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我净”:《大般涅槃经》的美学意蕴论文

“常乐我净”:《大般涅槃经》的美学意蕴

文/王振复

摘 要: 《大般涅テ经》“常乐我净”这一佛学命题的佛教美学意蕴在于:“常”,指涅ツ性境恒常不易;“乐”,舍离世俗、臻于涅チ的“根本乐”;“我”,精神“大自在”、所谓绝对自由之“本我”;“净”,“大净”“本净”的佛国本善本寂。“常乐我净”,指“大涅タ”的至臻圆境,是一种关于涅ソ之“美”的佛理阐释。

关键词: 《大般涅ス经》;常乐我净;美学意蕴

对于南北朝及此后中国佛教及其佛教美学而言,由昙无谶所译《大般涅经》(北本),善根、故得成菩提的佛学命题与思想,有力地灌输于当时大批崇信涅学善男信女的头脑,使得涅成佛学说深入人心,义学沙门有关“因果佛性”、“智慧”即“佛性”与“大涅”诸说的讨论与争辩,也便趋于严正而深切。其间,《大般涅经》关于“常乐我净”这一著名佛学命题,与佛教美学具有更多的内在文脉联系。这里仅作简析。

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现)一切众生所有佛性?[1]523a

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1]523b

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法常乐我净。[1]523c

“常乐我净”,是在“佛性”、“中道”意义上立说的一个佛教命题,亦称“涅四德”。

何者为常?常即恒常,常一不变之谓,佛性常住的意思。法身佛本性无生灭为本性常;报身佛常生起而无间断称不断常;化身佛无已、复现而竟不断灭为相续常。佛教有七“常果”说,指菩提、涅、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与大圆镜智。诸法因缘生起,刹那生灭,是则无常。一旦立地成佛,则意味着轮回断灭、离弃因缘,即入恒常之佛境。所谓“大涅”,即是“非因缘作”。世间因缘轮回,一旦涅成佛,则是因缘之消解。“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2]。断缘为“常”,佛境不可坏者即常。无“身聚”、离弃“五阴”(即“五蕴”)之积聚,唯存“法性”即“常”。“法性”即“理”,“理”作为“法性之性”“不可坏”。

在最年轻的时候,她还不至于这么悲观,也许一只猫只有感到一点苍凉才能体会出生活的味道。恍惚间,她回忆起,七年前,她还是一副毛发光洁,体态窈窕的娇媚模样,那时,她爱上了一只素不相识的公猫。

有四种乐。何等为四?一者出家乐;二者寂静乐;三者永灭乐;四者毕竟乐。[1]527b

这里的“我”指“真我”,自当并非世俗哲学、美学意义的主体主观,而指佛教所谓实相、真实与本体意义“大自在”的“本我”,一种绝对自由的主体之境。一旦进入“大我”境界,即成“大涅”而“无我”(无执之我)了。

政策六:6月26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公布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指出未来3-5年,要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国际竞争力强、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级农业品牌,打造300个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个国家级农业企业品牌、1000个农产品品牌。

“毕竟乐”即“大乐”。这是相对于凡夫之“乐”而言的。所谓“大乐”的“大”,犹如佛经所言“大我”、“大寂静”与“大涅”之“大”,具有原本、根本之义,故“大乐”者,根本、无上之“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1]524c

“涅即是常乐我净”[3]757b“得安乐者譬诸菩萨得大涅常乐我净”[3]754c。此“常乐我净”之“我”,并非印度原始、部派佛教所说的“补特伽罗(pudagala)之我”,而指轮回之主体;部派经量部提出“胜义补特伽罗”说,“胜义”即“真实”。经量部认为有“真实之我”,是与一切有部不同的。佛教“三法印”说主张“诸法无我”,这与“诸行无常”“涅寂静”说相应,这里的“无我”指诸法惟空,亦可称为“我空”。彻底之空便是毕竟空,指无所执著。一旦以空为执,便以空为妙有。这妙有,实即“涅我”。佛教以五蕴因缘和合为“假我”,以涅成佛为“真我”。

又涅者名毕竟归。何以故?能得一切毕竟乐故。[3]771c

《大般涅经》与佛教美学的联系,固然不能不与佛教信仰与崇拜密切关联,却并非纯粹的信仰与崇拜,它具有一定的逻辑力量与思想深度。早在译传于三国曹魏时代的《无量寿经》中,有关西方极乐净土之“真善美”的描述,显得奇思异构而无比美丽。《佛说无量寿经》说西方净土有云:

佛教有所谓“四颠倒”说,认为世间人生的生死轮回,本是无常、无乐、无我与无净的,而世间芸芸却执为常乐我净,实际是妄执、妄见,迷途而不知返。因而,涅学大倡佛教涅意义“常乐我净”的理想境界,以宗教崇拜的慈悲心怀与言述,祈冀救治世俗人心。

“常乐我净”这一佛学命题的美学意蕴在于,“常”指涅性境恒常不易;“乐”指舍离世俗臻于涅的根本“大乐”;“我”指精神“大自在”,所谓“大自在”故名为“本我”;“净”,即“本净”“大净”、佛性、佛境的本善本寂。“常乐我净”乃“大涅”之至臻圆境耳。

