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雷接地施工技术,在提升建筑电气设备应用安全性,保障电气设备供电稳定中发挥着较好的作用,具有基础性、系统性、以及适应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从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理论入手,着重对该技术在建筑电气安装中的应用要点进行归纳,以达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升电气设备运用安全度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防雷接地施工;技术要点
引言:防雷接地施工,是现代高层建筑,电气安装的主要环节,它直接决定了建筑安全系数,电力应用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提升建筑电气安装预防意识,把握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要点,可降低建筑电气安装应用危险指数。由此,关于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应用探究,将为当代建筑电力工程施工提供方法指导。
一、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作用及形式
(一)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作用。防雷接地施工技术,主要运用电气设备接地系统,把安装在建筑中的接闪、电气装置,所感应到的雷电转移到地下,以实现规避外部附加电力,对电气设备正常传输所造成的干扰。同时,防雷接地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电力传输工程中的运用,也是为了规避电气设备自身设计上存在的,线路连接缺失、引出线防腐性差等问题,提升电气实际运用中的安全系数,由此,防雷接地施工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合理运用,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二)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形式。一般来说,建筑受到雷击影响,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以及雷电反击三种,由此,防雷接地技术设计时,一方面可以将雷击抵抗到电气外部,另一方面,是将接收到的雷电排除到外部,降低外部雷电对建筑已有电力系统的干扰[1]。技术施工人员,进行防雷接地技术施工时,应结合电气设计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防雷系统规划与建设。
二、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应用
(一)技术施工前全面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防雷接地技术,在电气安全防护中的作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前,首先要做好防雷线路的施工准备。其一,建筑电气安装施工前,应对本次防雷接地技术,实施的装置、材料、以及施工规范要领,进行综合梳理,严格按照技术施工标准,整合技术实践要点。如,防雷接地线安排上,如何进行引下线、均压环设计等,如何保障技术施工的标准性和准确性。其二,建筑电气建设中,防雷接地施工环节,需做好施工前各项材料质量要素的综合检验,及时发现技术施工期间,可能存在的影响质量的问题。如,圆钢截面过小、螺纹钢搭接、焊接长度不达标等问题,这些都是防雷接地施工技术前期准备时,需要注意的质量问题点。而当前建筑防雷接地技术施工前,施工人员,大部分采取从施工材料,到施工人员综合检查的方法,进行施工要素准备问题排查,及时处理施工技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防雷接地环节运用点。接地部分,是建筑电气防雷技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建筑电气实际应用中,安全防护效果的好坏,也会对防雷接地环节,是否具有可靠的防护能力产生影响。建筑电气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感应雷、直击雷、以及雷电反击三种形式的冲击,如果设计时,只考虑接地线的某一方面进行雷电防护,极易出现防雷效果不全面的情况,由此,防雷接地技术施工时,往往采取共同接地法,为建筑电气中所有设备,都设置一个接地系统。此时,若接地电阻超出了最高标准,可通过增加人工接地极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某建筑中进行防雷接地连接时,采用等电位连接式结构,作为共同地极连接策略。施工人员具体进行操作时,将电气设备附近端口连线,与等电位的避雷器连接,并用避雷器平衡建筑内部电位,让电气设备各个端口,以及同一个端口之间的芯线电位差为零,避免雷电入侵。
