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道松 重庆市云阳县路阳九年制学校 404506
“教书是一门学问。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门大学问。”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都感到困惑,甚至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疑问:语文阅读课究竟该如何教?一直以来,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林林总总,答案不一而足,却未见最佳方法。笔者也想结合自己阅读教学的点滴经验与思考,凑凑热闹,唠叨唠叨,以就教于大家。
第一个“维度”: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质,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
台湾教育研究院教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敏而教授在研究大陆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后,严肃地指出:目前,大陆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的还是传统模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一篇文本或者一本书的导读,而且更多的是囿于知识的传授或者解读。他进而指出,这种教学,只能教给学生知识,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不得不承认,吴教授的观点直接揭示了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也戳到了我们当前阅读教学的痛处。
任何文本,作者在创作之时,根本没有为读者预设阅读目标和阅读重点。作为读者,我们也不可能按照某些既定的框架去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因此,读者只能从文本中去获取我们需要的资讯,去获取阅读带来的情感体验,去建构属于读者的阅读意义。从这个层面来讲,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立足根本,就应该回归阅读教学的本位,让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的资讯去感悟和建构自己的阅读收获,甚至去超越作者当初的构思或意图。相反,倘若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初,就预设众多的诸如词呀字呀的死框框,而让读者远离“获得概念并充实概念”这一阅读的根本,毋庸讳言,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够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
我们由此可以这样建构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认识: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教文本,而是教学生学会阅读;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提取信息。换言之,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知识传授的根本途径,而是教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有效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质,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维度”。
第二个“维度”:跳出文本框架,从不同视角理解文本,完成对文本的超越
有教育专家指出,语文阅读,其实是对文本的二度创作。教材只是一个蓝本,教师倘若完全依赖于教材,其阅读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从课本教材向课外读本延伸,让学生通过运用一个概念来串联多个文本,建立文本间概念的链接,协助学生跳出课本框架,通过多文本阅读来进一步说明课本的主题意义,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生成对课本的理解。人教版《新闻两则》(八年级上册)的编者在编写本课文时,其实就是在试图运用不同视角对读者进行多文本的阅读引导。教师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两则新闻时,除了充分运用教材做蓝本,还还可以补充其他的新闻材料,让学生充分建构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知识概念,还可以将这些不同文本放在一起,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中找到共同点,形成自己的想法和阅读能力。
第三个“维度”:把文本和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生成自己的感悟和认知,达到阅读能力的形成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协助者”,这是不少语文阅读教学者的一个共同的认识。他们认为,只有在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带着目的阅读”。只有把文本和课堂交给学生,才有学生与同伴的对话,才有学生与文本角色的对话,才有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在这样的基础上,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对文本大意进行表述,才能生成自己的感悟和认知,进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要真正地把文本和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克制表达自己意见的冲动,要做到不轻意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更不能轻率地主导、约束学生的思考和压制、挑剔学生的想象。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其结果是老师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不是学生在完成真正意义的阅读。倘若教师在课堂上达到充分阅读学生生成自己的感悟和认知,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阅读就是一件既简单又有趣的事情了。
论文作者:付道松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阅读教学论文; 文本论文; 语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维度论文; 读者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