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色彩的抽象: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观论文,抽象论文,重要途径论文,色彩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网络上流传着一段“母亲帮女儿背诵‘5的乘法口诀’”的视频.视频中家长粗暴的声音,孩子流泪的小脸,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数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我知道这不是个案,它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好好地研究和反思.
(视频开始:小女孩红着眼圈在背“5的乘法口诀”.)
女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四十五.
母 (强作耐心地引导)十下来是几?
女 十下来是五.
母 五、十……三五一十五,记住!
(借助母亲说前半句,女儿答后半句的方式,母女俩“成功”地回忆出了剩下的口诀: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母 好,再来一遍!
女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
母 (有些生气)谁教你三十五的,为什么张口就来着?
女 你老是让我说这句话……
母 (抢)那记不住咋办啊!(愤怒地)三五一十五!
(一旁的父亲忍不住插话:记住!记住!三五一十五!)
女 三五一十五.
母 从头来!
女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五……(大哭)我永远也记不住这三五,这三五太难了,太难了,一点也不简单……
母 (大声强调)三五一十五!
女 (弱弱地)三五一十五.
母 三五一十五多背它几遍.
(女儿重复10遍后,母女采用问前半句、答后半句的方式成功回忆出5的所有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母 好!再从头说一遍.
女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
母 (有些不耐烦)从头背!
女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母 (不由自主地帮忙)三五……
女 三五(咳嗽、哭)……
母 三五一十五,再背十遍.
(女儿重复10遍后,母亲让她从头背.)
女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改口)三五十五……
(母亲说前半句,女儿接后半句: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终于成功了!母亲决定趁热打铁,用“前半句+后半句”的方式让女儿再来一遍: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
母 (面对反复出现的同一错误,有些黔驴技穷)三五一十五再背10遍!
女 三五一十五、三五一十五、三五三十五.
母 错了,重来!
(女儿将“三五一十五”重复若干遍后,母亲让女儿从头开始背.)
女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改口)三五一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五五……呜……你老是让我背这句三五,我已经将其他都忘了,太难了……
看完视频,我不由陷入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觉得“三五十五”真的太难了?年龄太小?问题太难?还是大脑有点小问题?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否定了我的几个猜想,理由是:视频中小女孩除了“三五十五”回忆困难外,其余的“一五得五”、“二五一十”等都没有问题.这说明小女孩大脑好使,记住“三五十五”,对她来说不应该是很难的事情.
鞋子穿在脚上合适不合适,穿鞋的人最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孩子最能够理解.受儿子的启发,我豁然开朗,其实小女孩总是将口诀背成“三五十五”,问题就是出在那个教师、家长都知道,却一直没能找到出路的“老面孔”——死记硬背上.同时,也可能因为记忆中的干扰导致学生记住了后面几句5的口诀,而忘记了“三五十五”.
实录开头,在孩子把口诀错背为“三五四十五”后,母亲是想耐下心来尝试引导孩子的,她问:“十下来是几?”当女儿回答:“十下来是五”后,母亲感觉方法不管用,又没有其他的方法,于是在后面孩子反复出现“三五三十五”这个错误时,采用得更多的是“记住”、“重来”、“多背它几遍”等机械重复的记忆形式.
机械重复产生记忆,其心理学原理是“纯刺激反应”.而“纯刺激反应”产生的记忆,其致命弱点是:对误记的“免疫”功能缺失——孩子记忆中一旦存入了“三五三十五”这个信息,那么即便后来她的大脑中重新“存”入了正确信息“三五十五”,原来的印记依旧存在.在后面回忆、调用时,伴随刺激“三五”会随机“反应”出“三十五”和“一十五”两种可能.如此时还存在紧张、疲劳等其他因素,又会繁衍出“五五得五”等新的错误,存入新的信号源.
机械记忆对误记免疫功能的缺失,一方面容易让学生掉进对错随“机”不随“己”的泥塘,使得学生对“刺激反应”出的答案无法辨别、不能自救;另一方面,又使得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找不到原因,自欺欺人地将错误归因为所谓的“粗心”,导致错误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于是,在屡屡受挫后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他们越“恐惧错误”,越想人为地“屏蔽错误”,错误越是黏黏糊糊、反反复复.“一错再错”,轻则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阴影,重则导致学习的心理障碍.想想视频中小女孩那两句话“三五……三五……(大哭)我永远也记不住这三五,这三五太难了,太难了,一点也不简单……”“你老是让我背这句三五,我已经将其他都忘了,太难了……”给我留下的除了直觉上的揪心,还有理性的担心.因为这种在理念上人人批判的现象,在现实中已经屡见不鲜得让人麻木不仁;因为这种心口不一的“闹剧”,时不时地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身上上演.为人父母,我们为之困惑、苦恼、烦躁,却无可奈何.
