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三叠系延长组砂岩主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

陕北三叠系延长组砂岩主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

刘洁[1]2001年在《陕北叁迭系延长组砂岩主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主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陕北地区延长组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空间的控制。 采用偏光显微镜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阴极发光,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同位素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北地区延长组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应用热力学的理论,计算了浊沸石胶结物的最低形成温度,在5—40 MPa的压力范围内,30~40℃左右的温度就可以形成,因而陕北地区延长组的浊沸石沉淀开始于早成岩作用早期。在此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埋藏历史,研究了延长组砂岩的成岩作用,建立了成岩序列。对碎屑的绿泥石包膜、碳酸盐和浊沸石胶结物形成机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结合碳、氧、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资料,对叁种主要自生矿物的成因作出了初步的解释。 根据储层孔隙类型特征,结合成岩作用研究,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储集空间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指出绿泥石包膜有利于储层原生孔隙和长石溶孔的保存;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的作用主要是封堵孔隙,虽然抵抗了压实作用,但溶蚀很少,对储层起破坏作用。浊沸石胶结物虽然大面积占据了储层孔隙,但后期的溶蚀作用又提供了较多的次生孔隙,从而提高了长6油层组的储层质量。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认为:除沉积作用外,成岩作用显着控制了储层质量。在陕北地区延长组储层中,不同油层组储层质量控制因素不同:长2油层组中,相对较弱的压实作用、绿泥石包膜的存在、较少的胶结作用和一定的不稳定碎屑溶蚀使面孔率较高、储集性较好;长6油层组中,早期胶结物的沉淀和绿泥石包膜抵抗了压实作用,保存了粒间体积,后期的胶结物溶蚀形成了较多的次生孔隙,提高了储层质量。 论文最后以陕北地区东北部的杨米涧地区为例,应用逐步回归方法评价沉积和成岩因素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验证了成岩作用研究结论。结合逐步回归结果和成岩作用研究,根据杨米涧地区长6油层组中绿泥石包膜、长石和沸石的溶蚀都是从南向北逐渐减少的,同时沸石胶结物等非绿泥石胶结物则是从南向北逐渐增多的实际情况,得到储层质量从南向北逐渐变差的结论。

樊婷婷[2]2008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叁迭统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是石油的主要产出区域,上叁迭统延长组储层是其主要的产油层位,然而叁迭系延长组储层具有低渗、特低渗透的特征。通过对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的系统研究,探讨储层低孔低渗的原因,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带。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主要储层典型代表区块—西峰油田合水区(长8)、靖安油田盘古梁地区(长6)、姬源油田马家山—小涧子地区(长4+5)、白豹地区(长3)、蟠龙油田冯110井区(长2)为解剖点,应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光衍射、流体包裹体分析、阴极发光、古地磁分析等测试分析方法,从整体上对盆地南部延长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划分、成岩序列以及成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延长组砂岩储层主要为细粒的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总体上成份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浊沸石胶结物在延长组储集砂岩中分布特点是:平面上分布具有分带性,纵向上分布呈不连续状。2.长8储层的孔隙组合主要为剩余粒间孔+长石溶孔+少量岩屑溶孔;长6储层为剩余粒问孔+粒间溶孔+少量长石溶孔;长4+5主要为长石溶孔+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长3、长2孔隙组合主要为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长石溶孔。3.综合分析认为延长组储层成岩阶段主要处于中成岩A-B期。将延长组储层的成岩相划分为十种:①绿泥石薄膜剩余孔隙相,②绿泥石薄膜剩余孔—粒间溶孔发育相,③绿泥石薄膜剩余孔—长石溶蚀相,④长石溶蚀相,⑤浊沸石、长石溶蚀相,⑥黑云母(或铁泥质)强压实相,⑦碳酸盐胶结相,⑧自生绿泥石胶结相,⑨浊沸石胶结相,⑩高岭石胶结相。前五种成岩相往往发育优质储层,而后四种成岩相为主的储层物性很差,通常较致密。

王敏[3]2008年在《子长涧峪岔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涧峪岔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长6油层组为其主力产油层。根据岩性、电性和含油性特征,进一步将长6油层组划分为长6_1、长6_2和长6_3叁个油层亚组,并进行了地层对比。根据岩石类型及其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古生物和测井相等相标志,采用相分析的方法,确定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为叁角洲平原相沉积。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特征和测井相分析,对该区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将本区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漫滩沼泽两种沉积微相。根据研究区粒度、薄片、物性等测试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砂岩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储层砂岩已达晚成岩A期。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隙,孔喉组合以小孔微细喉型为主。储层主要属于低孔—特低渗~特低孔—超低渗型储层,评价为Ⅳ类较差储层。沉积相是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性质等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长6油藏原油属低密度、中等粘度、中等凝固点、低含硫量的陆相原油。地层水水型为CaCl_2型水,地层水的总矿化度较高,储层砂岩表现为亲水。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属于常温低压系统,驱动类型为弹性—溶解气驱油藏。概括总结了长6油藏油气富集的规律:认为长6油藏油气分布主要受叁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控制,分流河道发育区一般为油气的主要富集区,优质区域盖层亦为其油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遮挡与封盖条件。根据本区发育的油藏类型、空间分布特点等,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总结出本区长6油藏主要有两种成藏模式:区域构造背景下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模式和上倾尖灭油藏成藏模式。