(三)接线处理环节应用点。接线处理,是为了规避电气设备内金属外部绝缘体破裂,增加电气对外部雷电的敏感,而出现的电气设备受损的问题。进行建筑电气接线处理时,需降低接线装置接地电阻,防止电流外泄。当前建筑电气设计中,所运用的接线处理方式,包括:TN-S系统,TN-C系统等。TN-S系统,将建筑保护地线中的PE和中线N区分开,属于三相四线的接地结构[2]。交流电状态下,配电系统可分别进行电流传输,单相电弧过电压的现象发生时,单根电力传输线路受损,并不与另一线路之间发生关联,自然不会出现电气内,电流相互干扰的问题。而TN-C系统,是PE与N线连接式结构。当线路处于交流状态下工作时,变压器中的中性接线点与地面相接。电流传输时,电流传输线路内,等电位接线端,出现等位电流突然增加时,辅助电位端,直接将电流导入地下,避免电流在线路中的停留,因而也就避免了电流相互冲击问题,实现了对建筑电气设备的保护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雷电接收技术应用。雷电接收装置,主要由避雷针、避雷网、避雷线、以及避雷带四部分组成。
1.网状防护技术。建筑电气施工时,按照建筑中电气设备的设计布局,直接在电气设备应用周围。即,建筑顶层、电梯机房周围,设计电气雷电接收防护网,将电气设备应用周边,都做好电气防雷保护,加强建筑电气设备施工中的安全防护。一般来说,雷电接收技术中,网格式技术施工时,需先将防雷结构,规划为0.5-1cmd的小格子,然后将其与电气设备暴露部分关联在一起,最后进行防雷格局切割,连接防雷装置。施工人员,需按照这一顺序进行技术施工。
2.球状防护技术。在雷电接收装置周边,运用镀锌钢筋,在建筑电气运用的轨道上,设计一个电气防雷滚球结构。一旦建筑电气结构,出现了外部雷电干扰,防雷球会立即进行防雷保护,隔绝电气与外部雷电之间的冲击交叉点。
3.避雷带防护。为充分发挥雷电接收装置,对建筑电气防雷保护作用,进行防雷装置安装后,可利用避雷带,将装置核心部分,与建筑电气突出部分进行连接。同时,确保连接长度,要长于装置外部直径的5-6倍。若,雷电接收装置处于暴露状态,可采取区域粉刷银粉的方法,加强雷电接收装置的外部保护,提高建筑电气实际防雷效果。
(五)科学建设防雷结构。科学建设建筑电气结构,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中,电气安装防雷保护装置,均能够做到全面、综合的防雷、防护效果。
1.防雷线路结构。科学建设防雷结构,要求建筑电气施工人员,在严格按照电力防雷保护装置设计的基础上,做好防雷施工条件的科学安排。防雷系统实际设计时,可以运用有限的防雷线路,实现线路综合防护。如,某处建筑防雷设计结构,包括主体防雷线路3段,支体防雷线路6段,但考虑到防雷线路设计的要求,施工人员在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建筑结构主体防雷线路设计后,又采取人工地极的方法,从三个主线路上,延伸出3个辅助线路部分。案例中所提到的,关于建筑防雷结构设计中,防雷线路设计与运用方法的探究,就是科学进行防雷系统设计的表现。
2.防雷结构要点把握。建筑电气防雷结构,应合理进行电气防雷技术要点的把握,尽量减少防雷技术之间的相互冲击。如,实际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先进行建筑电气建设部分防雷施工,然后再运用防雷带、网格防雷设备,局部进行建筑电气防雷结构调节。以局部调节,完善建筑电气防雷体系。
(六)电气防雷效果检测与调节。1.实践要点。防雷装置安装完成后,也需要施工人员,结合电气防雷结构,综合进行防雷系统实践效果监测与调节。其一,施工人员进行防雷装置阶段性施工时,应随时做好阶段性技术要点的调节。阶段性完工后,进行安装设备自检,确保设备阶段性安装,与设计图之间无误后,再继续进行下一步骤的实践。其二,建筑电气防雷系统安全完成后,总体进行安全可靠性的综合检验。此时,施工人员,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模拟施工假设,对安装完成的防雷系统能力进行评估。若实际检验期间,存在着实际安装问题,可通过局部调节的方法解决误差[3]。
2.施工案例。如,某建筑工程中,电气安装环节,同时进行防雷技术施工,本次施工主要包括:电梯部分、高层避雷带设计、以及网格防闪器三部分。工程全部完工后,建筑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着重从钢筋焊接与防雷带连接环节,以及建筑电气高低起伏部分、弯曲部分连接,三部分的施工情况方面进行分析,实际检验中,及时将避雷网中加固、平直的部分,可能存在松动的部分进固定,从电气施工的整体视角上,进行施工要点,确保施工方案的有效处理合理实施。
结论:综上所述,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应用,是电气施工技术实践中运用的要点归纳。在此基础上,通过通过技术施工前全面准备、防雷接地环节运用点、接线处理环节应用点、雷电接收技术应用、科学设计防雷结构、以及电气防雷效果检测与调节,对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归纳。因此,本篇防雷技术理论探究,将为当代电力资源开发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明毅,王刚,张晋.关于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及注意事项分析[J].低碳世界,2018(10):226-227.
[2]朱恩良.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应用与质量管理[J].居舍,2018(08):135.
[3]梁观平.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应用与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8):246.
论文作者:胡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4
标签:防雷论文; 建筑电气论文; 雷电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电气论文; 电气设备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