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乡县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6;2.宁乡县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6
【摘 要】目的 探讨中医“和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伴负性情绪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将入选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和法”干预治疗。分别观察其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心电图疗效比较,评定其治疗前后SAS及SDS积分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心电图比较、SAS积分及SDS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说明中医“和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伴负性情绪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中医“和法”;冠心病;心律失常;负性情绪
近年来,国外的很多横向和纵向研究都提示,心血管疾病可以引起和加重抑郁和焦虑症,而抑郁和焦虑症也可以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1-2],如负性情绪可增加心梗患者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导致死亡事件的主要原因[5]。在西方发达国家冠心病患者焦虑、忧郁症状发生率高达4O%,而我国报道也约24%。虽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在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经历了“突发猛进,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与开展由于其高额的费用,高风险以及无法避免的不良反应等问题也令大多数患者望而却步[4] 。因此,新的治疗方法与研究不断涌现出来,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笔者拟采取其“和”为大法,通过调节人的阴阳、气血、脏腑、情志、从整体上把握,从“证”入手,运用中药的四气五味、药物归经等特性,调治其失衡的状态,使之达到新的动态的平衡,根据与其对应的中医“胸痹心痛心悸”的病因病机以及情志致病的特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调畅情志”“调和阴阳气血”和法的特色而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版《临床心律失常学》[5]。抑郁焦虑情绪的诊断标准[6]:分别采用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予以评定积分。中医诊断标准则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
1.2 纳入标准
符合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在45-75岁;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粗分大于41小于71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粗分大于40小于70分。
1.3 排除标准
排除功能性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及偶发早搏,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有精神障碍的个人史及家族史或传染病病史患者。剔除依从性差、自动退出试验、无法判定疗效以及资料不全者。
1.5 一般资料
入选病60例均为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宁乡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法按1∶1的比例将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4.6±7.07)岁,病程(3.50±2.53)年,治疗前平均SAS积分(58.83±11.44)分,平均SDS积分(50.83±13.12)分,其中窦性心动过速7例,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15例,房颤或房扑5例,阵发性心动过速3例。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3.6±7.14)岁,病程(3.48±2.70)年,治疗前平均SAS积分(56.15±13.08)分,平均SDS积分(52.13±12.65)分,其中窦性心动过速6例,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17例,房颤或房扑4例,阵发性心动过速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SDS、SAS积分、病情、合并症等一般情况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6 干预方法
1.6.1 常规西医治疗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即抗凝、扩冠、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同时服用胺碘酮片(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3254),胺碘酮片初服剂量为0.2g,3次/d,连服l周后,逐渐减至0.1~O.3g,1次/d维持,若减量过程中不能维持原来疗效,则增加至原来剂量,直到有效。2组均治疗30天为1疗程.
1.6.2 中医和法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中医和法干预治疗,主要包括中医情志疗法,中医药物辨证治疗以及其他疗法;
1.6.2.1中医情志疗法 可由熟悉中医情志疗法的专业心理指导专家进行,每次干预不少于30min,每周最少两次。
1.6.2.2中医辨证治疗:主方以柴胡三参饮为主:方以柴胡三参饮加减处方为主:柴胡9 g法半夏9 g党参30 g丹参15 g苦参9 g黄连9 g常山9g甘草5 g;药材均由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宁乡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统一购买,饮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Ⅰ部)要求,全部饮片以煎药机统一煎好压缩成150ml/包,每日2包温服,日1剂;
处方加减:如心气虚弱者,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心肾阴虚者:柏子仁20g,玄参10g,麦冬10g,山茱萸15g;心肾阳虚者:桂枝10g,干姜10g,肉桂6g;心血淤阻者: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当归12g,赤芍10g;寒凝心脉者:当归12g,桂枝10g,干姜10g,枳实10g,薤白10g;等等。
1.6.2.3其他疗法 推拿疗法、放松疗法,音乐疗法等等。与此同时指导患者家属给予其更多安慰与交流,使患者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关怀。
1.7 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查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记录仪为法国产 ZYmed)至少1次,并检查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等。每日询问症状、疗效、情绪、精神状况、不良反应等,观察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前后对比观察,进行数据统计。观察1疗程,试验结束后半年内定期每2月随访1次。