卢龙飞[4]2004年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叁迭系延长统沉积——成岩特征及有利区块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沉积型克拉通类含油气迭合盆地。该盆地晚叁迭纪为一大型的陆相湖泊,而盆地西缘该时期作为湖盆的主体,发育有多套生、储、盖层组合,含油气远景乐观。但是由于其沉积、成岩过程复杂,储集层岩性致密,物性差,孔渗低,孔隙结构中喉道所占比重大,非均质性强,储层描述和预测的难度很大。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野外地质剖面的沉积特征、层序组合特点和沉积相标志的详细观察,运用现代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体系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重塑了延长统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并通过典型岩心的镜下微观特征的观察和大量物性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对延长统的成岩作用做了系统的研究。在沉积与成岩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勾画出有利的沉积-成岩相带即低渗背景下的相对高渗区,从而圈定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区。 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和认识: 1、研究区晚叁迭系为陆相湖盆沉积,以发育陆源碎屑岩系为主。沉积相类型多样,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叁角洲相、扇叁角洲相以及深水环境中的浊积岩相(扇状与非扇状)均有发育,且各相自成体系。 2、延长湖经历了早期长10的初始沉降,到长9-8期的加速扩张和长7期的最大扩张后,再到长6-3期的萎缩阶段,最后在长2-1期消亡,完成了湖盆从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沉积演化过程。盆地西北部汝箕沟地区此时期也出现了湖相沉积的特征(汝箕沟湖)。 3、延长统长2-8砂岩普遍经受了中等-较强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复杂多样,溶蚀作用较发育,绿泥石粘土膜形成作用与烃类侵位作用常见,且对砂岩的物性条件影响较大。 4、叁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次生溶孔相、叁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绿泥石粘土膜胶结次生溶孔相、叁角洲前缘-绿泥石粘土膜胶结原生孔相和叁角洲前缘-次生溶孔相是有利的沉积-成岩相。 5、提出新安边-吴旗-安塞和崇信-西峰-庆阳石油富集带是有利的勘探区,定边-油坊庄-姬塬和镇原-马岭次要石油富集带为较有利勘探区。

张峰[5]2011年在《陕北志丹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特低渗储层特征》文中认为本文以志丹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特低渗储层特征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录井、测井、岩芯等资料及实验室分析技术,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绘制沉积微相图、砂体展布图等相关地质图件、表格等,对本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6储层砂岩类型以细粒砂岩为主,沉积亚相为叁角洲前缘亚相,平面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沙坝、分流间湾四种微相;影响本区长6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早期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晚期溶蚀作用、自生矿物充填胶结作用、交代作用等;研究区内长6砂岩平均孔隙度属于低—特低孔隙度,平均渗透率属于特低—超低渗透率,储层物性总体较差,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微观孔隙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

王导丽[6]2011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康台区长6储层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文中认为为了给下一步扩边勘探部署和油气有利区预测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有必要对南泥湾油田康台区储层与油气的富集关系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石油地质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利用录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康台区沉积微相、岩石学、成岩作用、物性及非均质性等特征,并对储层进行分类与评价,同时结合油藏分布特征,总结出研究区储层与油气富集的关系。康台区长6储层主要由长61的分流河道和长62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储集物性较好的河道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带,砂岩厚度与有效厚度有正相关的变化规律。油气分布受孔、渗各向异性的变化而变化,孔、渗较好区域,油气聚集有利区。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而碳酸盐胶结物等使储层物性变差,阻挡了油气运移。油气聚集在烃源岩厚度变薄、生烃强度变小,并且与周围相比较为高点的有利区域。长7、长6、长4+5垂向上的相互迭置关系为本区油气富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生储盖配置条件。

