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要在两个重点方面取得突破——访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改论文,要在论文,研究会论文,副会长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离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只剩下三年半的时间了。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一步改革,我们将要在哪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取得新的突破?就这些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近期,在中国体改研究会一间朴素、简洁的办公室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江泽民同志在5月29日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您认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应该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杨启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在确实进入了攻关阶段,这是一个非常艰巨复杂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党中央提出来的,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发展很不平衡。而要建立一个新体制,它要求改革的各个方面都要走到或接近这个终点。我国的改革是通过渐进方式进行的,所谓渐进式,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由小到大,由易到难,逐步推进。难度较小的改革,已经比较快地实现了,现在剩下来的,都是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从改革的主要方面,即市场、企业和宏观三个方面来看,有的进展比较快,有的严重滞后。
从市场这个层次来说,进展比较快的,主要是商品市场的建立,包括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这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进展快的主要标志为:市场价格绝大部分已经放开,因为只有价格放开了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市场。如消费品价格95%已经放开,生产资料、农副产品价格至少80%以上已经放开。这个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另一个市场,即生产要素市场,相对于商品市场来说,进展比较迟缓。要素市场除生产资料市场外(这点在前面已经谈到),其他两个重要市场,即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没有形成。当然并非一点儿没有,如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力就业或者工资的决定,基本上是由市场机制来运行的,关键是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分配,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劳动力不能通过市场调节,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增减;工资分配不能按照市场劳动力价格,即真正的劳动力价格来调节,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确定。这是国有企业困难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资本市场也是如此。企业应该主要通过市场来取得它所需要的资金,按照市场的条件,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或者市场资金价格的高低,即利息的高低,来合理地取得它所需要的资金,或调出其多余的资金。但现在这些都做不到。企业所需资金还不能真正按市场的原则进行供给和调剂。目前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发展缓慢,特别是资本市场刚刚建立,规模很小,存在的问题很多,如股票市场,投机的成分很大。
从企业这个层次来说,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主体,必须对市场反映出来的信号作出准确灵敏的反映。市场信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价格信号,一类是供求信号。企业应该根据市场反映出来的这两类信号,随时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改变和调整。如不能对此作出调节、改变的,就不是合格的主体。从这个角度衡量,非国有企业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基本上合格的主体,而国有企业至今与市场经济还不适应,它对市场发出的信号还不能作出灵敏及时的反映。现在国有企业改革严重滞后。
从宏观改革这个层次看,宏观改革一般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搞市场经济,市场要放开,企业要搞活,国家在宏观上要进行合理的调控,但这个调控,不能像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用指令性计划或行政命令进行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经济手段或法律手段来调控,如需要企业强制性执行的东西,就要用立法来调控,如不是强制性执行的东西,就通过经济手段或经济利益来调节,这主要包括财政税收手段和金融手段。例如通过税收的高低,来影响企业的决策,使企业决定自己是干还是不干,是多干还是少干;通过资金的成本,即资金获得的难易及资金利息的高低,来影响企业的利益。这部分改革,我们从1994年进行宏观调控改革以后,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虽然现在还未完全到位,但在经济调控中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机构要精减,职能要转换,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现在这方面改革严重滞后。我们尽管经过了几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机构臃肿、人员很多、职能不清的状况,至今没有大的改变。这也是我们现在经济体制中最不协调的地方。我们现在的经济活动相当程度上是按市场来运行的,但经济管理和行政体制,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没有大的改变。三是关于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重要的方面。市场经济确实存在风险,有时会给劳动者的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害。要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者必须要保护的利益。现在这项改革也进展不快,一个社会性的保障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虽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公费医疗、退休养老保险等,但很不完善,而且管理也不是社会化的,标准很不统一,离社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我们可以把改革的这三大方面分成七个小的方面:即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宏观调控手段、宏观管理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商品市场、非国有企业和宏观调控手段这三方面进展比较快,而要素市场、国有企业、宏观管理体系(政府行政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却明显滞后。今后,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在这四个滞后的方面,加快步伐,有所推进。而在这需要突破的四个方面中,最要害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只有这两方面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我们整个经济体制才能够协调起来,到2000年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记者:您刚才提到,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请您具体谈谈这两项改革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将对今后改革和发展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杨启先: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相互联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是关键,但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是前提,政府机构不精减、职能不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就到不了位。