何者为乐?适悦于身心称乐。佛教有“三乐”说:禅定静虑为“禅乐”;离弃生死、证成涅为“涅乐”;修十善受享天之妙音为“天乐”。佛教又有“五乐”说:一、“出家乐”。祛世间烦恼苦厄,出家斩断尘缘,永尽苦痛。二、“远离乐”。初禅天之乐。远离欲爱、烦恼而禅定,以得喜乐。三、“寂静乐”。二禅天之乐。静观而澄心,发深妙、微邃之乐。四、“菩提乐”。成无上佛境,获法界自在之法乐。五、“涅乐”。永绝生死之苦,入无余涅,为究竟寂灭之乐。《大般涅经》(北本)卷二五有云:

何故为心不贪著?为得解脱故。何故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故。何故为得大涅?为得常乐我净法故。何故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为得不生不灭?为见(按:现)佛性故。[5]

近年来,随着促排卵药物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育年龄的延迟,多胎妊娠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同时,多胎之一葡萄胎的发生率也随着增高。有报道指出,葡萄胎发生率增高与辅助生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具体机制上不完全清楚[3-5]。本研究中,有1例病例为IVF-ET受孕。临床可疑多胎之一葡萄胎表现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受孕方式,警惕辅助生育技术后多胎之一葡萄胎的发生。

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沙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玛瑙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沙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无茂,弥覆水上。[6]

德国罗森伯格,一家拥有60年历史的、拥有顶尖技术优势的无线射频和光通信技术制造商,其在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测试计量以及光传输等领域以领先的技术优势、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严苛的品质保证而享誉世界。罗森伯格FAKRA®、HSD®的信号传输技术作为行业标准被殴美日系全线车型上广泛采用;在HVR®高电压和大电流的传送技术上具有屏蔽性好、稳定性高的技术优势;全新MTD®技术,完美诠释了车载以太网解决方案。

何为“常乐我净”之“净”?清净之谓。离烦恼之系累,舍恶行之过失者为“净”。净者,如来本性,无染而纯净。此亦便是汉译佛经所谓“性善”。与“性恶”相对。并非指孟子“人性本善”与荀子“人性本恶”义,一般不从道德角度去理解,故并非伦理哲学范畴,而为一佛学范畴,指涅成佛的本涵与依据。涅学以为,人皆具佛性,悉得成佛,何以至此?佛性“善”故。修持、成佛即向善,为本善之回归。万善皆行,诸恶莫作,即向善矣,亦即“善”之发现。离烦恼之尘垢,弃苦厄之累染,为佛性本善“放大光明”,便相通于净的“审美”。所谓“是光明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4]离弃于因缘牢笼,便潜通于解脱之“美”。

当已将违法犯罪分子包围,但又不便于我捕歼或者难以将其捕获时,这种情况下我方人员可以对违法犯罪分子实施伏击,进行“围三缺一”,具体做法是:

“无我”,是对世间、世俗之“我”、系累于世间烦恼苦厄之“我”的彻底舍弃。芸芸凡夫总以自身心为“我”,这在《大般涅经》看来,此“我”断无“自在”,实乃“妄我”“假我”。倘然以此“我”与审美相系而进行审美观照,则为“伪审美”。

主要为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和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表现为缺乏义务感、责任感,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等;行为障碍表现为自控能力差以及一些不正常的坏习惯,如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放荡不羁、狂妄自大等;认知障碍表现为不能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易陷入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圈,思维缺乏灵活性、逻辑性等;大学生道德(思想)亚健康不仅不利于自身人格的建设,也会对身边其他人的生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长久以往,很容易被他人孤立,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大涅”是一个佛教“理想”,体现涅学出世间的理想之光,祈愿照亮世间的黑暗,从而在精神上,引领芸芸众生成佛且冀望荡涤世间的污泥浊水,追求世界的“光明”之境。但凡理想,无论社会理想抑或审美理想,如果有待于现实之实现,那一定具有世俗性。此佛教美学理想的提出与建构,实际是企冀以宗教崇拜、弃世与幻想的方式,在否弃世间、世俗的同时,来言述与肯定性地实现新的世俗、世间的“真善美”,具有尤为强烈的理想色彩。

其美,可谓独一无二无以复加。然而其理想佛国之蓝图,是人间无数宝物的集萃,且以感性形象的虚构与幻想,来感染、打动信众,一般属于佛教信仰层次。《大般涅经》则不尽相同,它以“常乐我净”这一命题的逻辑论证,来诉诸信众的佛教理性,从而建立牢固的佛教信仰,且在此信仰之中从理性体会佛国“美”境。这不啻可以看做东方古代宗教理想及其美之“理性的信仰”与“理性的胜利”

