人们甚至不愿想、不可能去想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中国竞技体育也正是在这种思维定势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纳着巨大塔基的层级分明、目标朝向明确同时也是规模庞大的三级训练网体系。

然而,当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代也由20世纪发展到21世纪时,中国竞技体育的“塔基”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质的变化:首先,社会已由过去淡化教育甚至忽视教育向着注重教育甚至教育第一的方向演变,人们对下一代的要求首先是教育的要求,确切地讲是智育为首要的教育的要求,业余体校选材的“门庭若市

”现象已不复存在;其次,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由国家安排到由人才市场决定的转变,以及退役运动员文化素质低而再就业难的现实,与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结构和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家长在将子女送往竞技体育训练场上的步履更为艰难和无奈,显然,业余体校吸纳竞技体育人才的空间变得更为狭小和有限;最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其不断扩大规模,使得更多的学子较以往更为容易地步入高等学府殿堂,以及社会对人才学历越来越高的要求等,无不对业余体校乃至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促使了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应该建立在何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以及如何应对中国社会巨大变革对竞技体育发展提出的挑战等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始重新审视“塔基与塔尖”这一直接关系或深刻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理论的立论正确性与可行性。

2 国外有关“基础与塔尖”关系的认识发展

1975年,国际体育教育联合会前秘书长、英国学者约翰.C.安德鲁斯在国际会议上用一个正三角形来表示体育,其中,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各占这个三角形的三分之一,他认为,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的基础越广泛,竞技体育人才就越多,因此,运动成绩的“巅峰”就越高。换言之,基础的大小与顶峰的高低存在着直接的关系。然而,还是同一个人,安德鲁斯于1980年却在其正式发表的《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的竞技体育》文章中,又推翻了自己的说法:“这种看法(基础大则塔尖高)并不意味着完全正确,而只是代表了英国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思想。”

在欧美,较为流行和一致的看法则是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即整个体育运动系统中,其内部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用一种简单的、直线的思维去理解,尤其是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并非是一种只有普及了才能提高的简单关系,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关系。诚然,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我国尚需用数十年方能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他们采取的是不同于我国的社会自治式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也不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可有可无”的看法,而是将之视为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必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其共同做法则是走精兵之路。从某种角度看,他们选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受最大限度地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制约,而必须走向精兵之路,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是在用自身的成功范例佐证了并不存在“塔基越宽则塔尖越高”的必然关系。这一事实也告诉我们,无论我国经济发展到何种水平,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将如何变化,以及在新世纪里体育将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高质量和高效益,必须摒弃不讲成本的铺摊子、扩规模的粗放式发展,简言之,必须走精兵之路。

3 “小塔基、高塔尖”理论

竞技体育内部构成也是十分复杂的,项目与项目之间既有联系,又有较显著的差异。然而,当我们去考察和分析不同项目在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与该项目普及程度时,则会发现既存在着“基础大、塔尖高”的例子,如乒乓球等。但也不乏“基础大、塔尖低”的项目,如日本的竞技体育发达程度与社会体育的普及程度之比、原东德的网球、中国的足球、篮球、自行车等。更有着“基础小、塔尖高”的范例,如我国的跳水、体操、女子赛艇、女子举重、女曲、女足等等。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将如何构建一个未来十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重大问题。

不容否认,任何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都源于其广泛的社会基础,离开了社会的广泛参与,其竞技体育的发展将失去最宝贵的资源,即竞技体育人才。然而,社会广泛参与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并非是为了夺取金牌为最终目的的竞技体育的发展,而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如果因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参与基础之上,进而推论只有普及的越广泛,竞技成绩就越高,那么,这一理论首先在思维逻辑上是很难立足的。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许多不能反向推理的事物,如同领导者必然是管理者,但管理者并非一定是领导者一样。有些项目,如美国的篮球、巴西的足球等,其发展有着自身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之民族传统文化、体育传统项目、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观念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割断这种联系而简单地将之推论到全部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从“基础宽所以塔尖高”发展到“要想塔尖高则必然基础宽”的观念,则犯了用简单的、直线式的思维去看复杂的事物之间关系的错误。

据调查,在我国不同省市区发展竞技体育过程中,早已存在“窄塔基高塔尖”或“柱形”的运动实践,如跳水、体操、举重、射击、划船、柔道等。虽然不同省市区之间有着相互差异较大的体育发展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竞技体育发展重点、竞技人才特点等,但一个共同的规律则是,凡是群众基础较好、市场发展前景较佳的项目,三级训练网的项目布局点较多,以求得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推动社会体育的开展,如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反之,则项目布局的点较少,甚至只有一个点,如跳水等。他们的成功经验说明,只要在精心选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注重人才的成才率和成功率,尽管参与者的绝对数量有限,世界竞技体育高峰也是不难逾越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国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我国竞技体育的投入有限条件下,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竞技体育发展,既是中国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可以说是中国竞技体育在新世纪里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唯一途径。

不难想象,当这一理论直接作用于中国竞技体育体系中的基础层时,将会不可避免地引发整个体系的重构与改革。

标签:;  ;  

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大基础高塔”理论的思考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