近几年,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很重视,有时把国有企业改革当作中心环节来抓,有时又提出把国有企业当作重中之重来对待,但是效果都不很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政府机构精减、职能转变的改革没有跟上,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所以,从当前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可能比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更重要。这两项改革取得突破,对要素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将起到促进作用。要素市场这两年发展比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不能完全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则运行,改革到不了位,拖了要素市场的后腿。而政府行政职能不转换,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因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除了需要国家的经济实力、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其要害之处在于,社会保障是社会化的,应把它纳入到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去,而我们现在则分到很多家,很多部门都来管,各搞一套,各把一摊,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这种状况,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只有进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才能最终改变这种分散割据的局面,从而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搞好了,对我国今后经济改革和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如果国有企业能达到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那么我们整个经济改革到2000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就非常有希望;如果国有企业能走出困境,提高效益,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其次,如果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到位了,2000年建立新体制的目标就能实现;而政府行政机构和市场经济相适应了,将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整个经济的联系和加强,就会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如果这两项改革搞不好,到2000年建立新体制的目标就实现不了,我们的经济就很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记者:一个时期以来,有人提出,国有企业应当从盈利性、竞争性行业中退出,这一观点在经济理论界备受关注,且引起很大争议。请问,您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
杨启先:这个问题这样提不是太好。这样提很容易给人以口实,认为国有企业不能赚钱,赚钱的都应让给非国有企业,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国有企业应该量力而行,有多少能力就搞多少国有制,国家有多大财力就搞多少国有制。因为从世界各国普遍情况看,国有企业的效益一般来说是比较低的。因为国家投资国有企业,不完全是追求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取得社会效益。有些明显亏损的行业,无人投资,国家就应该搞。第一层次是公用事业,包括医院、学校、科研单位,城市的供水、供气、供电等,这个层次的企、事业单位,虽然经济效益不好,但社会效益是好的,应该由国家来搞。第二层次是基础设施,最主要的是能源、交通,国家要是有能力,也应该把它搞好。因为基础设施一般来说属于一种半竞争性行业,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基础,如果只讲经济效益,完全按市场办事,其价格就会大起大落,引起整个经济的波动。所以,投资基础设施,既要讲经济效益,又不能完全讲经济效益,也得考虑社会效益。这些基础性行业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国有的,如日本、英国、德国的铁路等,主要是为了保持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如此,社会主义国家更应投资基础性行业。第三层次是竞争性产业,我认为国家应该在搞好了公用事业、基础性产业(半竞争性产业)之后,再根据其资金情况、实力状况,对竞争性行业有多少钱搞多少,没有钱就不搞。如果国家不直接投资,采取企业自筹资金,或让其在社会上发行股票、债券,企业盈利后,国家进行税收,这样企业盈亏国家都不承担责任不是很好吗?这就是说,国家应量力而行,即使要投资竞争性行业,也应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以能否赚到钱为准,能赚钱就搞,赚不到钱就不搞。如果能赚钱,国家为什么不可以赚呢?但一般地说,赚钱的行业国有企业搞不过非国有企业。这样做是比较合理的,这种提法也比较科学。如果简单地提退出,不科学,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果简单地提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赚钱的都让老百姓去搞,有的人势必会提出你没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当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让国有企业起主导作用,关键是国家要把握住宏观调控,保持稳定,经济命脉、公用事业和基础性行业这几方面,国有企业只要重点搞好了这些方面,其主导作用就真正发挥出来了。赚钱并不一定就是主导作用。
记者:总结十几年来几次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您认为这次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最需要注意和必须坚决做到的是什么?
杨启先: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即认识到行政体制改革如果再不真正进行,我们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有效推进,到本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就不可能初步建成。二是必须下决心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改革,使之真正能够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即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主要是管好政府必须管的事情,把企业能够自己办的事情和权力全部交给企业,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换汤不换药,不解决根本问题。三是必须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进行。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上面不动,下面是很难动起来的。过去十几年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下动上不动,中间开花(即中等城市先行),或者只在少数地方和城市进行试点,都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四是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方案,即既要改革,又要解决好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主要是行政权力的合理调整和多余人员的妥善安置问题。由于这两个方面,都直接涉及到现有各个行政机构和工作人员切身利益,没有一个合理的方案,往往是很难行得通的。因此,在这方面,很有必要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以增强人们对这项改革的理解,取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同时,认真搞好改革方案的规划、设计,然后既积极而又稳步地加以推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行政体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