1.8 疗效标准
1.8.1 临床症状:根据1979年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有关内容进行评定:分别参照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予以评定积分。
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SAS评分<15分,SDS评分<15;②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发病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SAS评分<30分,SDS评分<30;③有效:自觉症状减轻,心电图检查无明显改善,30分>SAS评分<50分,30分>SDS评分<50;④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改变,SAS评分<50分,SDS评分<50分。
1.8.2心电图疗效评定:所有心电图均有同台机子同一个人完成。
①显效:异位心搏数减少>75%,阵发性或持续心房颤动(房颤)(含房扑),阵发性室上速转为窦性心律;②有效:异位心搏数减少>50%,阵发性室上速或房颤(含房扑)用药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多发变为偶发;③无效:用药前后心电图无明显变化;④加重:异位心搏数较前增多>25%,阵发性室上速或房颤(含房扑)用药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增多>25%,多发变为频发。
1.8.3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或由较重减到轻度;有效: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无效:症状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发作次数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更长
1.9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经正态性检验为非正态分布,进行对数转换后,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校对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无序分类资料采用c2检测;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1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表达了一种“和谐平衡”的哲学理念。纵观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以及治疗“八法”中“和”法,无不体现出“和”的思维理念[8-9]。针对心律失常伴负性情绪的临床表现,及中医“心悸”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笔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控制病情,中医辨证求本,以及中医情志疗法畅达情志等“和”而为大法。以和为理念,调节人的阴阳、气血、脏腑、情志、使之维持在一个相对动态的平衡,正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之处.
取主方以柴胡三参饮为主方[10-11],方中柴胡:芳香疏泄,可升可散,既升举清阳之气,又疏泄肝气而解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具有降脂和减慢心率等作用。法夏:辛散温燥,走少阳胆经,有疏散之性,能解郁结,且为燥湿化痰之要药。故用以上二药共为君药。方中党参补气养血,丹参既活血化瘀,又可养血,苦参清火燥湿,又可利小便,使邪有出路,三药相合,共奏清热活血、扶正祛邪之功,共为臣药。且现代药理学证明苦参具有奎尼丁样作用,能抑制传导和自律性,延长不应期,抑制异位节律点。黄连佐苦参清热燥湿,常山一味消痰结,去壅滞,二药同为佐药。黄连含小檗碱,临床证实,小檗碱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甘草:味甘,性平,有补脾、润肺、解毒、缓急、和药等作用,以之为使。则诸药相配,邪热可清,湿痰可消,瘀滞可散,达到扶正祛邪之“和解”功效,实现安神定悸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和”法治疗心律失常伴负性情绪不但有充分的中医理论基础,而且有广阔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其一方面使将中医学理论融于现代最新的前沿领域,即显示出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而且推陈创新,使其即使在西医泛滥的今天也能日久不衰;另一方面,通过探讨其机制,使心律失常的治疗步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使更多的医药类工作者了解到在医学发展的今天,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红彬,宋春丽,任巧彦.抑郁和焦虑与心律失常[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4,(7);19-20
[2] 马志平.室性心律失常合并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8);77-78.
[3]石少波,杨波,刘韬.抑郁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Meta分析.临床内科杂志,2013,(8);552-555
[4] 田福利,鲁传冬,李学永等.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的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临床研究.中国社区医师,2015,(27);81-82
[5] 张开滋. 临床心律失常学[M]. 1版.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35-168.
[6]张明岛,陈福国. 医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 140-144.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5-89.
[8]张晓雷,沙茵茵,马家驹等.“广义和法”的概念以及中医辨析.环球中医药,2015,8(12);1481-1482
[9]韩正石. 中医和法临证应用探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1(10):19-19.
[10] 刘建和,程丑夫,吴亦之. 试论和法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96-2297.
[11]刘洋生.柴胡三参饮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2006,29(1);8-10
作者简介:
肖小艳(1983-),女,宁乡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心血管疾病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课题
论文作者:肖小艳,文登科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中医论文; 疗效论文; 心电图论文; 宁乡县论文; 冠心病论文; 柴胡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