蔡宏圣先生认为,“如果数学不深入到直观层面,学生学习数学便在死记硬背”.李士锜先生认为,“在定义与图形这两者中,(学生)他们更倾向于利用一些图形作为代表,并用它们表示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能提取,原因在于孩子在储存信息时没有进行适当的编码,或者在回忆时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
笔者以为,在学生学习“5的乘法口诀”时,应该经历直观的、形成口诀的过程,让他们在习得的知识遗忘之后,能够凭借过程中的一些画面恢复、生长出来,学到“带得走”的知识.
对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环节:
1.此情此景的“活动”创设
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把黄豆.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中,尝试创造、“数”出关于5的所有乘法口诀.
2.直观形象的“图式”编码
在学生自己创造、“数”出关于5的所有乘法口诀,并稍稍熟悉后,出示手掌图.让学生结合手掌图,五个五个地“算”5的所有乘法口诀.
接下来,用“拳头”代替“手掌”,让学生看着“拳头图”想象手掌的样子,进一步抽象,“想象”出5的乘法口诀.
3.融会贯通的“结构”编织
最后,将5的乘法口诀放进抽象的数表之中.让学生看着表格,想着手掌图、拳头图,记忆5的乘法口诀.
“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斯宾塞语)上文设计的三个环节,由“借助蚕豆一个一个地创造‘数’出5的乘法口诀”,到“借助手掌图五个五个地‘算’出口诀”,再到“借助看不到手指的拳头‘想象’5的乘法口诀”,最后到“看着表格,想着手掌图、拳头图,‘记忆’5的乘法口诀”,经历了四个直观的过程.可以想象,学生在经过了由“数出口诀”,到“算出口诀”,再到“联想口诀”等一系列直观可感、由低级到高级、有过程的学习,即使后来将5的乘法口诀忘记了,他们也一定能够借助大脑中蚕豆、手掌、拳头或表格等图像,将5的乘法口诀独立“再生”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带得走的、能生长”的知识.
应该说,上述四个过程的“直观”和我后来看到的孔凡哲、史宁中教授所说的几何直观的四个表现形式“实物直观”、“替代物直观”、“图式直观”和“简约符号直观”似有巧合.
顺便提及的是,本文强调借助“直观”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建构,并不意味着轻视练习和记忆的作用.相反,对乘法口诀这一内容,我们十分强调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的、适当的练习和记忆.
我在发表于《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年第4期的《重视操作之后的理性思辨和抽象概括》一文中,试图借助“直观的抽象”一词概括我小学数学教学的主张之一.后来,因有人提出这种说法有玩文字游戏的嫌疑,暂作放弃.再后来,我发现将两个对立词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词并不是我的发明.如,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的汪曾祺先生在其散文《自报家门》中写道:“我的小说似乎不讲究结构,我在一篇谈小说的短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便.一位年龄略低于我的,每谈小说必谈结构重要的作家质疑:‘我讲了一辈子结构,汪先生为什么却总是说:随便!’后来,我在‘随便’的前面加了一个词,变成‘苦心经营的随便’.他同意了我的观点.”
将“苦心经营”和“随便”放在一起,我想没有人怀疑汪老在玩文字游戏.和汪老一样,将“直观”与“抽象”放在一起,是我反复考量、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为了找一个简短、易记的词语来概括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觉得“直观色彩的抽象”能完整且恰如其分地反映我想表达的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对于学习的对象而言,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抽象概括的产物,数学的本质是“抽象”的.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学习如何去抽象、概括、推理、建模.”
第二,对于学习的主体——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与直接的、感性的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因此他们“抽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事、物和丰富的直观感受基础之上,是一种“直观”地进行抽象的过程.
第三,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即便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上所形成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也应该尽量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直观、可感的形式来表达,是一种带有直观色彩的抽象.
此外,直观色彩的抽象不仅体现在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结果中,还反映在知识的应用全过程中.学生在运用经由“直观”得出的“抽象”结论时,并不只是在简单地重复结论、套用公式.他们在从记忆中“调”出抽象结论的同时,大脑中还应伴随着当初得出这个结论时的“直观的过程”——这种直观的过程在最初进行尝试应用的时候,一般是有意识的、外显的行为.随着应用的增多,以及学生对结论的逐步熟悉,这种伴随着结论的直观过程就会逐渐地向无意识、内隐过渡,直至最后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程度——这时候,运用者虽然没有有意识地去思考当初得出这个结论时的“直观的过程”,但只要需要回答,他们随时都能清晰、明确地表达结论产生的过程或依据.
“直观色彩的抽象”分别从小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对数学学习(数学化的、抽象的过程)和数学知识(包括符号、概念、定理等抽象的结论)提出了“直观”这个统一的要求.如果我们将数学学习数学化、抽象化这一过程和数学结论表达的抽象性统括为“抽象”,那么就可以用“直观色彩的抽象”统整上文中指向于过程的“抽象”和指向于结论的“抽象”.
可见,统整后的“直观色彩的抽象”既强调学生提炼、归纳、形成数学知识的过程要在大量、直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也强调抽象的数学结论要用直观、可感的形式来表达.“直观色彩的抽象”是指向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是小学生学习、理解、运用“抽象的数学”的内在需求,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