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体育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在强调让学生得到快乐体验的同时,更应关注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体育课堂的实效性要依靠“强制”方能得到保证。本文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快乐”与“强制”二者相辅相成,“快乐”在“强制”中得以实现,“强制”是“快乐”的保证,这是学校体育教学“两性”和谐共存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快乐 强制 共存
一、前言
“快乐体育”的定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同时塑造学生完美的体格和心理。从日本传入我国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国内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快乐”二字的含义。如此一来,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学生喜欢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怎么高兴就怎么上,结果是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课相当,学生在“自由”的课堂中得到了快乐的体验,其体质是否增强却打了个大问号。
近几年学生体质下降,已经上升到社会问题,长此以往将演化为影响民族未来的大事,其“运动不足”是首要的原因。为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为了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在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应当使学生经受“痛苦”的体验,在强制压力下完成必需的运动内容。
二、“快乐体育”的实质
在分析体育教学理论的两大阵营中,“快乐体育”与“传统的学校体育”不知何时走到了对立的两方。现在“传统的学校体育”往往成为被批判的标靶,曾经占学校体育主导地位的它变得“一无是处”;“快乐体育”则成为学校的新宠,似乎处处显现着人本主义的光芒和具有时代的进步性。然而,岂不知这仅仅是部分学校和教师走进了一个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误区。“快乐体育”的概念源自日本,与我们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相比,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后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快乐体育”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校和教师一味追求“快乐体育”中的“快乐”二字,视“快乐”为体育教学的全部,抛弃了“传统学校体育”的那套运动量和运动技能,大幅度更换活动项目,无取舍地迎合学生的主观意愿。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体育课变成了“游戏课”、“休闲课”,至此,我们有的教师已经偏离了“快乐体育”的初衷。
造成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有许多,不参加或很少参与运动量的活动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原因。毛振明先生说:“那种‘一切从学生出发’的观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体育教学,游戏类的课程不应该在体育课上出现太多。”他同时表示:“惰性、逃避劳累和痛苦是人类的天性,缺乏强制性的锻炼,效能必然越来越低。”伴随着体质的下降,体育课就不敢使用运动量,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由此看来,造成“快乐体育”教学不力的根源是我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是一个主观问题。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快乐”,它毕竟只是一个定语,我们应该抓住主语“体育”才行。
由于思想认识的误区而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放羊式”教学局面的出现。“众口难调”,加之要使学生得到快乐体验,设计的项目要多,器械要多,场地要多,这“三多”使得任课教师分身乏术,无法“面面俱到”,只能放之任之。此种教学形式必然使正常的教学秩序陷入混乱,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无从谈起。可见,如果把握不准其真正内涵,“快乐体育”将制约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发展。
三、“快乐”与“强制”的和谐共存
任何人进行任何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追求快乐,另一个是逃避痛苦,这就是人的天性。“快乐”和“痛苦”是抽象的东西,是两种心理体验。同样的本质功能是强健人的身心,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痛苦”,在“痛苦”中锻炼体魄,在锻炼中得到成长,在成长中体味“快乐”。活动是媒介,“痛苦”是快乐的前提,而人有一种尽量避免痛苦的天性,哪怕仅仅是课堂上精神的疲惫、肌肉的酸痛。此时就需要借助课堂教学的手段,采用强制的措施确保学生身陷此种“痛苦”之中。体育课的根本表现形式就是身体的不断运动、体力的消耗并伴随着“难受”的感觉。然而,人的本性却有另外一个方面。在本性的驱使下,即使活动中伴随着痛苦的经历,而痛苦后所获得的“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等快乐体验却是人人向往的,这正是体验活动的魅力所在,也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精神动力源泉。
学校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个舞台。学校的功能无须多言,学校体育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显而易见。“快乐体验”有其自身的价值,特别是在体育的社会功能方面尤为突出,这是不可缺少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尽管如此,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回归到“学习知识、强健体魄”上来,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增强学生的体质,还是要以“传统学校体育”为根本出发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解决好“方法”的问题,尤其是如何与“快乐体育”相结合的问题。