庞军刚[7]2010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为为中国重要的能源盆地,石油、天然气、煤、铀、水等多种能源同盆共生。延长组为典型的低渗透储层,叁角洲砂体发育的东部地区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本文选取东部研究程度较低的史家畔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在大量钻测井、野外露头及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地层、沉积相、沉积模式、储层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成藏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以丰富陆相低渗透储层研究理论及指导油田勘探。1.根据研究区延长组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如不整合界面、冲刷侵蚀面、最大湖泛面、区域性的洪泛事件标志、岩性—岩相转换面、对比标志层,把延长组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其最大湖泛面(凝缩层)为长7中下部的张家滩页岩,又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叁级层序,每个层序的平均年限为5.2 Ma,每个叁级层序均有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组成,并和岩性地层划分进行了对比。2.沉积相分析表明,主要发育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并进行了亚相和微相的划分,主要受北东相物源影响,叁角洲主体为北东或南北向展布,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10为叁角洲平原亚相;长9-长7为叁角洲前缘亚相;长64、长63、长62、长61、长4+52、长4+51、长3、长2发育叁角洲平原;长1期由于差异沉降作用,湖盆转移至子长附近,研究区为叁角洲前缘亚相。并建立了该区浅水叁角洲沉积模式。3.储层主要为灰色、浅灰绿色长石砂岩,部分岩屑长石砂岩,粒度以细砂为主,其次为粉砂和中砂。杂基以云母和泥质为主,胶结物主要有石英质、长石质、方解石,少量的白云石、黄铁矿。分选好,磨圆度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呈颗粒支撑,颗粒间以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和加大—孔隙式为主。4.储层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蚀作用。压实及胶结作用不利于孔隙的保存,而交代及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根据粘土矿物成分、石英加大、孔隙类型等参数分析,储层已进入晚成岩作用A亚期,长6已进入晚成岩A—-B期。划分出弱压实-绿泥石胶结相、弱压实-碳酸盐胶结相、弱压实-石英、长石胶结相、压实-压溶相、弱压实-溶蚀相、浊沸石-长石溶蚀相。其中弱压实-绿泥石胶结相、长石溶蚀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成岩相。储层整体为中孔、中低渗,非均质性强,平面上高孔、渗区和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区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储层的物性及非均质性受沉积及成岩作用的影响。有利的相带为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方解石、云母均与孔隙度、渗透率呈负相关性,而绿泥石薄膜的存在有利于孔隙的保存,可提高储层的物性。根据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参数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分类,分析其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研究区发育Ⅱ类、Ⅲ类和Ⅳ类等3大类储层,其中Ⅲ类(可分为Ⅲa.Ⅲb)是研究区的主要储层。5.根据孔隙与成岩演化的定量计算公式,对研究区长4+5、长6砂岩的原始孔隙度、压实后粒间体积、胶结后粒间体积、溶蚀后体积及压实率、胶结率、微孔率、溶解孔隙率等进行了恢复,建立了研究区不同成岩作用与孔隙度的定量演化关系。6.通过油藏控制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具有较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油气圈闭条件。根据有利储层发育,结合产能特征和顶面高程,在研究区延长组不同层位进行了有利区块预测,指出了下一步的勘探重点区。

杨琴[8]2004年在《陕北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富县探区中生界沉积相垂向演化与横向变化频繁、储层空间展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差、构造圈闭不发育,导致该区“井井见油,口口不长流”,寻找储层相对发育的岩性、地层隐蔽型圈闭是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本文从成岩作用、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等方面着手,对延长组砂岩储层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储层品质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前期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骨架河道砂体的精细描述,开展了初步的储层预测工作。 1.延长组储集岩主要为细粒的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还有少量的石英砂岩。砂岩的结构成熟度中等——差,成分成熟度较低,多柔性组分。 2.研究区内主要有5种成岩作用类型,即:压实作用(机械压实和化学溶蚀)、泥质胶结作用、钙质胶结作用、硅质和长石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 3.平面成岩场研究表明,不同层位中成岩作用类型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其中,长8段成岩作用分异性较强。 4、储层的成岩作用具有良好的期次性和世代性。压实作用最先发生,其次是各种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最晚。胶结作用的序列也十分清晰,从早到晚依次为:泥质胶结——硅质胶结——钙质胶结。其中,泥质胶结具有多期性,可从早成岩阶段一直延续到晚成岩阶段,泥质胶结物则表现出两种产状(孔隙衬边和孔隙充填)。 5.有机质热演化研究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镜质体反射率(R_0)主要在0.51-1.26%之间,其中长1-长6段为0.66-1.18%,进入成熟期,长7-长8段为0.76-1.26%,为成熟期-高成熟期,长9-长10段为0.95-1.07%,为高成熟期。结合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和岩矿薄片等测试资料所反映的成岩演化特征,综合分析分析认为延长组地层曾达到晚成岩阶段A—B期。 6.研究区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剩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原生粒间孔、裂缝和铸模孔较少。孔隙平均孔径53.47 μm,平均喉道宽度15.76 μm,平均配位数1.12,平均孔喉比1.44。 7.基于压汞测试分析和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按长庆油田延长组低孔渗砂岩分类标准,长8段砂岩为细小孔微细喉型及微孔微喉型储层,属Ⅳ~Ⅴ型;长6段砂岩为小孔细喉型及细小孔微细喉型,属Ⅲ~Ⅳ型;长2段砂岩为细小孔微细喉型及微孔微喉型储层,属Ⅲ~Ⅳ型。 8、建立了研究区深度-孔隙度关系模板,深度-渗透率关系模板,发现埋深与储集性能呈负相关;进行了同一深度段的沉积物粒度与孔隙度的相关分析,发现呈较好正相关;进行了同一深度段不同沉积相的储集性能比较,发现分流河道砂体具有最好的孔渗性,决口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次之,决口扇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差。9.对影响储集性能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评价,认为主要是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叁大因素。 10.研究区内储层类型主要为叁角洲储层和浊积体储层,长8段和长6段为潜在优质储层段。关键词:成岩作用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品质评价延长组