《大般涅经》关于“常乐我净”的佛教美学意蕴,涅成佛这一微妙理想——作为“妙有”,更符合中国人一贯的偏于崇实的接受习惯,更易被当时南北朝人所接受。大乘般若中观之学是富于佛教美学理想的,其以空为空无执于空,无碍无得毕竟空寂,这在偏于崇尚实际的信众尤其下层信众那里,可能一时难以理会,而大乘涅学的佛教美学理想,以空为执,变般若学的“无得”为“有得”,其教义所蕴含之美学理想相对坐实,对于中国人的接受与欣赏口味来说,是更为适宜的。而且南北朝时,般若学的盛期已过,涅学与成实学等等正当其时,故在佛教美学理想上大批信众青睐涅成佛之说,是势所必然的事情。

“常乐我净”说将《阿弥陀经》一类经典的西方净土信仰,安置在具有一定佛学思辨深度的基础之上。其一、早在东汉末年,阿弥陀信仰始入传于中土。所谓“净土三大部”的“净土”理想之“美”,通过佛经的文字描述,而一般缺乏富于佛学理论色彩的逻辑论证。如《无量寿经》说西方净土宝物无数,华林遍野,“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力图以最美文字来打动凡心,可称之为“文字涅”;其二、一方面通过文字描述,让人无限地向往彼岸、出世间之“美”,另一方面,又以对此岸、世间之苦厄、罪错、痴妄情景的描绘,来对芸芸众生加以劝诫,此《无量寿经》所谓“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云云,将社会的苦难、穷者号饥啼寒的惨状呈示于前,自当值得肯定,而其本意,却在与西方极乐佛国理想的强烈对比中,坚定净土信仰,而未能真正彻解世俗现实苦厄的真实根源;其三、宣扬“往生”佛国的便捷容易。只要闻说、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可使信众临终之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7]。佛教有“三往生”说:一曰“大经往生”,《无量寿经》所宗;二曰“观经往生”,《观无量寿经》所倡;三曰“难思往生”,《阿弥陀经》所言。皆称“往生”之容易。“往生”之“生”,“永生”之谓,毕其功于一役。“往生”之“乐”,“极乐”也,世间无有,无与伦比。闻佛言或呼佛名号,即得“往生”,有求必应。应佛之导引,去往娑婆世界、弥陀佛之极乐世界,称“往”;化生、再生与永生于莲华佛土,为“生”。“往生”之“真善美”,非比寻常。

“常乐我净”之说,是对所谓尽善尽美之西方净土境界的逻辑展开与概括,并非一般的文字描述。“常”即“恒常”,“乐”即“永乐”,“我”即“本我”,“净”即“寂灭”,都是涅“无生”即因果无生、永绝因缘之“美”的佛理阐解,为净土信仰奠定了一个佛学依据。

“舅翁”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自此在文献中层出迭见,但词语工具书未见收录,如清人《称谓录》、当下《汉语大词典》和《汉语称谓大词典》等皆不载此词。我们认真梳理古代文献,从相关资料中搜集些许确证,进而发现“舅翁”从古至今主要有四种意思:一是舅爷爷或外祖父;二是舅舅;三是内兄(弟),即妻子的兄弟;四是女性的公公。惟独没有“岳父”这一义项。

注释:

①关于彼岸佛土之理想,除了西方净土,还有兜率天、药师净土与莲华藏世界等。

②《理性的胜利》(斯达克.理性的胜利——基督教与西方文明[M].管欣,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一书“导论:理性与进步”提到,“世界各大宗教都强调神秘与直觉,唯有基督教把理性和逻辑作为探索宗教真理的指导”,“其他各大宗教都认为诸神在本质上是语言所无法言表的,而内省才是精神修炼的正途。但是从早期的基督教开始,教父们就在谆谆教诲:理性是上帝至高无上的馈赠。”笔者以为,固然作为“理性的信仰”之西方基督教义,可称为“理性的胜利”,固然佛教强调“神秘与直觉”,其佛智境界“是语言所无法言表的”,“内省才是精神修炼到正途”,这不等于说,佛教教义的逻辑建构和思想,不能不是所谓“理性的胜利”。

③“净土三大部”指《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与《观无量寿经》一卷(南朝刘宋畺良耶舍译)。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木兰溪百里风光带的建设,需要加强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合理规划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的促进莆田市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莆田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M]//大般涅经(北本)卷二七.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 涅部类.

[2]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M]//大般涅经(北本)卷二九.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 涅部类:535b.

[3]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M]//大般涅经(南本)卷二五.大正藏:第十二册 涅部类.

[4]光明普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M]//大般涅经(北本)卷第二一.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 涅部类:489a.

[5]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M]//大般涅经(北本)卷二八.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 涅部类:529b.

[6]佛说无量寿经(卷上)[M]//康僧铠,译.大正藏:第十二册宝积部类(无量寿经类):271a-b。

[7]佛说无量寿经(卷下)[M]//康僧铠,译.大正藏:第十二册宝积部类(无量寿经类):271b。

作者简介: 王振复,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易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佛教美学、中国建筑文化美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编辑:宋国栋

标签:;  ;  ;  ;  

“常乐我净”:《大般涅槃经》的美学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