运动数量和强度是构成体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任何运动都要有一定的数量和强度,无非大小不同而已。“所有的运动都有乐趣,但乐趣与人的距离有远有近。”就体育活动而言,快乐与痛苦是交融的。为了追求快乐,人们从事运动,而运动中伴随着痛苦的经历,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人们从事运动的动力就是在于对运动快乐的追求。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只是一味贪图快乐,逃避痛苦,对他们是不利的。“强制性的快乐体育”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体育运动“快乐”的真谛。因此,对于学校体育而言,我们既不能放弃对快乐的追求,也不能忘却在这个过程中强制性是无处不在的。
四、“强制性快乐”的实施策略
时下每当提及体育教学,几乎每个人都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可是到底要如何尊重,却并非人人都能说明白的,很多还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是否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完全由学生自由活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呢?换言之,由于教师作用的存在,使之成为了学生享受体育活动快乐的桎梏吗?这个问题并不能如此简单化。经历了这么多次体育教学改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效能,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虽然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到了学生身上,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将学生的地位提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二者择其一是不对的,二者折中又使部分教师无法接受,这就成了一个“两难问题”,其中一方作用的显现必然制约另一方作用的发挥。
在现实体育教学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学校体育课中,学生自由活动,追求快乐体验,厌烦那种呆板的“集合、立正、稍息、讲一下”式的“一教一学”教学形式。但在这其中,教师的教学成分就所剩无几,甚至教师的强制性色彩深受学生欢迎,可是课堂教学失去了主线,教学内容趋向于休闲娱乐,教学形式也流于“放羊”。相反,一旦教师发挥其能动性,学生势必就要认真听讲,按照技能规范认真练习,或者在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内“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与技能,而这正是学生所反感的,学生在其中难以有“快乐”的体验。当然,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当学生想在活动中自由自在地大显身手的时候,手脚却被我们所束缚,他必定心中苦闷、情绪低落。由此,许多教师也面临这样的困惑:体育课为何越来越难上了?
诸如上文所述,要解决好“体育课难上”的问题,只有找到“快乐”与“强制”的最佳契合点。而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强制”的实现。这其中的“强制”反对“无缘无故的失败”,反对“以失败告终的失败”。挫折体验固然重要,却不能使学生一直处于挫折的境地,这样只能使他们彻底丧失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制”在日常体育课程中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和参与课程的规定性方面,避免学生逃避运动量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教学规范,强调组织纪律的重要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非主观意愿下强行参与到伴随“痛苦”感受的体育教学中,在强制要求下,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完成一定的运动量,从而确保学生的体质得到锻炼。对于教学形式,要让学生动静结合,教师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要讲究科学性,符合运动规律,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在考评考核中,灵活机动,多种方式结合,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实行“规定与自选”相结合的方法,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再具体而言,无论从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人性化”体育的角度来谈,学校体育如要真正成为“快乐体育”,应当在活动内容和方法上“做文章”。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开设体育节、体育选修课、体育家庭作业和假期体育活动等内容,营造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氛围,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五、结束语
有人给“快乐”下定义,快乐就是要经历磨练,苦中作乐,先苦后甜。学校中的学生处于成人的基础阶段,体验快乐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丰富阅历、经历磨练。学校和教师有责任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此特别强调的是,传统学校体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是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乐趣必不可少的因素。“快乐”是追求的目标,而“强制”是“快乐”坚强的保证。没有无缘无故的“快乐”,只有在“强制”中不断经历磨练,才能真正体味到“快乐”。
参考文献
[1]谢勇强 学生体育锻炼应该有强制性吗?[N].中国体育报,2007,7,11。
[2]张永科 浅谈快乐体育教学的“利”与“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7,75。
[3]余良华 等 体育产生快乐和痛苦的两重性释义[J].体育科学,2004,10,(10)。
[4]吴东方 余良华 “快乐”和“传统”的学校体育碰撞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
论文作者:刘文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快乐论文; 体育论文; 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教师论文; 痛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