苗杰[9]2014年在《店坪北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有利区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店坪北区块是瓦窑堡采油厂的一个新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叁迭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本论文在区域构造、小层划分对比、沉积相、成岩作用、储层特征研究以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圈定长6油层有利区。店坪北区块长6油层位于安塞子长叁角洲前缘亚相带上,主要发育水下(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及决口扇储集砂体。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为四条近NE—SW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均孔隙度为11.65%,平均渗透率为1.89×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都较为严重。岩石类型主要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次为长石溶孔。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其次受储层物性控制,在物性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河道侧翼油层发育好。根据沉积微相、砂体及其展布,结合储层特征、试油产量将区内储层分为叁类,其中长61及长62是本区的主要含油层,发育最有利的I类储层。

袁珍[10]2011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叁迭统油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是一个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区块。近几年来,在该区上叁迭统延长组中见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然而由于对该地区的沉积体系、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等未进行过全面系统地研究。本文针对该区存在的这些制约勘探开发的问题,以沉积学、储层沉积学及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X-衍射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压汞测试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叁迭统延长组各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并认为:研究区延长组砂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分布不均匀,以碳酸盐、粘土矿物、长英质次生加大及极少量的浊沸石和铁质胶结物组合为特征。延长组的砂岩伴随成岩演化过程的进行,在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等成岩作用后,储层微观特征表现出原生粒间孔残留及次生孔隙大量发育的特征,并认为压实及胶结作用是降低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溶解作用产生的大量长石溶孔等次生孔隙是提高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物性研究表明本区孔隙度主要在4.42%-12.29%之间,渗透率大多介于0.1-0.5×10-3μm2,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很强,为低孔、低渗储层,且与盆地其它地区延长组物性对比表明本区储层致密,储集性能较差。孔隙的演化、有机质的热演化及粘土矿物的演化特征表明本区砂岩具已进入中成岩阶段A期,具有如下成岩序列:压实作用→早期粘土膜(绿泥石膜)形成→自生高岭石形成、石英次生加大→(早期)碳酸盐沉淀→伊/蒙混层和绿/蒙混层→孔隙充填伊利石及绿泥石形成→(含有机酸流体注入)长石和岩屑颗粒溶解,早期方解石溶解→烃类侵位→(晚期)铁方解石充填—晚期白云石充填或交代碎屑颗粒。根据沉积及成岩作用的特征划分了储层的成岩相,认为本区的优势成岩相为(早期)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及长石溶蚀相。复杂的构造及沉积演化背景使本区储层特征极其复杂,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本区砂岩优质储层主要受物源及源区母岩性质、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程度等因素的共同控制。储层裂缝对于油气的渗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角度裂缝为油气向上运移形成油气藏提供了通道。

参考文献:

[1]. 陕北叁迭系延长组砂岩主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D]. 刘洁. 成都理工学院. 2001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叁迭统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 樊婷婷. 西北大学. 2008

[3]. 子长涧峪岔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 王敏. 西北大学. 2008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叁迭系延长统沉积——成岩特征及有利区块预测[D]. 卢龙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2004

[5]. 陕北志丹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特低渗储层特征[D]. 张峰. 西安石油大学. 2011

[6]. 鄂尔多斯盆地康台区长6储层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D]. 王导丽. 西安石油大学. 2011

[7].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 庞军刚. 西北大学. 2010

[8]. 陕北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性质研究[D]. 杨琴. 中国地质大学. 2004

[9]. 店坪北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有利区预测[D]. 苗杰. 西北大学. 2014

[1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叁迭统油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 袁珍. 西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陕北三叠系延长组砂岩主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