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课“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初探论文_赵吉芳 郭志清

高职德育课“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初探论文_赵吉芳 郭志清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 烟台 264670

摘 要: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德育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信念、对党和政府信任,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信心,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一、高职德育课教学现状

多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为共识,从教学到管理,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德育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但不可否认,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各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课堂主渠道的角度,谈一点对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看法。

1.德育课教学与学生需求脱节。从师资看,相对于专业课,德育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外出进修、培训机会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力低的问题始终存在;从课程设置看,部分高职院校将德育课简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仅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从教学内容看,教师授课侧重政治理论和人生大道理阐述,远离学生和社会实际,难以真正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从授课方式看,很多学校合堂上课,人数众多,即使运用多媒体,也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难以有效组织实践实训活动。

2.德育课教学与日常管理分离。在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教学和管理。教学主要通过“两课”来实施,教师完成授课任务、学生考试成绩合格就行,师生之间交流很少;管理部门主要依靠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通过组织活动和检查督促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学和管理互不沟通,导致德育工作存在着真空和漏洞。

3.德育课考试与评价方法单一。以往,“两课”作为学科课程主要以卷面成绩作为学生学习优劣的依据。近年来,有些学校进行改革,尝试将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但由于教学与管理分离,日常表现和行为评判成为一种摆设甚至成为一个送分项目,使德育课失去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德育课“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长期实践探索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总结出“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他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按照这一教学原则,高职德育课教学也必须坚持“边理论学习,边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和实训,培养习惯和能力。

1.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德育课程体系。克服以往片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个体职业素养、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弊端,根据学生思想、心理发展需要和身心成长规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职院校在满课时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基础上,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纳入统一教学计划,同时开设多门人文选修课程,分别于大一、大二、大三的不同学期开设,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又相互衔接的大德育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做人”、“做事”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概论课”不讲或少讲学生在初中、高中早已学过的知识性内容,多讲国内外发生的新事件、党和国家的新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成就;“基础”课少讲笼统的大道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工作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即“把以诚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教育、以责任为核心的为事之德教育、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教育、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生存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德育课教学成为最鲜活、最有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学做合一”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按照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突出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特点,德育课教学应该着力于素质内化、习惯养成和能力提高,采取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课堂整体推进方式,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知行统一。

(1)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拒绝大合堂,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了解基础理论知识,明确基本行为规范,掌握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初步技巧,涵养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提高明辨是非、语言表达、信息搜集、人际交往、竞争合作、研究创新、遵纪守法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2)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紧密配合,依托课程,借助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德育活动。(3)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①开辟校企合作德育新途径,将德育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结合起来,把德育课堂延伸到企业、车间、实训室,结合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等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实现学校德育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指导学生学习、实践;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③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创业,体会挣钱的不易和求职的艰难,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④引导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和慈善义工组织,为社会提供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3.构建“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德育评价体系。打破以卷面考试作为唯一手段、片面注重知识考核的做法,从入学到毕业,为每个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全过程、全方位记录学生课堂学习和行为表现情况。第一课堂,将理论考试与学习态度、上课纪律、作业完成、活动参与等情况结合起来,占总成绩60%;第二课堂主要考查学生参与校园活动情况,包括日常表现活动策划、参与、效果等,占总成绩20%;第三课堂着重考查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包括调研、打工、义工(或志愿活动)记录等,占总成绩20%。评价主体有授课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学生、实践基地负责人等,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档案,作为评先树优和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4.建设内外互补、专兼结合、多元开放的德育师资队伍。在师资配备方面,打破“教学必须由专业教师承担,课堂主要是知识传授”的传统思维定势,以德育专业教师研究型为主,通过培训指导,学生管理干部、辅导员、就业指导师共同参与教学,德育教师到系(院)做德育辅导员,全程参与学生实习、实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表现;聘请校外知名德育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事业成功人士、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来校做兼职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形成内外互补、专兼结合、多元开放、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师资队伍,全面完成不同时段的德育教学任务。

5.创建社会、企业、学校互为依托的德育实践基地。校内,依托各种教育实体,如校园网、德育报、社团、创业基地、活动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和途径;校外,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社区服务基地、企业教学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2]《高职德育课创新教学模式初探》.中国论文网。

[3]《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道客巴巴,2015年,1月,25日。

[4]《基于过程导向的高职德育教学改革初探》.道客巴巴,2015年,7月,14日。

作者简介

赵吉芳,女,山东即墨人,1965年6月生,烟台职业学院德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德育。

郭志清,女,山东招远人,1962年生,烟台职业学院高级实验师。

论文作者:赵吉芳 郭志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  ;  ;  ;  ;  ;  ;  ;  

高职德育课“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初探论文_赵吉芳 郭志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