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综合配套改革主战场——从50个最强城市看城市在中国经济中的分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主战场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分量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伴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从城市数量、经济实力、城市现代化水平逐渐上升的趋势可以最明显地看到:自1991年至1996年底,我国城市数量由470 个增加到666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由187个增加到221个, 城市化水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1年的13.4%上升到1996年的17%。1996年,我国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074.2亿元(不包括市辖县,下同),占全国的68.6%,比1991年上升19.8个百分点;
综合比较后评出的50个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以下简称50市)。在整个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城市体系中具有明显发展优势、起着领导和组织作用的城市群体。其突出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的中心地位
50市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0.9%,人口占9.1%,但其生产中心的地位却非常突出。仅占全国10.4%的就业人口,拥有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价的39.7%,创造了占全国27.1%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总数的28.3%。
从50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来看,其增加值占全国的40%,呈现出明显优势。在商品市场、货物运输、信息交换等方面,50市已位于十分突出的中心地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32.8%; 货运总量占23.9%;邮电业务总量也占40.5%。
从50市实现利税和完成财政收入情况来看,50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利税占全国的43.2%,财政收入(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41%。
2 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与219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相比,50 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很大的优势: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看,50市所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1.1%,是219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的1.5倍,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国际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呈现的规律性,说明这部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走上快速起飞阶段;
从综合经济看,50市的第一经济效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有量达16671.8元,是219个城市平均水平的1.4倍。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4%,也比219个城市平均水平高3.7个百分点;
从城市资源利用效益方面看,50市的资金利用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益均高于城市平均水平,50市的百元资金利税率为7.5元,比219个城市平均水平高0.4元;50市的城市土地产出效益更显著, 平方公里土地贡献GDP达2236.5元,是219个城市平均水平的2.7倍;
从社会效益和基础设施方面看,50市居民生活水准明显较高,人均消费水平是219个城市平均水平的1.3倍,每万人拥有医生45 人, 也比219个城市平均水平多9人,50市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达25部,比219 个城市平均水平多7部。
50个综合实力最强城市的发展水平
内容
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指数
(全部219市为100)
城市化水平(%) 41.1 146.9
人均GDP(元)16671.8 135.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5.4 108.7
资金利税率(%) 7.5 105.5
单位土地产出率(万元/平方公里)
2236.5 270.1
人均消费水平(元) 5171 125.8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45 125.7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部) 25 140.3
注:城市化水平即所辖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包括辖县);单位土地产出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土地面积。
3 体现了改革开放地区先行发展的优势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城市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综合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壮大。50市中,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所占比重明显较大, 有32个,占64%;中部地区有11个,占22%;西部地区仅有7个,占14 %。第1类19个最强城市中,东部地区占63.2%,中部地区占21.1%, 西部地区占15.8%。
50市中,有43个市相继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占86%。 其中包括:8个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沿海开放城市、4个经济特区、17 个长江沿岸及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开放区内的14个城市。这些城市在深化改革、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作用,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经验。其综合实力优势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增强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体现了城市人口规模优势
城市人口规模对于城市综合实力的影响很大,人口规模大的城市,综合实力也更强,按城市非农业人口分类,50市中200 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有11个,100万—200万人的特大城市有21个,50万—100 万人的大城市有13个。在第一类19个城市中,有11个超大城市和7 个特大城市,在全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个数中分别占100%和30.4%; 在第二类31个城市中,有14个特大城市,占全国特大城市个数的60.9%。
5 教育科研中心和高科技工业基地
50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科技研究活动的中心。 主要表现在:(1)高等学校有626所,占219个城市的66%,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8.5 万人,占76%;(2)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数达325.7万人,占68.4%;(3)国有科技研究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达56.5万人,占84.3%;企业中的科技人员数达72.6万人,占67.2%。
高科技工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支配力量, 也是现代文明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50 市高科技工业产值达9009.2亿元,占219个城市的74.5%。在工业总产值中,50 市的高科技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达38.9%,比219个城市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50个市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高科技工业基地。
6 具有突出的区域中心优势
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聚集优势和教育科技力量,对周围地区的城市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力,从而组织和领导周围地区及全国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领导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
50市经济发展蓬勃,社会繁荣,在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这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趋势下必然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入,50市无疑将对我国新世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繁荣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领导和决定性作用。
50个综合实力最强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内容 占全国的比重(%)
土地面积 0.9
人口 9.1
其中非农业人口
28.7
就业人口 10.4
国内生产总值(GDP)27.1
其中第二产业 28.3
第三产业 40.0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价
39.7
货运总量 23.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2.8
邮电业务总量 40.5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
43.2
财政收入 41.0
由表可见,50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中心地位。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充分认识和正确估计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差异程度和分布状况,对完善城市整体功能,保证城市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利用1996年度城市统计年报资料,对219 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其中直辖市3个、 副省级市16个、地级市200个,在我国666个城市组成的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
综合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50 个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城市有19个,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沈阳、武汉、南京、大连、深圳、杭州、哈尔滨、成都、重庆、西安、石家庄、长春、青岛、济南、长沙;第二类的城市共31个,分别是昆明、郑州、无锡、太原、福州、乌鲁木齐、南昌、宁波、苏州、兰州、合肥、鞍山、淄博、烟台、贵阳、徐州、吉林、柳州、唐山、南宁、厦门、汕头、大庆、常州、抚顺、东莞、珠海、洛阳、中山、佛山、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