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误差小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溶液论文,误差论文,小结论文,浓度论文,物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计算是否准确
若计算的溶质质量(或体积)偏大,则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也偏大;反之浓度偏小。
例1 要配制100mL1mol/LCuSO[,4]溶液,如称取硫酸铜晶体16g。
分析 把硫酸铜的质量误认为就是硫酸铜晶体的质量(CuSO[,4]·5H[,2]O应为25g),导致计算值偏小,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二.称、量是否无误
在称量或量取过程中,若其值偏大,则所配溶液的浓度也偏大;反之偏小。
例2 要配制100mL1mol/L的NaOH溶液,如在白纸上称4gNaOH固体。
分析 NaOH具有腐蚀性,不可放在白纸上,而应放在烧杯或表面皿中进行称量。若称量速度较慢,会导致NaOH部分潮解甚至变质,而且还会有少量NaOH粘附在纸上,结果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例3 称量时天平未调零。
分析 若此时天平的重心偏向左端,会导致称量值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也偏小;若重心偏向右端,则结果恰好相反。
例4 称量时托盘天平的砝码已被污染。
分析 因为砝码被污染,质量会变大,致使称量值变大,因而所配溶液的浓度会偏高。
例5 用量筒取液体溶质,读数时仰视或俯视。
分析 读数时若仰视,则观察液面低于实际液面,因量筒的读数由下往上,从小到大,从而会导致观察体积小于真实体积,故所配溶液的浓度会偏高;读数时若俯视,结果恰好相反。
例6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后再洗涤量筒2~3次, 并把洗涤液也转入烧杯中,或用移液管(除标写“吹”字外)移液时把尖嘴处的残留液也吹入烧杯中。
分析 因在制造量筒、移液管及滴定管时,已把仪器内壁或尖嘴处的残留量扣除,故而上述操作均使溶质偏多、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
三.溶质有无损失
在溶液配制过程中,若溶质无损失,则所配溶液的浓度无偏差;若溶质有损失,则浓度变小。
例7 A.溶解(或稀释)溶质搅拌时有少量液体溅出;B.只洗涤烧杯,未洗涤玻璃棒;C.未把洗涤液转入容量瓶;D.转移洗涤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外。
分析 以上四种情况溶质均有损失,所配制的溶液浓度都会偏低。
例8 (1)溶解或稀释溶质时烧杯尚未干燥;(2 )移液时容量瓶尚未干燥;(3)定容时有少量蒸馏水滴到瓶外。
分析 以上三种情况溶质均无损失,最终溶液的体积是不变的,因此所配溶液浓度没有改变。
例9 把溶液由烧杯转入容量瓶中时, 由于不小心使得少量溶液溅出瓶外,然后再补加少量溶质。
分析 因补加的溶质量往往并不等于损失的溶质量,结果仍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或偏小。
四.定容有无偏差
定容加水时如因不慎超过了容量瓶的标线,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反之偏大。
例10 定容时仰视或俯视。
分析 若定容时仰视,观察液面会低于实际液面。当液面实际已达标线时,观察者仍会认为液面还没有达到标线,所以会继续加水,导致实际液面超过标线,因而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俯视,结果刚好相反。
例11 定容时由于没使用胶头滴管致使液面超过标线,这时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使液面重新达到标线。
分析 当液面超过标线时,溶液浓度已变小,此时无论从中再取出多少溶液,都无法使其浓度达到预定值,只有重新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